爬行動物為什麼要塗顏色
『壹』 烏龜玳瑁咋樣上色
油漆或丙烯等有害物質來進行上色。
1、烏龜玳瑁是現在存在最古老的爬行動物謹升簡之一,一些笑滑無良商販在龜殼上塗上顏色來吸引顧客進行促銷,這些商販通常用油漆或丙烯等有害物質來進行上色。
2、玳瑁烏祥褲龜的皮膚和龜殼是幫助龜呼吸,如果使用油漆就不會起到呼吸作用,會影響到烏龜玳瑁的壽命。
『貳』 對昆蟲蟲體著色有重要影響
對昆蟲蟲體著色有重要影響:
南美洲潘帕斯草原上有一種食糞蟲非常漂亮,當地人都稱它為「米隆食糞蟲」。按照昆蟲學專業的分類,它的學名應該是「亮甲蟲」。這個名字對它來說一點兒都不誇張,體現出了它的陽光、燦爛、英武。雖然終生與腐屍、糞便之類的污穢之物打交道,但是它的外表卻是非常光輝,身體上就像鍍了一層金屬。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發出的光澤也不一樣,有時是綠寶石一樣的青光,有時候是紅銅般的紫光,甚至有人稱它是一位珠寶匠。
盡管衣著樸素,但是它身上的飾品卻非常奢華。有的金龜子胸前佩戴著佛羅倫薩青銅製品,另一種則將鞘翅塗抹成紅色。它的身體大部分是黑色的,腹部的顏色則是紫色,非常搭配。
大自然中愛美的昆蟲非常多,它們裝扮自己的習慣也各不相同。在佩戴首飾方面,能與亮甲蟲相媲美的還有步甲、吉丁、葉甲、金匠花金龜等,它們的水平都不在亮甲蟲之下,甚至還要高明。若是將它們的飾品都聚到一起,估計任何一位珠寶大師都會眼花繚亂。還有的昆蟲偏愛某種顏色,比如說生活在愷木、柳樹上的單爪麗金龜,它通體湛藍,比晴空還要柔美。同樣喜歡藍色的還有一些蜂鳥和蝴蝶,不過它們都是只在頸上或者翅膀上用上一點,起點綴作用。
它們身上的這些珠寶和鑽石都是哪裡來的呢?是從礦里掏來的嗎?還有塗在身上的那些顏色,這給研究顏料化學的專家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課題。盡管如此,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去研究它,因為這太難了。科學家們總是破解不了這些昆蟲給自己著色的秘密,我想這個問題在將來一定會解決的,盡管只是一部分。之所以說只是一部分,是因為生命的秘密不可能全部都被人類的實驗室破解。我下面就講述一下我觀察到的一點兒東西,希望能對將來的破解工作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觀察的是泥蜂和水龜蟲的幼蟲,它們都是以父母准備好的獵物為食。按理說,它們的體內會生成一種物質,那就是酸。可能是尿酸,也可能是某種其他的酸。結果這種酸只在泥蜂幼蟲的體內發現了,而水龜蟲體內卻沒有找到。
泥蜂幼蟲此雀巧時還太小,在它的這個生長階段,體內的消化、排泄管道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它至此還從來沒有從體內排泄過任何東西,因為它尾端的消化系統通道還沒有打開。因為無法排泄,所以自身產生的尿酸便堆積在一塊脂肪內,後來越積越多,這塊脂肪變成了一個大倉庫。這個倉庫中的不僅有生命系統產生的廢料,也有供應生命系統運轉的原料。
與之完全相反的是,水龜蟲幼蟲體內的消化、排泄通道從一開始便暢通無阻。尿酸類頃猛鍵的物質產生後,很快便被排出了體外,不會儲存在體內。
尿酸是否在體內堆積,這對於昆蟲的研究來說非常重要。但這並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要探討的是關於昆蟲著色的問題。我言歸正傳,我們將目光轉回泥蜂身上。泥蜂的身體是半透明的,從外面很容易就能看到它的消化道,因為整個身體裡面,只有這條消化道是有顏色的。它在吃蟋蟀的時候,食道呈暗紅色,還鼓鼓囊囊的。在食道的下面隱約可以看到一個尿酸囊,呈橢圓形,暗白色。從外面可以看到尿囊內的細密顆粒,這便是日後用來製作美麗外衣的原材料。
幼蟲時期體內是否有尿酸囊很重要,這決定著這只昆蟲日後懂不懂得打扮自己。那些尿囊內的顆粒讓我想起了黃斑蜂,它還在棉絮袋內的時候,就懂得為自己製作首飾,用的也是身體表層的細密顆粒。
利用自己體內產生的廢物來裝扮自己,代價小,而且很見成效。很多昆蟲都是這樣做的,那些一開始體內消化排泄系統正常的昆蟲中,也有好多採用這種方法裝扮自己。獵食性的膜翅昆蟲便是如此,它們的幼蟲便是用尿酸為自己製作斑斕的服飾。對於那些沒有尿酸囊的昆蟲,它們使用另一種方法,照樣為自己准備製作出了新衣。它們的方法也很知明簡單,就是去收集其他昆蟲排泄出的廢物,然後將其吃掉,經過消化得到自己需要的成分。這是真正的化腐朽為神奇。
我們將一隻毛蟲的表皮揭開,用放大鏡去觀察。皮下各個部位的顏色不同,有的地方是黑色的,有的地方是黃色的,還有的地方呈紅色,這些都是一些黏狀分泌物。我們從這些五顏六色的黏膜中取出一點兒,讓它跟硝酸反應。這是為了檢測一下黏膜中是否含有色素,無論是什麼顏色的色素。結果兩種物質在經過了沸騰、發泡的反應之後,得到了紅紫色的銨。這說明,毛蟲之所以擁有那麼漂亮的衣服,原因也和尿酸有關。那些微量的尿酸,就存在於毛蟲皮下的脂肪組織里。
皮層下黑色的部位非常復雜,各種化學處理都不能使它有所改變,即使是硝基鏹水都難以將它侵蝕。而那些色彩斑斕的部位被處理後變得透明,像是被漂洗過了一樣。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毛蟲外表那美麗的顏色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黑色,它是染制的,顏色已經和肉體結合在一起;另一部分是那些五彩的顏色,它們是塗抹上去的,用化學制劑輕輕一擦,就能將其除去,就像是塗了一層油漆一樣。那些紅黃白色的油漆在被去除後,會在半透明的玻璃上留下尿類石灰漿,這些物質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下面再去看看蜘蛛目昆蟲,看看它能為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實例。有一種特別善於裝扮自己的蜘蛛叫綵帶圓網蛛。它那滾圓的腹部上面,裝飾有三色條紋,黑色、黃色,還有白色。這些顏色都非常鮮艷,黑色如油漆一般,黃色如蛋黃一樣明亮,白色則像雪花一樣清新。別看只有三種顏色,但是它們排列的組合不斷地在變化。到了腹部末端,只有黃色和黑色的組合,一條黑帶生面並列著兩條黃帶,黃帶延伸到身體兩側的時候,顏色也逐漸變成橘黃色。在它的胸前左右對應著兩個奇怪的圖案,形狀看上去像雞冠花,顏色很淡,看上去很奇怪。
蜘蛛腹部的這三種顏色有什麼不同嗎?若是你用放大鏡去觀察就會發現。黑色的部分不會發現什麼異樣,無論是質地,還是密度都正常;但是黃色和白色部位則不同了,你會發現一些網狀的結構,組成網的這一根根線是由許多小顆粒堆積而成的。若想進一步觀察,則要干點兒殘忍的事情了。用剪刀將蜘蛛腹部一側的表皮挑開,很容易就能將它背部的角質層完整地剝取下來,並且不會粘連上一丁點兒肌肉。把這張表皮放到光下去看,黑色和黃色的部位還是黑色和黃色,白色部位變得半透明。
在白色的橫帶底下,你會發現許多白色的微粒。這些微粒呈多角形,半透明狀,排列的密度也不均勻,有的地方很厚,有的地方很稀薄。是它們組成了蜘蛛腹部上的那些白色飾帶,這些飾帶與其他顏色的飾帶很搭配很協調,讓蜘蛛看上去更美麗。
在玻璃試片上將各種顏色的微粒與硝酸融合,結果它們並不起反應,沒有沸騰,也沒有起泡。這說明它們當中不含尿酸。那可能是蜘蛛目昆蟲身上的一種生物鹼。它就是蜘蛛表皮底下的色素,是它生成了那些黃、黑、紅、橘各色的黏性分泌物。總之,蜘蛛給自己著色的方法與毛蟲不同,它是將動物體內的殘渣氧化,生成了一種化合物,並利用這種化合物分泌色素。美麗的毛蟲用尿酸來裝扮自己,而綵帶圓網蛛用的則是植株體內特有的尿鹼。
經過上面對泥蟲幼蜂、毛蟲,還有蜘蛛的觀察以後,我們知道:體內產生的廢料,以及有機物殘余的尿酸、尿鹼都對昆蟲的著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對於那些蟲體塗料來說,蟲體染料更復雜。到現在為止,幾乎找不到用來解釋這個現象的觀察領域,只能了解到一點兒關於染料色質演變的情況。潘帕斯草原上的食糞蟲擁有紅寶石光澤的外殼,這種體色是如何而來的呢。我們無法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先請教一下它們的同族吧,得到的答案可能讓我們離事實真相更進一步。
埃及聖甲蟲是南美食糞蟲的親戚,它們屬於同一類昆蟲。在埃及聖甲蟲脫去蛹殼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的衣服有些奇怪。成蟲的裝束是一身烏黑,而此時的它,鞘翅和腹部呈白色,而頭部、胸部和爪子則都是鐵紅色。這種鐵紅色在大戟毛蟲的身上也會發現,不過同毛蟲不同的是,它身上的這種鐵紅色不能與硝酸反應。後來,鞘翅與腹部的白色素逐漸變紅,這說明染色素內部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沒有顏色的東西變成了有顏色的東西,肯定是內部分子結構起了變化。好比建築一樣,各種不同的建築物用的沙石都是一樣的,這些沙石的排列組合不斷變化,就會組合成不同的建築。
用不了多久,聖甲蟲就變得全身通紅,腹部和鞘翅上的白色也不見了。此後,它們的額套殼和前爪細齒上將會出現散霧狀的褐色物質,這說明它們的勞動工具已經基本發育成熟了。這種褐色是硬度增強的體現,再以後,這種褐色將布滿全身,並逐漸取代原先的紅色,最後變成了烏亮的黑色。至此,變色的過程結束了。從無色變成紅色,再變成褐色,並最終變成黑色,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周時間。這種黑色將伴隨他們走過一生。
同埃及聖甲蟲一樣,金龜子、蜣螂,還有許多別的昆蟲,都是這樣變色的。由此推斷,潘帕斯草原上的亮甲蟲應該也是這么變色的,我對這點很有把握。當亮甲蟲還在蠶蛹中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的身體上除了腹部和鞘翅以外,其餘地方都染著紅色。這些紅色光澤各不相同,有鮮紅色,有暗紅色,還有的地方是褐紅色;它的腹部和鞘翅最後開始的時候是無色,但是用不了多久就會變得跟其他地方差不多。就像是一張白紙漸漸地吸滿了墨水一樣。金龜子當初的時候,把最後的顏色選為了黑色。亮甲蟲可能猶豫不定,到最後索性一下子選了好幾種顏色,有紅色、紫色、金色等。就這樣,亮甲蟲身上的光變得很絢爛,將烏木、金屬和寶石的光摻雜在了一起。
光對於昆蟲們體色的變化有影響嗎?它能加快或者延緩變色的速度嗎?我想做個試驗驗證一下。蛹是非常嬌弱的,陽光直射會要了它們的命。因此我准備了兩片玻璃,並在中間加滿了水,這樣,等陽光穿過玻璃和水,就變得柔和多了。試驗中,我將一部分金龜子、糞金龜和金匠花金龜接受弱光的照射;另一部分則置於黑暗中。實驗結果是,沒有影響。無論是放在光下,還是置於黑暗中,它們的體色演變幾乎是同步進行的,既沒有哪一方速度加快,也沒有哪一方速度放緩。
這個結論在實驗之前我就預料到了,光線對昆蟲的變色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的。當其度過幼年期之後從樹干中鑽出,當金龜子、亮甲蟲等從地下洞穴中來到地面,它們第一次見到陽光的時候,身上的顏色已經定型了,不會再改變了。無論陽光是多麼燦爛,它們身上的飾品和光彩都將無增無減。昆蟲體色的變化是一種化學反應,這個過程中是不借用光的。蟬也是如此,無論是將其放入黑暗中,還是置於太陽底下,從幼蟲變為成蟲的蟬都將脫下嫩綠色的外套,換上暗褐色的大衣。
昆蟲將尿渣用來作為染料。即使是高等動物,也有許多在使用這種染料,在它們的體內都能發現。有一種小蜥蜴是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它生活在美洲。人們將它的色素與硝酸放到一起,經過反應後得到了尿酸。這種情況在其他一些動物身上肯定也會出現,尤其是爬行動物。
在這一方面,鳥類與爬行動物很相似。無論是野鴿、孔雀、翠鳥,還是紅鶴,甚至是異域的鳥類,它們身上都長有色彩斑斕的羽毛,而這些多少都與它們的尿類排泄物有關系。為什麼會這樣呢?鳥類是高等動物,昆蟲要比它低等得多,那它們的著色方法怎麼會類似呢?大自然是萬物的主宰,它就是這樣安排的。它喜歡隨時給我們一些驚喜,使我們在發現它的時候能沉思,能改變一些狹隘的價值觀。這位主宰能將煤變成鑽石,能將再平常不過的黏土變成寶石,也能把昆蟲、爬行動物、鳥類的排泄物變成它們各自的精美服飾。這些精美飾品的來歷讓許多珠寶匠都一籌莫展,它們終究不會想到,它們的來歷是「少許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