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服裝顏色為什麼不一樣
1. 灰色的僧衣和黃色的僧衣有什麼區別
一般情況,不同顏色僧服代表不同的身份。灰色衣服的是普通和尚,黃色的是少林和尚會打架的。
2. 佛教的僧侶中,為何多以黃色僧衣為主
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黃色更是備受尊崇,平常人家的建築基本上沒有使用黃色的,只有寺廟、活佛的駐錫地和高僧大德的寓所才有資格「身披黃色的外衣」。
第二個傳說則是和宗教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雪域高原的原始宗教「苯教」中,宇宙被為「神、人、鬼」三個世界。為了避免鬼的侵犯,人們在面部塗上褚紅色的染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仰的變化,這種紅色不再塗在臉上,卻在建築中保留了下來。它的用法有著嚴格的規定,主要用在宮殿、寺廟的護法神殿、供奉靈塔的殿堂及個別重要殿堂的外牆面上,以示威嚴。
3. 和尚的僧衣顏色,為什麼不全都一樣
和尚的衣服是和尚的身份證明。如果你問和尚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你一時答不上來。細心的人會發現不同的僧侶有不同顏色的衣服。不同寺院的僧侶站在一個地方,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這是佛教在中國不同民族間傳播的結果。佛教在中國的漢、藏、傣等民族中傳播了近兩千年,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佛教體系。
明朝洪武初年,對僧服的顏色有統一的規定。根據當時佛教的三大范疇,即禪宗(禪宗)、講學(天台、華嚴、法湘宗)、教法(也稱為法律、從事喪禮和儀式),規定禪宗僧人應穿茶褐色衣服、綠帶、玉色袈裟;傳教士應佩戴玉色服飾;綠帶和淺紅色的法衣;傳教士應該穿肥皂衣黑色的腰帶和淺紅色的法衣。
4. 出家人的僧裝顏色有什麼區別和寓意嗎
有區別,法衣有五部衣色,分別為:
1、黃色。為僧祗部法衣,寓意勤學眾經,宣講佛法。
2、赤色。為曇無德部法衣。寓意通達理味,表發殊勝。
3、皂色。為薩婆多部法衣。寓意博通敏達,以導法化。
4、木蘭色:為迦葉彌部法衣。寓意精勤勇猛,攝護眾生。
5、青色。為彌沙塞部法衣。寓意禪思入微,究暢幽密。五部衣色以外,還有其他,如紫衣。乃封建王朝賜予高僧之衣等等。
沙彌尼穿土黃色或者棕色的,來克制對於衣服的貪愛,他們穿的衣服叫做糞掃吵野衣。出家人又分成男眾和女眾,比丘,黃色帽子的是黃 教。
比如泰國的比丘穿黃色的,沙彌穿橘黃色或者橙黃色。
緬甸的比丘穿類似棕色的,區分則看帽子的顏色,宏碰旁不同地區的僧人會穿不同顏色的衣服。
還有一種蔽橡頭陀行的出家人。各有不同,泰國的戒女穿粉紅色和白色的,只有受戒的戒女。
衣服的顏色是佛陀制定的,比丘尼,因為南傳沒有比丘尼。
藏 的和緬甸的衣服顏色類似,沙彌尼,所以佛陀規定只可以穿普通人都不喜歡的顏色的衣服有的,就是別人丟掉的衣服。
斯里蘭卡和其他的地區的則比較混亂一些,因為有比丘把衣服搞的花里胡哨的,所以也沒有沙彌尼。因此衣服的顏色可以區分這個出家人是哪裡的,沙彌,深棕色
5. 為什麼和尚有穿黃衣服和灰衣服的啊
分類: 社會民生 >> 宗教
問題描述:
我時常看見和尚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化緣,主要就是黃和灰兩種,為什麼衣服顏色會有不同,這有什麼故事嗎?謝謝
解析:
問:請念伍談一談僧人的衣服問題。
答: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我國舊譯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則說是一種橙黃色,可能是一種赤黃混合色。根據我國佛典記載做悉,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別,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黑木蘭色。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諦法師說,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所謂青黑木蘭,僅是些微小的差別。現在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尼泊爾諸國的僧服都是黃色,僅有深淺的不同。我純高乎國漢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黃色,平時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緬甸佛教徒特別忌穿黑衣,因為在緬甸古代曾有一種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後來嚴行禁絕。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6. 為啥有的和尚穿黃色,有的穿灰色
中國僧人的服裝之所以都是黃色和灰色深,因為他們信奉這兩種顏色,他們喜歡比較暗素的顏色。
7. 中國僧人的服裝為什麼多是黃色和灰色
從北朝的周武帝時期開始,僧人們基本就只穿灰、黃、赤色僧衣了,其中,普通僧人穿灰色和黃色的納衣,納同衲,納衣指的是粗布衣裳,可以看作是掃地僧穿的法衣;高級一點的僧人穿黃色的方袍;而高級僧人穿的就是黃色方袍,再加一件紫紅色的袈裟,這都是影視劇里方丈的標配了。
唐宋之時的僧衣多以黃、褐、灰等色,紫色是最高等級的顏色,但當時的僧衣顏色並不遵守佛教戒律,而是隨意選用,不拘是納衣、方袍還是袈裟,都是如此。不過,大體而言,從北朝周武帝開始,僧人們基本上保留這樣的僧服顏色:普通僧人灰色、黃色納衣,中級僧人黃色方袍,高級僧人黃色方袍及紫紅色袈裟。
8. 和尚僧衣的顏色為什麼不全都一樣
因為出家人(也就是你說的「和尚」)的目的是修行,「不為生死,不擇出家蘆純」,都是要放下世間的貪欲愛欲,只考慮生死的問題,那麼穿衣也是一樣,選取人家丟陪返咐棄的布世敬條縫製成衣,名為「糞掃衣」或「百衲衣」,自然顏色各有不同,即使世人供奉完整的布匹,也要撕成一條條再行縫上。
9. 為什麼那些和尚的袈裟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什麼意義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
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餘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
(9)和尚的服裝顏色為什麼不一樣擴展閱讀: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即五條衣)、郁多羅僧(即七條衣)、僧伽梨(即九條大衣)三種,稱為三衣,其製法一定。有關顏色,雖有諸說,大抵不拘顏色,而以質素為要。然後世流於華美,至用黃、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
又搭袈裟,由於印度屬熱帶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襯著其身,故印度僧團唯擁有三衣。而在中國、日本等地,則將袈裟被著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與衣,合稱袈裟衣。
尤其在日本安陀會出現種種變形,衍生五條袈裟、小五條、三緒五條袈裟、種子袈裟(或輪袈裟)、疊五條(或折五條)、絡子、威儀細、鈴懸之別。
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遠山袈裟等種別。相傳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經卷十三、賢愚經卷十二等記其事緣,然不見於諸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