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為什麼用大紅大綠的顏色
① 木板年畫的特點
漢族傳統的木版年畫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多用大紅大綠大黃,且以原色為主,少用復色,表現的場面熱鬧。內容上可以為喜慶吉祥,避邪厭勝二大類。由於木版年畫印製方便,價格低廉,題材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所以廣為中國老百姓歡迎,直至成為中國民間逢年過節,辦理婚慶喜事必不可少的內容,其廣普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徵。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② 《四時報喜》這幅年畫上的多種植物代表哪些含義
《四時報喜》這幅年畫上的多種植物代表含義:胖娃娃身邊是桃、西瓜、葡萄、百合等四季瓜果,有長壽,多子多福,萬代綿長,美滿和睦的含義。娃娃身穿開襠褲,扎小辮,高興的手掰西瓜,天真有趣。大紅大綠,大塊色對比強烈,形象傳神,寓意四季喜慶常來。
其他畫中植物含義:
1、菊花,不畏秋霜,品格高貴,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常與松樹組成,象徵益年延壽。
2、蓮花,多與桂花,笙,和兒童組成圖案。蓮與連,桂與貴,笙與生同音,寓意連生貴子夫妻和睦。
3、牡丹,花開富貴,主要說的是牡丹花,百花之王的牡丹花最有富貴氣象,象徵圓滿吉祥,生活富裕。
4、梅花,多有梅花喜鵲組成的圖案,叫喜上眉梢,象徵著春天來了,好事將臨,喜氣洋洋。
5、石榴,仙桃,佛手,寓意著多子多福,長壽吉祥。佛與福音近,象徵著多福,石榴子象徵著子孫繁多。
6、竹子,竹報平安,象徵著平安健康,進出平安。
③ 年畫的常用圖案和象徵意義以及張貼時的講究
年畫常用圖案有: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傳說。
年畫的象徵意義: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祇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
張貼的講究:貼在門上的年畫包括門神、門童和美人條。貼在院門口大門上的武門神和文門神;貼在居室門上的以娃娃或美人為題材的門畫,一為門童,一為美人條。
(3)年畫為什麼用大紅大綠的顏色擴展閱讀:
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④ 年畫的用色特點
其特色則是畫面的飽滿和內容的紅火。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與地面也被各種形象充實與填滿。畫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這與年的禁忌——禁哭有關。
畫里的孩童個個健碩豐腴,人人新衣新褲,所有器物全是完美無缺,這都是象徵著生活的富足與吉祥。
為了努力表達這種渴求與熱望,大量的吉祥圖案(各種具有吉瑞喜慶含意的動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氣祥雲等等)便被一樣樣地添加在畫面上 。
(4)年畫為什麼用大紅大綠的顏色擴展閱讀:
命名:
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
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⑤ 簡述民間木板年畫的歷史源流.
各地的木板年畫工藝大同小異,基本採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木,棗木板雕刻後,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紙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顏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畫,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鎮年畫,有用九版印製的;而桃花塢木版年畫只用紅黃綠藍黑五種色彩。楊柳青年畫則採用雕版印出輪廓線條,再以人工填色暈染;四川綿竹木版年畫先印線條,人工填彩完成後再套一次金線版;而晉南的木版年畫喜歡以畫上配詩,字畫,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畫還很注重反映當地的風俗民情,如桃花塢年畫,傳統題材還包括「姑蘇萬年橋」 ,「玄妙觀廟會」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備受群眾喜愛。
傳統的木版年畫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多用大紅大綠大黃,且以原色為主,少用復色,表現的場面熱鬧。內容上可以為喜慶吉祥,避邪厭勝二大類。由於木版年畫印製方便,價格低廉,題材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所以廣為中國老百姓歡迎,直至成為中國民間逢年過節,辦理婚慶喜事必不可少的內容,其廣泛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徵。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中國年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早在漢代,在門上畫門畫已形成風俗,含有「御凶」的意思,特別是在舊時農歷新年,既說貼上一對門神,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時,也有裝飾門板的作用。最早門神畫的是「神荼」和「郁壘」,這是兩個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的人物,傳說他們會用葦縈抓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喂虎,因此古代為了辟邪,就把「神荼」、「郁壘」和老虎畫在大小門上。傳說唐貞觀間,李世民夢中以為宮中鬧鬼,夜不能寢,大將秦款寶、尉遲恭就自願鎮守在宮門前,以防邪困擾亂,且為其壯膽,宮中果然得以安靜。後來李世民為免其用守宮的辛勞,就命大畫家吳道子為二人造像,張貼於宮門,這個習俗便沿用了下來。
在敦煌石窟中已經有發現木刻《金剛經》,其中有木版印製的佛像,這是最早的木版畫,《五代會要·經籍》記載「後唐長興三年,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版」。這可能就標志著雕版印刷術被廣泛使用了,在當時,雕版印刷確有許多好處,《朱子語類》 論語寫道:「我只是一個印版印將去,千部萬部雖多,只是一個印版。」雕版印刷術的出現,主要也只用來印刷佛經和少量的書藉,被民間利用得最好的就是印製年畫之類的民俗用品了。所以,到北宋年間,就出現了彩版年畫。《東京夢華錄》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東京夢華錄》記載這種事,說明這是一種新生事物。
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最早雕板,是出土於北宋巨鹿城址的二片雕版。其中一片長方形長59.1厘米,寬15.3厘米,棗木質,作一面容端雅的女像,身穿寬大對襟長衣,雙手交叉合掌上仰。衣上有變形團龍紋飾 ,中間系一花結,右側有對稱細長飄帶兩條,頭戴花朵形飾物,雕版刀法純熟,線條遒勁有力,經鑒定為是北宋時的雕版原件,也是已發現的最早的年畫雕版之一。木版年畫到了明代已是相當普及了,風格上繼承了來元版畫的遺型,並且形成了這一形式的獨特表現手法:多用圖案紋樣,形式莊重,刀法雄健,粗擴,黑白對比強烈,色彩明快。清代康熙以後,中國民間雕版年畫創作進入了極為繁榮的時期,並形成了各種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津的楊柳青年畫,蘇州的桃花塢年畫,山東濰縣的楊家埠年畫,河南的朱仙鎮年畫,河北的武強年畫,山西的晉南年畫,陝西的扶風年畫、風翔年畫,四川的綿竹年畫、夾江年畫,安徽阜陽年畫,福建的泉州年畫,漳州年畫,廣東佛山年畫,湖南辰州年畫等,幾乎各省都形成了代表該省份地方文化藝術特徵的年畫創作中心。
⑥ 木板年畫在文化內涵
歷史地看,木版年畫的出現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我國的雕版印刷興於唐,盛於宋。最初主要應用於佛教經書插圖的製作上。漸漸地,民間木版印製的紙馬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都記載著當時的開封已有了專事銷售此類版畫的紙馬鋪。這表明至遲在宋代,逢到歲時,以木版印刷的神靈乞求平安的習俗即已出現。但是,更完備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及其文化體系並未形成。也就是說雕版印刷———從刻版到印刷的技術早已成熟,卻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大規模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姍姍到來。這一風俗的真正形成應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這五彩繽紛的風習得以普及到九州廣大的鄉野。盡管,明確的「年畫」一詞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鄉言解頤》一書,但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康乾年間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眾有了這樣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復制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畫便揚帆啟程,並得以迅猛的發展。南北各個年畫產地幾乎是同時崛起,並齊頭進入了輝煌期。就其本質而言,木版年畫不是單純的藝術。在民間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種風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濃厚的人文精神與年心理便注入其間。年畫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繪畫了。
人文的價值
首先進入年俗並成為一種雛形的木版年畫的是作為神靈崇拜的紙馬。已知宋代的紙馬有「鍾馗、財馬、回頭鹿馬」等數種。這里邊有避邪的內容,也有祈福的含義。有人認為宋代畫家劉松年那幅失傳的《新年接喜》、蘇漢臣的《開泰圖》和李嵩的《歲朝圖》這些節令畫就是一種准年畫,而且有一種祈福的含意。其實這種在過年時拿出來掛一掛的吉祥瑞慶的圖畫在史籍中記載得很多。雖然它還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廣大民間過年時使用的風俗用品,但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這些祈福的願望真正成為年畫的主題,並進入了風俗范疇,木版年畫的題材就變得汪洋恣肆了。
面對年畫,人們可以直觀地看自己心中的想像。一切對生活的欲求與嚮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仕途得意、生意興隆、人際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長壽、小兒無疾、諸事吉順、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畫上。其中金錢的形象是民間年畫中最常見的形象。楊家埠、武強和楊柳青的木版年畫都有掛滿金錢的搖錢樹。山西臨汾地區甚至有一種把金錢作為敬祀對象的紙馬,更別提民間無處不在的財神了。但這並不能說是一種拜金主義。在物質匱乏的農耕時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號罷了。就其本質而言,年畫是理想主義的圖畫。不管年畫中有多麼真切的生活場景和細節,但它所展示的卻是普通大眾理想主義的形象世界。特別是在送舊迎新的日子裡,這些畫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親切感,給人們帶來安慰、鼓勵、希冀;為年助興就是為生活助興。還有哪一種民間藝術能夠如此充分地展示人們的生命理想與生活情感?所以年畫中最重要的價值是精神價值。
年畫中另一層民俗內容是在張貼上。民俗是經過約定俗成、最終成為一種共同遵守的生活規定與文化的規范,誰也不能違抗。年畫的張貼時間(比如灶王、財神、門神、各種紙馬等都有各自的張貼時間)、地點(大門、影壁、房門、倉房、炕圍、窗旁、水缸、錢櫃、艙門、車廂、馬廄、豬圈、牛棚等)及其張貼的具體部位和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在規定的時間,把特定的年畫貼在規定的位置上,是一種民俗行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環境不同,年畫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會產生出不同體裁的年畫來。此中包含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十分豐富的文化記憶。因此,這些內容也是本次中國木版年畫普查的重點之一。
木版年畫往往是在廣大民間進行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知識教育、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畫所涉及的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小說、生產、建築、風光、戲曲、自然、游戲、節慶和社會生活之廣闊,可謂無所不包。在農耕時代,戲曲藝術的魅力不小於今天的電影電視,木版年畫描繪過的戲出多不勝數,各地的戲曲年畫所表現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戲,不少在年畫上繪聲繪色出現過的劇目如今早已絕跡不存。此外,究竟還有多少小說與傳說被搬到木版年畫上?單說《白蛇傳》和《天河配》,就被各個產地、各個時期以各種形式———單幅、多幅、成套的條屏以及連環畫一遍又一遍地描繪過。至於那種無以數計的描寫民俗風情的年畫,帶著不同地域與時代的氣質,記錄下大量的珍貴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畫面都是農民獨特的視角。農民是木版年畫的原創者。他們的畫筆與刻刀直接反映著自己的愛憎、趣味、生活態度、文化心理以及價值觀。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楊柳青的木版年畫《一人一性,百鳥百音》,表達著農民對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種寬容的心態,由此讓我們了解到民間對美好的人際關系的追求。還有一幅《豬羊一刀菜》,描繪屠夫宰殺一頭大豬後,小豬崽們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裡去告狀,玉皇大帝勸告小豬崽們要寬心,因為「豬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給人們的『一刀菜』罷了」。農民正是用這種詼諧的方式來化解掉世間的弱肉強食帶來的不平。這詼諧是不是也含著一種嘲諷與無奈?如此深刻地外化農民心靈的年畫何止這兩幅,它們大量地深藏在年畫的遺存中。然而,這些遺存卻不為人知地散布在田野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現當時社會情景與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畫,其中體現出農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維視野,其價值不亞於大都市的時事畫刊。在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小教場、武強等產地都曾有不少這樣的作品問世。它們一反傳統,十分寫實,細節非常逼真。在照相術尚未流行之時,這些木版年畫成了當時社會的琳琅滿目的寫真。在這個層面上,其他哪一種民間美術能夠與之相比?
數百年的木版年畫的歷史究竟創造了多少畫面,無人能做出回答。年畫是消費品,沒人保存,也沒人將其視為歷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紀年畫走上消亡,仍不為世人重視與收藏,更別提各種人為的損壞與銷毀。但如今只要在民間發現一幅老畫或一塊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見過的孤品!存世於中外的年畫應該數以萬計。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畫作品中,蘊藏著的是農耕時代中國民間立體的影像,廣角的生活與社會,還有過往不復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畫的人文價值可以說既是深不見底,又是浩無際涯。
藝術的價值
木版年畫另一個巨大的價值是藝術價值。它的藝術特色鮮明,表現手段紛繁,審美含量極高,自成一個十分獨特的審美系統。這里分做三方面,即特定性、鄉土性和地域性加以論述:
首先,木版年畫藝術的特性,來自於年俗的特定要求。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則是畫面的飽滿和內容的紅火。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與地面也被各種形象充實與填滿。畫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這與年的禁忌———禁哭有關。畫里的孩童個個健碩豐腴,人人新衣新褲,所有器物全是完美無缺,這都是象徵著生活的富足與吉祥。為了努力表達這種渴求與熱望,大量的吉祥圖案(各種具有吉瑞喜慶含意的動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氣祥雲等等)便被一樣樣地添加在畫面上。藝人們不怕這些蜂擁而至的吉祥物彼此無關,因為這種一再被強化的吉慶才是人們對年的願望。藝人的高明則是把這些密集的形象用裝飾手法和諧而優美地組合在一起。於是歡樂、祥瑞、紅火、繁盛、飽滿和裝飾性是年畫最突出的特徵,也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年畫美。
渲染著這種年畫特徵的是木版年畫的色彩。年畫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顏色必須既簡練又有表現力。木版年畫為了順應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鮮明熱烈;在各種顏色中以火熱的大紅為主,用得也最多。因為大紅是年文化的主色。在色彩關系方面,多採用對比色,比如民間口訣說「紅配綠,一塊肉;黃配紫,不會死」(天津)。「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山東)。這些經驗都說明木版年畫的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而非諧調,以達到彼此強調的作用,使畫面強烈又明快。年畫的顏色多用植物和礦物原料直接製成原色,很少用調和色。為了使這簡單的幾種原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藝人採取色彩相互交錯的方式,使得整個畫面花花綠綠,斑駁響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有的色彩語言。
木版年畫藝術的鄉土性,是它價值之所在。這種在田野中誕生、在鄉土中成長起來的藝術,淳樸真率,樂觀詼諧。藝人們在農忙時耕作,農閑時作畫。他們身在天高地遠的窮鄉僻壤,與朝廷里的文字獄全然無關。整個中國木版年畫史上,沒有一幅年畫由於抨擊時弊而招來麻煩。它們是農民的自娛自樂,嬉笑怒罵,一任自由。於是畫面上的人情物態,都是充分的農民的性格形態。農民作畫沒有多少理性的技術,除去一代代口傳心授而積累下來的程式化的經驗,便是各自的天性與自生自滅的才華。雖然他們筆下的形象時而簡率,時而稚拙,卻有一種樸直的、天真的、極其生動和一任天然的鄉土美感。這種鄉土美包含一種情感的自由與自然。
同時,這種農民們的藝術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現手法便是諧音的圖像。在農耕時代,農民識字有限或者乾脆是文盲,他們巧妙地利用與字同音的形象,將美好的詞句可視地展現出來。諧音的圖像分兩種。一種為一個形象與一兩個字的諧音(如雞的形象與「吉」字;蝙蝠的形象與「福」字;打開外皮而露出許多籽兒的石榴形象與「多子」等);另一種為兩三個形象的組合與一句成語的諧音(如一匹馬、一隻蜜蜂和一隻猴子的組合與成語「馬上封侯」的諧音;一隻喜鵲和一株梅樹的組合與成語「喜上眉梢」的諧音;蓮花和金魚的組合與成語「連年有餘」的諧音等)。諧音的文字與成語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詞語,所以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圖像又被稱之為吉祥圖案。奇妙的是,組合在一起的諧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來是相互無關的,但在這里卻意趣橫生地組成並呈現出人們心中的嚮往。農民真是聰明之極,他們巧妙地繞開不識字的缺憾,通過這些諧音的形象,讓人去猜畫中的寓意(成語)。而這成語人人皆知,誰都能通過畫中的圖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語找到。這樣,一方面提高畫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觀賞者在猜解畫中的題旨時獲得了欣賞的快感。同時,諧音形象本身的內涵也被奇妙地擴充了。
木版年畫中的吉祥圖像,除去諧音的,還有另一類不諧音的。不諧音的吉祥圖像大多來自於歷史典故,具有象徵與寓意的性質。比如蟠桃象徵長壽,松竹梅(歲寒三友)寓意情義長在,鯉魚躍龍門表示一種平步青雲和飛黃騰達等等。在年畫中,這些大量的諧音與不諧音的圖像與各種年畫的畫面相互搭配,組成一片濃烈豐盈、富麗華美又富於浪漫色彩的景象。這種奇特的繪畫氛圍與境界,只有在年畫中才能見到。
另一個能夠體現木版年畫藝術非凡價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畫幾乎覆蓋整個中國。除去青海、內蒙、寧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幾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畫產地。由於中國地域多元,民族多樣,文化姿質有別,風俗各具特異,木版年畫———從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製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現出絢麗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畫如楊家埠與武強之粗獷豪放,南方年畫如桃花塢與佛山之細膩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細處瞧,單是北方各個產地的畫風也相去甚遠。比如山東楊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強置身於林莽與鄉野之間,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農民的氣質最為醇厚;河南朱仙鎮地處中原腹地,雕版歷史可上溯兩宋,至今帶著中古時代的典雅與大氣;天津楊柳青地處京畿,為了順應都市大戶人家的審美要求,崇尚精雅與華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職業畫家如錢慧安等介入其間,當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軒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畫出現一種主動靠近都市文人性質繪畫的傾向,同時在構圖和技法上又吸收外來的營養,故而手工彩繪日臻其妙,妝金飾銀,華貴富麗,達到了另一種極致。這些北方木版年畫產地雖然同屬北方的鄉間美術,彼此又都是獨樹一幟。
再進一步看,皆以北方農民氣質為其特色的楊家埠與武強年畫,藝術個性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楊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齊魯文化,雄強、陽剛、渾厚和樂觀;武強的文化背景是燕趙文化,帶著蒼勁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時期它曾引入過都市流行的「諷畫」,冒出過許多揶揄、譏諷甚至怪異的圖畫來,將這塊燕趙大地人們的個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楊家埠所沒有的。
各地年畫由於自然和地理環境的差別太大,歷史與民俗的傳統各不相同,年畫的題材與體裁都自持獨有的特點。楊家埠冬天寒冷,牆體很厚,年畫中便有專門貼在窗口的「窗頂」與「窗旁」;楊柳青鄉間多在屋內置一水缸,貯備飲用水,故有半印半繪的粗路貨「缸魚」一種,專門貼在水缸之上的牆壁上,每每打開缸蓋,大紅大綠的魚影即入缸中晃晃盪盪,如游其中;河北一帶農村喜好燈彩,故武強的「燈方」是年畫中的主項;山西風沙大,故在櫥櫃與門首垂掛一種年畫,叫「拂塵紙」,一為裝飾,一為遮塵。對這些百別千差的畫兒,將在本圖集各卷中盡述。
各個產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製作經驗和藝術與技術的特點,也創造出一批大眾喜聞樂見、經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畫形象。比如,楊柳青年畫的《連年有餘》、綿竹滇水腳的《門神》、朱仙鎮的《大馗頭》、桃花塢的《一團和氣》、楊家埠的《深山猛虎》、武強的《六子爭頭》等等。到了進入全球化的今天,這些風靡了數百年的藝術形象已經成了這些產地、乃至中國民間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號了。
中國木版年畫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畫肇始於唐宋以來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經卷與圖書,大規模製作年畫的產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後。刻印圖書屬於典籍文化,印刷年畫屬於民間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後者皆在鄉間。從大的方面比較,刻印圖書受文人審美的影響,崇尚典雅精緻、含蓄和詩意;印製年畫受大眾審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鮮明強烈,熱情洋溢。於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審美,完全是兩種語言。許多年畫產地的刻版刀法純熟,刻技高超,稱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線條追求簡練流暢,刀隨情走,極其生動,富於張力;印出畫來,版味十足。如果將明清時期徽派和金陵派經典的書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來,與楊柳青、朱仙鎮、武強、楊家埠的年畫古版比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兩個審美世界。木版年畫為中國雕版印刷史的貢獻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美術一筆巨大的遺產。由於漫長而縱向的歷史變遷,多元而橫向的地域背景,獨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蘊,還有一代代才情並茂的藝人的創造,使年畫發展成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高峰。峰頂之上,幾近雲天,燦爛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嚮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相。因此說: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龍頭。
⑦ 木板年畫
各地的木板年畫工藝大同小異,基本採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木,棗木板雕刻後,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紙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顏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畫,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鎮年畫,有用九版印製的;而桃花塢木版年畫只用紅黃綠藍黑五種色彩。楊柳青年畫則採用雕版印出輪廓線條,再以人工填色暈染;四川綿竹木版年畫先印線條,人工填彩完成後再套一次金線版;而晉南的木版年畫喜歡以畫上配詩,字畫,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畫還很注重反映當地的風俗民情,如桃花塢年畫,傳統題材還包括「姑蘇萬年橋」,「玄妙觀廟會」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備受群眾喜愛。 傳統的木版年畫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多用大紅大綠大黃,且以原色為主,少用復色,表現的場面熱鬧。內容上可以為喜慶吉祥,避邪厭勝二大類。由於木版年畫印製方便,價格低廉,題材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所以廣為中國老百姓歡迎,直至成為中國民間逢年過節,辦理婚慶喜事必不可少的內容,其廣泛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徵。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⑧ 中國大紅大綠的民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年畫大紅大綠的文化
它是我國繪畫史上起源最早、壽命最長、普及最廣的一個畫種。它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原始宗教,孕育於漢唐的閎闊文化,形成於宋代的繁華市井,成熟於清代的康乾盛世。它存活於我們的口口相傳和傳統節日春節中,存活於火熱的炕頭和紅磚砌就的牆壁上。它是一部質朴的社會世俗生活長卷。 + h* N9 h3 l& z) T
4 y6 F: A. V- V# }
' X% D5 t- h3 i1 t* g 小時候,每到新年,家裡都要把牆上的舊年畫除下,貼上新年畫,簡陋的房間頓時變得光鮮起來,在蒸饅頭、煮餃子的熱氣氤氳中,那濃濃的年味兒也撲面而來。
( W) F3 w4 s% E6 ~5 Q 過年貼年畫,是我國傳統習俗。清代李光庭所著《鄉言解頤》,將「帚舍之後,便貼年畫」,歸為「新年十事」之一,這也是最早出現「年畫」一詞。而實際上,年畫根植華夏大地已2000 多年,只是不同時代稱呼不同而已,比如宋代稱「紙畫兒」,明代宮中則叫「畫貼」。但無論哪一時期的年畫,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喜慶熱鬧的顏色。 - n, F' [& _3 P# J1 |1 Y) c7 `
7 q# @" U" } k) J) c. A 桃花塢年畫影響日本浮世繪
+ p. I P S0 ]; m T( t; Z
0 G) h1 ]9 f9 i 桃紅配草綠,猩紅對佛青(與藍原色相近),金黃間之,年畫總是渲染著大紅大綠的顏色,一眼望去,滿登登的歡慶喜樂頓時撲面而來。 5 ~8 J3 e2 t6 M1 s. J/ E7 d
關於年畫的顏色,魯迅先生在《狗·貓·鼠》中曾有提及:「我的床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其中,「花紙」指的就是年畫,「紅衫綠褲」便是對年畫的顏色的符號式概括。 f. F9 s8 @; z7 W2 p+ W }
這些在今天看起來很「俗氣」的顏色,實際上具有相當嚴謹的審美規則。創作年畫時,使用色彩需謹慎,所謂「紅間黃,秋葉墮;紅間綠,花簇簇;青間紫,不如死;粉籠黃,勝增光」,其色彩搭配規則自成體系,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衣著習慣。
& p2 e+ X- S* P% ]' o4 s ? 在年畫中,還可窺見當時的審美趨向。舊時年畫藝人經口口相傳總結出一套「畫訣」,比如畫美人時,「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手,要笑千萬莫張口」,這不僅是當時的美人標准,還體現了封建社會對女子行為舉止的要求。
- _$ W+ V3 \( n. g d; j1 e 此外,「雙眉入鬢,兩目精神,動作平穩,方是貴人」,「口斜胸凸,頭低仰視,齒露眉錯,必是細作」,而且,「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歡喜」。
. d) U9 ` b+ J9 W" E 年畫的美學思想還深深地影響了世界文化,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日本的浮世繪。桃花塢年畫最著名的是風景畫及仕女圖,而浮世繪中最為人稱道的也是這兩個方面。尤其在仕女圖方面,二者更加相映成趣。浮世繪中的藝妓與桃花塢年畫中的宮女,姿態一致,大都低頸含胸,柳肩纖弱,眉目低垂,輕愁淡淡。
$ f# o [& Z0 @- f9 s
! A5 L9 P: K& i6 m 門神,從神界下凡到民間
; B/ h5 V% Y* \0 T, p9 z* w # }% l% H8 Z4 s
年畫雖然在如今已呈式微之勢,但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在對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民俗教授蕭放進行采訪時,他也提到了這一點。蕭放先生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民藝,他認為年畫是中國式的吉祥寓意模式,題材內容表達了普通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所有祈願——吉祥平安、福祿壽喜、多子多福等,另外年畫還具有文化研究價值。
7 K+ {% Y- c* d3 a/ I 門神、灶君是最早出現的年畫形式,於遠古濫觴,於漢代定型,含有祭門求安、驅邪避穢的心理。從深層意義上講,也與古人修建層層院門、城門、山門等建築意圖密切相關,均是封閉、穩定、抵禦的意思。 - t) r( U9 m' N7 G. b% E2 O
門神有武門神和文門神。武門神貼於門外,最早步入門神的「星光大道」的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荼和郁壘,「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壘……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
3 _+ O/ _" r4 n3 M 據蕭放介紹,商代「天子五祀」、周代「天子七祀」,也包括對門神的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門神開始爭先涌現。從神界人物鍾馗等,到現實人物中的秦瓊、尉遲恭、岳飛、趙雲等,也加入門神行列,壯大了門神隊伍。在我國某些地區,還有人將新四軍和八路軍尊為門神。
, f* [* P4 r H+ s) s' M1 C& u
: ^/ l" x w$ Y2 I# I & Z/ X' J0 P _' H& v
Z$ _5 \' S# y: P: D1 u" U% S 從年畫中復活的世間萬象
/ Z0 S% ]! x% y$ ~ ( m& | G2 V- y" K1 m" n$ T
年畫題材,包羅萬象,世間一切,皆可入畫。透過年畫,我們可以穿越時間的隧道,目睹當年的社會場景和文化生活狀況。
1 s# y3 j" j# h7 g 在宋代的「紙畫兒」中,我們可見北宋初年民間生活多姿多彩,酒肆坊間人來人往;在元初、清初的耕織圖中,百姓從事農耕生產、養蠶織布、收獲莊稼的場景躍然眼前。我們還能看到700多年前的貨郎推著小車遊走於大街小巷,叫賣聲似乎就在耳畔回盪;兩名女子正在演出一幕雜劇,其碎玉之音呼之欲出;200多年前的雜技藝人表演踩繩之戲,觀眾掌聲雷動;蘇州萬年橋上官員拱手相賀,橋下龍舟、商船往來,兩岸酒肆歡聲不斷…… / r# j/ z: \5 C7 v
年畫中也有悲苦的人生際遇和不諧的社會脈動。《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圖》反映了上海開埠後,女工上班、****增多、外國巡捕欺壓中國百姓的社會現狀。《新出三十二行得利圖》則刻畫了舊上海社會下層賣唱、剃頭、相面、賣報等小人物的艱辛生活,如今,其中的很多行業都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班駁年畫中的驚鴻一瞥。
2 N1 \6 t) }7 U2 |3 ? [, R8 vbbs.ymzww.com
+ t9 \9 N# J5 J( z1 D# s 清朝後期,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年畫題材開始與時政結合起來,甚至出現了針砭時弊的諷刺年畫。可見,年畫還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可補史籍記載之不足。 8 [% K# v, S, {, J. h
蕭放認為,年畫在某種程度上還承載了統治階級「指鑒賢愚,發明治亂」之要旨,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宋代郡縣治所就常懸掛耕織圖類年畫,使百姓從中學習農業知識。明嘉靖年間印製的《皇明一統地理之圖》,是年畫中最早貼掛於公共場所的中國地圖,以便百姓了解祖國疆域。天津楊柳青曾有一幅《孝行圖》,勸誡世人要守孝道。
) p B, @# q9 O5 x( R- W ' P E q9 K: x3 c! _# |
年畫創造世界印刷史奇跡 ! ]) e- J; p6 F% _6 b$ g
W( d9 l% n) ]0 w% Y% X
年畫繁榮了出版印刷業,創造了世界印刷史上的奇跡——歷時長久,傳播廣泛,形式繁多,生產規模巨大,最先應用套印、水印等技術,對朝鮮、越南等國的印製行業產生了顯著影響。這一點,是我采訪中的意外收獲。
6 ^9 ~( e& W4 C, I: a" u7 W 而且,在經過一番考察後,我還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歷史上,在每一次出版業遭受致命打擊後,當東山再起時,最先印刷的無一例外都是年畫,這在書籍印刷領域非常罕見。
, R2 q- A, W. M9 M& C4 @ 北宋年間,今河南開封是當時全國的印刷中心。宋亡後,轉移至距其45公里的朱仙鎮,致使木版年畫一脈相傳。金代還曾在今山西臨汾和平水開辟印刷坊肆,成為我國北方唯一的、歷時最久(數百年)的出版印刷中心,我國人像版畫「第一圖」、最早的木刻年畫實物《四美圖》就是當時的產物。
+ ~0 O3 f% I* K7 l { 時光易逝,朝代變遷,《四美圖》最終作為西夏文物被藏於黑水城一古塔內。清光緒年間,俄人柯茲洛夫從古塔內盜走《四美圖》,保存在聖彼得堡亞歷山大三世博物館。1915年,日本一學者見到此畫後驚贊不已,當即撰文立說,14年後,又一位日本學者再次發表研究文獻。國外對我們本土文化的極度重視和驚詫,引起了國人的注意,通過外交途徑,這幅《四美圖》終於自前蘇聯復制回來,珍藏在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 ; E: `2 }" q, w8 C4 f7 b
至於其他流失的年畫,仍需不遠萬里到國外博物館中才能一飽眼福。在對國內珍存年畫的機構進行部分統計後,我發現,上海圖書館有3600多幅年畫,為國內收藏木版年畫最多的機構。但這些年畫的舊主人也是一位外國人——法國傳教士亨利·多雷,他當年在華時,收藏了這些年畫,藏於徐家匯藏書樓。而年畫重鎮朱仙鎮的當地藏品竟然不過百幅,但莫斯科博物館卻收藏朱仙鎮古版年畫118幅。至於楊柳青年畫,現存於世的大概有2000~3000幅,不過國內只有 1000幅左右。
1 b. A) }; X4 i" D# W8 w& | 最令我遺憾的是,曾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文化的桃花塢年畫,其遺世珍品非常稀少,分別藏於日本神戶市立美術館、王舍城寶物館及天理圖書館等,少數幾張藏於私人手中。 1 i- g* i4 P* k0 ?
隨著年畫的保護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希望更多的中國人能從自身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年畫,而不是因為外國人將其視為文化遺產,才正視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
⑨ 年畫上色講究什麼
年畫區別於傳統的中國畫(寫意和工筆),國畫講究濃墨淡彩,色調雅緻。
年畫發展於民間傳承於民間,屬於俗文化!區別於官方、文人的氣韻。顏色鮮艷,主題突出色彩豐富
(9)年畫為什麼用大紅大綠的顏色擴展閱讀:
年畫配色也有講究。在濃淡上,紫色最重,紅綠黃也要重一點,桃紅輕一點,淡墨最輕。這種配色法,叫「四重兩輕」。
這種色彩搭配出來的年畫,非常有節奏,明快又協調。這種搭配,使得桃花塢年畫構圖飽滿,不悶不沉。行內有言「青間紫,不如死」,說青、紫色放在一起容易造成視覺上的沉悶感,讓人感到畫面壓抑,不喜慶。
過去,印製年畫的顏色都是買現成的,除了黑色。煙煤買回來,合上面漿,搗成糊,發酵沉澱,一個月以後就可以用。想用時,搗一塊出來,開水一沖,馬上能刷版。
現在印年畫,都是墨汁。常用黑色、紫色、黃色、綠色、大紅、桃紅;深綠、淡黃、青蓮或藍、淡墨等。
⑩ 古代年畫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年畫的造型簡練而誇張,構圖豐滿朴實,布局對稱、均衡、呼應,色彩鮮艷明快,大紅大綠占顯眼位置,其他色彩多為亮色,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年畫的集中產地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廣東佛山、四川綿竹、河北武強、江蘇南京和無錫、河南朱仙鎮、福建漳州、湖南邵陽、江西九江、浙江紹興以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幾乎遍及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在題材方面有賜福避邪的神像、美女娃娃、吉慶花鳥、小說戲曲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