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為什麼有兩種顏色
Ⅰ 熊貓為什麼是黑白色
因為大熊貓臉部、頸部、腹部和臀部都呈白色,有助於它們隱藏在雪地里,四肢呈黑色則有助於熊貓躲在陰影里。
熊貓頭部的黑色部分不是用來隱藏偽裝的,而是用來交流溝通的。黑色的耳朵可能有助於展現它們「野獸兇猛」的氣勢,黑眼圈則能是幫助熊貓辨識同類,或者警告競爭者不要輕舉妄動。
熊貓消化能力減弱,只能吃竹子,因此無法像其他熊類一樣儲存足夠的脂肪進行冬眠。熊貓一年到頭都需要外出尋找食物,從叢林到雪山都有它們的足跡,所以有黑白兩種顏色的幫助,它們可以更好地隱藏偽裝自己。
(1)小熊貓為什麼有兩種顏色擴展閱讀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則個體較小,體毛也較前者為細,腹毛棕色不明顯,但涼山的個體並不偏小。
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
Ⅱ 小熊貓的幼子剛出生是什麼顏色
是小熊貓的幼子還是大熊貓的幼子?
小熊貓的幼子的顏色棕色的;大熊貓的幼子因為剛出生時身上只有一點小絨毛,所以是粉紅色的.
資料:
小熊貓(Ailurus fulgens;small panda) 浣熊科小熊貓屬的唯一種。體長40~60厘米,體重約6千克,全身紅褐色,四肢棕黑色,體毛長而蓬鬆,臉圓,具白色斑紋,吻、耳緣和頰白色,臉上有白斑,眼鮮艷;尾粗,長超過體長之半,具9個棕黑與棕黃色相間的環紋,頗顯著,因此,中國四川省稱為九節狼。在第四紀更新世時期,小熊貓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歐洲中部和英國都有化石紀錄。
現代小熊貓在中國分布於西藏、雲南和四川。也見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北部。生活於2000~3000米的高山林區或竹林內。棲居在樹洞或石洞中,凌晨和黃昏出洞覓食。雜食性,吃竹筍、野果、嫩枝葉,或捕捉小鳥、小鼠、昆蟲和鳥卵為食。常在樹枝上攀爬,有時高卧樹枝上休息。夏季喜歡在河谷地區活動;冬季蹲伏在山崖邊或樹頂上曬太陽。肛門部和前肢的趾間具分泌腺,繁殖期內散發較強的氣味。3~4月間發情交配,常發出求偶叫聲。妊娠期3~5個月,每胎產2~3仔。初生幼獸臉和尾上都無斑紋。
小熊貓不僅在體型和牙齒結構上與浣熊類相同,而且在雜食性,愛清潔等習性上亦頗類似。性情溫順,易於飼養,是東亞的特產動物。中國多數動物園均有展出,飼養下壽命10餘年。
小熊貓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大熊貓
別名 大貓熊、竹熊、花熊
學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貓科 Ailuropodidae
分布 四川、陝西、甘肅局部地區
大熊貓是我國特產動物,是被全世界公認的自然遺產和活化石,從其祖先出現到現在至少有八、九百萬年。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
大熊貓, 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與熊類是表兄弟。其體型似熊,頭大而圓,身體肥胖,尾巴極短。身體肥胖,形狀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圍、耳朵、前後肢和肩部是黑色,其餘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澤,耐寒。喜歡吃竹葉、竹筍。大熊貓居住地帶的竹子,曾大面積開花、枯死,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其實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齋」,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
一般成年大熊貓體長在120-180厘米,尾長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圍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後足長12-20厘米,耳長72-115毫米,體重60-110公斤。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及四肢全黑。
大熊貓因其渾圓的體型,憨態可掬的動作,黑白相間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睞和喜愛。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大熊貓行動緩慢、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他動物。當大熊貓聽到異常響聲時,常常是立即逃避。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這是由於大熊貓長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線很暗,障礙物又多,致使其目光變得十分短淺。此外由於它的瞳孔像貓一樣是縱裂的,因此當夜幕即將降臨的傍晚,它們還能活動。
大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主要以竹莖、竹葉和竹筍為食,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准備度過漫長的冬天。
大熊貓平時孤居,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即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也有秋季交配的),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戀歌,由此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大熊貓的婚配屬於多雄爭配製。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一般每胎1仔,偶有2-3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它們一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大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種群增長十分緩慢,如保護管理跟不上,則數量日趨減少。
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如今留下來的大熊貓數量很少,分布范圍已十分狹窄。迄今為止,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分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研究大熊貓對研究整個生物進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我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
分布
大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米—3500米,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陝西南部、甘肅及四川等地。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在此後的200萬年間,這一主支開始向亞熱帶,廣泛分布於雲南、廣西和四川。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來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分類學
由於大熊貓和小熊貓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與這兩個科的動物有著明顯的差異,它的科學分類一直有爭議,有人提議把大熊貓單列為熊貓科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用現代的基因測試技術,對不同的蛋白或核酸進行比對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因此大熊貓的分類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詳見大熊貓科。
習性
熊貓喜獨居,每隻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
熊貓的食物主要是竹子。竹子的特點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部分的營養成分大體一致,它們吃竹子的心和竹筍,有時也吃竹葉。但熊貓的腸子很短,也沒有供發酵纖維素的共生細菌。熊貓只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而鵝的食物雖然通過消化道很快,它們的利用率也有30%。這就使得熊貓每天進食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以上。由於熊貓攝食的竹子種類很多,而它的棲息地又有很多種竹子生存。對於竹子周期性的開花死亡,沒有確鑿的研究證據表明熊貓會因此挨餓而危及生命。到是棲息地的人工開發,讓熊貓的生境縮小從而無法找到合適的竹林。古時候有許多關於熊貓吃鐵的記載,熊貓還因此得名食鐵獸,這多發生在熊貓闖入人的居住地,它強勁的下顎足以咬下鐵鍋,但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就不得而知了。
成年熊貓的發情期很短,一年裡雌性熊貓的發情期只有幾天,交配後就分開,由雌性單獨育。熊貓在野外身手靈活,善於爬樹,遇到危險時奔跑速度很快。
繁殖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里生育,它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只有一二兩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
Ⅲ 四川發現褪色小熊貓,具體是什麼情況
提到我國的動物國寶,大家應該都會想到熊貓。但是小熊貓和熊貓卻是兩種物種。根據最新消息報道,在我國四川發現了一隻毛色與平常不同的“褪色小熊貓”,也稱“白化小熊貓”。此消息一出震驚了眾人。更有專家研究表示發生這種褪色現象的小熊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首例。
正常的小熊貓,全身呈紅褐色,臉上有白色的花紋。而此次發現的這只褪色小熊貓,全身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顏色區別,大多呈現一種淡淡的白色。還有一種說法是小熊貓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進行的一種進化。正所謂優勝劣汰,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是很殘酷的,小熊貓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可能就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形態或體征,而淡淡的顏色也更容易融入環境,使天敵或獵物無法察覺。
Ⅳ 小熊貓是熊科還是貓科
熊貓是一種熊科動物,它屬於是哺乳動物,體型比較的肥碩,看起來就好像熊一樣,有著10-12cm長的尾巴,體重在80-120kg左右。熊貓是喜歡爬樹的,也很愛和同伴進行嬉戲,主要會棲息在四川、甘肅和山西山區的,是我國的保護動物。它的頭部和身體只有兩種顏色,那就是白色和黑色。
Ⅳ 小浣熊和小熊貓的區別是什麼
這兩種動物有以下區別:
一、在動物界的分類不同:
小浣熊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浣熊科的動物;而小熊貓屬於小浣熊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小熊貓科的動物。
二、分布范圍不同:
小浣熊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中美地區,在我國沒有分布;而小熊貓在我國有分布。
三、棲息環境不同:
小浣熊多棲息於樹洞中,屬於樹棲動物;而小熊貓棲居於大的樹洞或石洞和岩石縫中。
四、毛色不同:
小熊貓的毛色較小浣熊來說更為鮮艷,呈紅褐色。
小熊貓
Ⅵ 網上說這是小熊貓,熊貓不都是黑白的嗎
大熊貓是黑白的,這一種是小熊貓。老虎和貓咪同屬貓科,可是外形卻相差甚遠,這跟那是一個道理。
Ⅶ 四川發現的褪色小熊貓與正常熊貓有何不同
四川發現的褪色小熊貓是罕見的白化野生小熊貓。
Ⅷ 我覺得熊貓是最可愛的動物,偶好喜歡它呀!大熊貓會咬人嗎為什麼它的身上只有「黑白」兩種顏色
大熊貓生活習性
別 名 大貓熊、竹熊、花熊
學 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貓科 Ailuropodidae
分 布 四川、陝西、甘肅局部地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性情溫順、姿容可掬、行動逗人喜愛的大熊貓是人們最喜愛的野生動物園之一,現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選用作會徽。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尾長10~20厘米,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量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無固定巢穴,邊走邊吃,喜單獨活動,四處悠盪。常在大樹下或竹林內卧睡。視覺較差,行動鍰慢,但能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並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為食,偶爾也捕食小動物。發情期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見2仔。
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因而被譽為"活化石。"如今大熊貓分布范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目前,我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後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做大量巨的工作。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更是面臨瀕危的珍貴稀有動物。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深谷稠密的竹林叢中,過著神秘的"隱士"生活。而且形態構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學家們對這種動物的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類;有的又把它獨立地列為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100多年來,從大熊貓的形態解剖,化石材料,行為生態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仍未得出結論。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方面進行研究,使分類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但仍然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得出統一的結論。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分布,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是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十分隱蔽的動物,所以野外的確切數量較難統計。一般認為有1000-1200隻左右,再加上人工繁育和豢養的近100隻,確實在減少。據群眾反映: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少了;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沒了。野外所見大熊貓一般是成體多,幼體少,種群正在衰弱。但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熊貓在其自然棲息地里的繁殖行為所知無幾,有關它們的生殖生理過程也知之甚少,一直籠統地認為當代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不景氣。可是,最新研究證實,大熊貓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種群未表現出減少的跡象,而種群處於增長或穩定的可能性要大於種群處於減少的可能性。從大熊貓的生殖遺傳潛力來說,它是一個有希望繼續繁衍下去的種群。
從大熊貓的食物來看,可供其食用的竹子是足夠的。80年代,人們曾擔心竹子開花枯死會導致大熊貓餓死,最近的野外研究表明當時是杞人憂天。因為大熊貓的分布區中通常都生長著幾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時,大熊貓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僅有一種竹子開花並不會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威脅。即使大熊貓分布區中只生長著一種竹子,在其大面積開花枯死之後,大熊貓仍然可以取食到大量殘存的竹子以滿足對食物的需求。如秦嶺大熊貓,其每年對竹林的消耗量實際上都不超過一種竹林當年生長量的2%。因此,竹子開花、枯死都不會威脅大熊貓的生存。
當然,大熊貓要繼續生存下去,還必須有人類的真誠愛護和精心管理。目前,全國已建立了12個專門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加之停止對長江中上游地區天然林的採伐,絕大部分的大熊貓棲息地都得到了保護,這是當代大熊貓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的福音。只要保護好大熊貓的生活環境,我們珍奇的「國寶」就一定能夠一直繁衍生存下去。
疾病:
在自然狀況下,疾病可能是影響大熊貓生存的最大危害,消化、呼吸、神經、造血系統的疾病往往是致命的,還會出現各種腫瘤,體內外寄生蟲病和皮膚病以及外傷等,都會影響大熊貓的健康和壽命。
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里,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兇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動物園里貌似溫順憨態的大熊貓一旦被激怒,也有傷人事件發生。
在野外,大熊貓的雄獸和雌獸平常都是過著獨居的生活,每個個體的活動范圍大約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種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個體所組成的,每個個體均棲息於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分享著同一地區的食物來源,彼此之間互相依賴和制約,自然地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大熊貓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過視覺、嗅覺和聽覺來保持種群之間的通訊聯系,其中嗅覺最為重要。在它的肛門兩側各有一片裸露的區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這種腺體可以分泌一種聞起來帶酸味的物質,它常在高大的樹干基部或者其他顯著的物體如石塊、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塗抹,同時也用糞便和尿液等,作為互相之間識別的標記,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貓的眼睛的瞳孔象家貓一樣,呈縱裂狀,說明它具有夜行性動物的特徵。大熊貓發出的聲音比較復雜,專家們採用了對其各種可分辯的叫聲進行聲譜分析的方法,並且參照它的行為表現,從而分析其叫聲所表示的本能行為、求偶和感情狀態等生物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大熊貓成體的叫聲由12個比較清晰的叫聲和喘聲所組成,其聲音信號的意義可以表示佔有領域、尋覓配偶、撫育幼仔、受到了威脅的恐懼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強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聲,還有呼氣、鼓鼻、咂嘴等聲音。大熊貓初生幼仔的叫聲比較單調,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種,表示飢餓、身體不適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現象。到了9月齡時,還會發出呻吟、鼓鼻,以及類似牛叫和犬吠等叫聲,其意義已經接近成體。隨著其月齡的增長和體重的增加,它們的叫聲變得越來越復雜。
大熊貓的洞巢大多位於針闊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樹的基部或者樹兜的凹穴中,樹洞是由於人類在採伐時在樹的基部一側砍過幾斧或由於其他原因而腐朽穿孔,里外溝通形成的。洞內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塊。樹兜凹穴則是由樹根包圍而成。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樹為主,所處的環境都比較僻靜,附近食物資源豐富,隱蔽條件也比較好。築成的巢,結構比較簡陋而粗糙。裡面的鋪墊物通常呈淺盤狀,由從洞外銜入的幾十根乾枯的或新鮮的、帶有嫩葉的樹枝、冷箭竹、藤條,以及木塊、苔蘚等構成,樹枝或竹枝的一般為直徑0.5-2厘米,長度為10-200厘米,種類有冷杉、紅樺、野櫻桃、杜鵑、花揪、冷箭竹、獼猴桃等,粗枝彎成弧形,交疊後作為巢的邊框,較細的枝條和苔蘚重疊起來作為巢的內緣,巢底則利用樹洞里的朽木粉和碎屑、木塊等築成淺盤狀。巢穴周圍留下的蹤跡很多,如墊腳物、毛發、糞便、卧穴、爪痕、齒痕,以及殘余的食物等。有的洞口前面的地面比較陡,不便進出,它就用銜來的直徑為2一7厘米,長度為40-190厘米的新鮮或乾枯的冷杉、杜鵑、紅樺和花揪等樹木的樹枝,堆積成厚達幾十厘米高的墊腳物,進出洞穴都從墊腳物的上面走過,時間長了,踩得十分光滑。
Ⅸ 小熊貓和大熊貓不一樣嗎
這個提法是錯誤的.大熊貓叫大熊貓,小熊貓不叫小熊貓,而叫小貓熊.它們不但不是一個物種,而且不是一個科目.
1、大熊貓是熊科。熊科成員多數食性很雜,也有少數以肉食或植食為主,體型多比較大。熊科成員雖然體態笨重,但是多數能爬樹,並有不少是游泳好手。熊科成員視覺不佳,但嗅覺比較靈敏,主要依靠嗅覺覓食。
亞洲的熊中最著名得當屬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其分類地位多有爭議,過去有人將其歸入熊科,有人歸入浣熊科,有人將其和小熊貓一起置於熊貓科,或者自成一大熊貓科,現在研究表明大熊貓確實和熊的關系比較接近,應該歸入熊科。
大熊貓在史前曾經是我國南方動物區系的重要構成,但是現在分布局限,是瀕危動物的代表。大熊貓食性單一,僅以幾種竹子為主食,偶爾也會吃動物性食物,由於竹子營養較少,大熊貓一生的主要時間都用於進食和休息,類似於樹袋熊。
大熊貓的顏色黑白相間,又圓又胖,看起來老實,憨厚。
2、小熊貓是浣熊科。
浣熊科Procyonidae是類似於熊科的雜食性動物,形態和結構略似熊科,但體型要小很多,並有較長的尾,樹棲性比熊科更強。
小熊貓又叫貓熊,紅熊貓.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遊人都會誤解為小熊貓就是大熊貓的寶寶,紅熊貓還有一種稱呼叫九節狐,由於它的尾巴是由黃紅相間的九節構成而得名。在卧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小熊貓館你可以領略到它們的風采,它們就像是人類的朋友,你到了紅熊貓館,飼養人員會給你一些它們喜歡吃的水果或餅乾等食品,把食物放在手心兒里,它們自己就會跑過來親近你,有時候,吃完了食物也不離開,像小孩子一樣耍賴皮,直到飼養人員用食物誘引,你才能夠脫身。不過你千萬不要擔心,它們不會傷到你的。
紅熊貓分布比大熊貓廣,以溫帶叢林為主,從尼泊爾向東,經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北部,以至中國。紅熊貓有一點跟大熊貓不同,它們有一個家,不像大熊貓喜歡孤立生活。法國神父大衛說:「中國人叫它們做「山上的孩子」,因為它們的叫聲像小孩。」
紅熊貓幾乎只吃竹子,但它們不像大熊貓那樣吃竹莖,只隨著季節吃竹葉或竹筍。此外,秋天它們也吃野櫻桃、醋栗及少數其他水果
Ⅹ 全球唯一棕色熊貓,它為什麼是棕色的
棕色大熊貓是一種較為罕見的大熊貓變種個體。
截止2019年,有科學記載以來世界上一共僅發現過六隻棕色大熊貓,發現地點均為大熊貓的重要棲息地之一陝西秦嶺山脈核心地區。
1985年3月26日漢中佛坪縣岳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陝西秦嶺的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一個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河谷中發現一隻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經搶救成功後很快恢復了健康,病癒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
與眾不同的是,丹丹的毛色並非黑白相間,而是棕色和白色相間。熊貓專家潘文石說,這只棕白色的雌性大熊貓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唯一一隻棕色大熊貓,給它取名叫「丹丹」,它在世界動物史上豎起了棕色大熊貓的里程碑。
「丹丹」在西安動物園共繁殖兩胎第一胎產兩仔,其中一隻生下來就水腫死亡,另一隻僅存活兩天。1989年,「丹丹」又產下一隻正常的黑白大熊貓,取名「秦秦」。
「丹丹」於2000年被癌症奪去了生命,「秦秦」成了「丹丹」惟一可以延續的血脈。但不幸的是「秦秦」沒有留下兒女,就於2006年11月23日暴病死亡。「丹丹」的標本現存於佛坪自然保護區。
有關猜測
據居住在秦嶺的一位老獵人說,他曾經早在1954年就在野外見到過一隻毛色與丹丹相同的大熊貓。此外,還有其他人也曾在野外見到過棕色大熊貓的1隻成體和1隻幼仔。
所以,在秦嶺很可能一直同時存在著具有兩種不同毛色的大熊貓,但棕色大熊貓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群。棕色的體毛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很多動物的一種原始性狀的表現,那麼在秦嶺發現的體色為棕色與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很可能是它的一種返祖現象。
2015年8月科學家認為棕白相間的熊貓是擁有遺產基礎的,可能是雙隱性基因的結果,這是一種基因或稀釋因子基因的結合。
中心的科學家們認為繼續探索棕白大熊貓出現的秘密是很有必要的。秦嶺山脈的大熊貓數目少並且很封閉,數量估計在200到300之間。有一些專家認為熊貓的棕毛可能跟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有關,當地的土壤和水源可能對熊貓的毛色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