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為什麼要敲木魚呢
1. 為什麼和尚敲打的是木魚
和尚為何敲木魚
「和尚敲木魚」是句日常用語,然而倘問和尚為什麼敲木魚,則連和尚自己也說不清楚。《唐摭言》說:「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雲:『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眾』。白衣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卞悟師。師曰 :『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這就算是自古至今最圓滿的答案了。
其實,和尚敲木魚原不是用以警戒自己,而是警醒木魚。它的起源,與7千年前的一次海侵有關。
考古資料表明:距今7千年前,發生了一次叫做卷轉蟲式的海侵,使浙東平原成了淺海,杭嘉湖平原只剩下一小部分,太湖一線以東全被海水席捲,杭州市區是個海灣。海侵的結果,迫使原始居民一部分後退到會稽、四明、天台山,一部分遷散到浙西和江蘇南部丘陵,一部分逃移到了海島上。
當時的人們還不能科學地解釋海侵,就用想像和借用想像去觀察、說明它,並口口流布代代相傳,到戰國的時候,經過一個叫列禦寇的人的綜合熔裁和再創作,就產生了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粒光彩閃爍的明珠 ——《列子·湯問》。《湯問》說:在渤海之東的海岸上,原有5座神山,都是仙聖居住的地方。因為神山無根連著,所以時常隨波飄盪。仙聖們很是擔憂,就向天帝稟告,天帝命禺強帶15隻巨鰲,用鰲頭把神山頂住,這五山才固定不動。而龍伯國有個特別高大的人,他抬起腳來只要走幾步,就能踏遍五山。他來到這里,一下子就釣走了6隻鰲,於是岱輿、員嶠這兩山沉入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古代的方位概念與今不同,《湯問》說的渤海之東,指的就是浙江海岸,所謂神山,就是會稽、四明、天台山以及由這些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陡落東海而再起的舟山群島、嵊泗列島,「仙聖之播遷者」就是創造史前文化的原始居民。與列子同時代的莊子,也說過任公子「蹲乎會稽,投竿東海」釣鰲的寓言,他們兩人說的都是同一個內涵,秦、漢、晉、唐的許多名流文人都到這里來尋神山,並自稱是釣鰲客。可見這次海侵影響之深遠了。
《湯問》是海侵的產物。人們既然把滄海橫流歸罪於鰲魚的失職和禺強的管束不嚴,於是就仿魚雕木,來象徵鰲魚,並請那談空說無的和尚,朝朝暮暮地敲打它,使它常備不懈,防止被釣。這就是和尚敲木魚的原始象徵意義;而那腳踏鰲魚背的觀世音菩薩,則是木魚的後起象徵意義。她在印度,負的是觀聞世間苦難之音,拯救眾生普渡到極樂世界的使命,到中國以後,了解到民間對鰲魚的關注,就多了管教鰲魚的職務,沒日沒夜地站在鰲背之上。上面說的那位白衣,雖然開動腦筋好問,但沒有追究到底,以致卞悟師的胡謅流傳至今。(選自竺岳兵著《唐詩之路文化底蘊趣談》)
2. 木魚能隨便敲么我不是佛教中人。我最近比較煩躁,想著敲木魚應該可以平浮躁,我是學生,
可以買一個試試,敲木魚是為了讓人打起精神,時刻保持清醒,取魚的眼睛不會閉之意,你的心裡煩躁,這是每個人在青年時期都要經歷的階段,敲敲木魚,靜靜的聽聽木魚的聲音,慢慢的把狂亂的心收回來,久而久之,肯定有效果,不要太再意一些宗教人士的警告,他們同樣有煩惱,而且一點也不比你少,煩惱起來的時候他們同樣得面對,只不過比你多知道一些對治的方法而已,但在這些方法奏效之前,比你還浮躁,何況你買木魚不是為了做壞事,是為了讓心靜下來,這樣反而能阻止你做壞事,甚至還會讓你的思想和行為走入正規,這和他們的目的完全一樣,所以我支持你。
3. 佛教常識:為什麼要敲木魚
在讀誦經文時叩擊之。據說魚類晝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魚形而叩擊之,目的在警惕眾人不可昏沉懶惰,應該晝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為止。
4. 有人問寺院里的大師:"為什麼念佛時要敲木魚
據說魚類晝夜常醒,在寺院里,以木刻成魚形而敲擊,目的在警惕眾人不可昏沉懶惰,有警示僧眾晝夜不忘精勤修行之意。
現在多用於寺院的大殿里,大眾同聲念佛、誦經的時候,木魚的聲音可以領眾,保持節奏,以避免大眾誦念聲音的參差不齊。
5. 和尚為什麼要敲木魚呢在佛法中有要求嗎
木魚」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古時候稱為它為「木魚鼓」、「魚鼓」,或者是「魚板」。
「木魚」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據說:從前有一位比丘,因為他違背了師父的教誡,下一世便轉生為魚類。那條魚在背上生了一棵樹,於風濤激盪的時候,痛苦難忍,一至於流血。後來他的師父從海上經過,憐憫他所受的痛苦,就為他啟建了一場水陸法會。所謂「水陸法會」,就是供養「四聖」、施濟「六凡」的「無遮法會」。那位有罪的比丘仰仗那一場「水陸法會」的功德利益,才得以脫離了魚身。他的師父依照罪僧的遺言,把他身上的那一棵樹,刻成了魚的形狀,懸掛在寺院里,用以警示僧眾們。——(此說存疑。)
另外,據百丈清規注和佛教儀式須知這兩種典籍說:「相傳:魚類目不闔睛,晝夜常醒;所以佛門中,就用木料雕刻成魚的『木魚』,在贊誦時敲擊它,以便警惕大眾不要昏沉懈怠。」
又據釋氏要覽(又名佛學備要)說:「五分比丘問佛:用什麼木料作犍槌(「犍槌」亦作「犍椎」)?佛回答說:除了漆樹,其他的木料只要能夠響的,都可以用它去做。」
「木魚」的雕制方法,是先把一塊木料雕成木魚的粗略形狀(毛坯),然後把內部挖空,再把外形刻出頭尾和麟甲。外表塗上經漆,再用金、黑兩色,點睛畫麟。它的體積,比較小的口徑只有兩、三寸,比較大的口徑有一尺甚至於兩、三尺。
「木魚」的形狀,最初的一種是挺直的長魚形,這種「木魚」,通常都稱它為「梆子」。這種梆子懸掛在寺院的齊堂,或者是庫房的走廊下,在集合大眾時敲擊它。後來又演變出一種圓形的「木魚」,這種「木魚」被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贊誦時敲叩它,以便節制聲調,並提醒心神。
在圓形的「木魚」中,不僅有首尾相接的單魚形和雙魚形,後來更出現了一身二頭的龍形木魚。據說這是取乎「魚化成龍」,以表「轉凡成聖」的意義!
大形的「木魚」,放在桌墊上敲擊。小形的「木魚」則拿在手裡敲叩。
執持「木魚」的姿式是:不敲時,雙手扶持;魚椎在「木魚」之外,兩食指與兩大指挾住,其餘六指托之。
敲擊「木魚」的姿式是:左手拿魚,右手拿椎。執魚是以母指、食指、中指拿住。執椎也是以母指、食指、中指拿住。魚椎頭與木魚頭向上相對。兩手好像合掌的樣子。這叫做「合掌魚子」。
敲擊「木魚」,要用力平穩,不可忽輕忽重,忽緩忽急。如果須要快敲,應該由緩入急,漸漸加速。
木魚是為了警醒,假如一個人常自警醒,木魚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經典,其實在講心靈的種種塵垢和種種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恢復人本心裡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鏡子,使對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6. 出家人為什麼敲木魚
第一、有精進的意義:我們看水裡的魚,不管游水或靜止不動,它是不會閉上眼睛的。佛門以魚的形象,來勉勵大家在修行上,要像魚一樣精進不懈。甚至在魚梆上會寫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提醒大家惜時惜陰、努力用功。精進,可以改造自己懈怠因循的毛病;精進,是勉勵自己向上最實際的方法,也是開發潛能的不二法門。因此,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效法木魚精進的精神。
第二、有警惕的意義:我們的心經常處在妄念里,幻想、亂想、白日夢,想一些不切實際的情境。這木魚一敲,透過木魚的聲音,會給你有個警惕,可以把散亂的心、妄想的念頭找回來,叫你不可以胡思亂想,不隨便想入非非,所以它有警惕的作用。不要小看那一槌,歷史上很多禪師,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一槌磬聲、一記鍾聲、一棒鼓聲、一槌木魚,「哆!」就是在這麼一個聲音下,一個警惕作用,他就豁然大悟了。
第三、有統一的意義:在誦經時,你念、他念、我也念,你念得快、他念得慢,念得七零八落、參差不齊,不僅不好聽,也會讓誦經的人心起動念,不能專心。這時候,木魚就有統一的作用,它可以把大家的聲音結合起來,隨著木魚的節拍進行,一樣的快慢,好像流水一樣潺潺有聲,也像潮水一樣,一波一波、一涌一涌,那誦經的聲音,就會悅耳好聽,讓人彷佛置身在另一個清涼境界,也令人息下許多雜念。
第四、有攝心的意義:我們的心很容易胡思亂想,隨著境界起落、賓士,真是所謂「心猿意馬」,像猿猴一樣,跳動不停,一刻不能安住。如何把這顆動盪不停的心,給它安住在木魚的聲音上,讓心不要往別處亂跑,這木魚聲就有攝心一處的作用,它會敲醒迷惑的眾生,提起正念,遠離是非煩惱。
7. 和尚為何敲木魚求解答
木魚是佛教的一種法器,共有兩件。最常見的一種是圓魚形,大小不等,大者置於佛殿,小者置佛案。二者均使用硬木製成,中心挖空,和尚誦經時用木錘敲擊它,便發出清脆的聲音。其用途是便於掌握誦經節奏與調整音節。
另一種木魚,懸掛在寺院齋堂附近,呈直魚形,扁平而中空,又稱著「梆」,敲擊聲十分響亮,是作為通知僧眾進齋飯的信號之用的。這種木魚大都是吊在廡廊的木樑下,懸吊的方向卻很有講究。按佛門規規矩,一般寺院只許魚頭朝寺內方向,只有十方叢林方可魚頭朝外。
和尚敲木魚除了上述用途外,尚有它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自警」。因為「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這里說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這種「警眾」與「自警」(不寐),乃是他們之所以敲木魚的宗教內涵。
8. 為什麼要敲木魚
木魚是佛教的一種法器,共有兩件。最常見的一種是圓魚形,大小不等,大者置於佛殿,小者置佛案。二者均使用硬木製成,中心挖空,和尚誦經時用木錘敲擊它,便發出清脆的聲音。其用途是便於掌握誦經節奏與調整音節。 另一種木魚,懸掛在寺院齋堂附近,呈直魚形,扁平而中空,又稱著「梆」,敲擊聲十分響亮,是作為通知僧眾進齋飯的信號之用的。這種木魚大都是吊在廡廊的木樑下,懸吊的方向卻很有講究。按佛門規規矩,一般寺院只許魚頭朝寺內方向,只有十方叢林方可魚頭朝外。 和尚敲木魚除了上述用途外,還有它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自警」。因為「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這里說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這種「警眾」與「自警」(不寐),乃是他們之所以敲木魚的宗教內涵。
9. 和尚為什麼要敲木魚
因為即使在晚上,魚在水裡也不會閉眼睡覺,為了勤修道業,用木魚來警策大眾要抓緊時間來用功辦道。另外,寺院早晚上殿,木魚用來引導僧眾把握誦經時的輕重快慢,讓大家凝心一處,不起雜念。
(9)眼睛為什麼要敲木魚呢擴展閱讀:
關於木魚的傳說:
僧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遠在漢朝時期,皇帝派慈光大師和兩個僧徒去西天 取經,歷盡千辛萬苦,在取經歸途中,乘船劃船之時,突然風浪大作,一條惡魚張著大口朝 船撲來,船頭上的經書被大魚一口吞掉,兩僧徒躍身入海與大魚搏鬥,了結了大魚性命並將 它拖上船頭。
剎時間,風平浪靜,陽光燦爛,大魚身軀化為污水流入大海,只剩下魚頭擺在船頭上。慈光師徒帶著大魚頭返回佛寺,為了討還經卷,每天敲打大魚頭口念「阿彌陀佛……」。日復一日,大魚頭被敲得粉碎,後來只好照著大魚頭的模樣做了個木頭的,天天敲打。就這樣,敲木魚誦經成了佛家的習慣。
10. 和尚為什麼要敲木魚
和尚敲木魚」是句日常用語,然而倘問和尚為什麼敲木魚,則連和尚自己也說不清楚。《唐摭言》說:「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雲:『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眾』。白衣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卞悟師。師曰:『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這就算是自古至今最圓滿的答案了。
其實,和尚敲木魚原不是用以警戒自己,而是警醒木魚。它的起源,與7千年前的一次海侵有關。
考古資料表明:距今7千年前,發生了一次叫做卷轉蟲式的海侵,使浙東平原成了淺海,杭嘉湖平原只剩下一小部分,太湖一線以東全被海水席捲,杭州市區是個海灣。海侵的結果,迫使原始居民一部分後退到會稽、四明、天台山,一部分遷散到浙西和江蘇南部丘陵,一部分逃移到了海島上。
當時的人們還不能科學地解釋海侵,就用想像和借用想像去觀察、說明它,並口口流布代代相傳,到戰國的時候,經過一個叫列禦寇的人的綜合熔裁和再創作,就產生了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粒光彩閃爍的明珠 ——《列子·湯問》。《湯問》說:在渤海之東的海岸上,原有5座神山,都是仙聖居住的地方。因為神山無根連著,所以時常隨波飄盪。仙聖們很是擔憂,就向天帝稟告,天帝命禺強帶15隻巨鰲,用鰲頭把神山頂住,這五山才固定不動。而龍伯國有個特別高大的人,他抬起腳來只要走幾步,就能踏遍五山。他來到這里,一下子就釣走了6隻鰲,於是岱輿、員嶠這兩山沉入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古代的方位概念與今不同,《湯問》說的渤海之東,指的就是浙江海岸,所謂神山,就是會稽、四明、天台山以及由這些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陡落東海而再起的舟山群島、嵊泗列島,「仙聖之播遷者」就是創造史前文化的原始居民。與列子同時代的莊子,也說過任公子「蹲乎會稽,投竿東海」釣鰲的寓言,他們兩人說的都是同一個內涵,秦、漢、晉、唐的許多名流文人都到這里來尋神山,並自稱是釣鰲客。可見這次海侵影響之深遠了。
《湯問》是海侵的產物。人們既然把滄海橫流歸罪於鰲魚的失職和禺強的管束不嚴,於是就仿魚雕木,來象徵鰲魚,並請那談空說無的和尚,朝朝暮暮地敲打它,使它常備不懈,防止被釣。這就是和尚敲木魚的原始象徵意義;而那腳踏鰲魚背的觀世音菩薩,則是木魚的後起象徵意義。她在印度,負的是觀聞世間苦難之音,拯救眾生普渡到極樂世界的使命,到中國以後,了解到民間對鰲魚的關注,就多了管教鰲魚的職務,沒日沒夜地站在鰲背之上。上面說的那位白衣,雖然開動腦筋好問,但沒有追究到底,以致卞悟師的胡謅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