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壽山田黃顏色特別淡
❶ 我想買塊田黃石。不知紅色田黃好,還是黃色的好
田黃石,是出產於中國福建省壽山鄉壽山村的一種著名珍稀篆刻名石,莫氏硬度為2.3~3度,與其它產自壽山的石材統稱為「壽山石」,田黃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田黃石因其產量稀少,而顯彌足珍貴,田黃石中最高檔的品種是田黃凍石。辯識田黃的三要素是皮、格、絲,三要素。皮就是天然形成的一層石皮,格是田黃在遷徙中留下的裂痕,呈紅色或者黃色,絲就是一種天然的貌似切開的新鮮蘿卜的紋路,只有具備這三要素才能夠確定為田黃石。
重要產地: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
常見的顏色:為黃、白、紅、褐等色。其中產於中坂田中的各種黃色田坑石稱為「田黃」。
它的光澤:土狀光澤,拋光面呈蠟狀光澤或油脂
身為「印石三寶」之一的田黃石,呈現黃、白、紅、黑等色,其中以黃色為最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質地 緻密、細膩、溫潤、光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隱約可見蘿卜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誠然,從其石質來說,仍以純凈為貴。田黃石,是壽山石品種中的珍品。田黃究竟從何而得名?田黃是產於福建壽山鄉壽山村田裡的一種黃色篆刻石,田黃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數里狹長的水田底下砂層才有。且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采,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次,目前已開采殆盡,上乘的田黃早已是無價之寶。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已該是「兩」對「斤」了,故田黃的價格漲勢迅猛。
所謂田黃,顧名思義,就是產於壽山田坑中的黃顏色石材。籠統地說,田黃的產量並不低,留在民間的舊田黃件和印章也不少。但值得提醒的是,田黃的質地優劣懸殊,價值高低差異大,不能一概而論。既然是田黃,直觀的第一眼就應當是它的顏色——「黃」,這必須放在首位。因為黃顏色是中華民族的正色,是國色,「黃」和「皇」又是諧言,和封建社會的皇帝沾邊。 這無疑會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所以,田黃的「黃」,就要求黃得濃艷俏麗,黃得嬌美醒目,黃得明朗神采,如同金子般的燦爛。如果外面有包裹著的皮質層,如「銀包金」、「金包銀」、「烏鴉皮」等品種,也應當要求色差大,黃白分明,黑黃清晰。而某些顏色黯淡、混濁,偏雜色或模糊色的田黃,即便質地不錯,塊頭再大,也稱不了上品田黃。
❷ 被評為我國特有的「軟寶石」之一,壽山田黃有何特色
小編認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各種奇珍異寶更是數不勝數,你或許早有耳聞,又或者一無所知。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一談被評為我國特有的“軟寶石”之一,壽山黃田有何特色?
好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到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的,都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哦。
❸ 怎樣鑒別田黃石
田黃石顏色是經過溪水浸潤,田土覆蓋,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仍至幾百萬年,由內部礦物染色變化才形成。
(1)測量石質。運用紅外光譜儀等儀器對石質進行測試,以確定其主要礦物組成以及樣品的密度。
(2)觀察石形。山石仿造的田黃礫石形態通常為單調的渾圓狀,表面光溜,缺少天然田黃表面的大小不規則狀凹坑與溝槽。
(3)觀察石皮。仿製的石皮質地較干澀,皮色較鮮艷、均一,不自然;而天然石皮質地較細滑,色澤較柔和,顏色不十分均勻,非常自然。
(4)觀察石色。經染色處理的田黃仿製品總體上顏色較均一,有些過於鮮艷,有些過於色濃,不夠柔和。
(3)為什麼壽山田黃顏色特別淡擴展閱讀:
分類: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坂。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卜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最佳。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於上坂區和中坂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於中坂區,色澤艷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於壽山溪中,或農耕露出的石頭,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
主要積存於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稱為溪中凍。這種田坑石因久蘊溪水中,石質相當靈透瑩澈,色澤略淡,皮層極薄或無蘿卜絲紋。
硬田石:凡質地粗劣、溫潤不足、不通靈、多雜質的田石,統稱為硬田石,是田黃石的下品。
橘皮紅田:主要產於上坂和中坂。又名「紅田」、「紅田石」,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艷通明,稱「橘皮紅田」。紅田極為少見,色如丹棗者,極為罕見。其質細嫩凝潤,微透明,肌理隱含蘿卜紋,是稀有的石種。
❹ 為什麼田黃只產於壽山
呵呵,不知道有沒用。
田黃石的礦物成份,目前地礦學界認為是由高嶺石族礦物組成,其中以地開石、高嶺石為主,還含有石英、黃鐵礦、輝銻礦等。它與壽山石的礦物成份基本相同,是由壽山石「進化」而成。它的成因,目前學術界基本達到了共識,即認為屬壽山村南面礦系的原生壽山石因受長期的風雨剝蝕,自礦床分離散落於山坡下,經溪水沖刷搬運至溪旁及附近,逐漸被砂土層復蓋,在田中沉積下來,埋藏於田底,形成了「沖積型壽山石砂礦藏⑧」。該砂礦受周圍土壤、水份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在長期表生作用下,輝銻礦便會轉化為銻的氧化物。這種銻的氧化物和氧化鐵在田底地下水的作用下,對地開石浸潤,使地開石集合體染色。使其顏色往往顯得外濃而向內漸淡。質地變得格外的晶瑩、溫潤,並在表面產生了石皮,肌理出現了隱約有致的蘿卜紋,紅格紋等特徵,彷彿能散發出光彩。這些田黃石的化學成份,生成的原因,以及它的蘿卜紋、石皮、格紋等特徵,都是田石鑒賞者普遍應掌握的基礎知識。
對於田黃石或稱為「上坂」、「中坂」、「下坂」的,過去人們一直不能甚解,尤其是外地人,在概念上總是空泛的,為此,筆者曾於72年、87年、98年三次到壽山田黃產地進行了考察。98年在那次考察,在友人的帶領下,可謂詳盡。在壽山村南面的內外洋隔界的高山山麓中,一股小清流從溪口流出,此溪當地人稱為坑頭溪。從溪口流出大約五、六百米間和從高山西側流下的大段溪匯合,匯合後的溪流就是壽山溪。沿溪而下,彎彎曲曲,從壽山村內外洋繞過,又與發源旗山的大洋溪交匯。交匯處,溪中有一巨石,溪面突然狹窄,水流湍急,人們原先在此處設置水車碓米,故稱「碓下」。經廻龍、雙溪、帶下及結門潭後緩緩流入連江縣境內。人們將產田石的沿溪水田分為上、中、下三個地段,俗稱以「坂」。對於這個「坂」字,外地人多不解其意,或認為有什麼奧妙,其實是地段和地點的意思。將田黃產區分為上坂、中坂、下坂,這也是當地人的習慣稱謂。文人們根據「地名從當地」的習慣原則,著之於書,公之於世,遂成為田黃產地的正式稱謂。前人將坑頭溪與大段溪交匯的大段以上的水田,稱為上坂,大段到大洋溪交匯處這一段的水田稱為中坂,此後至碓下的水田稱為下坂,從碓下到結門潭稱碓下坂。近年來壽山石農根據近二十年來所產田黃質地和生意需要又習慣地將中坂、下坂合稱中坂,碓下坂稱下坂。各坂所產田石分別稱之為上板田、中板田和下板田。
就產田石而言,據記載,在這「從坑頭發源地到下游的結門潭,總長大約七、八公里。數百年來,就在這溪旁或寬或窄、總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曾產過不少珍貴的田黃寶石」。但是,也就是在這樣小的產地里,經過人們數百年的挖掘,在民國時期就有「久不產石」的傳聞。我國改革開放後,壽山村民為「尋寶」又掀起了二十年的掃尾挖掘,在這二十年的挖掘中,可以說是把所有能挖到的田土又重翻了數遍。有時是全村男女老幼齊出動,不分晝夜的挖掘。目前的狀況是:除中坂地段的二畝四分地,由當地政府用石砌起加以保護禁止再挖外,其它田中就連小指頭大小的「田黃仔」也遍挖殆盡。當地石農仍在不停地挖掘,他們將地段擴展到上坂的山邊,偶爾能挖到質差的小塊田石。
❺ 田黃石與壽山石有什麼區別
1、產地不同
田黃石: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
壽山石:福州壽山石礦區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常年溫暖濕潤,露水雨量充沛。
壽山村是壽山石的唯一的原產地。其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東北部,出福州市區北上,在蜿蜒而平坦的盤山公路上行車三十餘公里就能到達壽山。
2、特徵不同
田黃石: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厘米3。質地 緻密、細膩、溫潤、光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隱約可見蘿卜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
壽山石:包括紋理、裂格(裂是有明顯或不明顯的縫隙,格是石本身固有的分隔線或紋線)。壽山石大部分都存在著格,有些石種有漂亮的紋理,如荔枝洞石的蘿卜絲紋,大山石的波濤形紋理,山秀園的斑斕色塊等等。具備了基本的鑒別方法後,可對壽山石雕進行鑒別。
壽山石
3、歷史淵源不同
田黃石:石中之王田黃石,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田坑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有著「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故被人們稱之為「帝石」。關於田黃石的由來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
是鳳凰鳥蛋所變……據說還有史書記載: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玉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一枚「三連章」縫在棉衣里。這些官方的、民間的傳說無疑給田黃石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壽山石: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印材,使壽山石名冠「印石三寶」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將相的百般青睞,從而形成壽山石雕刻藝術從萌芽到發展到鼎盛的一脈獨特的民間工藝文化史,壽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愛的文化藝術珍品。
❻ 怎樣判斷田黃的真假
田黃鑒定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根據外觀特徵及物理性質,二是根據礦物成分。 田黃外觀特徵: ① 色澤(顏色及光澤):田黃的顏色有黃、紅、白、黑。常為褐黃及褐紅過渡顏色。油脂光澤。 ② 結構特徵:田黃都有「蘿卜紋」。「蘿卜紋」是田黃最重要鑒定特徵。田黃有時可見「紅格」或「紅筋」是由褐鐵礦充填細小裂隙而成。 ③ 外殼(外皮):田黃有時可見一層薄的外部皮殼,表皮顏色與內部的顏色明顯不同。外部為褐黃,內部為白色的,叫「金包銀」。外部為白色,內部為褐黃的,叫「銀包金」。 ④ 質地:田黃的質地細膩。手摸,有滑膩感。 ⑤ 透明度:田黃的透明度由不透明至半透明。透明度好的,可稱「凍狀」。 田黃的物理性質:折射率為1.56,密度為2.5-2.7g/cm3。需用折射儀和測比重的儀器進行測定。 田黃的礦物成分為:迪開石或珍珠陶土。需用X光衍射分析法准確測定。 記者:與田黃相似的玉石有哪些? 董振信教授:與田黃相似的玉石主要是由高嶺石、伊利石、葉蠟石、白雲母、斜綠泥石及滑石等粘土類礦物組成的玉石類,例如: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及巴林石等。 記者:如何鑒別田黃與其相似的玉石? 董振信教授:由於組成田黃及其相似玉石的礦物,都很細小,特別是玉石顏色、透明度、折射率、密度等相差很小,所以,用一般寶玉石鑒定方法,很難定論。最有效、最可靠的鑒定方法是使用X光機(大型儀器),運用X光衍射分析法,利用反映它們結構特徵不同的圖譜,准確鑒別它們。 記者:市場上,田黃的仿製品(假田黃)是什麼材料做的?如何鑒別它們? 董振信教授:常用褐紅、褐黃色、微透明的塑料來仿造田黃。 主要以下幾方面加以鑒別: 1. 仿田黃塑料品無外皮,顏色較均勻。田黃常見外皮,顏色常不均勻,外濃內淺。 2. 田黃有蘿卜紋、紅格(或紅筋),透明度不均勻。仿田黃塑料品無蘿卜紋、無紅格(或紅筋),透明度均勻。 3. 田黃的密度較大(2.5-2.7 g/cm3)。仿田黃塑料品的密度較低(一般1.05-1.55g/cm3)。手掂較輕。然而,有時,在仿田黃塑料品中加入金屬塊,使密度加大了,讓人迷惑。 4. 仿田黃塑料品,可見氣泡及流動線構造,而田黃無氣泡和流動線構造。 5. 仿田黃塑料品,用手觸摸,有溫熱感。而田黃給人以涼感。 6. 用熱針觸及仿田黃塑料品時,會熔化或燒焦,通常還伴有辛辣難聞的氣味。而田黃則無這些反應。 7. 用小刀片刮樣品時,田黃呈粉末狀脫落,而仿田黃塑料品,呈片狀脫落。 田黃石的鑒定 李元茂 《收藏家》2002年第1期 田黃石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全世界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產,因色相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石,產量基地,數百年來在早已挖掘殆盡。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當作貢品獻入皇宮,被雕刻成御用的璽印及藝術擺件。 作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歷來價格不菲。文人學士都認為收藏或使用田黃章,比珠寶、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從文物鑒定角度講,鑒定田黃石與其他類別的文物不同,夠不夠年份是一回事,但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黃石。李元茂先生對此素有研究,曾精闢地分析田黃石的假冒與辨別,特摘引如下,以饗讀者。 用「掘性坑頭石」冒充。掘性坑頭石俗稱坑頭田,因屬獨石,又產於坑頭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種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蘊藏在泥土中的溫潤,細度也極近田黃,潤度與亮度與田石無異,由於酸化較透,極似下坂田黃。蘿卜紋略顯齊直,呈水流紋狀,或牛毛紋狀。可見石質比較結脆。優秀者「價值與三坂田等同」。較差的坑頭田,人們通常稱掘性坑頭石,外形稜角突出、多無皮、酸化層薄,色外黃而內淡,燈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為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無蘿卜紋或似棉花團狀紋,山石氣重且含砂礫者。因無地熱養之,缺少氧化作用,溫潤度自然也差,不能作為田石價而購之。 用「掘性高山石」(鱟箕田)冒充:該石為掘於砂土中的高山石,分有二種,一為淡枇杷黃,多為民國二年產,一為熟栗黃,前者光澤似田,後者色相似田。外有淡黃色的薄皮層,因山地乾燥表皮的鐵質酸化程度無法與田石相比,質地大多膩而通明,但松軟溫潤度遠不及田黃,亮麗度亦差,無寶氣溢出感,蘿卜紋呈粽粒狀,但田黃的粽粒狀比較溶化,掘高山的粽粒卻呈未溶化狀,且粗而顯露,如橘囊紋。偶有綿砂或紅點。色澤外表一層似田石,內則泛白,有紅格,色鮮如血縷,且乾燥,又時伴有原礦產的岩層色格,不若田石紅格,多顯褐黃或赭黃色,且較沉穩而濕潤。雖有一定收藏價值但遠不及田黃。 用「鹿目格」冒充。鹿目格俗稱鹿目田,產於壽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遠。為塊狀獨石,比重大。多色暗如桐油黃,少數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渾濁不透,質粗而干澀。常裹黃皮,多薄,亦有帶乳白色皮者,不透明。皮下的帶霜紅粉狀色暈,且多含砂釘。裂格多為縱橫交錯之大格,也有材大而無格的。唯質溫、潤可混田石。三十年代曾開采一批鹿目格間有蘿卜紋,但為牛毛狀紋,與田石各種蘿卜紋都不似,不難辨。藏家購買鹿目保值者,多與雕工聯系起來,如有林清卿、周寶庭、林文舉等名師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將比值於中等田黃。 用「碓下黃石」冒充碓下坂田。碓下黃石當地石農為商業的需要,稱其為碓下坂田,它確實產於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種不甚透明、質硬而澀的石材,無皮,無蘿卜紋,亦無裂格,質色如糖黃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質中含有虱卵狀白泡點。 用「掘性都成坑」冒充。掘性都成坑生於土中,亦有蘿卜紋,石賈每用以充下坂黃,有的黃金黃都成偶有紅格,質地細膩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分辨這類石材時,一是看溫潤度,掘性都成溫潤度差於田黃。二是看紋路,掘性都成之紋為曲而細之水流狀、綿絮狀紋,與蘿卜紋不同。掘性都成皮黃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黃質里泛紅。掘性都成的特點是山石氣重,質結而堅,肌理多雜而不純,時有細小的白雜點,不難分辨。 用「貼岩都成坑」冒充。貼岩都成坑其貼岩石的一面極凝靈潤澤,但溫潤及凝膩度不夠,局部有疏網狀蘿卜紋,由於其處於貼岩,僅一面凝靈似田石,漸向里色澤漸渾。不難辯認。但以都成坑論價,高於鹿目格,與中等田石相似。 用「蛇匏」冒充。蛇匏為近似掘性都成的獨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靈度差,質地多不純,含有雜色渣點,或白砂點,山石氣重,比重大於白田,其里泛灰白。 用「貼石黃高山」冒充。四十年代產者甚佳。該石亦如貼岩都成坑然,貼石一面較凝靈,色栗黃而明朗,似田石,深入1、2厘米則近米糠黃,無蘿卜紋,背面反而有蘿卜紋,但顏色不一,是其破綻。 用「蘆蔭」冒充。蘆蔭為掘性獨石,酷似田黃,但色澤灰暗,質地燥結而微堅。 用「溪蛋」冒充。溪蛋產月洋溪中,外觀略似田石,無皮,無紅格,無蘿卜紋,質地屬芙蓉石性,其里泛白。與田石有明顯區別。 用「善伯洞」冒充。善伯洞本為礦洞名稱,有部份結晶體,溫潤通靈,似田黃凍,故有以將其加工雕刻後冒充田黃石者,該石無石皮,屬山石,致細觀察,肌里多含金屬細砂點及粉白色渾點,俗稱「花生糕」。 用「牛旦黃」冒充。牛旦黃俗稱牛旦田,塊狀。主要產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質地略明潤,但粗糙,外裹黃色或黑色的石皮,這點略似田石。肌里無蘿卜紋,不通靈,隱有細白點,比重大,易辨識。 用「黃凍」冒充。黃凍本為水坑凍石,如枇杷黃,質地通靈,易與上坂田黃相混,鑒別的主要根據是黃凍無石皮,色澤表裡一致。溫潤度遜之。 用「老坑黃高山石」冒充。在老坑高山有栗黃色者,亦有紋,但與蘿卜紋不似,較松而寬。久經油浸,亦潤。但質松而粗。凝、潤、膩不夠。 用「白水黃」冒充。白水黃為高山石,質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黃有黑皮者,肌里也有層紋,卻不似蘿卜紋,有碎裂紋,卻不似格紋。當地石賈騙極外行人用之。 用「白高山凍」冒充白田。白高山凍有的有蘿卜紋,多作粽粒狀,或水流紋狀,質松,乏溫、膩結。 用「民國二年白高山石」染色冒充。該石有蘿卜紋者,極似田石之不規則網狀紋。用黃連或藤黃水煮之,能似桂花黃田,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塊,質堅。同時缺溫潤、膩度。 用「太極頭石」冒充。該石質晶瑩透澈。有紅、黃、白諸色。往往以黃、白色再染色,借其有蘿卜紋狀的紋路騙人。 用「高山荔枝凍」冒充。荔枝有蘿卜紋,將白荔枝染色,然堅脆,溫、凝、膩度不夠,近年在廣交會上見有冒充者,售數萬元一條。 用「高山牛角凍」冒充黑田。牛角凍本屬水坑石,色黑中帶赭,通明而有光澤,偶然肌里有格,也有水流狀的蘿卜紋,較密而直,黑田的蘿卜紋彎曲而較松。質乏溫、潤、膩度,細審之也不難辨認。 用「連江黃」冒充。連江黃產壽山東北部之金山頂,外地人稱干黃,連江人及青田人稱山黃,色黃質硬多裂,肌里顯現有直紋,不通透。清時便有北京商賈常贗田黃石販售。其屬脈狀礦石,無砂礦共有特徵,石質存在根本差別。 用「金獅峰獨石」冒充。該石產於金獅峰,有黑色裹皮,較之田石的烏雅皮更加烏黑、厚密、無蘿卜紋,不通透,質地粗糙干澀,山石氣重。 用「房山石」冒充。產於北京城西之房山,石賈取之以色料泡煮後,以冒田黃石。質松,無紋,乏溫、潤、膩度。 用「黃色朝鮮石」冒充。近20餘年以該石冒充者不少,多在台灣、香港市場,近見在廣州、北京出現。該石細嫩而凝潤,半透明,色艷而迷人。朝鮮石有網狀蘿卜紋,也有牛毛紋者作平行狀,即一方印章者兩面有平行紋,另兩面則無紋,也不似田石的蘿卜紋。 用「富礦石」冒充。近年來多以青海富礦石冒充者不少,富礦石為黃色的軟石,色艷迷人,但較薄,不到2厘米厚,兩面為平面,夾有白石皮,一般雕高浮雕,硬度約在1.5度,用指甲能劃動。 以上列舉假冒田石者20幾種,尚未能囊列所有冒充技倆,大抵以高山石類冒充者為多。半真半假不在其例。只要將石質弄清,即不難辨。 如何買到真正的田黃石 痴愛田黃石的人真是不在少數。有的石痴,什麼品種的石頭都有了,獨缺一塊鎮店的「石帝」田黃,問其原因,答曰:「幾次忍住了,就是不敢買,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的防不勝防呀。你按上了書的圖片作樣品去買,而書上80%都是假的;你聽信上了鑒寶節目的所謂專家,而專家也只是炒作自己,成了售假的專家。我怎麼敢買,我到哪裡去買呀!」實際上,流通市場上真正田黃石確實不多,有的人誇口藏了幾十塊,千把塊,結果一檢測,連地開石都不是,一點也不沾田黃石的邊。其實了解田黃挖掘、雕刻、銷售的脈絡,尋根逐源地買到一塊心儀的田黃絕不是一件難事。 田黃石幾近絕產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從田中挖出一塊好的田黃石絕對是一個偶然,憑的是運氣。因此,一些新的田黃石作品的誕生,大部分用的是一些石農雕刻家近十幾年來的存石,且數量並不太多,用一塊少一塊。從福州以外其他地方買時就應更加謹慎,要考慮你的賣家有無正常的來貨渠道,事實上我的一個朋友買的假貨的最大來源是天津、安徽。再有田黃石作品必是名家之工,因為田黃石珍貴無比,價逾黃金數倍。人們在雕刻時,一刀一痕也得思前算後,構思取題,反復思量,用刀去皮慎之又慎,一般的雕刻家是不敢冒險的,所謂「雕人睨視不敢琢」。市場上的贗品田黃往往顆粒碩大,雕工卻十分粗糙,故事不完整,枝葉不清晰,薄意不像薄意,人物的鼻嘴都像是挖出來的,明顯地不是出自大家之手。現在作品較多的大師也無非是林文舉、劉愛珠、鄭幼林、鄭則評等數十人,且上述作者大都十分活躍,找到他們咨詢並不是難事,有的雕刻家如林文舉、鄭幼林題款有獨特的方式和特定的位置,從作者的手法上也可了解部分田黃石的真偽。收藏這些有「來頭」的東西,才能解除我們的後顧之憂。 如何收藏到田黃真品呢? 1.一定要找真正懂行的人掌眼,或者多聽幾個人的意見,如有歧見,為安全起見,則不買,或者到權威機構先鑒定,後買入、後收藏。 2.一定要找一家業內信譽好的公司,訂立買賣合同,設立如假全賠或退換的條款,先求自保。 3.到權威機構組織的各種展覽會上購買,這種展會影響大,權威性強,且往往有大師露面,從選擇展品時就為你把了第一道關。 4.從作者本人或代理人手中購買,採取與作者合影、作者親簽證書的方式來確保真品,大師們奮斗半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斷不會不珍惜,這又為你把了一道關。 參考文獻: 雅昌藝術網
❼ 請問田黃是什麼,有什麼用
田黃石(Field-yellow stone),簡稱「田黃」,與其它產自壽山的石材,統稱為「壽山石」,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它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之分:廣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狹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中之發黃色者。在物理性質、工藝美術特徵等方面,田黃石與壽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貴,故成為獨立的印章石品種
田黃是葉臘石的一種,是製作印章的珍品石材,與其他產至壽山的石材,統稱為「壽山石」。從顏色上分,田黃主要分黃、白、紅、黑四色;黃的稱「田黃」,白的稱「白田」,紅的稱「紅田」,黑的稱「黑田」,黃白兼有者稱「金裹銀」。其中以田黃為貴,而黃色又分有黃金黃色、枇杷黃、桂花黃及熟栗黃等。
田黃石質較軟,溫潤膩凝。田黃石一般都含有石花,這種石花近似糠蘿卜狀,以遍體有糠蘿卜紋者尤其珍貴,除此之外,一般亦有石根石格以及帶有石皮
下面將從石形、石質、石色、石皮及蘿卜紋、紅筋等六個方面來了解壽山石田黃的特點,分別是:
1、石形:壽山石田黃沒有明顯的稜角,多呈現卵石狀。
2、石質:壽山石田黃的質地溫潤如玉,微透明或半透明,散發著其他石材與眾不同的光澤。
3、石色:壽山石田黃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總體來看,壽山石田黃的顏色以黃色為基調,只是有些壽山石田黃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壽山石田黃的顏色由表皮向里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
4、石皮:大部分壽山石田黃的石皮是黃色或黑色,雖然有些壽山石田黃的石皮較薄,一經雕刻打磨就會被清除。
5、蘿卜紋: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可以看見壽山石田黃里隱約可見的細而密的紋理,這些細紋猶如剛出土的白蘿卜纖維,因此被稱為蘿卜紋。
6、紅筋:壽山石田黃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壽山石田黃的紅筋是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
❽ 面對壽山田黃時,初學者應該怎樣品鑒
壽山田黃石作為一種名貴的石頭,我們主要從它的顏色,外觀,形狀以及壽山石的石皮,還有它的紋理這些方面來進行鑒定。只有在這些方面進行一一的認真鑒定,我們才能夠有依據的判斷,這是一塊真正的田黃石,否則一旦出錯將會讓自己遭受巨大的損失。
壽山田黃石作為一種石頭,它的形狀多種多樣,大小也是不完全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們發現一塊壽山田黃石,它的邊角比較尖銳,那我們在這里就需要注意了,因為他收到河水的沖刷,它一般是不會這么尖銳的,而是比較光滑圓潤的,另外壽山田黃石它的重量一般到幾十克或者幾百克,超過了這個重量范圍之外,那你也需要仔細的推敲了。受傷田黃石的石皮主要分為黃色,黑色和白色,這些不同的顏色是因為土壤的化學反應形成的,因此我們主要看受傷時的外表顏色。而他的所謂的蘿卜絲紋其實就是壽山石自然形成的一種紋理,這種紋理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半透明和微透明,但是總體上是一種自然的感覺。因此只有掌握了這些標准之後,你才有這個把握,去收藏這些比較昂貴的田黃石。
❾ 真正老田黃特徵是什麼
石形: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稜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田黃石的質地濕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狀如蛤肉,色似枇杷。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盡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
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朱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石皮: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裡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卜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卜纖維,故有「蘿卜紋」之稱。
紅筋:紅筋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構造對比
壽山田黃石主要呈緻密塊狀構造、網紋構造及隱晶質結構、細粒結構、顯微鱗片變晶結構。壽山田黃凍在掃描電鏡下主要呈團粒狀結構,個別部位結晶度稍高一些,可以看到。田黃中地開石呈發育較好的片狀,局部可見六邊形斷面的自形到半自形的晶體。
昌化田黃石主要呈塊狀、斑狀和脈狀構造,以顯微隱晶質結構、顯微粒狀結構和鱗片變晶結構出現,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主要呈現不定型、假六方片狀或板狀,鱗片火小為0.2-5mm,厚度為0.05-2mm。部分礦石中可見高嶺石族礦物自形程度比較高,且對邊平行,對角相等。
對比兩者的結構構造基本相似,主要以緻密塊狀構造為主,伴有脈狀構造;均以顯微隱晶質結構、顯微粒狀結構和鱗片變晶結構出現;在電子顯微鏡下田黃石均呈現不定型、假六方片狀或板狀,但是昌化田黃凍石有別於壽山田黃凍中的團粒狀結構而呈現假六方片狀或板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田黃、網路-昌化田黃
❿ 我有一塊壽山田黃石,聽老人講叫金包銀,不知道是屬於哪一類,如何讓鑒定。
首先,金包銀屬於田黃中比較特殊類的,因由於一般的田黃石都是一層顏色,視為普通,而金包銀屬於外層皮殼是黃色,裡面則是白色,必須黃白分明,那才屬於上品。而某些顏色黯淡、混濁,偏雜色或模糊色的田黃,即便質地不錯,塊頭再大,也稱不了上品田黃。
其次,要看是否達到 溫潤,細潔,凝膩這六點要求。
最後如何堅定:
1.要有石皮,俗稱包漿,層次分明,也不均勻,仿造的比較均勻。
2.內在特徵是否含有蘿卜絲紋,在燈光下有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有如白蘿卜絲,有的也有類似紅如血,細如絲的紋理稱之為紅筋,仿造的沒有。
3.田黃觸手冰涼,而仿造有溫熱感,田黃的溫指的是沒有火氣,溫文爾雅。
4.田黃密度,仿造的密度小,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