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服飾為什麼顏色艷麗
『壹』 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在兩萬多年前,札萊諾爾人就創造了最原始的服飾,即只以獸皮等物圍裹遮擋腰身和下體。後來用磨製的骨針將獵獲剝制的獸皮縫連為衣,無領無袖,幾乎是披搭在身上。冬天有厚厚的皮毛抵禦寒冷,夏季毛朝外穿以保護肌膚不受刮碰和蚊蟲叮咬等損傷,亦可充當狩獵活動的偽裝和防禦服。在內蒙古的岩畫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先民腰間圍著的獸皮短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的形象。
『貳』 蒙古族服裝特點是什麼
特點為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1、蒙古靴: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據季節的變化有皮靴、布靴、氈靴幾種。
2、首飾: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
(2)蒙古服飾為什麼顏色艷麗擴展閱讀
腰帶: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
長袍:
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
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
『叄』 內蒙古服飾特點
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服飾實用、美觀,從頭到腳都有一定講究。
在鄂爾多斯地區,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條獨辮,垂於身後。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禮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兩位長者為「分發父母」,舉行庄嚴的分發儀式,儀式上將姑娘時一條發辮散開,順著兩鬃梳成兩根辮子,然後在辮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來的華麗貴重的首飾。
鄂爾多斯蒙古族稱首飾為「陶勒甘久甘」,漢意為頭帶,頭帶零用松石、瑪瑙、珊瑚以及寶石、金、銀等貴重材料組合而成的。己婚婦女捆上這樣貴重的飾物,顯得高雅、富麗。當然,要准備一付好的頭帶,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帶上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庭的貧與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夥子成親,只是配備重約三、四斤,價值約三、四百個銀元的頭帶,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夥子娶親都要配備重約十餘斤,價值可達上萬個銀元的頭帶。這樣貴重的頭帶,往往要以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但頭帶無論昂貴的還是廉價的,都是鄂爾多斯蒙古族已婚婦女必備而且不可隨意離身的飾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時方可將頭帶解脫。平常若是隨意取下不帶,會被認為是對父母、長輩和鄰里客人的不尊敬。團此。頭帶在鄂爾多斯蒙古族已婚婦女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的頭飾主要以「連垂」和「發套」兩大部分組成。連垂,蒙古語稱「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製成的兩個扁圓形物和其下伸出的兩截約五寸長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婦女臉龐兩側梳留的發辮上。傳說這是成吉思汗時期的遺留物。當初,蒙古各部落之間經常爭戰不息,戰勝者在被俘虜的婦女們的頭發上系面很長長的木棒,以防止她們逃遁,久而久之,頭發上系木頭便成)已婚婦女的禮俗、所不同的是長木棒逐漸變成小巧玲聯約五寸長的小木棒。後來。婦女們又在小木棒上製作了精緻的圓錐形外套上面還綉有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綴上金、銀製作的工藝品,使其成為精美而絕妙的頭飾。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圓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語稱「敖日雅德格」的布墊,其上綴滿珊瑚、金銀製品。
鄂爾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由於氣候、自然條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袍與內蒙古自治區其它地區蒙古族的長袍在式樣上不同。鄂爾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叉,大襟右邊系扣,男式長袍較肥大,穿、時系腰帶,前胸腰帶上部可裝東西。長袍袖手 子長,領子高、冬天騎馬持韁時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則可避蚊蠅咬哲。女式蒙古袍則做得比較緊身,以顯示女子身材的苗條與健美。男子喜歡穿藍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綢質袍。夏季穿的單、夾蒙古袍顏色較淡,有淺藍、乳白、粉紅、淡綠色等。鄂爾多蒙古族認為,象乳汁一樣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因此,在隆重場合很多人都穿這種顏色的長袍,以示純潔、高雅和美好。又說黃色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徵,所以過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賜的王公貴族穿黃色長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便服一般比漢服寬大,袖子也較長。便服沒有窮富之分,但衣服的質料卻因貧富而不同;富者多用綢、緞、絹、帛,貧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老羊皮袍。蒙古袍不但白天供穿著用,夜間還可當被子蓋。腰間帶子一束可長可短,騎乘、行走、帶東西部很方便。
鄂爾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而且扎腰帶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要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布斯貴為蒙古語,漢意是沒有腰帶,代替腰帶的則是緊身短坎肩,以此來分辨未婚與已婚,穿上坎肩就說明這個婦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帶。扎時將袍子向上提,為的是騎馬方便,也顯得矯健瀟灑。腰帶上還要繫上鼻煙壺、蒙古刀、手巾等,顏色各種各樣,多用布、綢、緞等料。
坎肩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成年男子和已婚女子喜歡穿用的服裝。姑娘出嫁,以穿坎肩為做婦人的標志;鄂爾多斯坎肩分長短兩種,多為色彩艷麗的綢緞質料,上面鑲嵌著富有民族特色的花邊,式樣十分美觀;不能不說地鄂爾多斯蒙古族在服裝設計上的傑作。據說,早些時候,鄂爾多斯婦女出嫁時要在長袍外邊還要穿上一種前後四開襟的長坎肩,蒙古族稱之為「烏吉」。烏吉當時是已婚婦女的禮服,現在這種坎肩已不多穿,但也能時常見到。長坎肩莊重富貴,小坎肩則小巧精美,草原上的婦女至今喜歡穿用。穿坎肩也有說法,已婚婦女若不穿坎肩,會被認為是對客人和長輩不尊,對自己放縱。男子坎肩較肥大,一般不鑲嵌花邊,黑色、棕色為多,穿起來莊重、大方、瀟灑。
鄂爾多斯婦女都喜歡罩頭巾。頭巾顏色多種多樣,以年齡段不同各取所好。頭巾大約丈余長,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很喜歡將頭巾在頭上纏一圈,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頭巾不封頂。已婚婦女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頭巾穗頭。傳說,這種習慣始於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強大的精神常在,這在(馬可.波羅紀行)一書中也有記載。男子一般戴禮帽,也有扎頭巾的。冬天,牧民們一般戴鷹式皮帽,其形若蒼鷹,用羔羊皮做成,里邊加一層布。據歷史記載,這種帽子是皇後為方便元世祖打獵而特製的,後來傳到草原上,成為牧民喜歡的一種帽子。
鄂爾多斯男女都喜愛穿靴子。靴子分布料和牛皮兩種。用布料做成的靴子。蒙古語稱為「馬海」,漢意為馬上穿用的靴子。牛皮做成的蒙古語中稱為「古圖勒」。布、皮靴子各有所長,布靴子輕便,皮靴子可防水、防寒。一般每個人都備有兩種靴子。靴身寬大,上面還刺綉有各種精美的圖案,靴子內可套棉襪、氈襪;穿靴子除與蒙古袍協調外,還有騎馬踩踏馬蹬便當,能護踝骨,夏季在草地上行走能防蛇咬、防露水,冬天有踏雪、防寒等好處。所以,牧民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靴子。
鄂爾多斯蒙古族有一整套的獨特的民族服裝,它以實用、質朴、精美、莊重的風格立於五彩統紛的世界民族服裝之林。
『肆』 蒙古族服飾為什麼充滿草原風情
呼倫貝爾月亮灣基地,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請大家關註:呼倫貝爾月亮灣基地
『伍』 蒙古族服飾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服飾特點如下: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
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5)蒙古服飾為什麼顏色艷麗擴展閱讀: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
而且當時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
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是與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的。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
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陸』 蒙古服飾的特點。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柒』 少數民族服飾顏色為什麼很艷麗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1、藏族服飾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較大,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詳細>>】
2、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 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 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 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田縣申報的「維吾爾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3、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詳細>>】
4、苗族服飾(昌寧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5、哈薩克族服飾
哈薩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聯合申報的「哈薩克族服飾」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6、侗族服飾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7、柯爾克孜族服飾
「柯爾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還有一說法就是『』柯爾克孜族『』是四十個姑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柯爾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蘇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烏什、阿克蘇、英吉莎、塔什庫爾干、皮山等縣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博樂、精河、鞏留等縣及牧區。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2014年11月11日,柯爾克孜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8、彝族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9、傣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間習俗。
10、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服飾,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種服裝,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傳統土家族服飾已經基本消失。由於表演的需要,現代的土家族服飾大多各自研製不同款式,種類非常繁多。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11、壯族服飾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12、白族服飾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艷的外裝。。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13、水族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捌』 蒙古族服裝特點
蒙古族的傳統服式就是蒙古袍。13世紀蒙古汗國時代,中外旅行家對其式樣和制料均有所記述
《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沿用至今,牧區男女均穿用。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里,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袖長窄,下擺不開叉,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穿此袍騎馬放牧,能護膝防寒,夜宿可當被蓋,瘦長袖筒可防蚊,束上寬大腰帶,還能保持腰肋骨穩定垂直。
長期的南征北戰、游牧遷徙,使得蒙古族很早就與北方各民族以及中原的漢族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加上紡織品的傳入也比較早,因此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袍子,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長袍是把生綿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縫成,日可為衣,夜可當袍。
蒙古袍的特點: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玖』 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拓展資料: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
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
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盪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於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於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
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沿用至今,牧區男女均穿用。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里,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袖長窄,下擺不開叉,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