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太陽為什麼變成紅顏色了
⑴ 為什麼早晨和傍晚的太陽是紅色的
仔細地觀察一下初升的太陽和傍晚的太陽,再看看中午的太陽,就會發現,早上和傍晚的太陽又大又圓,中午的太陽小得多.
實際上,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化,而是人的視覺出了問題.視覺是這樣形成的,物體發射出的光被人眼的水晶體(透鏡)成像於視網膜上,使感光細胞感光,然後由視神經將信息傳送到大腦皮層,經過信息加工、處理後形成視覺.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原樣.例如,同樣大小的物體,黑色的比白色的顯得小些,一幅畫上的藍天比建築物顯得遠一些,諸如此類.總之,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色彩的不同,色彩的襯度等都會程度不同地修改原樣.看太陽也是這樣,因為早晨,太陽初升,背景較暗淡,在暗背上的亮目標顯得大些,再加上早晨的太陽是紅色的,人們又以地物為參照物,因此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又大又圓.傍晚的太陽顯得大些也是這個道理,但傍晚的太陽顯得扁些,這是由光的折射所致.而中午太陽懸天高照,又以天空為背景,沒有另外的參照物,因而看起來顯得小些.因為太陽光是由七種光組成的,其中紅光可以傳的最遠,其他的都在半路被空氣折射掉了.
空氣是接近地面的空氣比空中的厚,由於早上和傍晚的太陽是側著照過來的,都穿過接近地面的空氣,所以其他的光都被折射掉了,只有紅色的傳來過來.所以紅綠燈用紅的讓人老遠和大霧中就看到了.
白天的時候,太陽是垂直照過來的,穿透的雲層少,空氣少,所以七種光都傳了過來,就是白色的了.
⑵ 為什麼日落是紅色的
由於空氣對太陽光散射造成的。
太陽光是廣譜的,包含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它的能量集中於以黃色光為中心的可見光。可見光又可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不同顏色。這些不同顏色的光線合在一起在我們的眼中產生了白色的視覺。所以太陽光的本色是白色。
空氣對穿過它的光線有散射作用。通過空氣的光線會有一部分偏離原來的運動方向而離開了原來的光束,且光的波長越短(波長短的光對應於偏藍的光,波長長的光對應於偏紅的光)散射作用越大。
太陽光穿過空氣時偏藍的光散射的多,偏紅的光散射的少。這就是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原因。同時,這也是日出或日落時太陽為紅色或橙黃色的原因。
有人會問,紫光的波長比藍光的波長更短,天空為什麼是藍的而不是紫的?雖然說光的波長越短,被散射的越多。但是被散射的光線里還是各種波長的都有。就是說散射的光線里包含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各種顏色。這些光線綜合在一起,在我們的眼中形成了天藍色的視覺。
⑶ 為什麼凌晨和傍晚的太陽是紅色的請用物理知識簡單解釋下
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會折射出七彩光。而蓋在我們頭頂的大氣層,雖然是一個類似的大凸透鏡,但是大氣層足夠大,致使大氣層邊緣的凸透鏡又會類似三棱鏡。這樣早晚太陽光通過大氣層,就如同透過三棱鏡,而三棱鏡折射的紅光緊靠一邊,致使早晚大氣層折射太陽的紅光緊貼地面的大氣層,所以早晚我們只能看見太陽折射的紅光,也就是所以早晨和傍晚的太陽是紅色的。
⑷ 傍晚天空呈紅色的原因(氣象氣候學)
傍晚時,太陽穿過的大氣層較厚,大氣層對太陽光的虛弱能力較強,使白光中除紅光外的光被過濾掉了.使得傍晚的太陽呈紅色。
由於空氣對光線的散射作用。當太陽光射入大氣層後,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就會發生散射。這些大氣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會發光的,但由於它們散射了太陽光,使每一個大氣分子都形成了一個散射光源。
太陽光譜中的波長較短的紫、藍、青等顏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來,而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顏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強。
(4)傍晚時太陽為什麼變成紅顏色了擴展閱讀:
有時,高層大氣散射的藍光與低層大氣散射的紅光「重疊」進入人的眼睛,就會看到顯示紫色的天空。一般來講,在日出日落方向上,從地面向天頂,霞的色綵排列是接近地面為紅色,漸次變為橙、黃、綠、藍各種顏色。
如果出火紅色或金黃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經沒有雲層,陽光才能透射過來形成晚霞,因此預示天氣將要轉晴。
我們看到晴朗的天空總是呈蔚藍色,而地平線上空的光線只剩波長較長的黃、橙、紅光了。這些光線經空氣分子和水汽等雜質的散射後,那裡的天空就帶上了絢麗的色彩。
⑸ 傍晚天空變紅的原因是什麼
就跟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一個道理,這里有個「瑞利散射」的概念。(詳細的你可以查下網路)
我們知道太陽光里可見光有七種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紅光最強,橙、黃、綠也比較強,最弱的是波長短,頻率高的藍、靛、紫。當太陽光透過厚厚的大氣層時,紅光跑得最快,一下子穿過去了;跟著橙、黃、綠光也闖過去了;藍、靘光的大部分卻被大氣層扣留下了,它們被大氣層里的浮塵、水滴推來搡去,反射來反射去的,結果把大氣層「染」成藍色的了。就是說波長短,頻率高的藍、靛、紫光會更多的參與散射,而散射的結果是藍光會在各個方向被看見,所以天是藍的 。
同理,在曙暮光時間內,陽光斜穿過大氣層,並且在低層大氣中有很長的光程,由於大氣中空氣分子、水汽、塵埃微粒對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陽光受到很大衰減,各種不同顏色光衰減情況又不相同,因此,通過氣層後的陽光已經顯示出不同的顏色,這些光再經過大氣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能到達人的眼睛。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天空色彩的復雜性。大氣中成份與狀態都在不斷地變化,形成了變化萬千的美麗彩霞。
當陽光穿過大氣層時,波長較短的紫光散射衰減較多,透射後「剩餘」的日光中顏色偏於波長較長的紅光,因此,我們在太陽高度角很低的日出、日落時,看到的太陽光碟是橙紅色的,這種偏於紅色的陽光再通過天空中散射粒子散射後仍然是波長較長的光居多,因此,霞光大多偏於紅、橙、黃等色彩。而且越接近地平線,霞的色彩越偏於紅色。在接近天頂方向,陽光穿過低層大氣較少,波長較短的光衰減相對少些,「剩餘陽光」中仍有一些藍綠色光,因而有時能看到藍綠色霞光。有時,高層大氣散射的藍光與低層大氣散射的紅光「重疊」進入人的眼睛,就會看到顯示紫色的天空。一般來講,在日出日落方向上,從地面向天頂,霞的色綵排列是接近地面為紅色,漸次變為橙、黃、綠、藍各種顏色。
⑹ 傍晚的太陽為什有點泛紅
因為紅光的波長較長頻率較低在空氣中的速度比其他可見光快,並且傍晚的時候,由於太陽光折射,太陽的光並不能全部到達地球表面,所以傍晚的時候我們見到的太陽是紅色的.
⑺ 傍晚的時候夕陽為什麼是紅色的
夕陽為什麼是紅色的?
放學時,我看見夕陽是紅色的。夕陽為什麼是紅色的呢?我和爸爸一起上網查資料,原來是因為空氣里的顆粒使太陽光線向四面八方分散,夕陽離我們遠,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所以中午的太陽是白色的,而夕陽是紅色的。那是太陽光散射的結果。
=============
夕陽為什麼是紅色的呢?
紅色的夕陽也是空氣的「惡作劇」。一天當中,隨著太陽下沉,太陽光的「通行距離」也漸漸變長。換一個方式去想也許更容易理解一些:中午照在頭頂上的太陽要離我們近一些,是吧?
當太陽光的「通行距離」變長時,光線中的紫色→藍色→綠色漸漸散亂開去,因此我們眼裡看到的就只剩下紅色的了。
進一步說,夕陽光線要透過飽含細小水蒸氣和灰塵的低空,藍色光線就更加散亂消失了。
中午的太陽要抬頭去看,而夕陽西沉在遙遠的地平線時,高度基本與人的視線齊平。遠近如此不同,所以看上去中午的太陽是白色的,而夕陽是紅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