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為什麼眼睛抖
『壹』 《海上鋼琴師》揭露了什麼現實
我覺得海上鋼琴師想揭露的是:每個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什麼區別的。而我們也在不斷重復,千篇一律。電影里有一個鏡頭讓我特別難受:人們圍繞在1900身邊為音樂起舞的時候,有人看見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鳥獸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榮耀也挽救不了孤獨,此刻他非天才,是個可憐的被遺棄者。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ET。最後總結為一句話就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貳』 我急需《海上鋼琴師>的影評!最好是用心理學原理分析的!謝謝了!
版權屬於作者老妓,並受法律保護。
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為這樣的片子寫字兒總讓我糾結。寫還是不寫,這是個問題。像這樣幾乎被舉世擁戴的電影,你說一萬句好話也只是它的榮耀的一毛,你再怎麼唱贊歌也會淹沒在齊聲大合唱中。作為以追求特立獨行為畢生事業的裝B犯,對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的東西歌功頌德,這也太有損我的范兒了。
可誰又能管住自己的進出口呢?李白看到崔顥的先下手為強,雖然心中一涼,還是忍不住要唧唧歪歪幾句。我看過那麼多關於1900的影評,心中一涼二涼三涼,還是忍不住拋磚追玉。
三年前我看完這片子後腹中隆隆作響,忍了又忍終於一屁未放,三年後我不小心把它又看了一遍,感覺可以撲哧一下,因為有了新的感觸。關於盡頭,關於陸地海洋,這些我都不想說。我只想說說1900這個人。
眾人叫他天才。眾人為他瘋狂。1900從擁有這個不平凡的名字起,就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人。目光、掌聲和榮耀,平凡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得不到的東西,對於天才的1900就像空氣一樣稀鬆平常。
但是目光、掌聲和榮耀並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長久。電影里有一個鏡頭讓我特別難受:人們圍繞在1900身邊為音樂起舞的時候,有人看見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鳥獸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榮耀也挽救不了孤獨,此刻他非天才,是個可憐的被遺棄者。
天才其實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異類。而再體面的異類都不會被人真正地愛。那些為1900的琴聲瞠目結舌的人,在琴聲終結的時候,他們也就咂巴著嘴散去。1900這樣的天才更像是個寵物。人們會喜歡它、呵護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馬路中間迎面馳來飛車,誰也不會撲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擋住。 答案補充 大概只有小號手是願意聆聽1900的內心而非琴聲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獨立。我看到有人說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會把1900敲昏然後拖下船。我想這樣的想法也就註定他成不了那個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們較真一點,假設小號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將怎樣延伸?我們都知道,落魄的小號手沒有能力去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個琴鍵和盡頭。1900將無可避免被磨去稜角和平庸,落入紅塵變成一個凡人。
活著,還是活得安心。這也是個問題。凡人的選擇是無論如何先活下去再說,"活著"這件事情本身比什麼都重要。而天才則把心靈的舒適看得更重,生死則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卻情願玉碎。每一種人都獲得了他最看重的東西,說起來誰也不比誰虧。 答案補充 其實我不太樂意用天才這個詞兒來定義1900。天才已經被用濫了。我更願意說1900是個ET。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想表達就開口說話。這是人類的方式。但是1900不屬於人類范疇。他的手指是他的發聲器官,連著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體機能是人類的,他的感知和內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ET。
小時候看哲學入門讀物《蘇菲的世界》,哲學老師說,你是否想過自己或許是個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會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然後想:"我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存在。我是一個神秘的生物。"——我並不理解。我看著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眼睛一張嘴,我無法理解這一模一樣的人怎麼會是不同星球的物種。
直到後來我發現人的內心比海還深,發現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差異比天和地的相錯都大。我才漸漸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ET,至少都曾經是ET。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如此千差萬別,就像從宇宙的各個角落聚集到這個星球。我們透過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們吃奶頭的力度,我們尿褲子的姿勢,都如此獨立如此百花齊放。 答案補充 我們曾經都很與眾不同,鮮活跳躍。但是後來,我們被教育,被糾偏,被放入軌道。於是我們從一個個ET變成一群地球人。我們鮮活的面容淹沒在人群之中變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無分別。只有那些因緣巧合的,比如1900,僥幸(或者說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獨立和ET本色,成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異類。
我們丟了個性卻換來了共鳴。我們藉助藝術尋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著眼淚互相慰藉,或者說,互相平衡(原來有人比我還慘啊,這下心裡舒坦多了)。而被稱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憂郁地注視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種。用他們ET的本能將那些交叉部分,提煉、放大、直抵內心。那些永遠無法交叉的部分,則作為孤獨的源頭,令他們永遠無法融入人群。他們只有躲在自己的輪船里,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孤獨地活著,然後死去。 答案補充 差異導致孤獨。葆存了差異性的ET在承受異樣目光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孤獨,遠超出凡人的孤獨。凡人們如我們雖然也還都殘留一些差異,但大致面貌八九不離十。我們失戀了後覺得痛苦比誰的都大,我們擁抱心愛的人自認比誰都幸福。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每個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沒什麼區別。我們在不斷重復,千篇一律。
『叄』 海上鋼琴師裡面那個邁可斯的眼珠為什麼一直抖
扮演小號手Max的演員是普路特·泰勒·文斯,影片中許多特寫鏡頭他的眼球都有明顯晃動。有人說他演技太好了,被鋼琴優美旋律所吸引,眼睛跟著鋼琴的節奏在抖,將他內心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劇中在因緣際會下Max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認識了1900,兩人因此結為好友。馬克斯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
飾演令1900鍾情的女孩的梅蘭妮·蒂埃里是一名模特,多次出現在《Vogue》等雜志上,出演該片時她只有16歲。包括紐約、南安普敦、那不勒斯等港口的外景,都是在羅馬搭建而成的。最後在錄音合成時採用的大部分實際音響出自鋼琴演奏者締尤特布塔。
『肆』 為什麼普魯特·泰勒·文斯的眼睛總是不停地動。。
因為他的眼睛有眼球震顫症。
『伍』 《海上鋼琴師》裡面麥克斯的眼睛
他的眼睛是一種疾病,不是有意這樣表演的。
《海上鋼琴師》是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片,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上映。
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影片評價
《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傑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
『陸』 關於《海上鋼琴師》
從未上岸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他從未出生,從未死去,甚至從未存在。
沒有人記得他,1900,像一個曲名一樣容易被現實遺忘,像頭頂的天空一樣容易被視而不見。
它的存在也許就像一首曲子,旋律響起,卻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留給人無限懷想。他的存在也許也許就像澄藍的天空,整個雨季不見,仍記得清晰。
我們觸摸不到那音符,我們接近不了那天空,就像我們,無法完整窺見1900的內心。
1900從未上岸。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這是他一生的軌跡。也許難以解釋這樣的固執與倔傲,難以理解他看著岸在遠方,雙腳卻忠於內心的偏執,難以理解他隨船而亡的決心。
我也曾難以理解這一切,直到反反復復看這電影,1900倚在船舷上說:「路上的人喜歡追根究底,虛度了許多的時間,冬至,所以他們不停地到處走,追尋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春的地方」
這近乎不可理喻的回答,卻讓我忽然有了種悲傷的感覺,1900看的太透了,許多人的一生就是追尋功名利祿、香車美女。人因不滿足而追尋,卻又因追尋而衍生出更多的不滿足。就正如商業帝國美利堅的幸福指數遠低於偏遠的冰島一般。也許正是世界的高速發展,讓物慾橫流中的我們在喧囂的都試中忘記了幸福。我們能到達的高度越高,我們的野心也越大。在這不斷追尋,又不斷不滿足的循環中,又有多少人能細細品味人生呢?
也許這就是1900從未上岸的原因吧!
他從音樂中看見了,也看清了世界。這個花花世界,他不適應。他所需要的,只有音樂。
年幼的他說:規矩全都滾蛋!是的,他的世界中,只有音樂。他也只要音樂,如痴如醉,無憂無慮!
他不懂什麼是較量,別人與他一次琴藝高低,他卻為對手的琴聲而流滿面,他愛音樂,單純地愛著,他的世界中,只有音樂。
他錄制唱片,來人說他可以因此大紅大紫,大富大貴。而他只有一句:「我的音樂和我不可分離。」他愛音樂,單純地愛著,他的世界中,只有音樂。
是的,也許1900這么做是愚蠢的,他為了音樂失去了太多。但我也知道,一個人追求理想的純凈,會帶來靈魂的純凈,而純凈的靈魂需要的只是一個歸屬,就像1900對音樂的追求,音樂就是他的理想目標,而不是他實現飛黃騰達的手段,他沉醉於它、熱愛於它,所以他不用大紅大紫,不需要大富大貴,他要的僅僅是靈魂的歸屬他的音樂。每個人的靈魂都有自己的歸屬,而一個人也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才能真正的安定,快樂、幸福才能不再為名利所累,不再追尋那些無窮無盡的不滿足。
永遠不要輕視那些你以為固執到了愚蠢的人,也許你認為的冥頑不靈,正是他們所堅守的靈魂的歸屬。
1900不上岸,不是世界太花,而是他太純粹,純粹的靈魂是驕傲的,容不下一絲雜質,他唯有堅守,他的靈魂已歸屬他的船。
但在世界上,陸地上,又有多少人能堅守住那一條船呢?我們走下舷梯,我們看見了繁華熱鬧,歌舞昇平,紙醉金迷,於是我們走下旋梯,離開了船,我們看見了塵世這美麗的袍子,我們的雙腳無法再忠於內心。可是,我們中又有多少看清了這話里的袍子後面,是否有暗暗滋生的小蟲呢?在裡面千瘡百孔的,才是最可怕的,就像追尋與不滿足,追尋的我們看得見,可我們不滿足的,卻又無限。它們在我們所看不見的地方噬咬著我們的心靈,我們又會不斷迷失自己,弄痛靈魂——我們會不會忘記,生活的本質是追尋純粹的快樂與真實的自我表現?
是的世界無邊無垠,容納一切,可他沒有容納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潛藏了太多誘惑,讓人退縮也讓人想要窺探而這樣的退縮對於1900這樣純粹而自我的人來說,並不是中失敗,更像是對人生意義的捍衛與堅守。
強迫自己登上令人生厭或屬於別人的陸地,太痛苦了,雙腳忠於內心,純潔的靈魂是驕傲的,它沒有華麗的袍子,但也絕沒有蚤子。
1900,從未上岸。
第二篇
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因為我所不見。
——丹尼·伯曼特·TD·林蒙·1900
1900的維珍尼亞號,一句「America」,充滿希望;1900的丹尼,一個小孩,充滿歡樂;1900的1900,一次偶然,註定神秘。
一個最長的名字——丹尼·伯曼特·TD·林蒙·1900;一個悲慘的出生——無護照、無身份證、無父無母、被遺棄;一次偶然的明白——丹尼的海葬中播放的東西叫「音樂」,譜成一個音樂兒童——1900.
孩提時候的1900,不知道自己被母親拋棄,只知道「媽媽」是匹馬;不知道自己沒有丹尼會被送去孤兒院,只知道丹尼沒有自己會被送去孤兒院;不知道在頭等艙彈琴會不合規矩,只知道「讓規矩滾蛋吧!」
就是這樣一個小孩,他擁有絕對的樂感,他熱愛音樂,可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維珍尼亞號。
一個最長的名字——丹尼·伯曼特·TD·林蒙·1900;一次偶然的明白——丹尼的海葬中播放的東西叫「音樂」;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手風琴的女兒走了,譜成一個音樂青年——1900.
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很少見,這是一部,也就註定1900會與愛情擦肩而過,即便如此,他還擁有友誼——Max.相遇的第一天,他們就在船浪很大的晚上,打開鋼琴架栓,自由而瘋狂的彈奏.因為成功的打敗了Jelly,他開始錄制唱片——邂逅了他的初戀。即使擁有友誼,我們都明白,愛情與友情是不能畫上等號的,而是大於號。所以在他將初戀的唱片扳斷時,也就預示著他一生都要寂寞。
正如我所說的,他還是戰勝不了自己,還是害怕,囚住他的不是維珍尼亞號,不是身份證、護照,而是自己的心,所以他終究沒能下船尋找珍愛,終究寂寞。
一個最長的名字——丹尼·伯曼特·TD·林蒙·1900;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手風琴的女兒走了;一個最柏拉圖式的結局——1900,肉體毀滅,靈魂伴音樂,聲光伴他飛,譜成一個音樂靈魂。
在Max尋找1900時,我想他一方面很想找到他,帶他離開維珍尼亞,因為畢竟現在已經不是那個1900年的第一天,伴著「America」,充滿希望的維珍尼亞號了。但他一方面又不想找到,因為找到了又能怎樣?1900會跟他走嗎?十年前尋找真愛都沒戰勝自己的人,現在還會走嗎?走了又怎樣?面對無盡頭的生活,1900又能怎麼辦?
所以最好的結局應該是Max沒有找到1900,然後偶然在街邊的一個魚店,看見生活幸福的一家三口——1900,手風琴匠的女兒和他倆可愛的女兒。
然而結局總不會這樣的如人所願,它所要表現的仍然是寂寞與孤獨。正如影片的名字「聲光伴我飛」。由此我便聯想到了一個人——灰原哀。作者早就從名字中告訴我們,灰原哀始終與「哀」有糾結,也就註定了她「哀」的結局。1900同樣如此,從他剛出生被遺棄,8歲丹尼的死亡,初戀的逝去,朋友的離開,維珍尼亞號的炸毀,就註定他一生悲慘到死。
從他三等艙中的那個偷偷的親吻,我就明白,他害怕自己,他對外面的世界沒有希望,他始終沒有告訴那個女孩他喜歡她,註定了美人魚的結局,不同的是,小美人魚有勇氣,但是她啞了,1900有聲音,但是他沒有勇氣,他真的太害怕自己了!
一半的階梯上,帽子飛向遠方,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此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斷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控的。所以,原諒他的膽小,因為他的善良。
聲光伴他飛,讓1900,88個琴鍵,維珍尼亞號譜成一首寂寞永無止境的曲子。
『柒』 《海上鋼琴師》 Max的眼珠為什麼總在晃,看
因為海上鋼琴師的主角眼睛隨著鋼琴的節奏在律動。
海上鋼琴師1900顯然是一位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交織的受苦者,但卻也是一位高貴的典型。與那些寧可忍受驚濤駭浪也願去美洲「淘金」的移民不同,他絲毫沒有到陸地世界去尋找「金礦」的沖動。要不是因為那場「該死的戰爭」,1900的人生倒也是純美的。
然而,1900最終步入了絕境,在效果上獲得「毀滅」的表現,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秉承一致。但是,與反抗命運的悲劇不同,1900接受了自我毀滅的結局,從而也就沒有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反而從中產生了荒誕感、孤獨感、恐俱感和絕望感,缺乏了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
(7)海上鋼琴師為什麼眼睛抖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於歐美兩地的郵輪Virginian號上,負責郵輪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博德曼在頭等艙上欲撿拾有錢人殘留下來的事物時,卻意外的在鋼琴上發現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裝在TD牌檸檬的空紙箱內。
由於堅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縮寫,於是丹尼不顧其他工人的嘲笑,獨立撫育這個嬰兒,並為了紀念這特別的一天,將他取名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陸地上卻是個從未存在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也沒有國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而他也隨著Virginian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逐漸長大。
『捌』 關於 海上鋼琴師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油輪維珍尼亞號載著熙熙攘攘的歡呼人群在紐約港靠岸。在夢想的鼓動下黑壓壓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喧囂過後,船上除了船員所剩無幾。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於是偷偷跑到餐廳搜羅客人遺落下的貴重物品,結果一無所獲。失望之餘,他在鋼琴架上發現一個漂亮的嬰兒。他抱起嬰兒,看見他的目光清澈,皮膚白凈。Danny Boodman對這意外收獲十分驚喜,於是收留了這個孩子,起名叫1900,紀念這孩子在新世紀的第一天被他收養。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痛愛小1900,教他讀書,不讓他受苦。但因為沒有任何出生證明之類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會被別人搶走,不許他離開船艙一步。
在1900八歲時,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於生離死別前迷茫時,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美妙動人的聲音,他回過頭,身邊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
幾日後,1900在夜裡偷偷溜進餐廳,來到白天船屬樂手演奏娛樂上等乘客的鋼琴前,彈起了自己即興發揮的曲子。歌聲吵醒了許多乘客,他們好奇的想去探個究竟,卻都陶醉在這小傢伙如天籟般的音樂中。直到音樂停下來,船長才過去對他說,「1900,你不可以彈琴,這完全不合規矩。」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說:「規矩全都滾蛋。」
幾年後,成人的1900成了維珍尼亞號樂隊的鋼琴師,雖然他從未下過船,但是已經名聲遠揚。在一次暴風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暈船的max,兩個人十分投緣。從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但也同時對他固執的不肯下船等上陸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承認,名利雙收,過上好的生活。但對1900而言,世人嚮往的生活對他而言太過遙遠,無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備誘惑力。
即使彈琴勝過爵士樂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讓max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為他錄制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他的內心依然平靜,安於生活和音樂帶給他的快樂。直到他遇到一個樸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錄制唱片,女孩順著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對,他立刻愛上了她。隨興而發彈奏了一曲為愛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
在女孩下船的幾周後,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勸說和對愛情生活的憧憬打動了他,他最終決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陸地。那天所有的船員都和他揮手告別,他穿著max送給他的大衣,緩慢的走下船梯,走到一邊時,他茫然的看著諾大的紐約市,凝視了一陣,他突然拿起禮帽拋向遠方,然後回頭,返回了船上。他對max說,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許多年後,大戰結束,早已離開維珍尼亞號的max偶然發現破舊的維珍尼亞號就要被炸掉,他堅信1900在船上,幾經周折,最終找到了他。但是1900執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廣闊了,讓他陌生得害怕,這個船對他就是一切。max最終悲傷的離去,在遠處目送維珍尼亞號和1900一同被炸彈粉碎。
那天他告訴曾對之提起過1900的傳奇故事的樂器行老闆1900死了,老闆也感到惋惜,於是把max因為窘迫買掉的小號還給了他,對他說,一個好的故事比一個舊小號值錢。帶著僅值舊小號的1900的故事,max離開了,從此,很少再有人會記起那一生不會踏上陸地的天才鋼琴師和他傳奇的一生。
戲劇之所以為戲劇,便因為命運推動故事展開,而並非常理。戲劇不貼近我們的生活。我們不會用一生去固守一樣東西,更不會傳奇的生活,並傳奇的死去。所以戲劇的目的,主要是讓我們沉浸在大的悲喜中感動。海上鋼琴師是戲劇,但又貼近人心。因為整篇故事充滿著人情味,有對未來充滿夢想的乘客,也有執著於音樂一生的鋼琴師,有一生知己惺惺相惜的情誼,也有一見鍾情,魂不守舍的浪漫愛情。
我看海上鋼琴師前,已有無數人介紹,不過,已經有所准備,在看過後,我亦不能減少我的溢美之詞。所謂經典,就是指這樣的電影。
8歲的1900養父意外死去,他的養父溫和而豪爽,對他極好。葬禮上的1900眼淚未乾,卻滿臉迷惑,他不知道為什麼會生離死別,不知道這是怎樣一種情況,他為什麼見不到他的養父了,為什麼會如此的痛苦和恐慌。這時,他聽見遠處隱約傳來打動人心的美麗聲音,他回過頭,身邊的女人告訴他說,這是音樂。
1900從此迷上了音樂,這不僅是因為他在音樂上的天資極高,也因為他發現,通過音樂,他能把心中的任何情感表達出來,那一聲一聲的痛楚打動著他的心,也讓他對這殘忍的痛苦從此釋然。
所以當許多年後驕橫的爵士樂始祖提出與1900比琴技時,我便確信1900必勝,因為技巧無法戰勝體驗人生百態的音樂,那是打動,撫慰人心的聲音。1900通過雙手一點一點剝離你曾經的痛楚和快樂,使你深有觸動。
但是海上鋼琴師也仍有許多敗筆,1900神遊世界的情節在整個劇情中顯得有些孤立,無法呼應其他情節,只能算無關痛癢的點綴。在與爵士樂始祖一戰,通過技巧和天賦戰勝對手,增加了1900的傳奇色彩,但是相比較,如果通過感人的琴技打動對手劇情上更完美。結局千呼萬喚始出來,普魯特·泰勒·文斯的演技似乎卻並不足以駕馭max的戲份,所以只能讓提姆·羅素所扮演的1900唱獨角戲,整體上顯得蒼白。
但海上鋼琴師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他的許多對話精確的體現了1900的內心。從小就呆在船上的1900對陸地充滿了恐懼,他一生從未曾踏上陸地,只在雙手游動於琴弦間時神遊世界,和通過雙眼觀察旅客,體味人生百態。一個中年船客的話被一直記在他內心深處。那個船客告訴他,他聽見大海說,生命是重大的,所以他才要改變。也許是因為那個人提到了海的聲音他才能去相信,因為只有聲音才是他與這個世界最直接最敏銳的溝通途徑。他一直對陸地懷有矛盾的情感,他嚮往它,又不肯觸及它,所以那個中年人的話讓他相信,也許終有一天,他回離開船。——但是直到那一天他決定離開,他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對他如此陌生,他從未接觸過,不知何去何從,從哪裡出發,終歸何處,他對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對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後一起被炸葯炸飛。
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並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可是走過跳板之後,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於船,長於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范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里。你屬於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
max最後沒有再去勸他,所以他是1900的知己,他知道1900的結局之能如此,無人能改變,這對1900也許是唯一的,最正確的選擇。在離別時max不時的因為1900的輕松的玩笑話停下腳步,彷彿告訴我們,1900的死去對1900自己是真正的幸福。
在影片中,1900的故事即使被講述也並無法讓人相信,感人肺腑的情節最後換來max拿回了自己的小號。這是最感傷之處。我曾經相信1900隨著炸彈上天對故事而言已經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隨後平淡的結束卻不給我任何的累贅感。這個結局是天賜的,我相信。最後的鏡頭max在街道的盡頭消失,無論曾如何紅極一時,這傳奇的故事平淡的落幕,1900也只能活在max的回憶中。 人生本來就是一出沒有固定劇本的戲.
你身旁的每一個人都是觀眾,只是他們的目的和看法不同.
你身旁的每一個人又都是演員,上演著一出出波瀾不驚的生活故事.
這個世界需要傳奇.
也許1900有了心愛的女孩作為觀眾,他的人生會變的更色彩紛呈,充滿活力,但我們仍會懷疑男女主人公最後的命運.
也許1900上了岸以後,會變的名利雙收,無往不利,但我們仍會思索一個船一個世界,孰輕孰重.
因為有了愛人的1900,就不再是經典,上了岸的1900便不再是傳奇.
為了這個傳奇,導演殘忍的讓一個天才娶了一架鋼琴.1900真正的愛人就是鋼琴.每一個琴音所表達的感情,1900都再熟悉不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可能達到這一點,有點可悲,但確是事實.
這是一個物質豐富,但感情相對匱乏的時代,各式各樣的慾望沖淡了感情的點點滴滴.
人們需要通過戲劇來驚喜,來悲傷,來感動.
人們需要塑造經典.不朽傳奇........
『玖』 普路特·泰勒·文斯。就是海上鋼琴師那個吹號的,在致命ID中演那個人格分裂的人。為什麼眼球老抖動呢
眼珠的抖動是大腦激烈思維的表現,但只是存在於某些人群之中,此類人在受到外界影響時,大腦在被動刺激之下做出的思考過程中,眼睛會出現左右抖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