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單價和結存成本不一樣
1. 為啥兩個月的成本結轉單價相差太大
這是成本分析的核心內容,主要從以下方面對這兩個月的生產成本項目進行對比:
1,領用直接原材料成本分析(原材料采購價、如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方式的還應檢查材料成本差異的計算、製造環節產生材料廢品的損失情況,期初在產品成本情況和期末在產品成本情況)。
2,直接人工費用分析(應計人工費是否存在差異,例如發放考核獎金或其他異常開支等計算口徑方面的差異)。
3,水電燃氣等動力費用的價格是否存在差異。
4,製造費用分析(各項間接費用開支的具體情況對比)。
5,其他異常情況分析。
2. 結轉成本後,單價變低是什麼原因
有可能是進貨發票沒來,沒辦入庫.但每月都有結轉發出,賬面出現了紅字.所以結轉單價出現如此大的差異.
這時可採用暫估材料的方法,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了.
比如至本月末累計暫估了50噸材料,但發票來了20噸,可以先沖回20噸暫估,餘下的再往下月累計.以此類推.
3. 發出單價與結存單價有差異
對原材料一般採取加權平均價計算發出材料的成本 \r\n結存材料的成本也是加權平均價,不是某一批材料的進價
4. 按存貨核算成本,為什麼發出單價和結存成本不一樣
建議題主需要先了解一下發出存貨和結存貨的成本計算方法:
什麼是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是指根據先入庫先發出的原則,對於發出的存貨以先入庫存貨的單價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先按存貨的期初余額的單價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領發完畢後,再按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價計算,依此從前向後類推,計算發出存貨和結存貨的成本。
先進先出法的運用:
先進先出法是指根據先購進的存貨先發出的成本流轉假設對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進行計價的方法。以先進先出法計價的庫存的商品存貨則是最後購進的商品存貨。市場經濟環境下,各種商品的價格總是有所波動的,在物價上漲過快的前提下,由於物價快速上漲,先購進的存貨其成本相對較低,而後購進的存貨成本就偏高。這樣發出存貨的價值就低於市場價值,產品銷售成本偏低,而期末存貨成本偏高。但因商品的售價是按近期市價計算,因而收入較多,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不符合配比原則,以此計算出來的利潤就偏高,形成虛增利潤,實質為「存貨利潤」。
因為虛增了利潤,就會加重企業所得稅負擔,以及向投資人分紅增加,從而導致企業現金流出量增加。但是從籌資角度來看,較多的利潤、較高的存貨價值、較高的流動比率意味著企業財務狀況良好,這對博取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增強投資人的投資信心,而且利潤的大小往往是評價一個企業負責人政績的重要標尺。不少企業按利潤水平的高低來評價企業管理人員的業績,並根據評價結果來獎勵管理人員。此時,管理人員往往樂於採用先進先出法,因為,這樣做會高估任職期間的利潤水平,從而多得眼前利益。
注意事項:
先進先出法,期末材料按照最接近的單位成本計算,比較接近目前的市場價格,因此資產負債表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財務狀況;但是由於本期發出材料成本是按照較早購入材料的成本進行計算的,所以計入產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費用因此可能被低估,等到這些產品銷售出去就會使利潤表的反映不夠真實。更多關於成本核算問題可以找企業服務平台億蜂,那裡有很多專業的企業可以咨詢。
適用性:
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先進先出法適用於市場價格普遍處於下降趨勢的商品。因為採用先進先出法,期末存貨余額按最後的進價計算,使期末存貨的價格接近於當時的價格,真實的反映了企業期末資產狀況;期末存貨的賬面價格反映的是最後購進的較低的價格,對於市場價格處於下降趨勢的產品,符合謹慎原則的要求,能抵禦物價下降的影響,減少企業經營的風險,消除了潛虧隱患,從而避免了由於存貨資金不實而虛增企業賬面資產。這時如果採用後進先出法,在庫存物資保持一定余額的條件下,賬面的存貨計價永遠是最初購進的高價,這就造成了存貨成本的流轉與實物流轉的不一致。
5. 金蝶 物料收發匯總表發出單價與結存單價不一樣
材料都是按照加權平均的~就是只要總數量,總金額~加權平均的單價=總金額/總數量登記的時候只登記數量與總金額,發出的時候按照平均單價結轉成本!我來說說簡單易行的實際操作方法吧:1,進銷存,銷售的時候,發出的金額也應該是購貨金額,而不是銷售金額,這樣結存出來的金額才是真實的進銷存(包括數量和進價),如果想反映銷售收入的話,最好另做一個表,要不,這個「進銷存」就太亂了。2,進銷存帳欄中的發出欄單價和金額是中,進銷存中的發出欄的單價是按進價的單價填的(平均數),金額就是進價*數量。例:銷售100件商品,進價20元,銷售價25元。填寫如下:發出欄單價:=100*20/20=100發出欄金額=100*20=2000在此處,因為銷售的商品單價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根本不需要考慮什麼加權平均法!所謂的進銷存即為:購進、出庫、期末庫存以銷售100件商品,進價20元,銷售價25元為例(你舉的例子應該是商貿企業的,不考慮原材料因素)進時:庫存商品數量100件,進價20元,金額2000元銷時:銷即出庫,此時的價格就和你的會計政策有關,是先進先出法,還是加權平均法,一般都採用加權平均法,即出庫數量100件,金額為數量乘單價,單價如果是採用加權平均法,則單價為:(期初金額+本期購進金額)/(期初數量+本期購進數量)=本期出庫單價存就好算了,數量=期初數量+本期購入-本期發出(銷售),金額也是一樣的計算,單價=金額/數量銷售價25元是在銷售收入明細賬上登,不在庫存賬上反映。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也可期初+購入-發出得出)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所以發出欄的單價並非是按進價的單價填,而是按加權平均單價填列,發出欄的金額為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結轉銷售成本的單價:你已經確認是加權平均了。那肯定是要計算平均單價的1.移動加權平均={期初存貨金額+每次存貨入庫金額(數量X單價)}/{期初數量+每次購進數量}= 每次發出存貨平均單價2.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期初存貨金額+當月存貨入庫金額(數量X單價)}/{期初數量+當月購進數量}= 當月發出存貨平均單價當月發出或銷售存貨成本=加權平均單價*銷售或發出數量賬務處理你知道那我就不多說了,只要計算一下平均單價就行了!</p></p></p></span></pre></p>
6. 主營業務成本怎麼計算的啊。為什麼結轉時和存貨的數不一樣啊。
我來回答:
1、主營業務成本 結轉的數是當期銷售的成本,當然和存貨的數是不一樣的。
2、主營業務成本一般是按照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的:即前期庫存成本+當期入庫的成本。假如你前期為20噸,單價為3000元,則庫存成本為60000元,本期入庫的為45噸,單價為3050元,則入庫成本為137250元,則加權平均成本為:
60000+137250/45+20=3034.62元。
3、假如本期銷售為55噸,其銷售成本即主營業務成本為166904.10(55*3034.62)
會計分錄如下:
借:主營業務成本166904.10
貸:庫存商品166904.10
特此回答!
7. 為什麼結轉的產成品價和銷售時結轉成本的價有出入
首先,「產成品價」與「銷售時結轉的成本的價」兩者核算對應的主體不一樣,前者對應當期入庫產成品,是生產成本結轉入庫的概念;後者對應當期銷售產成品,是產品銷售成本結轉的概念。
生產成本,是對當期入庫產成品材料成本及費用成本的歸集,當期
產成品單價=當期生產成本/當期產成品產量
產品銷售成本,對當期銷售的產成品進行成本的結轉,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計價,即當期產品單位銷售成本=(期初庫存產成品成本+本期生產入庫產成品成本)/(期初庫存產成品數量+本期生產入庫產成品數量)
如上所述,產品單位銷售成本,受期初存貨(即上期遞延)影響,與當期入庫產品成本必然不同,因為材料價格、產能發揮等因素影響,生產成本各期不盡相同....
8. 為什麼購買材料的發票上的單價和材料入庫時的單價不一樣呢
一樓的說法不對,
發票上的價格和材料入庫時的單價都是不含稅的價格,
購買材料的發票上的單價和材料入庫時的單價不一樣原因可能有:
1.在運輸過程中的運費是不是放到了材料的入庫成本裡面.還有就是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等.
2.有沒有途中的合理損耗加在裡面.
3.如果你採取計劃成本的辦法,那入庫的單價是他的計劃成本不是實際成本.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