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以前的鞭炮為什麼那麼便宜

以前的鞭炮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時間: 2022-08-27 02:37:33

㈠ 煙花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

煙花的起源和歷史:

煙花爆竹相傳是由唐朝一個叫李畋的人發明的,他利用火葯、紙筒等材料製作爆竹,目的是產生巨大聲響以驅鬼辟邪。發展到宋朝,燃放煙花爆竹已成為一項廣泛的娛樂活動。

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葯井洗葯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一包火葯,並告訴他,把火葯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竹筒里,點燃後即可爆裂,發出巨響。李畋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製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於成功地採用紙筒來包裹火葯——兩頭用泥巴封好,一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煙花安全燃放注意事項:

一、要購買質量過關的爆竹,不圖小便宜購買非法生產的劣質爆竹。

二、不要購買燃放禮花彈、大型煙花,不要在明文禁止的區域燃放。

三、燃放爆竹在空曠的地帶,要遠離草堆、柴堆、易燃、易爆物,避免引起火災和事故,避開電線,以防炸斷電線發生觸電的危險。

四、不要在人員密集場所燃放煙花爆竹,以免炸傷他人。

㈡ 你覺得以前過年和現在過年有哪些明顯區別

現在年味淡了,說白了就是缺少了人氣,現在過年人少了,城市人少了,返鄉回農村佔一部分;回老家探親的佔一部分;出去旅遊的佔一部分,所以大城市裡春節會出現空城計,過年氣氛當然不如以前。個人覺得人氣最重要,年味變淡了就是城市裡人氣少了。

農村年味變淡了主要是因為物質生活提高了,衣食住行都比以前好多了。以前過年吃肉,吃魚,現在平日里都吃,所以並沒有像以前那樣覺得過年可以大吃大喝,而且現在人注重健康飲食,也不主張大吃大喝,所以覺得年味變淡了。

但是新的年味卻悄然到來,比如過年可以利用時間健身,看書,旅行等。

年味變淡了,其實是新的「年味」的加入沖淡了!

㈢ 鞭炮的歷史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以放鞭炮來慶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會放鞭炮,但不是為了慶祝。各地的習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為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漢族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艷,為佳節譜寫了快樂的篇章。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神異經》上說:「西方山中有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年驚憚,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葯為之。」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為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現未解除。 據說鞭炮起源於爆竹。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就在家門口燃燒竹節(或者用紅色的物品貼在房外),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隨著火葯的發明,火葯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不信,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穿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漢族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獨腳山鬼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以竹著火中,火撲嘩有聲,而上悔憚遠去」。這是關於鞭炮的前身——爆竹的神話故事。所以,鞭炮有的地方又叫爆竹。
李畋先師
唐朝有個皇帝叫李世民,李世民有個宰相叫魏徵。據說,魏徵權力很大,「日管人間,夜轄陰曹」。一次,一個叫八河都總管涇河龍王的,犯了天條,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徵去執行斬刑。當時正值炎熱夏季的子夜,魏徵昏昏入睡後,突然全身大汗淋淋,原來是他正在斬殺犯了天條的罪龍,被累出汗來的。正在這時,李世民用扇子對著魏徵連扇三扇。這么一扇,風助魏徵,終於幫助他斬殺了罪龍。於是,罪龍的陰魂怪罪李世民,經常興風作案,擾得李世民坐卧不安,夜夜不得安寧。朝廷只得派大將秦叔寶、尉遲恭守護李世民的寢宮,才算平安無事。但是,一年365個夜晚,夜夜要守護,實在苦了秦叔寶和尉遲恭。正在為難之際,有個叫李畋的人想出一個辦法:用小竹筒內裝些硝磺,點燃爆響,山叫谷鳴,將鬼怪邪魅全都嚇跑了。這樣一來,鬼怪邪魅是嚇跑了,可是爆竹發出大聲,仍然使李世民不能很好安寢。後來,又有人想出辦法,將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貼在李世民的寢宮的門上,一鎮鬼怪邪魅。所以,秦叔寶、尉遲恭後來就成了門神。李畋除用爆竹守護李世民的寢宮外,他還用爆竹驅嵐散瘴。因為當時唐朝征戰頻繁,疫病盛行,貧民遭殃。李畋使用這個辦法後,果然靈驗。所以,後來爆竹被廣泛應用於辟邪驅瘴了。後人為了紀念李畋,都尊捧他為鞭炮的祖師爺。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李畋先師會,在祖師爺生日這天,大辦宴席,銃炮齊鳴,叩頭下跪,隆重慶祝一番。這種習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一宣沿襲到解放初期。2010年上栗國際花炮節4月16-18日在花炮鼻祖李略故鄉上栗舉行。主題以「科技煙花、神奇上栗」 為主題,展現了現代科技在煙花製作和燃放技術。實現煙花燃放由電腦控制,電子,遙控點火,使現代煙花,焰火燃放更加安全,表演形式也更加艷麗,豐富多彩。
孫隱崖和煉丹台
我國隋末唐初,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孫思邈。孫思邈才學超群,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煉丹技藝清湛,多次拒絕朝廷的賜封。據傳,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在瀏陽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岩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葯家和煉丹家,就把這個岩洞叫孫隱崖。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動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制出了火葯,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人們為了銘記孫思邈對煙花、鞭炮的偉大貢獻,將他煉丹的地方尊稱為煉丹台,洗葯的井和泉分別尊稱為洗葯井和洗葯泉。時至今日,歷史的巨輪已飛轉了一千多個年頭,但孫隱崖、煉丹台、洗葯井、洗葯泉仍保存完好,彷彿在悠悠地敘述著這古老的傳說,真令人古思飛揚。

㈣ 以前的春節和現在的春節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以前過春節意味著能吃好東西,能有新衣服,而現在的春節只是意味著多了幾天假期。

以前我們大人孩子都盼著春節,一到春節都喜氣洋洋,是因為平時吃不到好吃的,而到了春節就有了,以前一年沒有新衣服穿,到了春節就有了。

而現在,據好多人說,他們盼望春節唯一的理由就是能多休幾天假,現在人不缺吃了,不缺穿了,缺的卻是休息了。


3、以前只有電視機,有些電視台春節會放一些電影。而現在有WiFi,各種電影早已看膩了。

在以前,我們沒有這么多的電器設備,好多家庭也許只有一台黑白電視機,而每當春節好多電視台都會每天播出電影和好看的電視劇。

當時的一些港台電影和國內的西遊記等電視劇真是百看不厭。而現在我們有了網路,有了WiFi,智能手機,平時也能看到各種電影電視劇,到了春節也沒有什麼有新鮮感的了。電影院倒是有新上映的影片,但是還是得花錢呀,現在是金錢社會了,春節沒有那種溫暖感了。

㈤ 關於鞭炮的一些歷史問題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㈥ 過年期間為什麼農村人都喜歡放鞭炮

絕大多數原因是因為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傳說。傳說古代有一種怪物,每當春節時期,就會出來作亂,危害人間,這時候一名勇士,為了驅趕這種怪獸,就研究出了“爆竹”,也就是鞭炮的祖先,通過爆竹的爆炸聲,人們發現可以嚇跑怪獸。於是從那時候起,每到春節時期,或者重要的節日時,人們都會通過放鞭炮來驅趕霉運,迎接喜訊。漸漸的就演變成了一種習俗。

最後,我要在這里提醒一句哦,其實城市裡人也喜歡放鞭炮,只是不能放而已。所以還是很羨慕農村小夥伴的生活的。

㈦ 煙花爆竹的發展歷史

百花叢中奼紫嫣紅,群芳爭艷,其中有一種花,它既不長在庭院,也不開在山澗溪邊。它怒放在節日夜空,光艷奪目,變化萬千。
禮花源於焰火,焰火源於火葯,我國是火葯的故鄉,火葯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葯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葯之物。
隋唐之際,火葯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禮花,或稱禮花炮,從前叫它西洋煙火。它是在清朝時由西歐返入。它的發展與化學工業、冶金工業密切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一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等,不勝枚舉。它們除了軍事用途之外,各種信號製品使用在鐵路運輸、空運、海運和內河運輸上。各類煙幕劑還用來防止局部地區冰凍,研究大氣中和各種裝置中的氣流,以及用來和害蟲作斗爭。此外,白色、黑色以及其它有色煙劑還廣泛地使用在攝制影片上。
禮花的強光來自那些化學性活潑的金屬如鋁、鎂、鈦、鋯等粉末。這些金屬粉末在空中與氧化合,劇烈燃燒,溫度可高達三千餘度,因而放出耀眼強光。這些金屬粉末被稱為發光劑。至於那五彩繽紛,則全仗發色劑之功。所謂發色劑,其實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金屬鹽類。原來,金屬鹽類可以在高溫下分解,而不同的金屬蒸氣有著不同的光譜——發射出自己固有的彩色光芒。例如,鈉蒸氣產生黃色光譜,於是便用草酸鈉,氟化鈉、冰晶石或硅氟酸鈉等作為黃光發色劑;鍶蒸氣產生紅色光譜,於是用硝酸鍶、碳酸鍶、草酸鍶等可作為紅光發色劑。其它如:綠光用氯酸鋇、硝酸鋇;藍光用碳酸銅、孔雀石;金光用金粉,白光用鋁粉等等。有了這些基本色,自然不難配出各種色彩來。看,節日的夜空多麼美啊!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代表著喜慶,熱鬧與祥和。和對新一年的祝福,而在古代,鞭炮則是來驅退鬼神保平安的。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雖然這只是迷信,但卻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的瀏陽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廣東的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的溫州等地也是著名的煙花生產地,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火葯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的,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而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裡,火葯的用途除了用於製作武器以外幾乎只是用來做鞭炮。燃放鞭炮已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除了過年過節要放鞭炮外,無論喜慶的事還是悲傷的事,只要是重大的事情都是需要放鞭炮的。
中國煙花爆竹的發源地,有一說法為江西的上栗,也有說法為湖南醴陵,,還有一種說法為湖南瀏陽,三地方都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最初,人們燃放鞭炮是為了趨鬼避邪,後來,燃放煙花爆竹漸漸地成為了一項娛樂活動,在古代已經變得非常流行了,逢年過節時,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放爆竹、燃焰火,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宋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曾在他的詩《元日》中這樣描繪過過年時燃放鞭炮的情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也對當時除夕爆竹做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河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雪,遍乎朝野,徹夜不停。」從這里便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可以說,在1300多年的發展中,煙花爆竹已不僅僅是一種風俗,更成為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一直延續至今,並隨著中世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起走出了國門、傳遍了全世界。 爆竹究竟在什麼時候被發明?至盡仍然是個未解之謎。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國實業年志》有個說法:「湘省爆竹之製造,始於唐代,發達於宋末,而發源於瀏陽也。」據此,盛產煙花鞭炮的瀏陽人認為,同鄉李畋(也說是江西上栗人)最早發明了爆竹。
李畋,唐初生於江西上栗與湖南瀏陽相鄰的麻石街上,被後人尊稱為花炮的始祖。
唐《異聞錄》記載,「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據傳,李畋是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煉丹家、葯王孫思邈學習過火葯的使用技術。
「葯王孫思邈曾經在瀏陽隱居,還留下了不少傳說和遺跡,像孫隱山、洗葯井、洗葯橋等。」瀏陽花炮燃放專家李心谷介紹了一些民間傳說,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葯井洗葯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一包火葯,並告訴他,把火葯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竹筒里,點燃後即可爆裂,發出巨響。李畋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製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於成功地採用紙筒來包裹火葯——兩頭用泥巴封好,一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李畋用鞭炮的巨大聲響和硫磺氣味驅散了瘴氣,嚇走了鬼魅,被後人尊稱為「爆竹祖師」。如今,中國三大鞭炮中心瀏陽、醴陵、上栗的許多鞭炮作坊,仍然供奉著李畋的牌位。每到「祖師爺」的生辰日或者其他一些重大節日,人們都會燃燭點香,祭拜「祖師爺」。 李畋,相傳是花炮始祖。但爆竹煙花成為一種產業,卻是在明清時期。
瀏陽
相關歷史文獻可資佐證。據《瀏陽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瀏陽成為「湖南爆竹製造之中心也」。咸豐同治年間,「瀏陽鞭炮庄號廣設於省內各重要口岸,粵、魯、晉各省幫客紛紛來湘販運。」當時瀏陽有「十家九爆」之說,東、南、西3鄉從事鞭炮製造的有逾10萬人,城關鎮亦有作坊300餘家,工人2500多人。
在清末這一時期,瀏陽鞭炮聲譽遠播,產業被推廣於鄰縣。後來,這些鄰近地區如醴陵、江西的萍鄉等生產的鞭炮也運來瀏陽,並且都打上了「瀏陽爆竹」的名號,「故世人只知道瀏陽鞭炮」。
清光緒初年,瀏陽鞭炮開始出口,從上海或港澳轉口,遠銷南洋。到1911年,外銷增至4.8萬擔,價值92.2萬兩白銀,全縣從事鞭炮生產的達30餘萬人。
隨後的1933年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瀏陽花炮作為工藝品參展世博會並獲得獎牌。瀏陽的煙花、爆竹為更多人認識。
上栗
2009年6月,經中國日用雜品流通協會批准,江西省省上栗縣被授予「中國煙花爆竹之鄉」稱號。
上栗的煙花爆竹生產工藝已經獲得了國務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和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稱號。
2010年4月16日至18日,上栗縣舉全縣之力,成功承辦了2010中國·上栗國際花炮文化節暨煙花爆竹產業交易會,大大提高了上栗及上栗花炮的知名度;同年4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將「中國煙花爆竹之鄉」的牌匾授予江西省上栗縣。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或366天,也就是一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㈧ 山東多個城市禁放鞭炮,電子鞭炮走俏,能省多少錢

山東多個城市禁放鞭炮,電子鞭炮走俏,能省多少錢?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有關禁放鞭炮是否中華春節文化的一種損害這一話題討論,諸位有哪些思想觀點?熱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板留言。

熱點內容
為什麼小米刪除了內存沒有減少 發布:2025-07-14 14:09:19 瀏覽:707
為什麼動物的眼睛是亮的 發布:2025-07-14 14:04:18 瀏覽:755
為什麼一個化妝品抖音比淘寶便宜 發布:2025-07-14 13:44:33 瀏覽:40
為什麼發燒眼睛會酸痛 發布:2025-07-14 13:35:33 瀏覽:464
為什麼pr找不到音頻 發布:2025-07-14 13:24:43 瀏覽:386
貓為什麼長時間不吃東西 發布:2025-07-14 13:18:06 瀏覽:950
蘋果為什麼沒熟都掉了 發布:2025-07-14 13:14:47 瀏覽:637
為什麼中年過後時間過得飛快 發布:2025-07-14 13:14:41 瀏覽:790
沒打開軟體為什麼能收到通知 發布:2025-07-14 13:13:29 瀏覽:151
an的顏色相同為什麼不粘 發布:2025-07-14 13:13:26 瀏覽: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