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太陽每天升起點都不一樣

為什麼太陽每天升起點都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2-09-20 03:29:17

『壹』 一年中,同一地點每天正午太陽高度角都是一樣的嗎有什麼規律

不是,每年同一地點正午的太陽高度角會有兩天是一樣的。由於赤道面和黃道面並不重合,所以太陽直射點(也就是高度角為90度的地方)在一年中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在我國每年的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赤道線。因此對於南北回歸線以內的地區,太陽高度角最大為90度,而在南北回歸線以外的地區,太陽高度角則達不到90度。

『貳』 一年中太陽升落時間不同的成因

夏至日是。。。太陽由東北升起。。正午時太陽直射。。晚上向西北落下

冬至日。。。東南升。。。正午位於正南方向。。晚上向西南落下
我是今年高考結束的文科生

太陽升落方位問題是《地球運動》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地理教育》雜志曾連續刊發多篇文章對此進行討論,本文系其中之一,刊發於93年第4期。本文從緯度、季節、南北半球比較三個方面考察太陽升落方位的變化規律,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於中學地理教師及高校地理系學生閱讀,可供《地球概論》教學及《高中地理》教學參考。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天球上的太陽不斷相對於天赤道作回歸運動,其真接結果是造成太陽赤緯(即δ)的周年變化(表現在地面上便是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進而導致太陽周日圈反復地北進南退,伴隨這種北進南退,地面觀察者眼中太陽的升落方位亦出現有規律的變化。

太陽升落方位的變化規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隨緯度的變化規律:這種規律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太陽赤緯不為零時,緯度越高(不管南北緯),太陽升落的方位角(以東點、西點為起點,在地平圈上度量,偏北為正,偏南為負,用符號A表示)越大,而且太陽赤緯為正(負)即太陽直射在北(南)半球時,方位角為正(負),亦即太陽升落方位偏北(南)。根據緯度的差異又可分為以下六種情況:

(1)在赤道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與地平圈直交,故一年四季太陽都是垂直地升起而又垂直地落下,且太陽赤緯是多少度,太陽升落方位便是多少度,即δ=A。例如:每年11月7日,太陽赤緯約為-16°19′即太陽直射南緯16°19′,此日的太陽升落方位亦為-16°19′,即在赤道上看11月7日這天太陽是從正東偏南16°19′處升起,在正西偏南16°19′處下落。

(2)在開始出現極晝的緯度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最低點與地平圈相切,故太陽升落方位最大為90°即與北點或南點重合。例如:6月22日北極圈上開始出現極晝,太陽周日圈全部在地平圈以上,其最低點恰與北點相切,故這天在北極圈上看太陽,是從正東偏北90°即正北方位開始升起,而在正西偏北90°即正北方位下落到最低點,換句話說就是6月22日在北極圈上看太陽升落方位為+90°。

(3)在開始出現極晝的緯度到極點之間看:由於太陽周日圈全部位於地平圈以上而且是傾斜的,故一天中太陽高度仍有變化,太陽開始升起和下落到的最低點方位角均為90°即太陽升落方位亦與北點或南點重合。例如:6月22日在70°N處看太陽,一天中太陽總在地平以上轉圈,只在半夜時下落到最低點,此時太陽位於正北方天空,方位角為+90°。

(4)極晝期間在極點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始終平行於地平圈,故一天中的太陽高度沒有變化,始終等於該日太陽赤緯,太陽只有方位變化而無所謂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問題。例如:12月22日在南極點上看,太陽周日圈始終高出地平23°26′,且只有方位變化(每日一周)而無所謂升落,故不存在升落方位問題。

(5)在開始出現極夜的緯度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最高點與地平圈相切,故太陽只在正午時在方位為900的一點出現,但剛一露臉即已下落。如8月7日太陽赤緯為+16°19′即太陽直射北緯16°19′,該日南緯73°41′的地方出現極夜,這天太陽只在正午時在方位為90°的一點即正北方露一下臉。

(6)在赤道與極晝極夜出現的緯度之間看:由於太陽周日圈與地平圈斜交,且緯度越高,兩者之間的夾角越小,故太陽升落的方位角也就越大,而且普遍地A>δ。方位角的大小可用球面三角正弦公式求得:sinA=sinδ/cosψ( 式中A為方位角,δ為太陽赤緯,ψ為當地緯度 )。例如:12月22日太陽赤緯為-23°26′,赤道上方位為-23°26′,南北回歸線上為-25°41′,南北緯45°為-34°13′,極圈上為-90°。

2.隨季節的變化規律:這種規律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太陽赤緯值越大(小),方位角越大(小),而且赤緯為正(負)方位為正(負)即太陽升落方位偏北(南)。例如:

(1)每年的3月21日與9月23日即二分日:太陽赤緯為0°即太陽直射赤道,太陽周日圈與天赤道重合。由於天赤道在當地天空中的位置乃東點、西點、Q點(又稱上點,其位置在赤道上與當地天頂重合,北半球在天頂正南相當當地緯度的一點,南半球在當地天頂正北相當當地緯度的一點)的連線,故全球各緯度看太陽都是從正東方位升起,在正西方位下落,其中正午時的太陽位置在赤道上位於天頂,北(南)半球位於天頂以南(北)相當當地緯度的一點。

(2)每年的6月22日與12月22日即二至日:6月22日太陽赤緯為+23°26′,達一年中最大值,各緯度方位角皆為正(北偏)且亦達一年中最大值;12月22日太陽赤緯為-23°26′,絕對值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故各緯度方位角皆為負(南偏)且亦達到最大值。

(3)夏半年與冬半年的情況是:3月21日以後到9月23日以前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太陽赤緯為正,各地方位角均為正,這段時間內太陽升落方位均偏北即從東偏北方向升起在西偏北方向落下;9月23日以後到次年3月21日以前,太陽赤緯為負,直射點在南半球,各地方位角均為負,這段時間內太陽升落方位均偏南即從東偏南的方向升起在西偏南方向落下。

(4)據太陽赤緯隨季節的變化情況可知:6月22日以後到12月22日,太陽周日圈不斷南退,太陽赤緯由+23°26′逐漸變化為-23°26′,太陽升落方位在各緯度都將是由最偏北逐漸過渡為最偏南;12月22日以後到次年6月22日,太陽周日圈不斷北進,太陽赤緯由-23°26′逐漸變化為-23°26′,這期間太陽升落方位在各緯度亦由最偏南逐漸過渡為最偏北。

3.南北半球比較也有幾條規律可循:

(1)太陽升落方位是偏北還是偏南在全球各緯度都是一致的,與所處哪個半球無關,所不同的僅是因為緯度不同偏北偏南的程度不同。原因是各緯度的東點與西點是共同的,都是當地地平圈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例如:12月22日,全球各緯度看太陽升落方位都是偏南,北半球是如此,南半球亦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因為各地緯度不同看到太陽升落方位偏南的程度不同,在赤道上為-23°26′,15°N、S處為 -24°18′,23°26′N、S處為-25°41′,45°N、S處為-34°13′,66°34′N、S處為-90°。

(2)南北半球緯度相同的地方,同一日期的太陽升落方位亦相同,但晝夜長短狀況剛好相反。例如:6月22日,15°N、S處看太陽升落方位都是+24°18′即從東偏北24°18′處升起,在西偏北24°18′處下落,但在15°N看太陽周日圈向南傾斜,地平以上部分大於地平以下部分,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長夜短,而在15°S處看則太陽周日圈向北傾斜,地平以上部分小於地平以下部分,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短夜長。

(3)不管哪個半球,只要太陽赤緯值的絕對值相同,則同一緯度上看太陽升落方位的絕對值亦相同,但表現在晝夜長短狀況上則可能有晝長和夜長兩種情況。例如:太陽赤緯值的絕對值均為23°26′,在45°N處各地看太陽升落方位的絕對值均為34°13′,但這可能有以下二種情況:一是太陽赤緯值為+23°26′,此時太陽是從東偏北34°13′處升起在西偏北34°13′處下落,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長夜短;二是太陽赤緯值為-23°26′,此時太陽是從東偏南34°13′處升起在西偏南34°13′處下落,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短夜長。

總之,太陽升落方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因緯度而不同,隨季節而變化,它是太陽回歸運動在地面上的反映。只要掌握了太陽回歸運動或太陽直射點在地面上的移動規律,太陽升落方位的變化規律便可迎刃而解。只是要注意:除赤道外,太陽周日圈與地平圈並不垂直相交,因而只有在赤道上A=δ,而在其它緯度上都是A>δ;極夜期間不存在太陽升落亦無所謂太陽升落方位;極晝期間(除極點外)太陽升落方位均為90°,只有極點上太陽周日圈平行於地平圈,太陽高度始終等於太陽赤緯,不存在太陽升落方位問題。

『叄』 為什麼日出日落時間會隨著季節不同而不同呢謝謝

因為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和角度在變化!

『肆』 太陽從哪升起哪落下和季節有關嗎

和季節有關。

造成太陽升起方向隨季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地軸和地球公轉的黃道平面之間有66度34分的夾角。

夏天太陽升起都是在東方偏北一點的地方,而落下都是在西方偏北一點的地方;從夏季到冬季,這個位置會慢慢改變,到了冬天,太陽升起都是在東方偏南一點的地方,而落下也是在西方偏南一點的地方。

以北半球為例,除了春秋分是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春分到秋分之間太陽都從東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落下;從9.22-3.22之間是從東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

(4)為什麼太陽每天升起點都不一樣擴展閱讀:

由於地軸是傾斜的,這使得黃赤交角存在,從而使得在地球上看從正東方的地平線上射來的太陽光線時,視線與太陽光線已經形成了黃赤交角幅度之內的一個交角。

由於太陽光線是與黃道面平行的,而黃赤交角正好使水平測地線與黃道面相交,這樣自然認為正東方的視線與真正從正東方射來的太陽光線偏差了。從而在夏半年看到太陽從東偏北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方向落下,冬半年則對稱之。

如地軸不傾斜,即地軸與黃道面垂直,黃赤交角為0°的話,那麼太陽永遠都是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

『伍』 太陽是不是永遠從東方升起

我家後面也有個太陽,不知道跟你家那一個是不是相好的?

一般來說,因為地球的自轉方向,太陽都是從東方升起(除了南北極地區,會出現極晝和極夜)。但是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又引起的季節的變化,所以是不是正東方,也受這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季節的影響,中國處在北半球,夏季時太陽移至北回歸線附近,所以,北回歸線上的省份的人就能感覺到太陽是從正東方升起,而快接近赤道的海南島的人就會覺得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

除了季節之外,跟地域也有關。有些地方,比如我國的黑龍江省,就不會看到太陽從正東方升起,而是東南方向,因為太陽是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移動,最別也就到北回歸線,到不了黑龍江省。

這個並不是說太陽的位置移動,而是聯繫到地球的公轉自轉和傾角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陸』 一年中 同一地點每天正午太陽高度都是一樣的嗎

是一樣的!因為太陽離開地球實在太遠了——大約一億五千萬公里,打個比方:如果你是個飛行員,27歲時駕駛飛機以每小時500公里速度向太陽飛去,到達時已經是60歲了(需要33年)。雖然一年四季有變化,但這只是地球環繞轉太陽轉一圈(365天零6小時左右),造成春夏秋冬差異;直線距離永遠是一樣的。

『柒』 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運動軌跡

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運動軌跡

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運動軌跡,太陽比地球大得多,我們見到的太陽,直徑有139萬千米,它的運行軌道直徑非常大。而太陽與太陽系全體成員一起,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行。以下分享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運動軌跡?

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運動軌跡1

忽略其他大天體的影響,太陽和地球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相互繞轉,就像兩個人手拉著手旋轉一樣。

所以,以太陽為參考系,地球的軌跡是什麼樣,那麼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軌跡就是什麼樣的。

具體來說,把地球當做中心,太陽繞地球的軌跡稱為黃道。太陽在黃道上每年轉一圈。

以地球為中心天體,可以求太陽的質量。但是要注意的是,嚴格來說,只有太陽和地球存在的情況下,它們都是繞著質心旋轉的。

另外,在現實中,其他大行星(尤其是木星)的引力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能忽略的。

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這樣的情況一年只有兩天。問一個人早上太陽從哪兒升起,他或者她通常會回答:從東方升起。同樣他或者她通常也會說:晚上太陽從西方落下。事實上,一年中只有兩天,太陽是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即春分和秋分。從春分到秋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到太陽從東偏北的地方升起,從西偏北的地方落下。

在夏至時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太陽從東偏北最大的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最大的方向落下。從秋分到春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到太陽從東偏南的地方升起,從西偏南的地方落下。在冬至時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太陽向南偏離得最遠。生活在南半球的人看到的情形與我們正好相反。

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周的過程就是我們經歷一年的過程。正如一年中太陽的升降方向不斷變化一樣,每天同一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一年中也不斷變化。夏至日,當太陽從東偏北最大的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最大的方向落下,太陽在天空中走過了一年中最長、最高的軌道,因此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

相反,在冬至日,當太陽從東偏南最大的方向升起,從西偏南最大的方向落下,太陽在天空中走過了一年中最短、最低的軌道,因此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在春分和秋分日,太陽走過了長短,高低適中的軌道,因此這兩天晝、夜一樣長。

春分和秋分是由單詞「equinox」翻譯過來的。「equinox」來自拉丁語,意思是「相等的夜晚」。現在的意思與此略有不同,它也用來指一年中晝夜相等的那兩天。

夏至和冬至是由單詞「solstice」翻譯過來的。「solstice」來自拉丁語,字面意思是「太陽停止不動」。這需要解釋一下,每個人都知道太陽不可能在天空停止不動,這里的「solstice」是指這樣一個現象:每年從冬至到夏至,太陽一天內在天空中的軌跡越來越長,越來越高,到夏至時,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達到最長、最高,即太陽往北的運動趨勢停止了。

與此類似,每年從夏至到冬至,太陽一天內在天空中的軌跡越來越短,越來越低,到冬至時,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達到最短、最低,即太陽往南的運動趨勢停止了。

許多文明都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軌跡密切相關。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在新石器時代豎立的史前巨石柱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今天,這些史前巨石柱仍然十分准確的標志出太陽在分點和至點升起及落下的方向。1000年前,有個本土的美洲人定居點科胡基亞,在密西西比河岸靠近今天聖路易斯的地方。今天科學家在那裡的地面上發現這兒曾有一圈木樁。

直到今天,霍皮人(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南部印第安村莊居民)和安第斯山脈的土著人仍用平頂山和山峰記錄下太陽升起及落下的方向。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實際和精神上的原因都有。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即反應了天歷,又告知人們何時耕種,何時收割以及何時舉行重大的宗教儀式。

太陽的軌跡在天空中的變化是由於地球自轉軸的傾斜造成的。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始終與軌道面保持傾斜。在夏至日的北半球,傾斜軸偏向太陽,因此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達到最高。6個月後,在北半球,傾斜軸偏離太陽,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達到最低。而在春分和秋分日,傾斜軸即不偏向太陽又不偏離太陽,所以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高低適中。

以地球為標准,太陽比地球大得多。我們見到的太陽,直徑有139萬千米,如果把太陽比做一個金魚缸,則需要100萬顆地球大小的'大理石才能填滿。

太陽的化學成分十分簡單。太陽包含了宇宙中所存在的大部分元素,但太陽主要是由最簡單的元素氫組成。實際上,氫和氦組成了太陽質量的99.9%,其他的氧、碳、氮、鐵等元素只佔0.1%。

我們見到的太陽的表面實際並不是一個面。在我們看來,太陽似乎有一個固體的表面,並且有一個可測的邊界。真實情況是:太陽是一個由氣體組成的球體,沒有固體的表面。我們看到的邊界,只是由於在那兒,太陽氣體的密度下降到使光透明的程度。

在這個密度之上,太陽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看不到太陽內部。雖然我們現在了解到這些,但天文學家仍然把這一不透明的邊界當做太陽的「表面」,稱作光球層。顧名思義,在光球層內,太陽放出的光子可以最終到達我們的眼睛。

太陽中心看起來要比邊緣亮。這一現象稱作暗暈,是由於我們看的太陽中心比邊緣更厚,並且溫度也更高。

太陽的顏色可以告訴我們它的表面溫度。如果我們把一根鐵絲伸進火爐里,燒幾分鍾後拿出來,會發現它發出暗紅色的光。此時測量它的輻射溫度,大約2760℃。如果我們把它放進火爐多幾分鍾,再拿出來,發現它發出亮黃色的光。此時測量它的輻射溫度,大約6090℃。

此時鐵絲的顏色與太陽十分接近,太陽表面的溫度也大約是6090℃。與此類似,其他恆星的顏色也暗示出各自的表面溫度。如紅星溫度較低,藍、白星溫度極高。

太陽表面是有斑點的。望遠鏡觀測的圖像顯示,太陽的斑點好像鑲入水泥地上的鵝卵石一樣。這是因為我們看到許多氣體單元的頂部,這些亮的區域與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小相仿,是熱氣流噴射上升的區域。而暗區域是冷氣流下沉的區域。因為表面斑點的現象與米湯相似,我們又稱其為粒狀亮斑。

太陽的斑點聚成一團。通過研究太陽表面的大尺度運動,我們得出:斑點聚成巨大的、粗糙的多邊形區域。物質常從區域中心湧出,向各個方向流動,在邊緣又沉落。該區域常延綿到32200千米,我們又把它叫做超大斑點。

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運動軌跡2

一、太陽的東升西落

每天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越升越高,經過我們的頭頂,而後逐漸向西邊落下,隨著它落入地平線,天也就漸漸變暗變黑了。

夜晚之後,黑夜便逐漸退去,太陽又會再次從東方升起,再次經過我們的頭頂,向西邊落下。如此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

中午太陽升到最高位置

晚上太陽從西邊落下

二、太陽每天升起點、下落點的位置變化。

我們只要連續觀察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太陽並非每天都是在東方地平線上的同一個點升起。

假設我們是在春季的某一個清晨,而對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圖1.2),看到太陽剛好在一棵大樹的後面升起。(圖1.2中大樹背後的太陽示意)。第二天,太陽好像還是在那棵大樹後升起,但如果仔細辨別,其實太陽的升起點已經往北有了小小的移動,大約有1個太陽的直徑,也就是半度左右(圖1.2中大樹左側太陽示意)。

七八天後,這種移動就看得比較明顯了,太陽已經從大樹的北側升起。太陽的升起點就這樣緩緩地往北移動著,離那棵大樹越來越遠,但這種移動有一個極限(圖1.2中左側邊緣的太陽示意),到了這個極限,太陽的升起點又會緩緩地往回移動。

漸漸地向大樹靠去,並且越過大樹,往南移動。南面同樣也有一個極限(圖1.2中右側邊緣的太陽示意),到了這個極限,太陽的升起點又會緩緩地往回移動,就這樣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這一南一北相距多遠呢?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地方看來,兩點相距四五十度,所以說太陽從東方升起,這兒所指的東方是一個籠統的方位。在這一南一北兩點間的中點,才是正東方,在太陽南北往返的一個完整的周期中,只有兩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這就是「春分」和「秋分」。

太陽落下的地點也和升起的地點一樣,每天都有難以察覺的變化,也在一定的范圍內,由南往北,再由北往南緩緩地移動著,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圖中的兩張日落照片分別是在冬、夏的兩個傍晚,在同一個地點拍攝的,可以看到,太陽落山的位置有非常大的差別。

三、太陽白天在空中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

太陽從升起到落下,在空中劃了一個很大的圓弧,在我們北半球中緯度的人看來,太陽軌跡構成的圓弧往南傾斜(圖1.4)。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樹木或者建築物的影子的移動變化發現。

如果在一塊平坦的地面生長著一顆筆直的大樹,早晨太陽升起以後,大樹的西面拖著長長的影子,隨著太陽越來越高,大樹的影子漸漸變短,影子所指的方向也在逐漸改變,當太陽到達一天中的最高點的時候,大樹的影子是一天中最短的,這時它指向正北方。過了這一時刻,太陽漸漸向西移動,高度越來越低,大樹的影子則越來越長,並且逐漸移向東方。

大樹的影子是不是每天都在這樣變化呢?

是的,但又不是的。

前面我們說過,太陽每天升起的位置是逐日移動的,所以每天大樹的影子的起始方向也在逐日變化。我們可以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中間立一個垂直於地面的高桿,太陽升起以後,立桿就會在平坦的地面投下影子。如果我們每隔10分鍾就去把立桿當時的影子描畫在地上,一天下來,地面上就會有很多直線,構成了一個美麗的圖案。

圖1.5是3個特定日期的立桿影子掃描出的3個圖案。這是從高處往下看到的圖形,也叫俯視圖。圖中的實線是一天之中若干個時間的桿影,虛線是桿影變化的邊界。

通過對比這三幅圖,我們可以看出桿影變化的規律。不管是冬至還是夏至,不管是春分還是秋分,一天之中,影子總是由長變短再由短變長,影子所指的方向也由向西漸漸變為向東,影子構成的圖案是完全對稱的,這是這三幅圖的基本共同點,也是全年的任意一天中影子變化的共同點。

如果再仔細分析一下還會發現第四個共同點:不管是哪一天,立桿影子最短的時刻,它總是很准確地指向正北方,也就是一天中的正午時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但是這三幅圖的總體形狀又很不相同,如冬至日,影子起先是指向西偏北的方向,夏至日,影子起先是指向西偏南的方向。再有就是,不同的日子,正午時刻立桿的影子的長度是不同的。

圖1.6表示的,就是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一根垂直於地面的桿子,在冬至和夏至的正午時刻所投下的影子,影子的長度相差還是挺大的。

這反映了太陽高度與方位的變化特點,每天從早到晚,太陽的高度與方位在逐漸變化,這是人們容易察覺的。一年之中,選擇每天的同一時刻來比較(如每天的上午10點),你會發現太陽的高度與方位也在逐日變化,但是每天正午時刻的太陽,只是高度在逐日變化,而所在方位永遠是正南方天空。

在太陽每天升落的地點由南往北慢慢移動的那段時間里,它每天的升起時刻也在漸漸提前,而落山的時刻則在漸漸推遲,也就是說,白天的總時間在漸漸延長,夜晚的總時間在漸漸縮短。相反,在太陽每天升落的地點由北往南慢慢移動的那段時間里,它每天的升起時刻也在漸漸推遲,而落山的時刻則在漸漸提早,也就是說,白天的總時間在漸漸縮短,夜晚的總時間在漸漸延長。

我們很多人都有體會,暑假前後的早晨去上學,天已經很亮了,下午放學回家,天也沒黑,可以在外面玩上好一陣子;但寒假的早晨去上學,天還沒怎麼亮,下午放學回家天已經完全黑了。在太陽南北往返的一個完整的周期中,只有兩天,晝和夜的時間相等,那就是「春分」和「秋分」。

太陽的升降點、正午太陽的高度(也即正午桿影的長度)、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長度,這三者是完全同步的;當太陽從東方最偏北的點升起,就會在西方最偏北的點落下,它在空中所劃的圓弧也最偏北,正午時刻它在正南方的高度最高,即離我們正頭頂的距離最近。

正午桿影的長度最短,這一天白天的時間最長而夜晚時間最短,由於這時候正處於炎熱的夏天,這一天被稱為「夏至」日;當太陽從東方最偏南的點升起,就會在西方最偏南的點落下,它在空中所劃的圓弧也最偏南,正午時刻它在正南方的高度最低,即離我們正頭頂的距離最遠。

正午桿影的長度最長,這一天白天的時間最短而夜晚時間最長,由於這時候正處於寒冷的冬季,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冬至」日。圖1.7是太陽在夏至、春分、秋分、冬至四個特定日子東升西落的軌跡示意。

從冬至到冬至,或者從夏至到夏至就是太陽視運動變化的一個大周期。

以上就是我們肉眼能直接觀察到的太陽的運動。

平時生活中,如果留心的話,我們也能感受到太陽的升起點的變化。

以地球為參考系太陽的運動軌跡3

太陽系在做什麼運動?在宇宙中是什麼個運動模式?

太陽系處在銀河系的獵戶臂上,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

1、月球自轉的同時,繞地球做接過圓的橢圓運動。(以地球為參照系)

2、地球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做橢圓運動(以太陽為參照系)

3、太陽帶著它們繞銀河系轉動,這個系統非常復雜,很難描述,一般都是分開研究。

4、銀河系在宇宙中也不是靜止的。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四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四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和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顆小天體區。其中目前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為什麼太陽每天升起點都不一樣擴展閱讀

太陽系在銀河中的位置是地球上能發展出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並且和旋臂保持大致相同的速度,這意味著它相對旋臂是幾乎不動的。因為旋臂遠離了有潛在危險的超新星密集區域,使得地球長期處在穩定的環境之中得以發展出生命。

太陽系也遠離了銀河系恆星擁擠群聚的中心,接近中心之處,鄰近恆星強大的引力對奧爾特雲產生的擾動會將大量的彗星送入內太陽系,導致與地球的碰撞而危害到在發展中的生命。銀河中心強烈的輻射線也會干擾到復雜的生命發展。

即使在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有些科學家也認為在35000年前曾經穿越過超新星爆炸所拋射出來的碎屑,朝向太陽而來的有強烈的輻射線,以及小如塵埃大至類似彗星的各種天體,曾經危及到地球上的生命。

『捌』 為什麼北京8月底的太陽下山的時候還是在正西

雪點兒正解。
春分、秋分時太陽在正西方落下;春分至秋分,太陽在西偏北落下;秋分至春分,太陽在西偏南落下。

現在只是立秋了,還沒到秋分,所以太陽的落點還是在西偏北的,因此在太陽接近地平時確實是處於西偏北的方向上。
另外,太陽並不是還在往北跑,而是春分至夏至是往北跑,夏至至秋分是往南跑。現在實際上是在往南跑,不過還沒跑到正西而已。

回答補充:
1、太陽在西偏北和觀測地的緯度是沒有關系的。
·首先你要理解,在春分時太陽從正西方落下,這是和緯度沒有關系的:不同的緯度,影響的只是太陽每天在空中運動軌跡的那個圈的位置(在赤道的話圈是和地面垂直的,其他地方則是傾斜的),但是各個緯度看來,那個圈與地面的兩個交點始終都是正東和正西,所以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這與地理緯度無關。
·然後,春分以後,太陽繼續向北走,那麼各個緯度的太陽都將在西偏北落下,即太陽每天走過的圈在向北平移,與地面的兩個交點自然就到了西偏北和東偏北,就從東偏北升起,從西偏北落下。
·所以,緯度並不影響太陽落下的大致方向,都是西偏北。當然,具體的下落方向(具體到方位角)會隨著緯度變化,緯度越高,太陽落下的位置越往北,到了北極圈,太陽落點正好到達正北點,再往北,太陽就不會落下了。

2、所謂在地平,指的就是高度角為0的時候。太陽每天在天上運動的軌跡是一個圈,自然方位角和高度角是有關的。

ps:所謂的「圈」,實際上叫做「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軌跡」

熱點內容
為什麼電腦彩打是糊的 發布:2025-08-02 02:41:36 瀏覽:601
手機為什麼有假攝像頭 發布:2025-08-02 02:40:50 瀏覽:879
為什麼喝酒後眼睛紅 發布:2025-08-02 02:40:14 瀏覽:548
為什麼貓狗懷孕時間比人短 發布:2025-08-02 02:35:18 瀏覽:533
手機不能修改網路為什麼 發布:2025-08-02 02:28:07 瀏覽:585
濟南智慧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8-02 02:15:09 瀏覽:994
為什麼我的華為沒有錄屏軟體 發布:2025-08-02 02:14:08 瀏覽:286
淘寶為什麼不能篩選鞋碼 發布:2025-08-02 02:08:35 瀏覽:876
運動時間為什麼會變短 發布:2025-08-02 01:33:20 瀏覽:671
為什麼眼睛如此 發布:2025-08-02 01:22:04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