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置挖孔不好
1. 有沒有熄屏時鍾啊榮耀x20se
榮耀X20 SE手機是LCD屏幕,LCD屏幕的設備如果支持熄屏顯示會帶來巨額功耗,綜合考慮使用體驗,目前業界LCD屏幕的設備基本都是不支持熄屏顯示,無法熄屏顯示時鍾。
2. 華為P40Pro挖孔屏幕攝像頭,有哪些利弊
3月26日,被花粉們期待的華為P40 pro終於正式發布。其搭載的是自家的麒麟990 5G版本的處理器,基於Android10的系統,性能強勁。陶瓷機身,更有助於散熱。6.58英寸2640x1200P屏幕,加上90Hz屏幕刷新率,讓它的顯示性能尤為出眾。這次發布了三個版本供用戶選擇,8GB+128/256/512GB價格分別是5988/6488/7388。
當然手機好不好用還要看個人偏好,以上是總結挖孔攝像頭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優勢所在。至於顏值方面,這個也因人而異,比如用慣了水滴屏、劉海屏或者升級攝像頭的用戶來說,可能並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當然同樣也有偏愛挖孔屏的朋友。總體來說,華為P40 pro是一款定位高端的機器,配置方面也算令人欣喜。至於實際使用效果怎樣?是否值得入手?還需要買家自身來定奪。
3. 為什麼買reno7都後悔了
首先對於reno7這個手機有一個缺點,就是它是側邊的挖孔屏,它的挖孔的位置在它的左上角,現在是2021年11月,馬上2022年了,現如今的挖孔屏基本上主流的全部都是中置挖孔屏,這樣你自拍起來才會舒服,你的臉是正的,眼神也是正的。側邊的挖孔屏,首先帶來的後果就是你自拍的時候,眼神不會太正,然後臉也可能稍微有點歪,這個用過側邊挖孔屏的人都知道。
第二個缺點就是它是單揚聲器。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刷視頻的、喜歡看電影的和喜歡玩游戲的,單揚聲器會特別折磨你,你玩一個游戲就一邊出聲,就好似那個黑貓警長最後打掉的耳朵是你一樣,對,就是覺得一邊出聲,另一邊沒聲,特別的別扭。你可能要說了,我戴耳機,我戴無線耳機,你帶無線耳機打游戲,你還有延遲啊。你說要是帶有線耳機呢?不過說實話,無論是看視頻還是玩游戲,大約60%的時間,我們是放外音的。綜合對比的話,不如同價位的其他機型再選擇一下。
4. 紅米Note9Pro來了,中置打孔+浴霸四攝,網友:紅米Note8Pro真香
自從紅米從小米獨立之後,小米則徹底脫離性價比的束縛,向高端市場進發。而性價比的重任就交給了紅米,去年紅米就推出了兩款極致性價比的產品,紅米K20 Pro和紅米Note 8 Pro,前者被認為是最「香」的驍龍855手機,而紅米Note 8 Pro雖然因為其聯發科G90T處理器而飽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紅米Note 8 Pro在千元出頭價位中綜合實力依然是最強之一。
最近紅米Note 9 Pro的高清真機圖被外媒曝光了,從圖中來看,紅米Note 9 Pro一改往日水滴屏的設計,採用了類似三星Note 10的中置挖孔屏幕,額頭、左右邊框都控製得極窄,不過下巴稍寬,整體的屏佔比非常不錯,不過我個人認為Note 9 Pro挖孔孔徑控制的一般,而且中置挖孔對於視覺的妨礙更大,不如右側挖孔要舒服。
最有看點的是機身背面,背面竟然用上了華為經典的「浴霸」模組,後置四枚鏡頭,閃光燈位於浴霸模組的下方。從模組的光圈大小來看,右上角為主攝,其他三顆鏡頭尺寸都很小,有湊數的嫌疑。目前得到的消息是該機採用了4800W主攝、800W廣角、500W微距和500W景深鏡頭。
外觀方面整機背面採用的是疑似曲面玻璃的材質,從亮銀色到亮藍色的漸變配色看起來有一種雪碧的感覺,非常的清爽。不過筆者認為跟紅米Note 8 Pro的貝母白相比,後者更有氣質一些。
配置方面,採用驍龍720G的處理器,安兔兔跑分為27.4W,這個分數基本上跟紅米Note 8 Pro的分數差不多,而且根據爆料消息,榮耀10X的採用的麒麟820跑分會在37W分左右。筆者猜測720G可能是Note9的配置,Pro版本可能會用更強的處理器,否則很難跟10X競爭了。
其他配置方面,紅米Note 9 Pro採用的是一塊LCD屏幕,並且配備了側面指紋識別,指紋和電源二合一的設計,保留了耳機孔、紅外功能,並且引入了2+1卡槽的設計,也就是說可以插兩張SIM卡的同時再插一張內存卡。另外該機的電池容量預計在5000mAh左右,並且支持18W快充。
從目前曝光的配置來看,紅米Note 9 Pro各方面均有不小的提升。不過正面顏值、背面設計等還是Note 8 Pro更舒服一些,尤其是中置打孔看著確實有些別扭。因此有網友看到真機照之後,表示紅米Note 8 Pro真香!
留言說說,你覺得這款手機如何,賣多少錢你才會買呢?
5. oppo為什麼沒有中置挖孔
OPPO手機的款式較多,相關屏幕的手機可以在OPPO官網進行了解。
6. VIVO X60 PRO+ 使用48天感受-中篇(硬體)
瑕疵: 表示可以改進,但體驗感影響不大。
缺陷: 表示最正常的使用影響較大
關於電池:
優點: 快充的速度還可以,充電速度比較快
瑕疵: 沒有無線充電,很少用到無線充電,所以影響不是很大
缺陷: 電池過小,掉電較快。基本半天一沖,外出不方便充電的場景必帶充電寶
關於聲音:
優點: 耳放效果較好。
瑕疵: 外放效果較差,沒有雙聲道揚聲器。
缺陷: 電話聽筒效果不好,錄音效果欠佳。
關於震動馬達:
沒有X軸線型馬達反饋明顯。但打字比較安靜,如果不是手游高度玩家。感覺Z軸線性馬達不比X軸線性馬達差。
對於 游戲 玩家是缺陷
對於非 游戲 玩家是是瑕疵
關於屏幕:
優點: 120赫茲的高刷
缺陷: 1080P的屏幕
屏幕只算中等,還算好用,用久了眼睛沒有不舒服或明顯干涉的感覺,只是解析度感覺低了一點,配合華容道有人說有點像老年機~~希望vivo的旗艦未來的屏幕對得起旗艦兩個字,盡管如此,比起瀑布屏好太多了,用過瀑布屏的以後再不想用了
關於照相與錄像:
優點:
四個鏡頭都很實在
超廣角等效14MM、廣角等效23mm、人像等效50mm,5X長焦等效135mm,焦段選擇都很經典,但鏡頭除了主攝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1、蔡司調教、T型鍍膜
2、主攝像頭夜景效果好
3、人像效果顯著(背景虛化,逆光人像,夜景人像,自帶功能強大的美顏,膚色效果好)
4、有5倍光學長焦
5、廣角有微雲台,光線較好時手持拍攝效果好,廣角廣裁切之後效果還行
6、自帶的編輯,剪輯,濾鏡和各種AI、美顏等功能太好用了,用過了基本就回不去了
瑕疵:
1、微雲台應用場景小:
例如打開視頻超級防抖,HDR就關閉了
錄像在光線不佳的場景下遠不如主攝,看上去比較黑,效果不好
照相畸變嚴重,可用度不高,除了少數拍畸變特效的情況下有用
感覺微雲台沒有傳言那麼使用,廣角沒有抗畸變照相效果欠佳,視頻僅適合光線較好的場景,對焦遠不如coms為766的手機
未來希望在抗畸變,對焦性能上改
2、人像鏡頭還有提升空間
人像鏡頭的鏡頭素質遠不如主攝,盡管現在在手機中已經算很好,但50MM的二倍照人像和特寫效果都很好,應用比較多,照相遠比超廣角實用,超廣角拍視頻好。希望未來新機型有更大的改變
3、長焦素質很普通
5X長焦是一個很好的焦段,一般135mm的等效焦段夠用了,但是vivo的這個焦段只有800萬像素,鏡頭素質也只能算夠用,比華為和三星的長焦效果還是有一定差距,盡管目前手機長焦效果都一般,還是希望未來這款能做得更好,不追求更遠的長焦,只希望能更實在,效果更可用
缺陷: 暫無
NFC再多卡切換使用場景效果欠佳
大多數情況效果都不錯,但偶爾會出問題,只要識別不出卡片,在退出重開的情況下,再次識別不出卡片的概率會比較大
關於手機麥克風
缺陷: 遠不如之前的三星,也不如之前的華為mate pro系列,錄音只能叫可以,希望vivo未來可以改進
前置攝像頭
優點: 像素較高,自拍人像效果不錯。
瑕疵:
1、 前置攝像頭沒有3D識別
好處就是前面好看一些,中置挖孔設計對美觀影響不大。但是感覺安全性要低不少。華為戴口罩無法正確識別。 Vivo戴口罩可以識別。
2、前置攝像頭沒有防抖功能。
整體而言還是對前置攝像頭比較滿意。
關於指紋識別
識別准確率高,識別速度快。識別比華為識別率高,反應也更快,但差異也不算太明顯
關於信號部分
在某些場合比華為差一點,但是感覺不是那麼明顯。所有用過的手機中信號還是華為最強。
關於發熱情況
不玩 游戲 的話感覺還好。沒有明顯的發熱感。不知道夏天溫度高的時候會不會有不一樣的體驗。目前是OK的。
配套耳麥
因為不喜歡入耳,直接沒用過
關於存儲
瑕疵:
1、 沒有512G,既然是影像旗艦,怎麼沒考慮512G版本
2、沒有存儲卡擴展功能
其他方面
有個關於otg的小bug,接。3.5毫米的轉接線,一轉二會出現話筒和聽筒沒聲音,之前華為都是正常的
盡管有不少瑕疵和缺陷,但這手機使用感還是挺好,未來也考慮關注vivo的旗艦機進步,如果進步較大會考慮繼續使用vivo手機品牌。
系統軟體部分也會有不少小驚喜,遠超預期,將在下篇中分享
以上為硬體部分的真實分享
關於系統軟體部分請見下篇
7. 關於三星 S21 Ultra,我還有這些感受想跟你說
雖然三星在國內已經早早的進入了「Others」陣營,但每次一到年度幾大旗艦對比的時候,三星又是每次都會被拉出來成為 Android 陣營不會輕易放過的一員大將。仔細想想,其實三星已經很難再有那種超出別人一大截的獨特能力,但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此,它的綜合水平仍然高到無法被忽略。
所以在上次的上手之外,在用了更久的時間之後,S21 系列裡最高端的代表,三星 Galaxy S21 Ultra 依然有值得再說一說的東西。
S21 系列三款機型攝像頭對比,左起 S21 Ultra、S21+、S21
S21 Ultra 最讓人期待的地方大概就是拍照了。首先我們詳細的列一下 S21 Ultra 這四顆攝像頭的規格。
左邊從上到下的排列分別是,超廣角鏡頭、主攝、超長焦已經右側的長焦鏡頭。
從理論上說,這顆攝像頭的搭配非常均衡,主要從焦段搭配以及畫質上來分析。
上一代的 S20 Ultra 雖然也有 100 倍的變焦功能支持,但是攝像頭整體的搭配卻不是很均衡。雖然也是四顆攝像頭,但有一顆是景深鏡頭,有比較大的湊數嫌疑。
去掉這顆鏡頭之後我們再看,主攝和超廣角和 S20 Ultra 這一代紙面的差距不大,主攝感測器更換成了新一代的 HM3,但是長焦的搭配出現了質的差距。
S20 Ultra 那顆潛望式長焦的焦距大概為 104mm,大概相當於主攝的 4 倍,實際上是一顆 4 倍光學變化鏡頭,雖然 IMX586 本身 4800 萬像素較高,但單個像素不大,光圈也小,實際上裁切的空間也很小。
更重要的是,這讓 S20 Ultra 從主攝的 1X-4X 之間出現了比較大的空檔,高倍變焦也有些華而不實,在之後的各種對比測試之中也的確表現一般。
S21 Ultra 的變化則是將長焦分成了兩顆,兩顆鏡頭在感測器方面的參數相同,只是潛望式鏡頭的超長焦光圈更小,兩顆長焦還都支持 OIS 光學防抖。
在分成 70mm 和 240mm 兩顆長焦之後,在更常用的 3X 焦段之內有了極大增強,兩倍可以裁切融合,三倍變焦則直接切換攝像頭,涵蓋了我們最常用的 24-70mm 焦段。
從實際表現來看,白天的表現很穩應該是一個旗艦手機的基本素質了,受限於天氣和日照情況,北方地區比較光光禿禿,沒有什麼好拍的景色。
三倍變焦,此時已經有些光線不足
十倍變焦後依然保持了清晰的紋理
但是從建築表現來看,三倍光變和十倍光變的素質都相當高,具備很高的可用性。比如在十倍光變下,建築的紋理表現依舊非常細膩,並且在光照已經不是很足的下午四點多,背景的天空和前景的建築細節以及煙霧的質感都呈現的很好。
夜景方面,自動模式下會優先保證出片率,所以多幀合成和曝光的策略沒有那麼激進,當然也就不需要手持穩住很久。
最後再說一下,即便是我現在手上的這個機器,和零售版的固件應該還是不一樣,因為就在前幾天還更更新了一版,更新內容中有提到提高了相機的表現。按照之前的習慣,三星在上市之後很可能還會迅速出幾版固件修復 Bug 以及提高相機的表現。
充電方面相比上一代的 S20 Ultra 是少有的退步項,不知道三星出於什麼原因的考慮,Note10+ 和 S20 Ultra 支持的 45W PPS 充電到 Note20 那一代被砍回了 25W。
無論是官方數據還是實測,S21 Ultra 的功率依然是 25W 級別,但是比之前的不到 25W 的機器要略好一丟丟,滿功率時間很長,但是上一代的 45W 快充的峰值功率可以達到 36-37W,雖然後面降速比較厲害,但在前半段速度上還是略有優勢。
實際測試方面,30 分鍾時間大約可以充到 60% 左右,一小時出頭能夠到 100%,之後會涓流充電,大約 20 分鍾之後停止。
在電池達到 5000mAh 的情況下,25W 的充電速度確實有些跟不上了,基本上只略強於 iPhone。三星,希望你下半年能夠 50W 起步好嗎?
很多人這次比較擔心 S21 Ultra 的續航,因為支持了 2K+120Hz 所以擔心會崩,不過從實際表現來說還好,一方面 5000mAh 的電池還是比較大的,另一方面這塊 LTPO 的屏幕刷新率可以低到 11Hz,省電方面有一定的幫助。
再有就是一直被說拉胯的驍龍 888 其實在中低負載之下效能還是蠻好的,只要你不讓它瘋狂跑原神和安兔兔,續航還是頂得住的。
雖說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有時候會有一些溫熱的感覺,但實際的亮屏時間表現還是不錯的, 在正常的插卡的 Wi-Fi 環境下,不打 游戲 的話亮屏時間能夠輕松超過 7 小時。
當然,這也要看安裝的應用數量,安裝的第三方應用越多,續航的波動情況就可能越大,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情況,設置深度休眠應用和限制自啟動等等,對待機時間還是有挺大優化的。
S21 Ultra 有一些細節在之前的上手體驗中沒有詳細講,這次我們講講細節部分。
首先是屏幕的中置挖孔由於感測器和 S21 與 S21+ 不同,所以這個挖孔如果對比的話會發現, S21 Ultra 會比另外兩款要略微大一丟丟,可能是因為前置攝像頭感測器的型號不同。
第二點是,S21 Ultra 的握持手感我個人覺得稍微有點偏厚重了,盡管 8.9mm 和 227g 的數據擺在這里,但最重要的是少了之前流暢的曲線機身設計,無論是屏幕的曲面還是後蓋的曲面個人覺得都變得更小,所以握持感是比較有份量的。
另外可能是相機模組拼接的原因,個人感覺 S21 Ultra 的重量分為略微有些頭重腳輕,也增加了握持時的重量感。
不過整體來說感覺也還好,離「負面教材」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還有段距離,另外我覺得目前做的最好的可能是 vivo 的 X 系列,握持感是真的輕薄。
值得稱贊的部分是可能是背面換成了磨砂玻璃,所以不那麼容易沾染指紋了,尤其是我拿到的黑色版本,基本上不會再受到指紋的困擾,觸感也是比較舒服的。
上一代 S20 的時候由於亮面玻璃還沒有疏油層,稍微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那種生澀的手感與遍跡背部的指紋痕跡其實是比較難受的。而 S21 Ultra 要是足夠小心的話是可以「裸奔」的。
系統方面,S21 Ultra 搭載的是最新的 One UI 3.1,其它機型目前應該還在 2.5 版本,One UI 3.0 則處於測試版的階段,相信隨著 S21 系列的上市,One UI 3.X 也會逐漸更新到老款機型上。
至於 One UI 3.0 更新了哪些內容,可以參考 APPSO 的這篇文章。
總體來說,One UI 3.X 主要是在更新可用性和細節方面的提升,比如通知欄界面的細節優化,支持小巧的彈窗通知和氣泡通知,支持桌面小部件的快捷方式,調整了鎖屏以及其它一些控制項等等。
S21 Ultra 採用了第二代超聲波指紋,個人感覺在速度方面還是可以了,相比之前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而且濕手依舊可以解鎖,對於手汗較多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
但是另一方面三星的指紋解鎖動畫還是非常的生硬,可能也是為了給超聲波指紋的解鎖速度做出一些補償,但我感覺三星要是開放一個類似「柔和動畫」的開關就好了,哪怕是集成在 Good Lock 里也好。
振動馬達方面,三星這幾代的震動馬達都是方形的 Z 軸振動馬達,但是不同大小的機器上有著很明顯的振感差異,從 Note10 開始就比 Note10+ 的振感要差,到了 S21 這一代依舊如此。
相對來說,S21 Ultra 的振感是最好的,甚至我感覺有可能是振感最好的 Z 軸線性馬達,之前曾經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 X 軸馬達,雖然最後通過拆解驗明了正身,但還是算優秀的。
不過這顆馬達沒有什麼花活,不想 MIUI 12.5 一樣有著多少種不同振感,也不像 iQOO 的雙馬達為 游戲 而生,簡單樸素,但也夠用。
揚聲器方面還有雙揚聲器的老傳統了,頂部依舊是微縫聽筒的設計。
從整體聽感上來說,沒有感覺特別強悍或者不好的地方,畢竟現在哈曼卡頓在三星手裡,把調音風格做得比較耐聽肯定沒問題。
對於三星來說,S21 Ultra 或許就是三星今年最「傳統」的旗艦產品了,因為從產品線方面來看,Note 系列在今年很可能就要被 Fold 系列所取代,像對 S-Pen 支持也像是對取消 Note 系列所帶來的補償。這也讓 S21 Ultra 背負了比以往更多的重擔。
Galaxy S21 Ultra 當然還是部出色的旗艦手機,即便 Galaxy S 已經沒有過去的聲量和市場,即便未來或許屬於 Fold 的折疊屏,但以 S21 Ultra 本身的綜合水平而言,當我們說起最頂尖的旗艦手機的時候必然還會有其一席之地。
8. 我感覺挖孔屏是真的令人難受,為什麼手機屏幕會採用挖孔屏設計
現在手機前置攝像頭還沒有一個好的方案,屏幕發現到全面屏時代,前置攝像頭如何安放就成了一個問題,逐漸出現了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和劉海屏水滴屏一樣也是一種過渡方式,這肯定不是最終解決方案,現在比較成熟的方案是彈出式前置攝像頭,需要調用前置攝像頭的時候,自動從手機頂部彈出來,這個解決方案還是不錯的,保持了屏幕的完整性,對比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確實是最不好的解決方案,好好的屏幕就為了偶爾才用一次的自拍而糟蹋了一個完整的屏幕。
9. 為什麼不可以挖鼻孔、耳孔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的人動不動用手指挖鼻孔,以為可掏去鼻屎疙瘩,也可以止癢。但實際上這種作法卻是錯誤的。
有的人還喜歡挖耳孔,一是為了掏耳屎,二是為了止癢。這也是個非常不好的習慣。挖耳孔害處有很多。當用火柴桿、發夾、竹簽或挖耳勺掏耳孔時,不小心就容易把耳粘膜弄破,引起其發炎感染;有的人使勁過大,有時還可能將鼓膜穿破,而引起中耳炎、乳突炎,到時後悔就晚了。
其實耳屎也不是什麼垃圾,臟東西,耳屎是一種保護性分泌物,可防止小蟲入耳和粘住灰塵。耳屎多時,一般會隨著上下頜關節的運動,側睡或噴嚏而自己就脫落出來了。由於耳屎堵塞耳道而影響聽力的這種機率是很小的,如果真的是因為耳屎堵塞耳道時可將頭偏向一側,用手按住耳朵,一壓一松,這種吸力就可以將耳屎吸出。如果耳朵癢的難受時,可用食指按摩耳道的下方,或是用醫用棉簽蘸4%的硼酸酒精輕塗外耳道用以止癢消毒。
10. 今年會不會有,無挖孔,無水滴,無流海的手機。挖孔屏真的受不了,尤其是中置挖孔的,不好看!!!
其實2020年年底就已經有出過屏下前攝的手機了,中興的axon20。只是效果和人氣都不不到預期。而今年中興的屏幕供應商 維信諾 也推出了新一代的屏下方案,預計是今年Q3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