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場的雞為什麼那麼不好吃
A. 為什麼現在的雞肉沒有以前的好吃
現代營養科學認為,人們應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量,適當增加魚類、白肉。對中國人而言,在白肉中與雞肉最為相熟,但近年來,稍微有些年歲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雞肉口味大不如從前。有人詬病這是大規模飼養所累,轉而無限懷念起「走地雞」時代。那麼,所謂的「有機雞」、「走地雞」、「肉雞」到底是如何養成的?誰比誰更好吃、更安全?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多數人,不難回憶起兒時對雞肉的嚮往。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一年能吃上兩三次雞肉,也算是相當不錯了。美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在1960年,美國人平均每年消耗28磅雞肉(1磅大約454克)、60磅豬肉和65磅牛肉。到了2006年,雞肉的人均年消耗量增加到了87磅,牛肉持平,而豬肉則下降了一些。
雞肉之所以得到如此青睞,最重要的原因是價格優勢。相比40多年前,美國的食物總體價格增加了近6倍,而雞肉則只增加了兩倍多。現在,美國很多超市裡的整雞每磅不到一美元,比多數蔬菜都要便宜。此外,與豬肉、牛肉、羊肉這樣的紅肉相比,雞肉被認為在營養方面更為優越。物美價廉,自然也就更受歡迎。
在「把穀物和飼料轉化成肉」的比賽中,雞的生產效率最高,牛表現最差
那麼,為什麼美國的雞肉如此便宜?
首先,從「長肉」的角度說,雞的效率更高。如果我們把禽畜當作一個「生物反應器」——作用是把穀物和草等飼料轉化成肉,那麼就可以用「轉化效率」來比較不同的禽畜。蛋白質是肉中最受關注的成分,所以人們經常用多少公斤穀物生產一公斤肉,或者用多少植物蛋白轉化成了動物蛋白來進行比較。不同學者採用的模型和數據略有不同,得到的效率具體值也略有不同。
一組典型的數據是:得到1公斤牛肉、豬肉和雞肉,所需要的穀物分別為7公斤、4公斤和2公斤;而牛、豬和雞,把植物蛋白質轉化為動物蛋白質的效率分別為6%、9%和18%。也就是說,在常見的肉中,雞的生產效率是最高的,牛的表現最差。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平均估算。同一種動物,不同的品種、不同的飼料、不同的養殖方式,所得到的效率相差也非常大。
「有機」、「傳統」的養殖方式,自然資源的利用率要低得多。除了不到2%的「有機雞」、「走地雞」,美國基本上都是大規模的「肉雞」。在生產效率和成本方面,肉雞的優勢令其它禽畜望塵莫及。
生長時間越短,「雞味」越淡,但這隻影響口感,與營養無關
而今世界上對「有機雞」、「走地雞」、「肉雞」還是有一定的規范界定的。以比較完整的歐盟規定為例:在有機飼養中,每隻雞的活動空間大於2平方米,生長期大於81天;而「走地雞」分別是1平方米和56天;「肉雞」每平方米可以養15到20隻,生長期一般在6周之內。
除了「肉雞」的養殖方式,規模大也是美國雞肉成本低廉的原因。全美國只有2萬個左右的養雞場,每年生產近90億只雞。一個中等規模的雞場,每年出產40多萬只雞,只需要一個家庭來經營。這些養雞場絕大多數只是雞肉產銷鏈上的一環,由經銷公司提供雞崽和飼料,而雞農支出場地、勞動、電、水等等。因為規模大,每隻雞的養殖費用低到了20-30美分,雞農依然能夠接受。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這樣生產出來的雞肉,已經不是心目中的「雞肉」了。在「雞肉的味道」上,它確實不如傳統的雞。雞肉的香味很大程度上由其中的「呈味核苷酸」決定,而「勁道」、「有嚼頭」則是由肉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決定。這些決定風味和口感的成分跟雞的生長期有關。生長時間越短,「雞味」越淡。不過這些影響風味口感的成分跟營養沒有什麼關系。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看,肉雞的肉依然是優質的食物。
肉雞,超負荷運轉的「雞肉生產線」——在動物福利與人類需求兩者間很難平衡
在世界上,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東西是很少的。肉雞的生產方式也有飽受爭議的地方。這種生產方式大大地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但是有個問題:雞舍很擁擠,必然導致空氣質量很差,排放氣體中高濃度的氨對於雞的眼睛和呼吸道都容易造成損傷。而大量的雞擠在一起,也容易導致和傳染疾病,因此又不得不使用抗生素。現在抗生素的技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它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爭論一直不息。
這些技術上的問題還得通過技術改進來解決,而動物福利方面的批判則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比如,為了避免雞之間互相爭斗,會剪去它們的尖嘴。因為光吃不動,它們的身體快速生長,相比之下雞腿顯得纖弱,以至於無法承擔自身重量……此外,缺乏運動還影響雞的關節和心臟健康。說得極端一些:肉雞不是健康的動物,而只是超負荷運轉的「雞肉生產線」。對於「敬畏自然」、「尊重動物生命」的動物福利者,這是很難接受的。
但這就是人類面臨的現實。地球上的人口越來越多,人們也想吃更多的肉。目前,中國人平均每年消費的雞肉不到10公斤。相對二三十年前,是很大的改善了。但如果要達到美國的消費水平,雞肉的產量差不多還需要增加4倍。按照「傳統」的養雞方式,我們的自然資源如何能夠承擔呢?
因此,有人要拿「有機」、「傳統」雞跟肉雞「單挑」,這是沒有意義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不妨把問題簡化一下:
假設一個有100人的村子,除了修路、蓋房子、種糧食、建游樂場所之外,只能有一小塊地用來養雞,比如10平方米。按照歐盟的標准,如果養「有機雞」,一年可以養出20隻;養「走地雞」,一年可以養出60隻;養「肉雞」,一年可以養出1000隻以上。如果你是村裡的首富,或許有能力把那20隻有機雞全部買下,讓其他人看著你吃。但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村民,你是去追求每年只能吃到幾塊「好吃」的雞肉呢?還是選擇吃10隻「味道沒那麼好」、但是營養沒什麼差別的肉雞?
現在的肉雞生產方式遠非完美,甚至可以說從技術到產業都存在許多問題。不過,這些缺陷可能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優化來逐漸改進。對於消費者,除非滿足於兒時每年吃幾次雞肉所得到的那種「幸福」,否則沉湎於「以前的雞肉」,跟懷念30年前一輛自行車帶來的欣喜並無二致。
(作者系清華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現在美國從事蛋白質應用方面的研究)
B. 有人說,散養的雞,它的肉更好吃,為什麼這樣說
有很多人說散養的農家雞比養殖場養的雞更好吃,為什麼呢?
理由七:養殖雞味道:肉質柔軟,口感差,營養成分低。散養雞:味道:這肉味道鮮美,美味,令人難忘。
所以無論從健康還是口味的角度來看,養殖雞肉都是真正的原創食品。養雞場的雞飼料為膨化飼料,主要由能量飼料用玉米粉、貝殼粉用骨粉組成。飼料添加劑包括營養添加劑,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包括生長促進劑、防腐劑、疾病預防劑。
C. 雞場的淘汰蛋雞為什麼不能為人食用
淘汰蛋雞是指養雞場篩選下來的產蛋率下降,蛋的質量也下降的不宜再飼養的雞就是淘汰蛋雞,一般時候,蛋雞如果是生病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賣,這些都有可能是我們平時吃的雞。
不能食用的原因:
淘汰蛋雞的話,你不知道它被賣是什麼原因,是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是疾病。
雞場喂養的大部分是飼料,飼料裡面含有一定的激素成分,不利於我們的健康。
解決方法:
淘汰雞的話,有一定的激素,但是相對於其他肉食動物來說,是已經很少的,要確保沒有激素的話,可以從比較可靠的購買源購買或者去當地的養雞場購買蛋雞,這樣一來,價格差不多,雞還沒到淘汰雞的天數,雞也還是可以的。還有,買活雞的話,一定要看雞的狀態,不要買懨懨的雞,要買活力一點的,這樣的雞才不是病雞。
D. 造成土雞不好吃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現在養殖土雞的方式改變了,如果是規模性養殖土雞,可以包一座林地,還可以包十畝土地,在這片林地和土地上養殖土雞,四周用圍網圍上,人不能隨便的進入,還能阻攔土雞到外邊糟蹋別人家的莊稼,但是土雞在這圍網里進行養殖,土雞是有破壞性的禽類,它們的爪子特別的尖利,在林地里和長草的土地上,用雞的爪子拋出一個大坑,土雞在里邊洗澡,洗澡也是土雞的們的天性,但是它們這樣做,會把地上的草坪破壞掉,使林地里的草,逐漸的減少,等到養過三個月後,這片林地的草坪,就會剩下光禿禿的一片,全部叫土雞吃掉和破壞掉了。
我們在這兩種養殖方法中,就會明白了一定的道理,為什麼說現在土雞不好吃,因為都是圈養的土雞,這樣的土雞,它的肉質已經發生了改變,它們沒有吃多少野菜和野草,還有小蟲子,所以它們就是人工圈養的土雞,這種人工圈養的土雞,跟純土雞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所以說現在養殖的土雞,已經吃不出來純土雞的味道,看到這兩種養殖土雞的方法,就會明白哪一種土雞肉好吃。
E. 飼料喂養的雞為什麼比較不好吃
首先要肯定,真正的農家雞是絕對沒有激素添加的,添加激素不會改變口感。
然後說,為什麼飼料雞和農家雞口感不一樣,
第一,農家雞運動量比飼料雞要大的多,長得也慢,所以肉質緊實,口感好
第二,飼料喂出來的純粹是為了生長迅速,食物單一,而農家雞吃五穀雜糧,營養均衡,所以也是口感好的一個原因。
第三,品種選育的原因,一般味美和生長速度是不可兼得的,選育時為了生長快就要舍棄味道美,味道美的 一般生長慢。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家畜家禽中普遍存在。例如:香豬,大家都知道吧,長得慢還小,但是味道好。
F. 為什麼雞吃飼料後肉不好吃
飼料里有激素。吃了雞長的肉沒有什麼肌肉。因為它活動時間短,所以肉吃起來不好吃。
1、食物來源上,土雞主要吃昆蟲草籽之類的純天然的食物,食物種類多,營養全面;而飼料雞吃的畢竟是人工配合飼料,一些微量元素,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沒法調控,氨基酸的最佳比例也不是很確定,飼料里還含有一些添加劑如防腐劑,誘食劑等等,會對其營養價值照成一定影響,還有一些飼料原料因為成本比較低,被飼料商加在飼料中以減小成本,雖然對雞的健康沒有影響,但會對肉質和風味造成影響。
2、生活空間上,土雞比較自由,活動空間大,整天跑來跑去找食物,運動量比較充足,身體健康,當然是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營養價值和肉質肯定好啦;而飼料雞生活空間相對較小,而且因為食物較充足,不會為餓肚子發愁,運動量當然很少啦,所以相對於土雞,它們身材更富態些,脂肪含量升高,蛋白質含量相對減少,口感和營養價值肯定不如土雞
G. 農民養的土雞,為什麼也不好吃了
前幾年的時候,農村的土雞是比較受歡迎的一種美味的食物,因為農村的土雞大多數都是自家糧食喂養出來的,喂養的時間比較久,營養含量也比較高,所以說口味還是不錯的,但是近幾年來,人們覺得這些土雞做不出來好吃的味道了。
自己家裡做土雞,其實做不出來飯店的那種味道,怎麼做都不可能做出那種味道,因為程序不一樣,添加的調料也不一樣,飯店的調料是非常全的,至少比我們家裡要全的多,就像是我們做燒烤,自己家裡再怎麼掌握火,再怎麼去做技巧,也做不出來那種味道,因為他們會添加一些他們所特有的東西。
H. 飼料喂養的雞為什麼比較不好吃
上面都不對
因為飼料喂養的雞不太運動所以肉的味道不夠鮮美
還有農家雞的營養也和飼料喂養的雞有很大的差別
因為飼料喂養的雞只吃單一的人工飼料所以它們有一些是消化不良的
農家雞放在山上它們的食物五花八門有機物多還吃石頭幫助消化
I. 養雞場陶態老母雞買來家養這么不愛吃食有病嗎雞場
養雞場那個淘汰老母雞不是有病。因為他們喂的飼料不一樣。所以說你買回來的老母雞給他的食物。他會不願意吃,過幾天就會吃了,
J. 雞為什麼沒有食慾
雞沒有食慾需要從食物、環境、是否感染病菌逐個檢查。
1、雞沒有食慾先了解一下飼料是否新鮮。
2、觀察雞糞便。如果是綠色的那就要預防大腸桿菌病了。因為雞在通風很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得這種病。就站不起來。
3、綜合防治沙門氏桿菌病。只要看到拉白痢並且糞粘肛就隔離治療。
4、該做的疫苗嚴格按照雞場提供的程序做。
5、處理好保溫和通風換氣的矛盾。(通風時加高溫度1-2度,開窗3-5分鍾後關閉。1小時左右重復動作)降低濕度預防球蟲。處理好這些前期雞就好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