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簡繁體寫法不一樣
❶ 為什麼有繁體字又有簡體字
簡體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現代中文的一種標准化寫法,與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相對。簡體中文主要由傳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簡化字所組成。目前,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中使用。過去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並存於聯合國各式文件中,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71年取代中國台灣當局重返聯合國。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有些台灣人第一眼看到簡體字,大概會感到驚訝。中國大陸的字改變了那麼多,尤其是離鄉幾十年的老兵,看到家鄉變了,文字也變了。有的人討厭看簡體字,一見到它就說是「匪書「、「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簡化運動看滿清政府的剃發相提並論,說共產黨為了要改造人民,強迫人民閱讀簡體字,事實上不然。
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寫法,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漢字簡體的形跡,例如「車「就有多種寫法。後來經過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來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漢字逐漸隸楷化,當時或許是為了美觀對稱,很多古字都增加筆畫,而簡體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破字「等,在民間社會仍廣為流傳。
不過,有時候文字有簡化和繁化的現象,左傳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當一件我們要表達的事很抽象,最初時無法造字,於是找來一個與它音近的字來借代,當後來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這個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時後來仍舊無法造字,於是一個字去加偏旁,去別異,表示與本來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時一個字越寫越繁了,人有覺得麻煩了,就去簡化了,於是在魏晉有俗文字學,即俗體字。也有的字越來越簡單了,又不易看清本義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筆畫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筆劃寫得越來越繁的字,絕對不少於寫得越來越簡的字。
繁化和簡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後來就通行使用。例如:楊堅在北周時以外戚輔政,進封「隨王「,但他嫌「隨「有「走「之意,於是改「隨「為「隋「。武則天最愛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個字。其中一個「國「字,她改成「口「中間加「武「,但後來覺得自己被包圍在圍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國文字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隨著時代改變,出現了繁體、簡體、俗體、異體等字。官方的文書,都採用繁體,其他的文字是難登大雅之堂。這段期間,民間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約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才開始文字的簡化。
❷ 為什麼會有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區分
隨著目前全球漢語熱的興起,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華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為人們閱讀和理解。漢字作為共同的書寫體系,也是聯系中國各方言區的工具,在當今也成為世界華人聯系的共同紐帶。
目前的漢字大體上可分為繁體和簡體兩個系統,這其實是自漢字產生以來就有的現象。北京大學中文系郭銳教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從漢字產生,簡體字、繁體字之分就一直存在,同一個字可能有兩種字體,特別是宋、元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俗字」,即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在嚴格意義上,我們現在所說的「簡體字」實際上應該被稱為「簡化字」。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就公布了《簡化字表》,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並沒有得到實施。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政府分階段公布了《簡化字表》,並在大陸范圍內加以推廣。
許多專家表示,現在公布的簡化字大多數是收集民間流傳已久,比較認同的簡化字體。中國以前曾經試行過一些簡化過頭的生造簡化字,有的甚至失去漢字原有結構意義。上世紀70年代曾經有過一批簡化字,如「展」字曾被簡化為「屍」字下面加上「一」,被當時的人們形容為「屍橫遍野」,但如今這樣的許多字都已經被廢除了。目前,中國在實行簡化字時非常慎重,通常都要先試行一段時間,在報上刊登,反響好的才保留。
專家們認為,其實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有各自的優點。從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進趨勢基本上是由繁入簡,可以說漢字的歷史就是一個簡化的歷史。在1949年前,大部分中國民眾不識字,現在大陸民眾的識字率約90%,除了普及教育的作用外,簡體字的推廣也功不可沒。
郭銳教授認為,從大眾文化的使用角度講,簡化字更能適應社會需求。世界上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也因此進行漢字簡化。比如,**早就有自己的簡化字,中國上世紀50年代的簡化字中還部分地吸收了**的簡化字。新加坡教育部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開始正式推行簡體字。即便是一直使用繁體字的台灣地區,在民間也有不少使用簡體字的現象出現,比如台灣的「台」字,大部分台灣人約定俗成使用簡體字的「台」,而不是繁體字「台」。
郭銳教授說,當然,繁體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在書法中。更重要的是,繁體字是對漢字演變的一種記錄,如果繁體字消失,漢字的演進鏈條中就會缺失一環。另外,繁體字的識別能力還是閱讀經典古籍的前提之一,如果不識繁體字,中華文化的傳承也必然受到影響。
❸ 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不同之處
簡化字和簡體字是不同的概念,簡化字是1956年開始中國政府推行《漢字簡化方案》中採用的規範字體,簡化字的歷史至今才50多年。
簡體字則是民間流傳的自然省簡筆畫形成的俗體字,簡體字的歷史有上千年,注意,只有出現在政府簡化字方案的簡體字,才能被稱為簡化字,否則不是規範字體,因為同一個漢字在民間可能會有多種簡體寫法,而《漢字簡化方案》只採納其中一種。
繁體字是相對於簡化字而言,是中國政府給傳統漢字的新名稱,這個名稱在1956年中國政府推行《漢字簡化方案》才出現。
❹ 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區別
簡體字比繁體字筆畫少,因此結構更簡單,不那麼華麗。
簡體中文發展時,合並了一些繁體字,因此新語言的常用字較少。繁體使用單個字元來表示一個單詞或單詞的一部分,而簡體可以使用同一字元來表示多個單詞或概念。
例如,簡體中文中的字元相當於繁體中文中的(頭發)或(成為/發展)。用簡體中文寫短語(頭發變灰)時,中間的兩個字是一模一樣的,但含義不同。繁體中文代表這個短語中的每個字都有一個獨特的字元:。
簡體字和繁體字在用詞,詞彙使用,字序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❺ 為什麼中文會有簡體和繁體之分
簡體字是建國以後才發明的是中央政府推行的
繁體字則是傳統中國的文字演化而來
總的來說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更能體現漢字從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特點 所以更加正統
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由於不在中央政府管轄范圍內或過去不受中央政府管轄所以沒有普及簡體字
❻ 漢字為什麼有簡體和繁體之分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它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它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一一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她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徵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象徵著悠久燦爛的文化。 繁體字元合六書規則,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凡是韻母相同的絕大多數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或部首。從表面上看繁體字筆畫多書寫繁瑣,但易於記憶。簡化字雖然書寫簡單但靠死記硬背使得學習難度大於繁體字。這就是速記符號最簡單卻無法推行的原因。 中國一九七一年進入聯合國後,全面推動中文簡體字,排除繁體字。聯合國有關一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文字相關條例也規定,所有社區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字來源國所使用的現代語言,應保持一致。台灣現在使用之繁體中文為正體字,香港為繁體字。 中國歷史上,從上古到西漢,官方的規範字體與現代的繁體字字體有顯著差異。直到秦朝出現東漢盛行的隸書,才與現代繁體字字體較為接近。歷代朝廷通過編寫「字書」頒定的規范漢字,相對於民間自發使用的各種簡化字,具有的官方權威性,但秦後歷朝所用之玉璽及各級官印,仍使用小篆體。中國大陸於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化字。從此,簡化字在中國大陸成為了規范漢字,而繁體字就是與簡化字相對的傳統漢字。 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體逐步變為以線條符號為主,字形逐漸固定。 目前繁體字的使用人群: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 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除了漢字本身(如繁體字和簡化字間,以及各地漢字寫法規范)的差異外,通常認為還存在詞彙的差異。例如簡體中文中多用的「圓珠筆」,在繁體中文中多用「原子筆」,簡體中文裡的「斯大林」在繁體中文裡被稱為「史達林」,簡體中文裡的「朝鮮〔此處特指共產主義朝鮮〕」在繁體中文裡被稱為「北韓」,簡體中文裡的「悉尼」在繁體中文裡被稱為「雪梨〔澳大利亞城市〕」等。由於有這種差異,「繁體用語」這種說法隨之產生。不過其實這並非繁簡中文本身的差異,而主要是由於使用兩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由於在20世紀中葉由於政治原因分隔後交流較少,造成了用詞習慣的差異。這種現象在198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術語的不同而更加明顯。而且,在同樣使用繁體中文的台灣、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確的提法應為「台灣用語」、「香港用語」等,而非「繁體用語」。 漢字簡化(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繁體字曾在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方面功績卓著。但是,繁體字有三個缺點:一是難讀。表意字「轟、豐、鳥」等不直接表示讀音;形聲字的聲旁大多也不能准確表示讀音,如以「韋」作聲旁的字「違、偉、韓」,後面一個都不念作「韋」。「秀才識字讀半邊」,往往會念成白字。二是難寫。繁體字筆畫多,如「禮」(禮)、節(節)、寫(寫)、郁(郁)、吁(吁),少則12畫,多則32畫,書寫費時又費力。還有不少形近的繁體字,稍留意就會寫錯。三是難記。漢字一共有近6萬個,常用字也有4500多個,要一個個都記住當然很困難,而繁體字筆畫繁多,要記住就更加困難。 所以,為了便利書寫和認記,漢字必須遵照「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簡字數,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如確定「煙」為規範字,而「煙、淤」為異體字。廢除不用。1955年我國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二是減少筆畫。1964年我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簡化字總表》,共有簡化字2238個,把平均每字16到19畫的繁體字簡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畫的簡化字,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❼ 為什麼文字有簡繁體之分
簡體是解放後為了書寫和閱讀的方便進行的改造,當然也是為了更快的掃除文盲和快速推廣漢語,在這之前一體使用繁體的
❽ 為什麼會有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的區別呢
主要由傳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簡化字。
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寫法,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漢字簡體的形跡,例如「車「就有多種寫法。後來經過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來越多。
由六朝到隋唐,漢字逐漸隸楷化,當時或許是為了美觀對稱,很多古字都增加筆畫,而簡體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破字「等,在民間社會仍廣為流傳。
(8)為什麼簡繁體寫法不一樣擴展閱讀
簡體字實施之後,許多人看不懂前人的書畫、古籍、以及古跡上的題字,這將造成文化斷層的現象,於是提倡「識繁應簡「。
也就是鼓勵寫簡體字,但是要多認識繁體字。就好比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閱讀文言文。大陸很多招牌常看到繁體字,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南方航空、「宏碁「電腦。大部份聖誕卡、賀年卡多為繁體字,匾額、書法繁簡並存。
在北京,「中國海淀購書城「大招牌、北大的「藝專「大浮雕字,許多招牌為求美觀,使用繁體字較多。不過,教科書、出版社、電視等則一律用簡體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體。
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中國書法,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被簡化字所約束。因為書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舉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藝術的功能不在於傳遞信息和記錄歷史,所以,沒有必要用簡化字的形式。事實上,草書藝術本來就是簡化字。要把一個多重筆劃的字,藝術的簡化,再表現美的形態,這絕非易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❾ 簡繁體一樣的字為什麼書法和現代字不一樣
因為繁體字筆畫多,寫起來不容易失重,在結構、章法等方面比簡體字擁有明顯的優勢。書法是一種藝術,為了藝術的追求,區別平常應用文字的本質書法家喜歡繁體字就可以理解了。
雖然繁體字已經簡化多年了,現在我們從小就學簡化字。但是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繁體字代表了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書法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可以不受必須使用「規范漢字」的限制。當我們學習書法,練習書法時,臨的都是古代文人藝術家的字帖,他們寫的都是繁體字,所以在藝術成就上繁體字就是落落大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藝術效果,也更加形象,這也是書法藝術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