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藏族的年時間不一樣
⑴ 藏歷年在西藏各地區怎麼不是統一的
是統一的。
藏歷(藏文:ལོ་ཐོ་ )是指中國藏族的傳統歷法。
早期藏歷:史料記載,公元前10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
幾百年過後,雍仲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並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現代藏族許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
公元7世紀開始的吐蕃時期,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後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歷法。 11世紀出版《敏竹林歷書》,1206年西藏歷書名為《薩迦歷書》。
後期藏歷:1027年開始的時輪歷,已經在西藏流行一千多年,來源於《時輪經》里的天文知識。以繞迥紀年,60年為一周,以陰陽五行和十二生肖紀年,這與內地農歷的60甲子體系大體相同,例如2016年農歷丙申年在時輪歷稱為火猴年;
但時輪歷的陰歷以月圓日為十五,初一與內地農歷的可能同一天或差一天,而且閏月的設置不同,有閏月的某年兩種初一相差一個月或一個月加一天。現有史書證明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1)為什麼藏族的年時間不一樣擴展閱讀:
藏歷年依照的是藏歷演算,每一年都不一樣。通常會比農歷晚一天到一個月之間。
藏歷年前後,從小昭寺前到沖賽康市場上可以見到各種各樣藏歷年才會出現的物品。拉薩地區屬於農區,節日細節必然少不了對土地的恭敬。
從藏歷12月初開始,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開始在水盆里泡青稞種子,慢慢長成青苗,等到藏歷初一這一天,油綠的青苗約有一二寸高,擺在佛龕前,期望來年糧食豐收。在藏歷年貨市場上有很多專賣青苗的小攤,只是由水盆換成了培植土。
藏歷年每家也不會少了卡賽——用酥油和白面油炸一種供品,「苦過」形如耳朵、「那夏」是長條形狀、「不魯」是圓盤狀、大麻花狀的名為「木東」。
藏歷年貨里最常見也最地域特色的是「竹素琪瑪」,也叫「切瑪」,是木製的藏式五穀斗,在藏歷年或是有貴客到來,女人會手捧著切瑪站在門口迎接。
切瑪的形狀很像是漢地古老的斗,上寬下窄外面彩繪著各種吉祥圖案,裡面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和人參果之類,在上面插上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製作的彩花板,藏語叫「孜卓」;
還要准備好一個彩色酥油花塑的羊頭(魯過),現在的沖賽康市場上見到最多的是石膏作的,也算是與時俱進了。
藏歷年到當地人家去拜訪,要把切瑪里的青稞或是糌粑用右手向天空拋撒三次,一邊拋一邊說著吉祥話:扎吉德勒彭松措……
藏歷年前的拉薩聚集著各區朝聖的人,從他們的藏裝就能判斷他們來自哪裡。
在大昭寺門前總能遇到千里迢迢磕著等身長頭而來的朝聖者,多數是一個村子的人集體結伴而行,他們風塵僕僕滿臉欣喜之色,額頭正中結著一塊厚厚的繭子,在廣場上一字排開,高僧或親朋好友為每一個人送上哈達。
拉薩的人家對傳統還是會敬畏地堅持,年三十的驅鬼必不可少。
晚飯過後每人團一團糌粑,依次放在眼睛、額頭、衣襟、腰腿各處擦一擦、滾一滾,最後沖著糌粑團吹一口氣,寓意是除去晦氣,帶走疾病。這些糌粑團最後被放在一個容器里,裡面還有用麥秸紮成的十字形、燒焦成碳的牛糞,這些都是「驅鬼」儀式的主要組成部分。
主人用麥秸捆紮在木棍的上端,製成一個草把在天黑下來時點燃,圍著屋子轉一圈,嘴裡說著「出來吧,出來」,然後全家人護送「鬼」上路。走出家門,在十字路口將草把、裝糌粑團的容器扔到火堆中,讓所有的晦氣一並燒走。
之所以選擇在村中的十字路口,是因為這樣」鬼「才能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按照藏族傳統,回家的路上不能回頭看,否則會把剛送走的鬼又引回家。
這一天的傍晚,很多十字路口都能看到一堆煙,尤其是在八廊街周邊。雖然在拉薩每逢藏歷的初一和十五,還有重要的節日,一定是要煨香轉經;
而藏區的節日又非常多,感覺隔三差五拉薩就在過節,可是藏歷年的隆重和氣氛還是有所不同,也像是內地的春節,年三十的街上安安靜靜,家家戶戶卻熱火朝天。
藏歷初一,一般要去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等處朝拜祈禱。剛過了凌晨,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門前已經排滿了手捧著酥油和哈達的人們,而見多識廣的管理人員總能從人流里一眼看出誰是遊客:你,去買門票。
這一天的羅布林卡免費,可當地人很少。因為在藏族人的傳統中初一這一天除了去朝聖,是不會外出歡聚、彼此訪問的。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才開始互相拜年,持續三到五天。
初二一大早,是人們回老家的日子,這一天很多人要趕回到自己出生的村莊,在那裡煨桑祈禱,全村的人聚在一起喝酒跳鍋庄,藏歷年的狂歡只有在鄉村才真正還原。
⑵ 藏族風俗,藏歷新年習俗
藏族春節習俗
在西藏,藏歷新年是眾多節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俗氣息的節日,藏語稱為「洛薩」。西藏各地群眾過藏歷新年的時間不盡相同,而拉薩及西藏大部分地區以藏歷正月初一作為新年。在拉薩,藏歷新年的准備工作從藏歷十二月初就開始了,而慶祝活動則是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開始。
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歷年。藏歷和漢族農歷相近。藏歷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臟水污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臟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趕邪佞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僦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徵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著,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徵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穀斗),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點,並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顏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歡樂的人們在擺著「竹素其瑪」的屋子裡,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
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廣場上和原野中更是熱鬧非常,青年們聚在一起舉行賽驪和射擊比賽,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點起篝火,彈唱團結祝福歌,跳起「鍋庄」、弦子舞,狂歡入夜。
在藏歷新年期間,廣大居民每年都會為自家屋頂更換五彩經幡,祈求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吉祥如意。通常,居民都會選擇藏歷初三更換。而今年根據藏族天文歷算記載,藏歷初二,7時、9時;藏歷初四,10時30分,日子佳,可豎五彩經幡。
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古突」夜,充滿濃厚的風俗習慣,整個過程充滿著吉祥和歡聲笑語。當天晚上,女主人會將帶有9種不同寓意的食物,放入麵疙瘩中,等所有人都到齊了,大家就坐在一起吃「古突」團圓飯。當家人吃到代表物時,大家都十分興奮,其中,鹽巴代表懶惰、辣椒代表刀子嘴豆腐心……吃完「古突」之後就是驅鬼儀式,用火把在家中的每個房間轉一圈,然後扔到街上,寓意將晦氣和不祥趕出家門,迎接新的一年。
⑶ 藏歷年與農歷年的時間一樣么
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歷年的推演算法與農歷春節有些差異。 2010年的藏歷年是2月14日,和農歷新年(春節)、情人節是一天;2009年藏歷新年是2009年2月25號,春節是2009年1月26號,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8年藏歷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