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和家長思想不一樣
Ⅰ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會三觀不同
1 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封建守舊,這就和三觀沒有什麼關系,這叫代溝;
2 二十以下的孩子大多三觀還未成型,所以談不上什麼三觀不三觀的;
3 一般孩子比大人學習能力強(無論好壞),即使父母不斷的灌輸思想,也不可能一樣。有一句話叫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你無法將自己的思想傳給別人,你也無法保證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你認為對的,孩子可能認為不對,於是產生分歧。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你告訴蟪蛄春天很美,蟪蛄嘲笑你哪有春天。沒有親身體會是無法領悟的。
Ⅱ 家長與孩子的想法咋不一樣呢
生活閱歷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當然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看法;相互尊重兩者之間的差異,不把自己的想法、意見、設想強加給對方,才是做一個好家長的前提條件。
作為家長有很多生活經驗,有教育孩子的的權利和義務,但要真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情感;其次,才是採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方式傳授自己的人生所得;有幾俏皮話說,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腦子里的是老師,這句話也很值得家長體味的。
Ⅲ 當孩子行為與家長想法相悖,究竟是孩子行為出錯,還是家長教育問題呢
孩子行為與家長想法相悖是常有的事情,因為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而家長無法認同孩子的行為,那麼當兩個人想法相悖的時候,究竟是孩子行為出錯還是家長教育出現了問題呢?
作為家長理應正確看待該問題,部分家長為了尋求心理平衡,所以會將自己的教育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如若堅持這種想法,在教育過程反而會使得方法出錯,對孩子的教育會出現進一步問題。
Ⅳ 孩子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怎麼辦
孩子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三歲就一個代溝,孩子和父母差著好幾個三歲呢,所以又不一樣的想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冷靜,客觀的看待到底是哪一部分的想法不一致,涉不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如果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有些不同的想法也沒什麼。
當父母和孩子的想法有不一致的時候,父母尤其不能以長輩的身份向孩子施壓,孩子也不能仗著自己小就蠻不講理,這樣對於事情的解決是沒有益處的,冷靜的分析事情的解決方案,彼此真誠的溝通才是最正確的途徑。
Ⅳ 我們與父母的思想的差異體現在哪
子女和父母的世界觀有差異,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試想想父母二十多年的經歷和你的經歷是天差地別的,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一樣,這就是代溝。將來你的孩子和你也會一樣。但是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有多少孩子長大以後考學都選擇去外地,甚至是越遠越好,遠離父母就像鳥兒離開了束縛自己的籠子。我有一個遠方親戚就有累是的故事。我叫舅舅吧,他有倆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學習很優秀,女兒很判逆。可能嫌父母嘮叨,無能。女兒十五歲的時候就處男朋友,父母管不了,管煩了後來和人家走了,說是去了新疆,此後再無聯系,生死未卜。兒子後來考上廣州中山大學,後來又出國留學。父母就是農民,免強供兒子上學,母親想念女兒,積勞成疾老早就去世了,兒子在外地讀書,他父親也沒告訴他。母親臨死也沒有見到兒女的面。又過了幾年,他父親突發腦出血,由於家裡沒人,搶救不及時也去世了。當時他兒子在美國讀書,他回來時在他父母的墓前哭的撕心裂肺,死去活來。一直怪自己離父母太遠,怪自己不理解父母。說什麼也沒有用了,子欲養而親不在了,是人生最悲慘的事了。不管我們和父母的世界觀有什麼不同,都應該善待他們,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歸途。爸爸媽媽,女兒愛你們!
Ⅵ 為什麼爸爸和孩子會有不同約的觀點
爸爸屬於大人,孩子屬於小孩。思想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畢竟大人和小孩的立場不同,考慮的方面也不同,有時不能說孩子都是錯的,他們的觀點也是有對的時候,只不過立場和大人不同罷了
單從食物的方面來說,只有大人才在乎健不健康,小孩從來只在乎好不好吃。我不知道你是做了什麼事情或者什麼行為才讓你同事老這么說你,做好自己就行了,一般老說人幼稚的人,只是看不慣你的行為,與她的價值觀不符。
Ⅶ 為什麼家長的想法總是和小孩不一樣
因為長大了思想就會成熟多了
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
想法就不太一樣了
轉變的過程是必然的
小孩要好好享受這個過程
大人也要體諒這個過程
Ⅷ 為什麼大人和小孩的想法永遠不一樣
想法不一樣是正確的,畢竟你們成長的路徑不一樣,見識不一樣,理解不一樣
不同時代的人,有差異才顯得出社會的進步。
不過,你老媽的想法再和你有差異,她也是關心愛護你,經常溝通,縮小差異是關鍵的,相互理解與融合,你的家會更幸福1
Ⅸ 為什麼大人和小孩的思想會不一樣那
因為大人經歷了很多,有了閱歷。而孩子是單純的。所以他們的思想不一樣了。
Ⅹ 家長和孩子的看法為什麼會存在差異
兩代人在同一個問題上的看法有分歧屬於正常現象。因為是兩代人,對於社會發展看法的側重點不同,導致審視事情就有分歧。
但需要的是充分溝通:家長要更新自己的世界觀,不能拿著老觀點來看新問題。當然,也不是說孩子的觀點新奇就是對的。可以指出他的不足,詳細說明具體道理,在平等的基礎上像朋友一樣的溝通交流,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和家長的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