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畫的人物表情都不好看
㈠ 請高人鑒定古畫一幅
此畫雖看不太清楚,但也看出幾個疑點,僅供參考:
一是仕女人物色彩過於鮮明,與古舊之背景不相稱;
二是仕女人物面部表情繪制缺乏生動和傳神,與唐氏真跡有很大差別;
三是不消說題字書法無法與唐寅真跡相比較,就是落款「庚辰八月吉日」也有不妥,如為唐寅落款,則一般應為「庚辰秋月吉日」,並不說明具體月份;
四是印章雖然看不清楚,但從鈐印位置過於緊湊,印泥過於新鮮來看,絕非出自唐寅之手。
㈡ 為什麼中國古代人物畫都不像真人
首先,中國人物畫的魅力和追求的境界在於線條和氣韻。線條的粗細變化和走向可以塑造怒目金剛,也可以塑造慈心菩薩。而且細節度非常高,這點不亞於西方古典人物畫。
一是因為中國畫並不系統地運用透視術,整幅畫面經常會有好幾個滅點或者軸側圖像(傢具大多是軸側),造成不真實的感覺。
二是因為中國畫對光影變化的表現是很主觀的,而不是像西方古典科學客觀地表現光感。畫家根據自己的觀察或想像,通過筆墨的濃淡來表達空間遠近或者光影變化。(這在山水畫中很明顯,並且效果非常好)在工筆人物、花鳥畫中,為了表達細節,筆下的濃淡變化就更少了,這樣就造成畫中人物體積感很差,雖然細節到位了,但是沒有真實感。
早期,大家都不用透視和明暗對比時,西畫人物和國畫人物,其實都不算寫實。
中國自宋朝畫院,重視寫實過一段,但宋朝之後文人畫盛行,也斷了工筆匠們的念想。大家都開始刷寫意 + 摹古了。
歐洲自文藝復興之後,重視透視、明暗對比、細部描述,尤其是南方畫派的人體構圖和北方畫派的細部勾勒都發展出來後,就製造出了足以亂真的 3D 效果。
但是,哪怕到了 19 世紀,透視和明暗技法已經普及,西畫在構圖方面依然不算寫實(參考安格爾)。所以才會出現印象派和古典派的長期斗爭。
一言以蔽之,公元前一千年,大家都差不多,甚至中國畫還更寫實些。
之後,歐洲人走了透視和細部,而中國畫家走了寫意的路數。
㈢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都長得不好看
這個話本身就比較片面了,這個本來個人的欣賞角度也不一樣。世上古代很有名的美女也是不少的。可能只是他的知名度。要低一些。其實這個更好,當初的一個。輿論宣傳渠道和能力有關。也和一些整容修飾拍攝的效果能力有關。
㈣ 為什麼歷史老照片里的人都很嚴肅,基本不笑
歷史上的老照片兒人物表情基本都很嚴肅,這是因為我們獲得照片兒的渠道是固定的,因為相關的出版商考慮到這些歷史人物的個人形象的問題,他們會故意放一些特別嚴肅的照片兒。我們看不到他們的生活照。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們本身都比較帥,只不過照片上顯得特別怪異,看起來特別丑,而且長期不梳妝打扮,幾乎是所有科學家的通病,因為他們只專心於自己研究的東西,對於個人形象這些東西不是特別的在乎,讓人感到相當的奇怪。
㈤ 為什麼很多古代人物畫像都像是明朝或以後的人畫的像古畫上漢朝人的佩劍看起來都是明朝時候的樣式了,不
課本裡面的杜甫拉,李白拉,這些畫像並不是當時的人物像流傳下來的,而是解放後應國家要求,請一位人像畫家創作的,譬如被大家玩壞的杜甫像實際上就是畫家蔣兆和的古裝自畫像,而武將的明制裝甲,則是解放後連環畫確立的標准裝束,廟堂之上的神將塑像,一個原因是無論神祇是出現在哪個朝代,可是形象的定格大都是在明朝被確定,由此,著裝自然而然就是明朝樣式,中國古代繪畫意境從不流行寫實,而是相對抽象,於是在描畫人物時,都會藝術誇張處理,也就不存在當時流傳的真實圖像,明代工匠只能按自己的發揮來做,那就只能就近取材了;
㈥ 在台北故宮中,有幅畫中的老虎表情為何會如此奇怪
繪畫是一種奇妙的藝術,盡管我們普通人不太懂,也能從好的畫作里得到某種感悟。
東西方繪畫風格迥異。中國注重寫意,西方偏向寫實。這是因為雙方的文化思想體系不同,審美觀走向了兩條不同的路線。中國古人通過繪畫寄託情感,融入了儒道思想,所以更講究意境,而不在乎那種對景寫實的真實感。西方繪畫則深受基督教影響,力圖展現外在的美,追求真實和細膩。
華岩作品
《蜂虎圖》雖然畫風清奇,仍不失為一幅佳作,所以被台北博物館珍藏並不奇怪。至於華岩想通過這幅畫表達什麼意思,眾說紛紜,難以搞清楚。
結語:用現代眼光來看,《蜂虎圖》顯得更為有趣,看到老虎的驚恐,讓人發笑的同時,也會悟出一些道理:比如「一物降一物」。再則,世事無常,誰都有落魄的時候。
㈦ 古代的老照片里,為什麼上面的名妓和嬪妃都那麼丑
多數人看到清代的老照片時,都會覺得裡面的人物大多不是很好看,甚至有幾分恐怖。就連那些當時的名流在照片里看起來都是那麼肅穆,甚至皇帝的嬪妃在如今看來似乎也盡如影視劇中那般漂亮,難道古代就沒有符合當今審美的美女么,為什麼古代老照片里的人物會這樣呢,今天就跟大家嘮嘮古代照片的那些事兒。

㈧ 現代人物畫與古代人物畫在題材內容,風格樣式,繪畫語言上有哪些進步或突出的地方
古今審美標准有很大差異,此是細節,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古代認為體態豐腴為美,所以古代畫中女子較為豐滿。如楊貴妃
當代則流行「骨感美」,所以畫中女子多苗條。如大部分公眾人物
另外還有畫中人物的動作語言
古畫多為舞蹈、勞動等具體行為,而現代畫中多為傻傻的擺POSS。看雜志封面
就知道了
還有其它如人物表情差異、二維與三維間的差異、古今的繪畫經驗水平等等
沒分不愛寫了 我懶
㈨ 為什麼古代人物畫風臉都是圓的
筆觸圓潤,給人以一種溫潤的美感。
這點符合中國古人所崇尚的溫潤謙和的精神。
而且流線型的線條也符合美學原理。
最重要的是古人的審美,以鵝蛋臉為美。
而且中國人自古崇尚福相,古代像是什麼「瘦骨嶙峋」「尖嘴猴腮」「骨瘦如柴」幾乎都是貶義詞,而「膚如凝脂」「骨肉均稱」「天庭飽滿」「領如蝤蠐」「臻首娥眉」才是審美標准。
這一點從各種古代戲劇與文學名著里就能看出來。
如迎春的: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寶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
寶釵的:臉若銀盆,眼如水杏。
直觀一點,如果把古畫里的美人p成尖下巴,自有一種違和感。
㈩ 為什麼古時候的畫要把人畫成眯眯眼,人物也都畫得很難看,不美型,感覺很醜
是很醜啊,不僅人物畫的丑,景色畫的也不立體,甚至各個朝代畫的東西,還有很大的不同。
說白了,古代的國畫,更像是畢加索抽象畫的鼻祖。
就說清明上河圖,那上面的畫,給你感覺它就是純純的二維,根本沒有三維的既視感,整個清明上河圖,全是一張臉的模子,比起西方畫,連人家13世紀的畫風都比不上。(憤青看到肯定要噴,呵呵)
人家的畫,好歹還能記錄一些真實的歷史,我們的畫,完全扭曲到了一種程度,扭曲到考古學家很難根據畫,來復原畫主人原先的長相。
實際就是一幫畫技爛成狗,卻死活不願意承認的人而已。
現在保留它,實際是為了文化保留,而且很多畫,雖然畫的人物奇醜無比,扭曲了歷史事實,但具有歷史意義,文化風格。
所以,有些丑的東西,應該摒棄的東西,就被留了下來,冠上了「文化」的頭銜。
現在的國畫,既視感很舒適,是因為現在的國畫,實際已經不算是以前的國畫了,融合了西方元素在裡面,增強了視覺效果。
當然,這群畫師打死都不會承認他們融合了西方元素在裡面,如果你質疑,他們會噴死你。
國畫,真要是算得上美的,就要算潑墨畫了,不過潑墨畫多用於景物,而非人物。
其次,對於花紋的構造以及設計,這點畫師們歷朝歷代都很用心。
人物,就算了,你還不如去看考古學家根據頭顱復原容貌,那才是真正的美。
其次,有些逗比,為了維護古代畫,還故意說,西方那是寫實畫....
所以...
咱們聽他們的狡辯吧,無所謂。
再看看你下面的這些回答,我真的很無語。
對了,清代的畫師,也畫的奇醜無比,但是故宮中還保存著一副由西方畫師畫的畫,那真是畫的很美。
至少說明一件事,古代人的審美,和現代的差距,是緩慢變化的,並沒有樓下說的那麼誇張。
其次,呂氏的復原圖也很漂亮,更加說明,古代人的審美,與現代人的審美最大區別在於畫師的技術問題,裝束妝容問題,而非審美問題。
說白了,就是一個字!
爛!
爛到還不承認的地步!
爛到,要用千百語言去美化他們。
所以與其跟他們費口舌,倒不如去看看科考復原的畫面,就知道古人的畫技,有多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