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為什麼不好當
㈠ 皇帝好做嗎
最近在看《大唐興亡三百年》,作者帶領我們重回大唐,見證了從大唐的建立、大唐的繁盛,「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最後到大唐的衰亡落幕,大唐的二百八十九年,彷彿是一個生命的輪回。賢臣遇到明主,會有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然而再賢明的宰相遇到一位只顧修仙的皇帝,再強大的國家也會衰敗。
皇帝一點都不好做。
一、做皇帝之前,你得有為你謀劃、力挺你,死心塌地跟著你的一幫人才,你得有膽識,有魄力,比如洛陽之戰,唐太宗李世民圍困王世充,進攻洛陽 「四面攻之,晝夜不息,旬余不克」,後面又有竇建德的救援軍,唐軍被兩面夾擊,李世民卻鎮定自若,不畏艱難,在戰場上,拼的是謀略,比的是耐力,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李世民一馬當先,將士跟進,攻向敵人主帥營賬。此時竇建德正在接見群臣,眾人忽見李世民騎兵沖來,驚恐不已,亂成一團」。結局顯而易見,李世民以寡敵眾,贏得了勝利。這不是一個人的戰斗,是一群人的戰斗,如長孫無忌,程知節,尉遲敬德等英雄人物的支持,為登基奠定了基礎。
二、做了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高枕無憂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對外,防高麗、吐蕃等周邊小國侵佔土地,對內,防宰相、宦官、外戚權力擴大。有時候還要忍,李世民要給自己准備出嫁的女兒多准備點嫁妝,魏徵不準,有違禮制,有時候絲毫不給李世民面子,搞得李世民幾次下不來台。有人就問李世民說:「皇上,魏大人為什麼每次說話你都出去散步啊?」唐太宗的回答是:「我怕我殺了他!」你看,唐太宗控制自己的情緒,顧全大局,委屈自己,因為魏徵是個賢臣。魏徵一生進諫二百多次,都被李世民一一採納,一個敢說,一個敢聽,開創了一個繁榮盛世。
三、創業容易,守業難。皇帝做久了,難免心裡會膨脹自大,如唐玄宗李隆基,後半生與前半生一百八十度反轉,前半生勵精圖治,任用賢明宰相,成就了開元盛世,常言"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而後半生耽於享樂,變得驕奢淫逸,荒廢朝政,最後丟了長安,逃亡成都。可見,皇帝也是人,「自律」也很難。
皇帝不好做,人人卻爭著做。
㈡ 唐朝時期的皇室,為什麼會那麼混亂
唐朝皇室的混亂在中國封建史上也是首屈一指,這些混亂的事跡多與穢亂、殺伐有關,玄武門之變就是其中之一 。玄武門之變說到底是一場奪權的流血事件,而且還是發生在手足、父子之間的爭奪 ,最終李世民殺兄師弟登上皇位。唐朝皇室丑聞頗多,唐高宗娶小媽武則天為皇後,唐玄宗立兒媳婦楊氏為貴妃這兩樁艷聞。比如唐高祖李淵強娶大臣辛處儉之妻為妃 等等。之所以唐朝皇室這么混亂,原因在以下幾點:
三、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使得皇室教育失敗,唐太宗在位期間,認為皇子高於三公,使教師不能安心教導皇子,心理因素不平等使得客觀上不利於師生關系的養成。皇子反感傳統文化知識,不願意接受教育。雖然他們外示儒學,許多皇帝骨子裡欽慕佛教和道教,也一度出現佛學壓過入學和道教,例如後面三教爭霸局面。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影響所及,對官學和皇家教育造成極大的破壞。
大唐盛世,唐朝是中國古代最開放的國度,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十分活躍。所謂飽暖思淫慾,唐朝皇室的淫亂是中國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不能與之匹敵 。
㈢ 為什麼唐朝那麼強大卻有半數帝王是傀儡
唐朝有半數皇帝是傀儡,這主要是拜武則天和唐玄宗所賜。
強勢父母容易培養出弱勢的孩子,這個邏輯今天也沒有改變。
心理學家對此是這樣解釋的,強勢的父母在培養孩子上往往缺乏耐心,批評訓斥成為家常便飯,造成孩子自主意識差,沒主見,性格上懦弱。
武則天是中國少有的女強人,她想當女皇帝,因此處處壓制兒子,兒子們軟弱也就成為自然。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就是這樣的軟弱皇帝。皇帝軟弱,成為傀儡也就順理成章。
李隆基把他的兒子放在一起養起來,不給他們事做,到了成年也不讓開府,個別兒子被委任了官職,李隆基也會告訴他們,讓手下人干就行了,你們不用管事。這樣李隆基的兒子們得不到鍛煉,能力無法提高,所以都很平庸,沒啥作為。
更嚴重的是李隆基的後代延續了李隆基的做法,對他們的後代也這么管束。結果,的確是杜絕了政變的問題,但是出現了“黃鼠狼生竇楚子,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李隆基以後的皇帝,能力是越來越差。
一個國君沒有能力,當傀儡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㈣ 唐朝的皇帝為啥大多短命
不只是唐代,古代皇帝大多命短,一來有些皇帝的確勤於政事,操勞過度,比如唐太宗啊,雍正帝啊,還有些過於縱欲,自然也活不長,有些迷戀丹葯,其實都是有毒金屬,吃了更容易死。。。。
㈤ 為什麼說唐憲宗是唐朝最失敗的皇帝
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藩鎮割據、宦官弄權的弊端開始逐漸顯現,這個時候,在位不到一年的唐順宗,開始了一場著名的改革運動——永貞革新。
普羅大眾對「永貞革新」這一歷史事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蜀道主導改革官員,大家一定很耳熟。在唐順宗的支持下,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形成了以劉禹錫、柳宗元、王伾、王叔文為核心的官員。他們主要改革的核心,就是抑制藩鎮、打擊宦官。
永貞革新雖然只持續了短短數月,但是它的失敗,不僅僅讓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仕途坎坷異常,更是直接影響了唐憲宗的執政理念,更是為後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帶來了惡劣影響。甚至於,一些可以動搖唐朝國基的禍患,也在這大明宮中被悄悄埋下了。削藩成功,正值中興的皇帝絕不會想到,此時的大明宮中,人人自危。而元和十五年,凌煙閣中竟然顯現《推背圖》異象,正是山雨欲來的前奏!
永貞革新的失敗,帶給唐順宗的,是被逼退位的現實,與心有不甘的憤怒;帶給唐憲宗的,雖然是成功復仇的極度快感,但這其中還有著一樁暗藏危機與野心的殺局!《大唐懸疑錄》文化懸疑小說,以永貞革新與元和中興為背景,為你展現大唐王朝榮耀背後的千古謎局!
㈥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的帝王為什麼知名度很低
有這么一本書叫做《玄宗之後無大唐》,你可以現象一下為何除去唐玄宗李隆基以外,其他的人知名度這么低了,發生安史之亂以後,大唐氣數已盡,無力回天,後期的帝王一任不如一任,註定了唐朝的結局。
最應該說的應該是末代皇帝唐昭宗,他能求李克,讓李克救救他,一個皇帝能活成了這個樣子,讓人家幫助自己看看能不能保住皇位,他就是別人手中的棋子,最後死在了洛陽,死狀非常狼狽,大唐三百年的歷史告一段落,從唐玄宗重色開始,大唐就已經走了下坡路,後期的領導者再無作為,大唐的興盛到此結束。
㈦ 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談談如何才能做一位好皇帝
唐朝從建超一直到李隆基登機的前期都是屬於繁榮時期,唐朝真正衰弱是從李隆基後期才逐漸顯現出來的,主要的標志就是楊貴妃的出現,楊貴妃的出現給李隆基在帶來歡樂的同時也為唐朝的衰落買下了伏筆,在此後的皇上統治期間可以說是一位不如一位,這才導致了唐朝的最終覆滅。
要想真正當好一位好皇帝切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就是自己就有雄才大略,有著一顆慈悲的心,更有著一統天下結束叛亂的決心,其次君王在統治期間要傾聽百姓心聲,相信忠臣,躲到民間走訪去體察民情,根據微服出巡的接過來調整相應的政策,要有一顆容納百川的心。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㈧ 唐高祖李淵在位8年最後被迫禪位 大唐開國皇帝為何如此憋屈
唐高祖李淵可能是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之一了,身為大唐的建立者李淵僅僅在位八年便被迫禪位李世民,為何李淵最後會落得如此憋屈的地步呢?恐怕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李淵沒能做好立嗣工作。實際上唐朝的建立,李世民也是立下赫赫戰功,而且更有人說李世民功績不在李淵之下。但李淵還是執意把李建成立為太子,導致兄弟最後必定會走上反目之路。等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淵對他也以無可奈何了。
歷史上最悲催的一位開國皇帝非李淵莫屬了。
沒錯,就是唐高祖李淵。
按說一個盛世帝國的創始人應該很強勢才對,不應該這么悲催啊,可李淵偏偏就是個「倒霉孩子」。
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他活得好生窩囊,好不容易成了皇帝,可以安享太平盛世,順帶欣賞一下自己的豐功偉績。可卻又被兒子逼著早早退了位,怎一個「霉"字了得?
從小就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李淵,遠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西涼開國之君李暠。
近祖亦可追溯到其祖父李虎,西魏的八柱國之一。
父親混的稍微差點,但也混到了唐國公的爵位。
所以說,李淵的背景夠硬,很牛!這也為他後來的成功作了很大的鋪墊。
李淵七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在古代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就是個孤兒,和一般的孤兒不一樣的是李淵除了父愛,其餘的一切有增無減。
他還繼承了唐國公的世襲爵位。
更重要的是李淵的母親還是獨孤信的女兒,獨孤皇後的親妹妹,李淵自然也就成了皇親國戚。
剛入任隋文帝就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
這是個什麼官呢?
皇宮禁衛軍中的武官,首先官職不太高,級別比較低,但發展潛力卻很大。因為在皇帝身邊當差那可是重點培養的對象。
果不其然,李淵是支潛力股,隋文帝很快就讓他擔任譙州刺史。
但這時楊堅卻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水淹了大興城,雖然卻是個夢,但楊堅卻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便對李氏一族有所戒備。
李淵也從譙州調到隴州,再調到岐州。原以為會在刺史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沒想到事情又出現了轉機。
隋文帝駕崩了,晉王楊廣登基。
楊廣一上台,對他的這個表哥真的很不錯,讓李淵做了太原的留守(也就是太原的最高行政長官)。這可比他原來的地位高多了。
但這種信任只是暫時的,不信任才是長遠的!對楊廣這樣的人來說,永遠信任一個人是不可能的。
有人說,一句謠言可以成就一個人,一句謠言也可以讓一個王朝覆滅。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童謠:
「楊花落,李花開。」
正巧傳到了楊廣的耳朵里,別問是怎麼傳的,隔牆有耳啊。
楊廣知道後很不高興,便展開了對李氏人員的重點排查。懷疑李淵那是肯定的,但還沒懷疑到除去他的程度,因為還有一個叫李渾的人比李淵更為可疑,只因李渾的叔父李穆太厲害了,功高震主。
就這樣李渾被殺,李淵又順利逃過一劫,但你要認為楊廣會對他打消了疑慮那可就錯了。
有一天,楊廣對李淵的外甥女說:「你舅舅怎麼遲遲不肯來呢?」
「舅舅病了」。
「是不是病的快死了?」
李淵知道後,嚇了個半死,害怕李渾就是他的下場,於是便學蕭何壞自己的名聲。
這招雖並不新奇卻讓李淵躲過了殺身之禍,值!
在隋末天下大亂之後,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和晉陽縣一個叫劉文靜的縣令張鑼著要起兵造反。但李淵這個人不知是膽小,還是顧及到往日的情分,更況且造反的勾當也不是那麼好乾的,弄不好就是掉腦袋的事兒,所以就死活不同意。
可他的兒子李世民卻很有野心,想當皇帝。於是就找了一個叫裴寂的人,讓他在楊廣的晉陽行宮中選了幾個宮女,趁著李淵唱醉了酒,硬是把這幾個女人塞給了李淵。
等李淵一醒來發現完了,誤入了賊船,只能跟著走了。
至此,便拉開了晉陽起兵的序幕。不管是自願的,還是逼不得已的,李淵還是選擇了造反。
趁著天下大亂之際,佔領了大隋的都城長安。
隋朝滅亡,新的王朝自此誕生了,他的開創者叫李淵。
說到這里李淵好像是因禍得福了,但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大事,讓他痛不欲生。這便是著名的歷史事件——玄武門之變!
李淵當皇帝後根據嫡長子繼承製立了李建成為太子,雖然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才能,李淵不同意,沒用。
更何況李淵認為大隋亡國的悲劇就是隋文帝楊堅廢了楊勇改立楊廣所導致的,所以他堅決立長子為太子。
可李世民偏偏是野心太重的那位,當初造反的口號都是他率先提出來的,要說不想當皇帝,誰信呢?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在玄武門外,李世民派人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要知道李淵總共才四個兒子,除了李元霸早死外,如今他就只剩下李世民這么一個兒子了。
他痛心,卻不能治李世民的罪。
但更讓他痛心的還在後頭。
李世民為了斬草除根,連他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一家老小也不願放過,全給殺了。
心力交瘁,痛不欲生的李淵算是徹底絕望了。
九月四日,李淵便讓位於李世民,當了太上皇。
十三年後病死。
㈨ 唐朝皇帝為何如此沒用
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步入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成為唐朝政治的毒瘤。因為安史之亂的教訓,朝廷遍地安置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此舉原意為加大地方軍事掌管力度而防叛亂再起,但因節度使的權力多無限擴增,乃至統領地方軍事民政和經濟,使得割據形成。
代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擁立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後,雖然一心希望改革朝政。但是,國家受創巨大,邊防空虛,外患嚴重,東南地區又爆發民變。吐蕃軍隊也攻入關中,長安一度淪陷。河北降將的不馴與回紇的勒索也大大消耗國力。由於河北諸將的反復無常,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代宗晚期正式形成。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廿日,代宗去世。
接替代宗即位的是其長子李適,號為德宗。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滅藩鎮之禍害。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德宗與山南、淄青等節度使之間爆發戰爭,但是由於補給不足,唐軍發生嘩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這次戰爭進行五年,雖然最後叛亂首領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此外,從德宗在位期間開始,宦官開始掌控禁軍,擔任監軍,宦官濫權的局面也宣告形成。從此以後唐朝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裡。德宗雖然早年起用楊炎為相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改善國家的財政形勢,但之後卻開始信用奸臣盧杞,並聽信其讒言,先後誅殺楊炎和劉晏兩位能臣。之後,德宗就對大臣非常猜忌,甚至在其晚年還對大臣進行特務式的監視。貞元廿一年(805年)正月廿三日,德宗去世。但是,此時唐朝的政治環境已經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