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陽黑子不好
Ⅰ 太陽黑子有什麼傷害
太陽黑子的影響——磁暴 全球性的強烈地磁場擾動即磁暴。所謂強烈是相對各種地磁擾動而言。其實地面地磁場變化量較其平靜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緯度地區,地面地磁場變化量很少有超過幾百納特的(地面地磁場的寧靜值在全球絕大多數地區都超過 3萬納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專門儀器做系統觀測才能發現。 磁暴是常見現象。不發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當太陽活動增強時,可能一個月發生數次。有時一次磁暴發生27天(一個太陽自轉周期)後,又有磁暴發生。這類磁暴稱為重現性磁暴。重現次數一般為一、二次。 研究簡史 19世紀 30年代 C.F.高斯和韋伯建立地磁台站之初,就發現了地磁場經常有微小的起伏變化。1847年,地磁台開始有連續的照相記錄。1859年9月1日,英國人卡林頓在觀察太陽黑子時,用肉眼首先發現了太陽耀斑。第二天,地磁台記錄到 700納特的強磁暴。這個偶然的發現和巧合,使人們認識到磁暴與太陽耀斑有關。還發現磁暴時極光十分活躍。19世紀後半期磁暴研究主要是積累觀測資料。 20世紀初,挪威的K.伯克蘭從第一次國際極年(1882~1883)的極區觀測資料,分析出引起極光帶磁場擾動的電流主要是在地球上空,而不在地球內部。為解釋這個外空電流的起源,以及它和極光、太陽耀斑的關系,伯克蘭和F.C.M.史篤默相繼提出了太陽微粒流假說。到30年代,磁暴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查普曼-費拉羅磁暴理論中,他們提出地磁場被太陽粒子流壓縮的假說,被後來觀測所證實。 50年代之後,實地空間探測不但驗證了磁暴起源於太陽粒子流的假說,並且發現了磁層,認識了磁暴期間磁層各部分的變化。對磁層環電流粒子的存在及其行為的探測,把磁暴概念擴展成了磁層暴。 磁暴和磁層暴是同一現象的不同名稱,強調了不同側面。盡管磁暴的活動中心是在磁層中,但通常按傳統概念對磁暴形態的描述仍以地面地磁場的變化為代表。這是因為,人們了解得最透徹的仍是地面地磁場的表現。 形態 在磁暴期間,地磁場的磁偏角和垂直分量都有明顯起伏,但最具特徵的是水平分量H。磁暴進程多以水平分量的變化為代表。大多數磁暴開始時,在全球大多數地磁台的磁照圖上呈現出水平分量的一個陡然上升。在中低緯度台站,其上升幅度約10~20納特。這稱為磁暴急始,記為SSC或SC。急始是識別磁暴發生的明顯標志。有急始的磁暴稱為急始型磁暴。高緯台站急始發生的時刻較低緯台站超前,時間差不超過1分鍾。 磁暴開始急,發展快,恢復慢,一般都持續兩三天才逐漸恢復平靜。磁暴發生之後,磁照圖呈現明顯的起伏,這也是識別磁暴的標志。同一磁暴在不同經緯度的磁照圖上表現得很不一樣。為了看出磁暴進程,通常都需要用分布在全球不同經度的若干個中、低緯度台站的磁照圖進行平均。經過平均之後的磁暴的進程稱為磁暴時(以急始起算的時刻)變化,記為Dst。 磁暴時變化大體可分為 3個階段。緊接磁暴急始之後,數小時之內,水平分量較其平靜值大,但增大的幅度不大,一般為數十納特,磁照圖相對穩定。這段期間稱為磁暴初相。然後,水平分量很快下降到極小值,下降時間約半天,其間,磁照圖起伏劇烈,這是磁暴表現最活躍的時期,稱為磁暴主相。通常所謂磁暴幅度或磁暴強度,即指這個極小值與平靜值之差的絕對值,也稱Dst幅度。水平分量下降到極小值之後開始回升,兩三天後恢復平靜,這段期間稱為磁暴恢復相。磁暴的總的效果是使地面地磁場減小。這一效應一直持續到恢復相之後的兩三天,稱為磁暴後效。通常,一次磁暴的幅度隨緯度增加而減小,表明主相的源距赤道較近。 同一磁暴,各台站的磁照圖的水平分量H與平均形態Dst的差值,隨台站所在地方時不同而表現出系統的分布規律。這種變化成分稱為地方時變化,記為DS。DS反映出磁暴現象的全球非軸對稱的空間特性,而不是磁暴的過程描述。它表明磁暴的源在全球范圍是非軸對稱分布的。 磁照圖反映所有各類擾動的疊加,又是判斷和研究磁暴的依據,因此實際工作中往往把所有這些局部擾動都作為一種成分,包括到磁暴中。但在建立磁暴概念時,應注意概念的獨立性和排他性。磁暴應該指把局部干擾排除之後的全球性擾動。 成因 太陽耀斑的噴出物常在其前緣形成激波,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約經一天,傳到地球。太陽風高速流也在其前緣形成激波,激波中太陽風壓力驟增。當激波掃過地球時,磁層就被突然壓縮,造成磁層頂地球一側的磁場增強。這種變化通過磁流體波傳到地面,表現為地面磁場增強,就是磁暴急始。急始之後,磁層被壓縮,壓縮劇烈時,磁層頂可以進入同步軌道之內。與此同時磁層內的對流電場增強,使等離子體層收縮,收縮劇烈時,等離子體層頂可以近至距地面2~3個地球半徑。如果激波之後的太陽風參數比較均勻,則急始之後的磁層保持一段相對穩定的被壓縮狀態,這對應磁暴初相。 磁暴期間,磁層中最具特徵的現象是磁層環電流粒子增多。磁層內,磁赤道面上下4個地球半徑之內,距離地心2~10個地球半徑的區域內,分布有能量為幾十至幾十萬電子伏的質子。這些質子稱為環電流粒子,在地磁場中西向漂移運動形成西向環電流,或稱磁層環電流,強度約106安。磁層環電流在磁層平靜時也是存在的。而磁暴主相時,從磁尾等離子體片有大量低能質子注入環電流區,使環電流幅度大增。增強了的環電流在地面的磁效應就是H分量的下降。每注入一次質子,就造成H下降一次,稱為一次亞暴,磁暴主相是一連串亞暴連續發生的結果。磁暴主相的幅度與環電流粒子的總能量成正比。磁暴幅度為100納特時,環電流粒子能量可達4×1015焦耳。這大約就是一次典型的磁暴中,磁層從太陽風所獲得並耗散的總能量。而半徑為 3個地球半徑的球面之外的地球基本磁場的總能量也只有3×1016焦耳。可見,磁暴期間磁層擾動之劇烈。 磁層亞暴時注入的粒子向西漂移,並繞地球運動,在主相期間來不及漂移成閉合的電流環,因此這時的環電流總是非軸對稱的,在黃昏一側強些。 除主相環電流外,在主相期間發生的亞暴還對應有伯克蘭電流體系。伯克蘭電流體系顯然是非軸對稱的。它在中低緯度也會產生磁效應,只不過由於距離較遠,效應較之極光帶弱得多。它和主相環電流的非軸對稱部分的地磁效應合在一起就是DS場。 由於磁層波對粒子的散射作用,以及粒子的電荷交換反應,環電流粒子會不斷消失。當亞暴活動停息後,不再有粒子供給環電流,環電流強度開始減弱,進入磁暴恢復相。 所有這些空間電流,在地面產生磁場的同時,還會在導電的地殼和地幔中產生感應電流,但是感應電流引起的地磁場變化,其大小隻有空間電流引起的地磁場變化的一半。 研究意義 磁暴觀測早已成為各地磁台站的一項常規業務。在所有空間物理觀測項目中,地面磁場觀測最簡單可行,也易於連續和持久進行,觀測點可以同時覆蓋全球陸地表面。因此磁暴的地面觀測是了解磁層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在研究日地空間的其他現象時,往往都要參考代表磁暴活動情況的磁情指數,用以進行數據分類和相關性研究。 磁暴引起電離層暴,從而干擾短波無線電通訊;磁暴有可能幹擾電工、磁工設備的運行;磁暴還有可能幹擾各種磁測量工作。因此某些工業和實用部門也希望得到磁暴的預報和觀測資料。 磁暴研究除了上述服務性目的之外,還有它本身的學科意義。磁暴和其他空間現象的關系,特別是磁暴與太陽風狀態的關系,磁暴與磁層亞暴的關系,以及磁暴的誘發條件,供應磁暴的能量如何從太陽風進入磁層等等問題,至今仍是磁層物理最活躍的課題。磁暴作為一種環境因素,與生態的關系問題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
Ⅱ 太陽上面為什麼會出現黑子
太陽黑子,其實就是一種太陽活動現像。是太陽表面上的一種氣體旋渦,溫度非常高,一般在4000度左右。又由於它的溫度要比太陽表面自身的溫度要低些,低1500度左右,所以,它看上去亮度就沒有太陽表面亮,像一個暗色的小黑點。所以我們叫它「太陽黑子」。
這些小黑點的大小一般在1000公里左右,有些大的還可以達到20萬公里。
這些黑點又是怎麼來的呢,推測應該是太陽磁場的原因,具體的不知道。科學家認為,太陽黑子的形成,很大的可能是太陽強大的磁場引發了一個區域物質結構的改變,太陽裡面的光熱不能夠正常的傳到太陽表面,使得太陽表面溫度不均,那些低溫的小塊,就是我們稱為的太陽黑子。
科學家觀測發現,太陽黑子活動是有周期性的,差不多每過11年就會大面積出現一次。黑子活動頻繁的時候會對我們地球的磁場產生影響,它會干擾我們的無線電通訊,以及飛機和衛星的安全運行等等好些方面。
Ⅲ 科學家研究表示,太陽黑子2024年發生大爆炸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曾經有科學家表示, 「太陽黑子」或許會在2024年發生大爆炸 ,那麼屆時地球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太陽黑子」到底是什麼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到底什麼是「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是一種天文學名詞,簡單來說,它就是太陽光球層表面形成的一個暗區。這個暗區里聚集了大量的磁場,是太陽最為明顯的活動現象。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知道,太陽上一個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而且在 「太陽黑子」的運動更激烈時, 太陽上還會出現光斑和日珥等現象 。
那麼「太陽黑子」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什麼看起來就像太陽上長了黑斑一樣?
其實「太陽黑子」之所以看起來顏色暗淡,看起來跟一個黑點一樣, 是因為它中心的溫度比光球層低。
這由於太陽內部密度與外部密度差過大,才導致了區域出現溫差,最終形成的 「太陽黑子」。
一般情況下,「太陽黑子」的形成和消失會歷經幾天到幾個星期不等。而且「太陽黑子」都是成群出現,此時太陽上就會出現 磁暴現象 。
要知道, 磁暴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不僅會讓我們的指南針失靈,還會讓部分動物迷失方向。嚴重的還會阻礙地球的無線電通信和各類交通工具的正常運行。
那我們能夠通過肉眼看到太陽上的黑點嗎?
其實,「太陽黑子」確實可以用肉眼看到,但是要頂著強烈的日光去看,基本是看不見的,而且還會傷害我們的眼睛,所以大家最好不好輕易嘗試。
說到這里,肯定有不少朋友想去觀察「太陽黑子」,在這里提醒一下大家,如果真的想去觀察,應該選太陽落山的時候。
因為這個時候的太陽光不是很強烈,我們也許可以通過肉眼來觀察太陽上的小黑點。但是能不能看到「太陽黑子」,就要看大家的運氣了!
那「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首先,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 「太陽黑子」會對地球的磁場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它的活動會影響指南針的准確性,讓一些動物失去方向感,嚴重的還會影響一些現代化工具的運行。
其次,「太陽黑子」還會讓地球上的氣候發生變化。在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它劇烈活動的時候。
雖說此時地球環境會變的乾燥,農作物會大幅度減產。但是一旦「太陽黑子」的活動會減少,地球的氣候則會變的十分潮濕,雨水增加,洪澇災害不斷。
一些科學家通過對「太陽黑子」的研究發現, 每隔11年,一個地區的環境就會發生變化。 而這些變化和「太陽黑子」的數量以及運動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目前「太陽黑子」還是比較穩定的,它的爆發也有一定的規律。
但是如果真如一些科學家所表示的, 「太陽黑子」會在2024年發生大爆炸,那時的地球又會怎麼樣呢?
在這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 到了2024年,「太陽黑子」不一定會爆炸 。
我們在前面介紹過,「太陽黑子」的數量有一個為期11年的周期性,但是這個11年並非是穩定的。 按照多年的觀測記錄來看,「太陽黑子」數量的平均值周期最短的為9年,最長的則為13.6年。所以這個日期不一定是固定的,也就是說,即便會發生爆炸,也不一定會在2024年。
其次,不管「太陽黑子」是在哪一年發生了大爆炸,都不一定就會對地球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那些說「太陽黑子」爆發會毀滅地球的言論,有些言過其實了。不過這里要注意的是,它的發生改變地球氣候,讓地球再一次進入生物大滅絕,是有可能的。
當然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因而盡管它爆發了,也不會改變什麼。
再者, 地球的表面擁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層,有了它的保護,「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不過,如果「太陽黑子」出現決裂大爆炸,產生了比平時強上百倍、千倍甚至萬倍以上的威力,那就要另說了。不過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還是很低的。
說道「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我們也可以通過回顧 歷史 事件來了解。
在明朝時期,「太陽黑子」就發生過一次大爆炸,當時整個明朝都發生了大旱,且旱情持續了數十年。當時的百姓們都難以維持生活,這一事件加速了明朝走向滅亡,畢竟那時候的 科技 手段無法與現代相比,人們治理災害的能力,也比現在弱得多。
但是如果「太陽黑子」爆炸的威力比明朝時期還要強,我們又當如何呢?
這個答案誰也不好說。因為大自然的威力很多時候遠非人力可抗衡。就比如說近幾年來地球發生的種種北極冰川融化,東非蝗災和澳大利亞大火等等。
與其說這是「太陽黑子」造成的影響,不如說這是人類對地球環境破壞造成的惡果。
因此,對於這些預言我們不必太過執著,過好現在的每一天也很重要,你們覺得呢?
Ⅳ 太陽黑子對人有益還是有害
太陽上某一部分的黑子增多時!地球上的某一地去的紫外線就輻射會加強,就會對人類的皮膚不好,
導致的後果就會有皮膚病之類的病症發生,所以太陽黑子活動過於平凡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和
大
Ⅳ 人在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期為什麼容易患病
人在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期為什麼容易患病呢?
這是因為在太陽黑子活動的高峰期,太陽會發射大量高能粒子和X射線,並引起地磁風暴。它們破壞了地球上空的大氣,使天氣異常,導致地球上的微生物繁殖,並為疾病流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頻繁的太陽黑子活動在生物體內引起強烈的電離。
科學家們還發現,在太陽黑子活動的一年中,病原菌的毒性會加劇,進入體內後會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和生化過程,也會影響疾病的進程。因此,太陽黑子數量達到高峰時,必須及早預防疾病的流行。
Ⅵ 太陽黑子是什麼呀太陽黑子對地球有危害嗎太陽黑子為什麼會爆炸呢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相對較低的地區,大約比其它地區要低1500度左右,所以看起來好像是黑的。太陽黑子往往伴隨著強烈的磁場活動,並放出高能粒子。但因為地球有磁場保護,所以對人類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對宇航員和衛星的影響較大。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年,但如果考慮到黑子的磁性的話,則周期為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