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中醫都是脾胃不好
A. 中醫養生重「脾胃」,原因是什麼
中醫經常講到脾胃,也會有很多人通過一些保健的方法去養脾胃,可見脾胃的重要性,我們吃的大部分食物,都需要脾胃去進行運行,然後轉換成氣血和營養達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脾胃是一個人體的免疫器官,它的功能有很多的作用,它就像身體里的指揮官,我們的整個胃腸道消化吸收系統,都是脾胃在起作用,所以胃腸道的相關疾病,比如說消化不良,胃糜爛等等疾病,都是要通過調理脾胃,來達到緩解和治療的作用,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醫養生重脾胃,原因具體是哪一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在氣血不足的時候,會感覺到非常的疲憊,時間久了面色也會非常差,體內非常的濕熱,情緒也會非常的差,睡眠質量也會下降,所以在養生過程中,把自己的脾胃保護好,是非常重要的。
B. 中醫為什麼強調要調理脾胃
其實上天是不太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體素質好,有的人從小就體弱多病。中醫有「腎為先天之本」的說法,認為這些區別是先天精血遺傳決定的。
但是上天又是公平的,因為後天的生活環境與習慣可以彌補先天不足的缺陷。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過調理後天的脾胃功能來彌補。
先天因素只是決定身體素質的條件之一,實際健康情況看的還是後天的調養。譬如一個桶,桶的大小決定了能裝多少米,這是先天因素,但是實際桶里裝多少米,看的就是後天的因素。
《黃帝內經》把人體患病的原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因素,例如四時天氣的變化,細菌,病毒等外邪侵襲;另一類是內在因素的影響,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精神情志的變化或者過度沉溺於某種情緒中,都會導致內傷。
現在的人不愁吃不飽穿不暖,而是吃得太好了,整天膏粱厚味魚肉蟹蝦;古代人過勞傷脾,現代人上下樓有電梯,出門汽車代步,久逸傷脾。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人脾胃差的由來。
人體自身小環境的陰陽平衡,以及這個小環境與自然界大環境之間的協調。人體失去平衡,需要葯物來讓人體恢復正常,而葯物也需要通過脾胃才能進入人體發揮作用。如果脾胃虛弱,那麼吃什麼都沒用。
人體對抗疾病,如同作戰,後方要向前方輸送各種軍需物資,才能確保前方打勝仗。脾胃就是向全身各個器官輸送各種各樣營養物質的中堅力量,是保證身體其他機能正常運轉的基石。
C. 脾胃不好原因是什麼
=脾虛是個中醫名詞,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中醫專家指出,脾虛首先和飲食不節有關,吃飯沒規律、暴飲暴食或飢一頓飽一頓,都可能導致脾虛。可以用中葯調養,徳甫常胃葆茶一天喝兩袋,1-2個周期就有改善,調理好後不易復發。此外,過多食用寒涼、生冷或是肥甘厚味、難以消化的食物(如油膩的食物、甜食等),也都容易傷脾。因此,睡覺時愛流口水的成人,飲食上要有規律,要多吃健脾食物,如薏米、蓮子、粳米、芡實、山葯、扁豆、豇豆、胡蘿卜、香菇、大棗、栗子,或是用陳皮泡水喝。
1、脾氣虛的典型症狀: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的典型症狀: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按,行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許多人雖然從來都不熬夜,睡眠質量也很好,但是眼眶周圍卻常有黑眼圈,眼袋也越來越大
長期脾虛的症狀與危害
3.中氣下陷的典型症狀: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的典型症狀: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
D. 為什麼中醫都強調要調理脾胃
脾是我們身體中重要的淋巴器官,脾的功效很多,而且脾因為其含血量豐富,可以及時的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又被稱之為「人體血庫」,這么重要的器官,我們該如何保護呢?接下來就一起去看看從中醫的角度上,養脾是怎樣的。
中醫認為,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濕為陰邪,耗傷脾陽。脾病多為兩種:
一是脾濕過重,導致全身虛胖。濕氣太重傷脾陽之氣,脾氣受損,無力將食物轉化為營養,而滯留為水濕,濕久必濁,囤積為脂肪。
二是思傷脾,表現為人特別瘦。無論吃多少也長不胖,這就是中醫講的「胃強脾弱」,食物根本無法被吸收而堆積成垃圾,最終也會變成濕氣,這時還要調動元氣去化濕,更多地消耗人的能量。換言之,一個人體虛肥胖或消瘦都跟脾胃機能失調、脾陽之氣受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