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為什麼會便宜
❶ 晉國實力那麼強大,為什麼會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殆盡
眾所周知,晉國在春秋時期是雄霸一方,到了戰國卻被韓趙魏分了個稀碎,原因為何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三:在春秋時期,晉國幾乎和所有諸侯的關系都不太行,唯一的一個好朋友吳國(心疼夫差),也被後起之秀越國吞並了,其他諸侯國打不過韓趙魏這三大氏族,也不好出面干涉晉國的內政,生怕惹火上身,於是就選擇了沉默,任由晉國窩里斗,所以到最後,其他諸侯國也沒能站出來,導致了晉國的滅亡。
話說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關系最不好,天天對著干,沒想到還沒等楚國下狠手,晉國被自己家的氏族先弄翻,造成三家分晉的局面,實在是可惜。
❷ 秦穆公幫晉文公奪位,為何短短幾年,秦晉兩國就反目成仇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出兵護送晉國公子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吸取此前的教訓,秦穆公令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將領,率甲士兩千,保護新即位的晉文公。名為保護,實則為牽制,秦穆公想控制晉文公。
當時秦穆公在護送晉文公回國的時候,留下了兩千甲士還有三位大將,為的就算能夠牽制住晉文公。但晉文公更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對人人都有犒賞,表面風光地歡送他們跟隨秦穆公歸國。
秦國在這一戰中吃了大虧
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將領,跪在秦穆公大帳內,他們都請求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秦穆公最終忍了。秦穆公首次到達中原,就這樣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經過大半年的鏖戰,晉軍攻克河內郡所有領土,並將這里據為己有,秦軍雖然曾協助晉國作戰,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就這樣兩個國家有了仇恨。
❸ 秦穆公送重耳回晉國奪位,晉文公稱霸後,秦穆公後悔了嗎
重耳說的就是晉文公了,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其才能自然不是秦穆公可以比擬的。而晉文公正是秦穆公派軍隊護送回到晉國當上新的晉國君王的,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是這樣一個自己親自送回到晉國的人竟然成為了日後稱霸中原的人,所以秦穆公打心底里是有點點後悔和懊惱的,因為一切的發展都沒有按照自己想好的那樣去進行下去。
秦穆公首次到達中原,就這樣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經過大半年的鏖戰,晉軍攻克河內郡所有領土,將這里據為己有,秦軍雖然曾協助晉國作戰,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到這里,秦穆公肯定後悔自己當時的所作所為
❹ 春秋時期晉國是第二個稱霸的 ,為什麼會淪落到第一個被分裂的地步呢
晉國是周朝的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晉國的一生從輝煌到落敗,聽者無不唏噓。
要說造成晉國出現這種局面最出名的一件事情是曲沃代晉,曲沃代晉事件給晉國留下了巨大的隱患,當時晉獻公殺死了晉國宮室的所有公子,並在決定立奚齊為太子後,對其他兒子趕盡殺絕。
晉國後期的混亂,註定了他的覆滅,就這樣被掩埋進歷史的黃沙里。
❺ 春秋戰國,晉國為什麼淪落到被三家分晉的局面呢
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中,一共出現了5位霸主,主流說法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哪種說法,晉國都是其中一霸,而且晉國還是第二個稱霸的,稱霸時間也是5個當中最久的,足有百年,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那麼為何如此實力雄厚的諸侯王會被自己的手下瓜分了自己領土呢,並且因為它的分裂而使得中國歷史結束了春秋進入到戰國。
春秋五霸
自晉國稱霸一來,與身邊的秦國,楚國的戰爭就從沒有停止過,特別在那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登基上位後,楚國迅速變為了中原一霸,開始了與南面晉國不休止的戰爭。有一個比較可笑的問題在於很多戰爭都不是在自己領土上打的,都是圍繞著自己身邊的一群小弟開打的。夾在他們中間的有鄭國,陳國,宋國,衛國等,兩個諸侯王經常為了身邊的小弟打仗。在楚莊王登基不久後,就出兵包圍了晉國最親近的附庸鄭國,當晉國派兵來救的時候,求生欲極強的鄭國已經投降了楚國,並與楚國合並一處擊敗了晉軍。兩年後晉國再次派兵想奪回鄭國,結果又被楚國擊敗。雖然南方戰場晉國面對暫時的失敗,可是西面與秦國打了幾次,都以晉國勝利結尾,從這也可以看出,晉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幾處開戰,依舊不慫。
史學家大多都把三家分晉當做是春秋與戰國的劃分界線,這裡面也是禮法被徹底打破的開始,當時在這之前的春秋時期,禮法基本也是擺件,看看而已,但是大家多少還是會有顧慮的,所以春秋時間最流行的不是吞並小國,而是收小弟,認大哥,稱霸中原。只有晉國被自己手下的大臣瓜分後,才掀起了一陣吞並狂潮,這也是我個人認為三家分晉為啥是區分春秋和戰國的劃線。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現實體味下還是很有意義的,再強大的國家,在沒有禮法的束縛下,終究是一盤散沙。可以看出現實社會中,也要遵從“禮”與“仁”道德,才能長治久安。
❻ 進入戰國時期的晉國為什麼會一分為三,秦國是不是撿了大便宜呢
後晉高祖石敬瑭本是後唐的節度使,為了稱帝不僅對契丹國主自稱為“兒皇帝”,而且還將大片國土拱手讓人,即位後又拚命壓制國內反契丹情緒,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賣國皇帝”。然而對於石敬瑭的所作所為,很多正直之士非常反感,有甚者還揭竿而起,希望推翻他,可惜功敗垂成,令人無比遺憾。這位極富正義感的人物,便是成德節度使安重榮。
不久,晉軍主帥杜重威率軍圍攻鎮州,但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損失慘重,無奈只能通過收買叛徒的方式,從城西水碾門偷襲入城。在隨後的巷戰中,城中軍民2萬餘人壯烈犧牲,安重榮也因眾寡不敵被擒獲,隨即被石敬瑭下令處決。次年正月,石敬瑭將安重榮的首級裝在小匣子里,向“父皇帝”耶律德光報功,奴才嘴臉畢露無疑。
❼ 春秋五霸之一晉國,是哪些原因造成會被瓜分
春秋末期,晉國內部的韓、趙、魏三家勢力很大。三家的卿大夫已經壓過晉國的君主。
三家分晉,標志著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它的意義在於他們用新制度取代了舊制度。
❽ 歷史上晉國這么強的霸業,為什麼會衰落了
自晉文公建霸至晉襄公繼業以來,中原霸主的地位大多掌握在晉國的手中,但襄公之後,靈公至景公時期,晉國因欠缺賢才和有些諸侯不太服晉,使得晉國的霸主之位稍有下滑。
造成晉國霸業中衰的原因,除了以上兩點外,最主要的是卿族的驕橫跋扈。
開晉國卿族專權之始的便是趙氏。趙氏是晉國功臣之後,但自從趙盾執掌晉政後,勢力便如日中天,釀成日後“趙盾弒其君“的事件。
後來卿族們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造成六卿專政及三家分晉的局面,也就不稀奇了。
首先是范氏當權,中行氏與他勾結,這兩家都十分驕橫跋扈,他們聯合起來攻擊趙氏,迫使趙氏首領趙鞅流亡到晉陽。後來,范氏內部又發生內訌,智、韓、魏三家劫持晉侯討伐范氏和中行氏。
晉出公十七年,智、韓、魏、趙四家滅范氏與中行氏。在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力量最強,他首先聯合韓、魏並攻趙氏,韓氏與魏氏因害怕智氏消滅趙氏之後,會再來對付自己,就與趙氏聯手,一齊出兵滅了智氏。最終,趙、韓、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晉亡,史稱“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晉國政治有其獨特的面貌,即晉國宗法封建遭到破壞。自晉獻公之後晉無公族,同姓公族的勢力遭到摧毀和壓抑,故造成異姓宗族的崛起,這是使晉國國勢走向六卿專政和三家分晉,甚至亡國的最主要因素。
❾ 為什麼晉國會逐漸走向君權衰落,走向分裂的局面
晉國,這是周成王弟弟唐叔虞的封國,在周公旦攝政之時,唐國發生了內亂,公然反抗周王朝的統治,周公親自率軍攻滅了唐國,消息傳到鎬京的時候,周成王正在和弟弟唐叔虞一起游戲。聽到消息後,周成王把一片桐葉削成了玉珪的樣子,在嬉戲中將這片桐葉給了唐叔虞,並且說要把唐地分封給他,這就是“桐葉分封”的典故。
晉國在建立之後,經過了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晉國漸漸走向了強大,到了平王東遷之時,晉國更是成為了支持平王東遷的最大功臣,得到了大片領土的封賞,晉國實力大增,後來更是強勢了整個春秋時期。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麼最後會因為君權衰落而走向了分裂呢?
到了晉文公重耳即位之後,晉國大宗以及公族在此前的兩場動亂中實力大損,從此便不再能直接左右著晉國朝堂。晉獻公時期因為翼城大宗的前車之鑒,開始不任公族,到了晉文公時期,公族已經不能擔負起輔政的重任,重耳不得不將“不續群公子”作為了國策,作三軍設六卿,以六卿取代之前輔政的公族,執掌著晉國的朝政大權,輔佐著君王。
獨特的六卿制度使得晉國能夠稱霸整個春秋時期,但是也直接使得晉君的君權日益衰落,晉國走向分裂也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