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不逃到找不到的地方
A. 項羽在失敗之後為何不肯渡江逃走,而是選擇自刎
說法一:項羽認為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所以羞愧自刎而死。這種說法應該是當下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了,很多人都認為項羽本身就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漢子,當初項羽把這些子弟兵們從江東帶出來就曾經承諾過他們必將會讓他們滿載榮耀而歸。但可惜事與願違,最終在項羽和劉邦的角逐當中還是劉邦提高一招。而項羽自己更加是無言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們,他把這些子弟兵們帶出來,卻不能夠完完整整的帶回去,所以他愧對這些父老鄉親們,最終才會選擇自刎而死。
其實不管怎麼說,項羽應該都是歷史上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而現如今楚漢之爭的戰火早已經消失在塵埃之中,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所需要做的就是銘記這段歷史。
B. 為何項羽寧肯自刎,也不渡江逃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我們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留下的一首詩,詩中歌詠的正是不肯過江東見江東父老的項羽。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只要項羽過了江東以後就可以卷土再來,那麼楚漢爭霸最終的勝者還猶未可知。但是項羽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他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呢?
再就是還是前文提到的項羽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他當年帶著一眾江東子弟四處征戰,如今卻只是那麼寥寥幾人跟著他返回江東,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了臉面去見那些江東的父老,因此索性在烏江邊自殺了。
另外項羽是一個極其豪爽大氣的人,他可能覺得自己已經失敗了,他接受不了自己灰溜溜地返回江東,所以他選擇了在江邊自殺,這樣就算死了,他也就像後人所說的一樣,依然是一個為後人歌頌的鬼雄。
C. 劉邦直到閉眼前才真正明白,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人們常說,歷史成王敗寇,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人們記住了功虧一簣的項羽,也記住了五次北伐而全部失敗的諸葛亮。
項羽的一生,可以說是波瀾壯闊,正是他率領義軍,東征西討,並且在巨鹿之戰,率領區區數萬民兵,擊退了橫掃六國的秦國20萬主力,從而破滅了秦始皇企圖傳承千百年的夢想,然而遺憾的事情是,項羽雖然是一名軍事天才,卻並不擅長治理國家。
在楚漢相爭當中,他幾次三番放過劉邦,給了他迅速做大的機會,從而導致了自己在軍事上的失敗。項羽的死,是十分悲壯的,他一路撤退到了烏江邊,亭長勸他回到江東,可以圖謀東山再起,然而項羽以無言見江東父老的理由拒絕,最終自刎而亡。
劉邦的選擇,帶著最後的豁達,他將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在人間也無多留戀,就算苟延殘喘也是虛度光陰,臨終前的劉邦,想來和項羽,也是一樣的心情。
D. 劉邦直到駕崩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不渡江逃生嗎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最精彩的人物,大概就要數劉邦與項羽了。尤其是項羽,司馬遷是極其喜愛這個人物的。眾所周知,項羽是沒有做過皇帝的,他是兵敗自刎的。本來他是可以不用死的。卻為何要自刎呢?劉邦直到駕崩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不渡江逃生。
劉邦還說,項羽本來是可以活下來的,但是他選擇了死。其實,項羽為什麼選擇死,直到劉邦駕崩前才知道,劉邦駕崩前身患重病,但是此人拒絕了大夫的治療。這是因為他不敢面對死亡,不敢面對疾病。秦始皇也有這個毛病,他也不敢面對死亡,不敢面對疾病。那麼項羽之所以自殺,正是因為他不敢面對失敗。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缺點,這也許就是英雄或者天才的缺點嗎?英雄與天才的內心有致命的脆弱的地方。
E. 魯國是項羽的封國,為何項羽最後不逃亡魯國
雖說魯國是項羽的封地,但項羽撤退時和魯國相隔十萬八千里,就一個烏江都讓項羽沒辦法跨過,更別說遙遠的魯國了。所以項羽沒有選擇逃亡到魯國的原因之一是距離太遠,原因之二是項羽已經沒有勇氣再回到魯國了,他說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其中也包含魯國的父老鄉親。
劉邦當時攻打項羽的戰略方陣部署的非常精密,他以大型U字形成包圍圈,自西北像東南挺進,每個拐點都有派了大將前去圍攻,而東面的魯國則是由大將軍灌嬰等人來負責。照這個形式,項羽不管逃去哪裡都會受到劉邦夾擊,最終結局可能與烏江邊也差不了多少,所以項羽就沒做多餘的掙扎,放棄突圍逃亡,自刎於烏江邊。
F. 項羽逃到烏江邊,本來有機會到江東,為何放棄
我覺得有兩點原因:其一是項羽自負,不願意低頭,再加上虞姬自刎,他傷心欲絕,於是放棄渡江去江東;二是項羽知道劉邦不會放過他,逃到江東只會害了江東的百姓。正是由於這兩點原因,導致項羽逃到了烏江邊,原本是可以渡江逃往江東,但是最後他放棄了,在烏江自刎身亡,一代梟雄就這樣慘死。想想項羽的結局,也是讓人十分惋惜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可項羽偏偏不肯留下來,也正是說明了他的政治謀略並不高。
所以,正是因為如此,項羽選擇了自刎,放棄逃亡的機會。
G.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贊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斗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卷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斗、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