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有的東西都是前後纏絲

為什麼有的東西都是前後纏絲

發布時間: 2022-09-11 00:52:38

『壹』 賈寶玉的纏絲白瑪瑙碟子其中隱藏了什麼樣的深意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著重寫的是一次詩社,探春發帖邀請眾人齊結海棠詩社,由此開啟了大觀園的詩意生活。

這邊廂寶玉與眾姑娘們在秋爽齋內吟詩作賦,風花雪月,那邊廂怡紅院內難得的一段清閑時光,寶玉不在房裡,晴雯、秋紋、麝月等幾個人坐在一起做針線。

這是難得的一個場景,平日大家忙這忙那,難得的幾個人聚在一起閑聊,幾乎相當於開一個小型的碰頭會了。

那邊是雅集這邊是俗務,一面是詩意與遠方,一面則是身邊的一些雞毛蒜皮家常瑣事。靈魂層面,世俗的層面,這兩者相互碰撞構成了人生百態。

每個人所處的身份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所關注的對象的不同,公子小姐們關注的是靈魂如何詩意地棲居,而丫鬟們關注的則是誰比誰多得了一件衣裳。

這就是世相,眾生,曹雪芹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不單只關注於豐滿的理想,同樣也關注於骨感的現實。他寫小說有理想化的一面,也有非常現實的一面,這兩者在他的筆下可以同時共存。

但是這些並不是固化的,有朝一日,錦衣玉食的寶玉們淪為「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之時,也會為一日三餐發愁,曹雪芹總是擅於做出這些驚人的對比,從而去告訴人們這些生活的真相。

三、纏絲白瑪瑙碟子的作用

從眾人的這些談話中透露出的這些信息,是對整個小說的一種有效的補充,曹雪芹寫小說就是這樣,有主線,有次線,在這種密不透風的故事結構中,往往能見縫插針地補錄許多內容,紅樓夢可以說沒有一處是閑筆。

而從這段話也可以反映出每一個人的脾氣跟秉性,麝月的含蓄,晴雯的口角鋒芒,秋紋的奴性與諂媚,作為由襲人一手調教出來的麝月跟秋紋,對於襲人的成功上位恐怕也不會沒有一點的嫉恨與不滿。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小算盤,小心思,在這場沒有寶玉參與的怡紅院的內部談話,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微妙的關系已經顯露無疑。而最為潑辣生動的晴雯,日後也為自己的口無遮攔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最後,故事的結尾依然要由那隻白纏絲瑪瑙碟子來收尾,老到的襲人及時的把話題扯了回來,「少輕狂罷。你們誰取了碟子來是正經。」襲人又用這只碟子去給湘雲送東西,由此引出了接下來的螃蟹宴和菊花詩。

不得不說,襲人在怡紅院真的是具有特殊的權力與地位,寶玉的東西她隨便就可以送人了,簡直就是怡紅院的半個主人了。

某種意義上說,這只纏絲白瑪瑙碟子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是紅樓夢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道具。

『貳』 太極拳為什麼要腿部纏絲呢

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也是擖手(現通稱為推手。)技擊的重心所在。學習陳氏太極拳到了相當程度之後,一定要精研纏絲勁,才能登堂入室,達到拳藝的大成。陳品三先生所謂:﹁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亦作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纏絲勁分為順逆二種,再配合動作的上下、左右、前後等就形成了立體型態的纏繞圓圈。纏絲勁是源自中氣,中氣發於心內(古人之心猶今人之言腦),由腎而生,經命門而出入,動則出,靜則入,藏於丹田,入於骨縫,外達肌膚,陳氏謂﹕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肌膚者謂之纏絲勁。

此言纏絲勁的本質及其生發情形,打拳時是渾身都是纏勁,而用以表現此種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纏絲勁的主體是臂與腿。品三先生著作在單鞭著內詠詩雲:東沖西打在單鞭,左右運行玄又玄,此精〈言纏絲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原有定,最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力真積久,且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
一動一靜俱渾然,如欲渾然窮原象,三五光明月正圓,照臨天下千萬物,無物能逃耳目前,或擒或縱皆由我,頭頭是道悟源泉。這首詩是說明了纏絲勁是由心中發而形於股肱為順逆纏絲;股為腿,肱為臂。
他說纏絲勁須要仔細研究,日久功深,豁然貫通,渾身都是太極纏絲勁,動靜渾然,敵勁難逃我耳目,擒縱在我,這是因為我明悟了纏絲勁道理,自然而然成了太極渾然之象,無往不利了。
手與腳纏絲的配合,一般而言,是同一側的手和腳,順則同順,逆則同逆;但也有例外就是在單腳獨立與解脫擒拿時是可以不按此規律的。
手臂與腿部的生理構造不同;手是架空的,而腿卻是以地面為支柱,手部的纏絲方向是以手指或手掌為准,腿部的纏絲方向是以膝蓋為准,手掌只可正背面翻轉,膝蓋卻可連續向內或向外轉圈,因為有這種不同的關系,腿部的纏絲較為復雜,就有提出來討論的必要了。
研討腿部的纏絲勁,首先要明了腿部纏絲如何劃分順逆。太極拳是以虛實變化為主,只要有動作運勁,就有虛實變化,腿部纏絲當然不能例外。所以依虛實變化來研究,劃分腿部的順逆纏絲,就此較簡單而容易明了了。
即當膝蓋由內轉外時,是由虛變實,或由外轉內時是由實變虛;由於膝蓋的轉向外與轉向內的虛實變化,在兩腿所形成的纏絲為:

一、當在右腿時,為順時鍾方向轉動;在左腿時,為逆時鍾方向轉動;稱為順纏。
二、當在右腿時,為逆時鍾方向轉動;在左腿時,為順時鍾方向轉動;稱為逆纏。

『叄』 太極拳中手或掌的內旋和外旋是怎樣解釋的

內旋是右手反時針旋轉,左手反之
外旋是右手順時針旋轉,左手反之!
練太極手上動作很少,都是腰腿帶動的,手基本不動,任其自然.

『肆』 請問這個據說是纏絲瑪瑙的東西是真的嗎

是真的,上面的條紋就是纏絲,瑪瑙很透,很漂亮。這東西一般造假造不出這個效果。
放心佩戴,沒問題。

『伍』 真有絞勁絲這東西嗎

絞勁絲的存在毋庸置疑,美國幫派爭斗很常用。但軍隊里是否真的真的大規模使用就不得而知了。一些單位確實使用絞勁絲摸哨。
這種東西結構和原理一點也不復雜,只需要一根夠結實的細鋼索和兩個著力用的把手而已。用來摸哨相對安靜而且干凈,不會留下血液之類的痕跡。但其實我一直疑惑被勒死的人大小便失禁怎麼辦。

『陸』 太極纏絲技巧分享

太極纏絲技巧分享

太極拳纏絲勁訓練是一個細膩的過程,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太極纏絲小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論纏絲功

「太極拳,纏法也」。陳式太極拳所稱的纏絲勁也就是螺旋、弧線運動軌跡,無論是在練拳和推手當中,它都是建立在「掤」勁(太極拳的掤、捋、擠、按四正勁法之一)基礎之上的運動。練習時要求周身纏絲勁無處不在,無論是手上、腳上;腰上、腿上;肘上、膝上;也無論是大纏、小纏;左纏、右纏;順纏、逆纏,在練拳時無時不在。纏絲勁的實質就是一種弧形的引化方法,使對方的來勁改變方向,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練習時一定要加上「稝勁」意念,所謂:「用意不用力」,就形成了太極拳的以「掤」勁為主的沾粘勁,這就是太極拳的精髓。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既要處理好外形方面的辯證關系,又要用意念引導,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如此內外結合,實在是不容易,因此,解決問題就要從最簡單的單式基本功開始,世界上存在的最基本的東西也就是最根本所在。

纏絲勁的實質,就是一種掤勁的弧形運用,無論是在健身和技擊運用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功效。在健身方面:這種螺旋、纏繞的運動方式,不僅對於人的筋骨、關節、皮肉以及內臟和各個系統功能,都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加之意念、神經的調節作用,更促使經絡暢通,使氣血循環旺盛。在技擊方面:按照太極拳的'原則「舍己從人」,我運用纏絲勁、稝勁、粘黏勁引入彼勁,使對方的來力改變方向而不脫離,並使其失去重心,站立不穩。由於運用太極拳特有的「掤勁」引化,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可使對方處處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時我處處占據主動地位,隨時可以出擊,這叫做:「引進落空合即出」。

練習太極拳,不僅要做到形狀走螺旋、纏絲勁,而更主要的是用意不用力,每一動用意念做先導,這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運動的關鍵一點。我們要在長期鍛煉肢體運動放鬆的質量上下功夫,非由此入手不可。在意氣的引導下,形成極鬆柔,極靈活,剛柔相濟而且是掤勁不丟的、沾粘連隨的纏絲運動規律。拳諺雲:「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一旦有意念發出剛猛的信號時,內勁就會突然爆發,迅雷不及掩耳,異常剛猛,這就是太極拳的剛柔相濟。這種勁,不是你想發就能發出來的,它是在長期練拳、在達到了極柔、極松的質量程度以後,才會自己出現。「圈」越小,內勁越大,其剛猛程度越高。太極拳所說的「圈」,是指練功夫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這種「圈」,並不是指手腳劃的圈,而是指內勁的大小、厚薄程度。內勁小,體內氣場薄,外形的動作幅度就會大、就明顯。內勁大,體內氣場厚,外形動作就小、就不會有明顯的動作表現。這實際上就是纏絲勁的大小,是由外形的弧線運動和意念、內氣的催動,結合掤勁不丟的沾粘勁組成,這種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剛柔相濟的勁,是由基本纏絲功夫、太極拳套路功夫和太極推手功夫的長期鍛煉而來,這就是太極拳的「掤勁」,這種以「掤」勁為主的勁,就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太極拳練習的復雜性、完整性和統一性,不亞於進行一項科學試驗,其精細程度可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找不到症結所在,就很難練懂太極拳。現在就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單手纏絲開始,以起到提綱攜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二、練習方法:

1、正面纏絲(單雲手)

以左手為例:兩腳分開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張,手心斜向外,虎口圓虛,手臂外展,沉肩墜肘,開襠貴圓,立身中正,氣勢松沉而飽滿,結合虛領頂勁,精神提起,氣沉丹田。接下來,身略微左轉再向右轉,以左手小指領勁,鬆手指、鬆手腕、松肘、松肩、松左腰胯,依次由手指(梢節)到肘(中節)、到腰腿(根節)順纏,此時氣已沉入丹田。繼續運行使手指方向朝向右側,再開始以腰勁為主宰,左腳蹬地,催動兩腿,腰襠合力,旋踝轉膝,右胯松沉,使勁傳至右腿、重心右移,身微右轉,保持兩胯放鬆。(不僅是在此時,就是在練拳時,無論動作怎樣運轉,始終活胯圓襠,始終象是坐在凳子上打拳一樣。)此勢為合、為蓄,合勁蓄勢之意。

接下來,左手在腰胯松沉(塌腰)的同時,向右上穿掌外翻,要上下配合,保持身體平穩,上虛下實,這叫做「有上必有下」,陰陽平衡的道理。手的動作不可過大、過快、過猛,要動起有根,動手之前先動腰。如果手的動作過大,那麼相應的,腰的動作就體現不出來了。 緊接著,右腳蹬地,腰襠合力,左胯松沉,出肘,重心向左移動,左手逐漸展開,形成一周。此勢為開、開展之意。手臂不可伸直,伸到九成,在於將展未展之間。 整個動作要仔仔細細的、緩慢的運作,要認認真真地體會動作是否順遂,有一星點不順的地方就要糾正。重點要做到勁起於腳根,要通過蹬地移動重心。要節節貫串,起主宰作用的是腰和腿。俗話說得好:「腰襠膝,發動機」。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 反過來,右手正面纏絲亦如上所述,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

注意:太極拳動作無非是一合一開而已,右手順纏下沉為合勁,小指領勁里合,氣沉丹田。翻掌時中指領勁,為轉折、折疊,陰陽轉換。逆纏出肘為開,大母指領勁,注意力在肘尖、小臂和手腕,這樣做可避免架肩,達到高質量的放鬆程度。太極拳的第一層功夫就是要達到放鬆質量的提高,要讓全身松透,關節拉開。只有高質量的放鬆才能打通經絡,化去身上的疆硬勁、拙勁,同時才能很好地培養內氣。

單雲手如此往復進行練習,要細心體認,子細琢磨,在「明」師的指導下,每一個動作每次練30到40遍,堅持一年必有收獲。一旦你真正弄懂裡面的奧妙之處,你就會感到豁然開朗、妙趣橫生,到此地步一通百通,這時你再練拳感覺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基礎,這就是基本功,這就是樁功。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2、側面纏絲

以左手為例:兩腳分開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張,手心斜向外,虎口圓虛,手臂外展,沉肩墜肘,開襠貴圓,立身中正,氣勢松沉而飽滿,結合虛領頂勁,精神提起,氣沉丹田。接下來,身微左轉,左手掌小指一側領勁,逆纏向後外開,而後由逆纏變順纏,左腳蹬地,重心右移,身右轉,右胯放鬆下沉。左手外翻由順纏變逆纏,右腳蹬地,重心左移,放鬆左胯下沉,重復運作。

右手側面纏絲要求與左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同樣要求順逆纏絲的變化,內勁與外形協調一致,以內勁催外形的感覺。同時,更深一步的要求還要與呼吸相配合。順纏時吸氣,內氣陰經,回收入丹田。呼氣時逆纏,由里向外,內氣走陽經,勁起腳根,節節貫串,內外協調。本著「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的原則。

3、穿掌纏絲

以左手為例:兩腳分開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張,手心斜向外,虎口圓虛,手臂外展,氣血、經絡要有通暢感,沉肩墜肘,開襠貴圓,立身中正,氣勢松沉而飽滿,結合虛領頂勁,精神提起,氣沉丹田。接下來,身略左轉,左手手指尖領勁回挽,身向右轉左腳蹬地,腰襠合力,旋踝轉膝,右胯松沉,重心右移,使勁傳至腰、肘、手。然後松腰,同時左手上穿外翻,右腳蹬地,重心左移,以腰為主宰,勁由右腳傳至退、腰、肘、手,節節貫串,向左上後方螺旋展開運轉一周,接著重復運作以上動作。

右手穿掌纏絲要求與左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同樣,注意所有動作、動態的辯證關系,拳論說:「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尤其是做此動作時,注意旋轉中帶有棚勁(一種類似膨脹的感覺),還要特別注意上下兩段勁,手向上穿,同時腰勁下沉;腰以上,四成向上,腰以下,六成向下。此動作穿掌是向上的勁,所以此時必須要有一個向下的勁,這叫做「有上必有下」,「上下相隨」。整個功法要以腰胯的扭轉與靈活性為主要鍛煉目的,並做到下盤穩固、圓襠、坐穩盤架。

4、雙手正面纏絲

雙手正面纏絲,是由兩個單手正面纏絲組合起來的協同練習,左手、右手完全按照各自原來的軌跡進行,絲毫不能改變,因此,要求單手正面纏絲非常熟練、牢固以後,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

5、橫開步纏絲

橫開步纏絲練習,是在單雲手的基礎上,以正面纏絲的動作為基準,先是兩腳並立,當左手運至腹前時,左腳向左開步,當左肘出肘後再並步。依此,一步一步橫開步行,在運動當中保持單手正面纏絲動作運動規律不變。不要一動腿,原來掌握的姿勢都變了,還要保持拳架的原狀態。這叫做「動中求靜」,希望大家細心體認。

6、前進步纏絲

前進步纏絲練習,採用雙手練習法,身體側面對著前方(以左側在前為例),兩手心向左前並劃弧,重心偏右腳。接著兩手心向右外、向上、向後劃弧,同時出左腳向前一步。接著,兩手向後、向下、向前劃弧,重心移至左腳,右腳跟進,並於左腳旁。如此反復,一步,一步向前走。運行中要注意上虛下實的身法要求,並注意虛無全虛、實無全實。手向上掤勁不丟,虛實有度;出腿並步如貓行,兩股如古樹盤根、腰襠勁催動身形,上下相隨,周身一家。

7、倒步纏絲

倒步纏絲練習,正面向前,身略右轉,兩手心向下從身體兩側抬起,然後右手合於右耳旁,左手合於胸前。接下來,身左轉,左腳左手向左後方45度劃弧,同時右手向前推出。接著,身略左轉,左手合於左耳旁,右手和於胸前,右腳向左劃弧收回。接著,右腳右手向右後方45度劃弧。再下來就是重復動作了。倒步時注意精神貫注,以腰、腿、腳的內勁催動身形,注意瞻前顧後,打上防下,左顧右盼,耳聽八方。

8、獨立步纏絲

獨立步纏絲練習,鍛煉身體的平衡能力、丹田內勁及腿部力量,兩手叉腰,一條腿提起,以髖帶腿,順轉40圈、逆轉40圈,兩腿輪換做。

9、小纏絲

小纏絲練習,分左手纏絲、右手纏絲和雙手纏絲的正轉和倒轉。

左手正轉小纏絲:

身體自然站立,以腰勁帶動左手腕曲肘上提,再以內氣前轉手腕下沉旋轉一周,手背盡量貼近肋、跨,反復運轉。

右手正轉小纏絲:同左手。注意纏絲勁是內氣的前後旋轉,以身領手。

雙手正轉小纏絲:雙手同時進行,要注意胸腰運化,上下折疊,保持圓襠松髖。

左手倒轉小纏絲、右手倒轉小纏絲、雙手倒轉小纏絲同正轉手,唯方向相反。


;

『柒』 什麼是纏絲功

武術自古以來是口傳心受的東西,纏絲屬於太極拳最高的境界,不是門內的人師傅是不會傳的,你這么問,沒人會告訴你的。即使你在網上看了關於這方面的資料或視頻,都不回講太深,都是非常非常淺顯的。你最好還是拜個師傅,讓師傅教吧!
真是不好意思,我這么說會打斷你的積極性,這都是我親身經歷的。

『捌』 太極推手引勁的綜合技巧

太極推手引勁的綜合技巧

要練好太極推手,並運用到太極推手實戰之中去,以下太極推手技法理論或可助力。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太極推手引勁的綜合技巧,歡迎閱讀。

1,聽

聽勁在推手中可鍛煉觸覺的靈敏度。太極拳中的聽勁,並非用耳聽,乃是由手、腕、肘、臂及身體皮膚的磨搓而生出來的知覺。在與對方接手時,感覺出對方或剛或柔的力的出處和運動的方向,就可以化解對方的來勢和乘機順勢向對方發著進擊。聽者不是完全以靜待動,而是在動中沉著應付、隨機進取之意。

為此,非先掌握沾黏勁將敵緊緊吸住不可。能沾黏,才能聽:能聽,才能懂敵勁之變化。猶如言語,若不用耳靜聽,即不能理解人意。練習聽勁,首先要把自己身上的呆力拋棄,放鬆腰腿,靜心思索,集中精神,以皮膚上的極靈敏感覺神經先聽對方勁的來路方向

和所發的是哪一種勁。

2,探

是在沉著應付中,審知對方的虛實,可攻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擊,宜守者,就蓄意待機。

3,順

是不與對方的來勢頂抗,在順隨之中存暗中襲取之意,也可以說是順其勢而取其法,隨著對方來勢的高低進退而順勢變化,讓對方不能得逞。

順由懂勁鍛煉而來,故不懂勁便不能順走。譬如人來

跟著走,手及全身應跟著對方的力走。不可主動走。即使對方用手直逼我身體的中心時,也不主動引偏對方,而用身體避過力點,待對方走到手臂伸直(不敢用力)時我再走。

虛實分明,腳、手、周身都要虛實分明。

要定。初期練習推手時,最好是採用定步推手,只許倒換步,不許走動,如此能在腰腿上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時我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化對方的來勢,因此腰腿功夫好,對提高化勁能力大有好處。

要近。凡找勁、聽勁、化勁,鍛煉腰腿功夫都須逼近和貼緊對方,有利於隨化隨發。

①化勁之要訣:是在保持「身腰一條線」(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後仰)的基礎上。當對方用力壓迫時,便以腰為軸向左右轉化,或轉胯走立圓、使彼力落空。當對方之力作用於我身時,我何處受力便於何處化解。化要化得自然、合拍,無過不及。恰到好處。同時應隨機變換重心,使彼無從捉摸。變換重心的方法,全在兩腿的'虛實變化,兩腿的虛實變化全在於腰胯的轉換,為此要求周身松靜,靈活自如,此為化之要訣。

②徒化不發,不能勝人。拳經日:「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其中「己不動」是聽勁功夫,當對方的勁力被摸清並走化成強駑之末、他想發起新的攻擊而又沒發的瞬間,我已立即動勁出擊,這就形成「已先動」,並非被動挨打。發勁緊隨著化,連化帶發,快得像一個動作,不能有間隔,更不能舍近求遠,哪裡化就在哪裡發,發勁必須用整體勁,出手同時進足,勁起於後足跟。經腰而至身,前腿一弓,手臂一長,配之呼氣,其勁即出。「發勁如放箭」,用意須遠,發勁走直線,意在把對方發向遠處,以利快、狠、准地擊中對方重心。己力加於對方,對方若丟,就跟進去,這叫「逢丟必打」:對方如用大力頂抗,則應放鬆,讓對方受慣性的支配繼續前進,隨即順彼力發勁,兩者的合力將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從而把對方發得更快、更遠。

推手雙方都在憑觸覺去感知對方勁力的大小與方向加以走化。隨即發勁出擊。誰聽勁准確、化勁完美、發勁得勢,誰就能把對方擊出圈外。化與發是太極推手的技擊核心,乃是雙方比技鬥智鬥力的較量,其內容博大精深,非長期刻苦研練揣摩斷難有得,但一旦領悟其理,豁然貫通,就能愈練愈精趨於神化之境。

4,擎

是用「串勁」,即用勁接入對方並破壞其身法,使對方勁路封閉不能活變而受制,即所謂「擎起彼身借彼力」。

5,引

是不與對方頂抗,順對方來勢把對方的勁引開,同時微微送勁,牽動對方重心,使其喪失平衡而受制。所以說。以意尋勁,隨彼之動而動,對來勢用逆來順受之法引入殼中,然後從而制之。彼屈則我伸,彼伸則我屈,虛實應付毫釐不爽,忽隱忽現,變化莫測,是謂引勁。

對方不動。要引誘他動,或對方即動而引其入於自己所理想的路線,使其重心不穩、落於空處。譜雲:「能引進落空,才能四兩撥千斤。」引化的訣竅,在於我的內勁不令人知,在以意為先的前提下沾黏從人,兩手臂旋轉更須輕靈松軟,圓活下沉,動靜無偏,不丟不頂,順彼來勢,靈活運用,先引後進。半引半進。即引即進,乘勢借力,以利於我之還擊。如能這樣,自能靈活無滯,使其不易察覺我之動向,而逐步求及引進落空的技巧。

有一些人只知化勁、拿勁、發勁而不知引勁,其實引勁是處於化、拿之間。引勁比化勁難,因為對方的來勢沒有一定,不可能隨著自己的意願行事,而我又必須設法把他誘出背勢中之焦點,同時引誘的方法又必須在將對方的攻勢化到將盡未盡之時,這樣才能引其入彀。如對方藝淺,則不成問題,若是功夫較高者,又須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橫、引左打右、聲東擊西,或故意發一虛拳假引,使對方神散氣浮重心不穩,待其驚惶之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即可拿而後發,猶如彈丸脫手,無往不利。此種引勁之法,非經專心研究不能成功。引進不僅是用手引,而且還可以用身法、步法、腰法等等,引之愈長,則發之愈促愈便利,但始終不能離開沾黏二字。

6,拿

就是拿住對方的勁路,使其喪失反抗的能力,形成我順人背的局面。拿即是管,管即是拿,拿不住即管不住,管得住即拿得起。在管拿之間的時候才是拿的最好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要把對方的活關節管死、管嚴、拿死才省勁。拿勁之妙在於堵,勁道被拿,對方便毫無反抗餘地。拿所以能如此巧妙,靠的是黏勁,即高度靈敏的觸覺。高手之所以高,就在於聽勁靈敏、引勁巧妙,不論對方想如何化解總能破壞他的美夢,從而迫使他處於化不了、走不脫的絕路,再順勢陡然擊之。

拿勁比引勁、化勁還要難學,因為不能拿即不能發,拿不起來也放不出去。發之不中,皆因引之不妙、化之不好、拿之不準。欲拿便要拿實,不實則不發,發也無效。拿實為發之先鋒,拿至敵發呆而己之意到勁到之時,即發其焦點,未有不中的。在用拿法時,必須注意動作要輕靈,重則易為人發覺而變化脫去,此勁之難學也即在此。將拿到而未拿到之時,要注意不露形象,若拿到後則不能使敵逃脫,所以運用「拿」時,要在人不知不覺之間,而且拿人必須拿人之活關節,如指、腕、肘、肩、腰、胯、膝等處。否則易被化脫。拿人之時,好像用秤衡物,體重者秤砣往外移,體輕者向內移,務要使高低輕重相等,不要失去平衡。對於自己的重心,尤須注意保持平衡,務使尾閭中正、頂懸步穩。所謂「拿人不過膝,過膝即不拿」,就是說如離人遠則自己非進步不可,否則會影響重心不穩定。功深者一搭手無論何處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由己隨我所欲,俗語說的「入榫」,就是這個意思。拿勁又分有形、無形兩種。有形者拿的圓圈愈小其功愈深,反之圓圈愈大其功愈淺。無形者在兩人之皮膚相黏各施引拿時,藝淺者所運用之圓圈常被藝高者遮蔽,因為這是一種重意不重形的功夫,須下苦功鍛煉才會成功。

太極拳的擒拿法是以膜、脈、筋、穴四者為目的物,運用節、拿、抓、閉的手法,由揉摩推量覓得其點,不局限於反筋背骨,並發展為以擒拿對方的勁道、乘勢借力為主,使對方不得活變。這是在太極拳推手實踐中發展創造出的擒拿技巧。腕掌指骨之間有「抓、拿、捋、纏、鎖、擰、扣、撇」之功。骨節被拿,易為折斷;脈絡被拿,氣血難行;筋肌被拿,身無主宰;穴道被拿,神氣不合,血不周流,極易造成極大的傷害。身上有「提、攔、貼、空、擠、撞、抖、崩」之能,以及「沾、黏、欺、逼」之訣,捏住了對方勁路、牽動了對方重心、搖動了對方根力的時候,對方則毫無反抗化解餘地。我隨其進或退的方向發勁,將身勢一沉,順勢一擲,對方就飛出去了,不僅被發得遠,我更覺得乾脆痛快。這是因為聽准了勁,引進了抗,拿好了點,借到了力,掌握了火候,才覺得毫不費力,打得輕松自在。

7,發

是根據各種我順人背的時機採用與之相應的發勁形式把對方發出去。

在推手中身要欺人,步要過人,閃開正中定橫中,黏著相融,挨在何處何處動。而心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身靈步活發勁之妙在於隨。要想打得妙。必須借力打,跟隨其進或退的方向打,力應擊實,擊點要准,打上要狠,方法要多,變化要快,發時緊,放後松。切記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其擎起而加之以扭挫之力,則其根自斷,我可隨意拋擲發放。

太極拳的發勁藝術,其特點在於聽化引拿,沾黏不離,隨化隨發。聽敵之勁准確,化敵之勁恰到好處,引敵之勁使其不得活便,拿住敵勁之焦點使其失去重心身不由己,也就是在取得「我順人背」的機勢之際,我即運用折疊之術、轉換之法、讓中不讓之妙用,發勁使敵立仆。高手能化勁令人不知,發勁威力驚人,以實破虛,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由弧形的化勁而求得筆直的前發,對准目標,又穩又准,猶如放箭時箭頭射入金錢眼內一樣,乘勢將對方乾脆利落地發出去,關鍵在於全身內勁的完整協調。化發同時進行,這是太極拳最為突出的優點之一。

太極拳的發勁有截勁、長、沉勁、鑽勁、寸勁、分勁、冷勁、斷勁、抖跳勁等。其中截勁較長勁為猛,鑽勁較沉勁為厲,分勁較寸勁為狠,冷勁引人發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斷勁是在引得勢後內勁稍微緩隨即以全身蓄勁直發於人身。抖跳勁是當自己被對方黏住時即用腰腿勁抖拍於敵身,則敵雙腳騰起,應之而拍地上,好像拍球一樣,特別奇怪的是先拍若干下,復用長勁發出,敵被發出後仍能騰跳若干起,故此勁甚為奧妙。

若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的越盡,太極拳的彈性內勁就會產生越快。但是,怎樣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掉,這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往往有的練習者不得要領一年、二年、三年過去了,身上的僵勁仍然沒有化掉,走起拳架來渾身僵硬,不流暢。針對其造成的原因,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四個重要環節:

其一:要明確畫大圈之理。

練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標准,更要弄清怎樣達到標准。練習陳式太極拳,必須經過一個從畫大圈,到畫中圈,再到畫小圈的過程,才能達到最高境界的無形圈。因此,練圈者必須認認真真的走好畫大圈的這個重要環節,要用一到兩年的時間認真的畫好大圈。只有畫好大圈,才能把身體內的重要骨環、關節畫開、畫活,達到身肢放長的目的,才能畫好中圈。誰領會這一點快、早,誰就能在練拳過程中不走彎路,高人一籌。

其二:要明三節之理。

人體全身有根節、中節、稍節三節之分。即臂為稍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三節之中又各分三節。臂之三節即:手為稍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身之三節即頭為稍節,腰為中節,腹為根節。腿之三節即足為稍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練者要認真走好三節勁。如在用兩臂走圓畫圓時,開時肩、肘、手依次相開,合時手、肘、肩依次相合;發勁時,一定要作到根催,腰達,稍發。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全達到節節貫穿,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松活流暢之目的。

其三:要明纏絲運動之理。

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練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僵勁產生太極拳彈性棚勁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纏,前後纏,左右纏,進退纏,正斜纏的一順一逆,雙順雙逆的五對纏絲作到位,開合時,要作到順纏合、逆纏開,均衡、對稱、協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久而久之的練習,就可以達到渾身俱是纏絲圈。全身上下、左右無處不纏絲,而又以身軀纏繞為主宰,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胸腹的折疊運化來帶動貫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纏絲,進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溝通周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周身,調解三焦,和平陰陽,內壯五臟,而又柔活骨節、肌腱、筋韌、外強筋骨。

其四:要明白用意不用力之理。

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主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只有運用這個方法,經過長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韌帶盡可能的得到放鬆,松開,拉長和舒展,由於伸筋拔骨而使內氣通於經絡,經肉離骨而使內氣充於肌膚,骨節張開而使內氣斂於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彈性的棚勁,意到氣到勁自然到。

雖然目前我還不能徹底領會,但經常看看總是有益的,作為參考再組合我樂太極網的其它文章,通過論壇交流,探討就會有新收獲


;
熱點內容
為什麼有一段時間會突然變聰明 發布:2025-05-26 02:20:51 瀏覽:324
小米分屏為什麼用不了了 發布:2025-05-26 02:10:28 瀏覽:344
為什麼烤串便宜 發布:2025-05-26 02:03:14 瀏覽:79
為什麼嘴角周圍顏色是青色的 發布:2025-05-26 01:58:32 瀏覽:924
為什麼家裡不能放三角形的東西 發布:2025-05-26 01:55:54 瀏覽:858
小米換機為什麼一直正在連接 發布:2025-05-26 01:48:50 瀏覽:980
晚上睡不著一直想動是為什麼 發布:2025-05-26 01:41:44 瀏覽:14
陶瓷為什麼有多種顏色 發布:2025-05-26 01:36:40 瀏覽:134
買東西為什麼有旗艦店 發布:2025-05-26 01:21:10 瀏覽:194
淘寶拍完下架的商品是因為什麼 發布:2025-05-26 01:19:04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