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用東西釣魚
㈠ 古代人用什麼釣魚,你知道嗎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的魚兒不應人。這首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最近兒子在學這首詩,無意中讓我想起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漁具可供漁友們垂釣,在古代沒有現在發達的科技,用什麼釣魚呢?
讓我們最熟知的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話說姜子牙的在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還不一定能釣上魚,更別說是直鉤了,但是姜子牙就是直鉤還不用魚餌就釣到了很多魚,不愧為神人也。
據歷史記載,古代釣魚的魚鉤最初是將竹條或木條兩頭削尖包在魚餌中,後來人們學會了用動物的骨頭磨製的魚鉤,再後來有了鐵制的魚鉤。還有一種魚鉤是聽老輩人講的,用兩片或三片像竹葉中間寬兩頭尖的片子,用麻線拴住將蚯蚓或者螞蚱捏起來夾在中間,當魚把魚餌吃到嘴裡,竹片會張開卡住魚嘴。
魚線則是用麻線,再稍稍時尚一點的就是將結繭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自然乾燥後形成的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魚竿,古代人就是用竹子製成的,多說竹子砍下來是彎的,用火烘烤之後再用重物壓直就可以了。魚漂,最初沒有魚漂,發展到後來有的有用鵝毛,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逐漸使用魚漂,再後來有了鉛塊。魚餌,古代沒有現在這么多的餌料,都是用一些昆蟲之類的,比如現在釣友們一直在用的蚯蚓,螞蚱~
㈡ 古代人用什麼工具釣魚
現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那麼,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又怎麼釣魚呢?當然,古人自有辦法。先說釣鉤,到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會磨製骨質釣鉤.到商代和西周以後,便有了鐵制釣鉤,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里對「釣」解析為:「鉤魚也。」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再說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乾燥後使用。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於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製作,從《詩經》里就可找到根據,《國風·衛風·竹竿》:「霍蓄竹竿,以釣於淇。」同時,古人對於釣魚季節、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驗。如張志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撅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垂相》:「八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釣魚好時節。此外,古人對於線與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詩人方干在其《贈江上老人》詩中提到:「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白芷現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
㈢ 古代釣魚的起源是什麼
最早的釣魚方法是完全講究實用的,還為了滿足營養的需求。有跡象表明,最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擅長用魚叉刺那些在潮水落去後,擱淺在小水坑裡的魚。雖然這種方式有時還很管用,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被動的生存方式。更多其它可靠的捕魚方法終於出現了,社會進步了,釣魚技術也隨之進步。因為食物和餌料的運用,用鉤和餌釣魚的想法也提前出現了。這個誘餌是個看了令人作嘔的東西,它是由一根埋在餌料中的細長的碎骨頭構成,它與各種材料的線系在一起。當一條毫不知情的魚吞下這團餌料後,骨頭和線就會很快滑進它的肚子里,將手中的線一拉,骨頭就橫堵在魚的胃裡,它就跑不了了。
最早的鉤是由自然材料製成的,當然這也提早了人們製造鋼鐵的時間。早期文明時代,鉤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如人或動物的骨頭,仙人掌的刺,甚至昆蟲的腿都能用來做鉤。更進步一些的文明社會里,人們製成了青銅鉤,在這之前,打火石製成的鉤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古代釣魚時,不管活餌,還是死餌都能用來捕很多種的魚類。
㈣ 古代釣魚為什麼要穿蓑衣
因為可以防雨。
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製作的。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蓑衣於1970年代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㈤ 講一講在古代的中國,人們是如何釣魚的
釣鉤,最初是用兩頭尖的小石條、竹條、木條和獸骨等物品充當釣鉤,將其包在釣餌中,等待魚兒吞食時卡住喉嚨後將之釣起;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乾燥後使用。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於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製作。
㈥ 你能說說古代的人是怎麼釣魚的嗎
現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那麼,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又怎麼釣魚呢?當然,古人自有辦法。先說釣鉤,最初是用兩頭尖的小石條、竹條、木條和獸骨等物品充當釣鉤,將其包在釣餌中,等待魚兒吞食時卡住喉嚨後將之釣起;到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會磨製骨質釣鉤;到商代和西周以後,便有了鐵制釣鉤,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里對「釣」解析為:「鉤魚也。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再說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乾燥後使用。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於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製作,從《詩經》里就可找到根據,《國風·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於淇。」同時,古人對於釣魚季節、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驗。我們把春、秋季視為釣魚的「黃金季節」,這在古籍里也早有描述,如張志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釣魚好時節。此外,古人對於線與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詩人方干在其《贈江上老人》詩中提到:「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
㈦ 古代人釣魚用的是什麼魚餌
因為古代各種技術匱乏,能用來釣魚的魚餌也是寥寥無幾,比較常用的就是食物類的,比如米飯、面團、小蟲、蚯蚓.
按魚餌的性質分,可分為植物性魚餌、動物性魚餌、動植物混合性魚餌。後兩種餌料,習慣地稱之為腥餌或葷餌。
按魚餌的作用分,還可以分為誘餌和釣餌,不過,這是過去的分類方法,現在看來並不準確。因為釣餌本身可以誘魚,可以當誘餌使用,誘餌使用的食物多種多樣,以魚喜吃、易見,引魚聚集為原則.經驗證明,用小米、大米.酒精、骨頭等最好;
誘餌也可以調製成釣餌。現在我們進行手竿競技釣或海竿釣,誘餌和釣餌已經合為一體,在誘的同時能釣,在釣的過程中又可以誘,所以我們姑且稱之為「綜合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