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君主為什麼稱號差異
1. 各國首腦或領導人為何稱呼不一樣
前蘇聯
前蘇聯為何叫總統?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錯的
前蘇聯國家最高領袖是總書記 比如戈爾巴喬夫
古巴
古巴的領袖也是第一書記
舉例:
菲德爾·卡斯特羅·魯斯 (Fidel Castro Ruz) 1926年8月13日出生於古巴東方省比蘭鎮。他1950年畢業於哈瓦那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期間,他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53年7月26日,卡斯特羅率領一批革命青年舉行反對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武裝起義,攻打古巴東部城市聖地亞哥的蒙卡達兵營。失敗被捕後,他在法庭上發表了著名的自我辯護詞《歷史將宣判我無罪》。1955年5月獲釋後,他先後流亡美國和墨 西哥,在墨期間創建了「七·二六運動」。1956年,他回到古巴再次發動武裝起義,在馬埃斯特臘山區創建了起義軍和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1959年1月,他率領起義軍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權,成立革命政府,出任政府總理(後改稱部長會議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1962年任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第一書記。1965年該黨改名為古巴共產黨後,卡斯特羅擔任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76年任國務委員會主席兼部長會議主席和革命武裝部隊總司令。在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月和2003年3月的選舉中獲勝,連任國務委員會主席。
伊拉克
不是社會主義
薩達姆是個獨裁者 所以叫總統
2. 歐洲君主的頭銜為何這么多而中國皇帝卻只有一個
我國的君王是江山的擁有者,他貴為天子,沒有頭銜可以配得上。歐洲的君主和我國的君主的概念相差很多,不可類比。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統一的國度,相傳商朝以前的君王是稱“人皇”,即和神平起平坐的存在。直到周朝以後,各代君王就自稱為“天子”,即天授王權,帶有正統領袖的味道。作為我國的皇,他擁有這片大地所有的資產,樹木、土地、礦藏和人,根本沒有第二人能抵抗他的權威。因此,這種萬人之上的高位,獨一無二的身份,根本不需要再加頭銜用於強調地位了,再說頭銜終歸是虛名而已。
3. 為什麼一些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謂不同
國家體制不一樣。僅就目前而言,有:總統(多數共和國)聯邦主席(瑞士)國家主席(中國、越南、寮國)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國務委員會主席(古巴)「九·一」革命領導人(利比亞)國王/女王(多數王國及英聯邦國家)天皇(日本)埃米爾(科威特、卡達)蘇丹(阿曼、汶萊)最高領袖(伊朗)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巴勒斯坦)元首(馬來西亞、衣索比亞)教皇(梵蒂岡)執政官(聖馬利諾)大公(盧森堡、安道爾)註:1.上述稱謂是各國名義上最高的國家領導人(與政黨無關),但不一定是實際掌權者。2.聖馬利諾國家元首由兩名權力相等的執政官共同擔任,任期半年。3.安道爾大公國設大公2名,分別由法國總統和西班牙塞奧-德烏赫爾教區主教擔任。 3
4. 請詳述一下西方君主綽號的歷史由來。
威廉一世(William Ⅰ,1027—1087),原法國北部諾曼底公國的公爵;以其於1066年率軍征服英格蘭,故有「征服者威廉」的綽號。
威廉二世(又名「紅臉威廉」,或許是因為他的紅臉頰外觀)(1056年-1100年8月2日)是征服者威廉的次子,自1087年成為英格蘭國王直到1100年。
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征服者威廉的幼子。在其兄威廉二世因狩獵事故神秘死亡後即位。
理查德 Richard I of England(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繼任英王之位後稱「理查一世」。因其在戰爭中總是一馬當先,猶如獅子般勇猛,因此得到「獅心王」(Lionheart)的稱號。
西方君主在稱呼的檔次上遠不及中國皇帝,他們並沒有像中國皇帝那樣繁瑣的稱號,稱呼相對簡單得多。西方君主也沒有那麼多的避諱,後人可以直呼其姓名,
一般是在名字之後加上大帝等詞語,如查理大帝、亞歷山大大帝、愷撒大帝等。有時為了加以區別,乾脆就在姓氏後加上數字,表示第幾世,如普魯士的腓特烈一
世、腓特烈二世等,更有簡單的乾脆把「世」也省略了,直接叫路易十五、路易十六。
除了正式的稱號,西方君主還有一些有趣的綽號。這些綽號往往根據國王的某種特點加以誇張。這些綽號有的根據君主生理形體上的特徵,有的依據其
性格為人,還有的還涉及道德方面,不一而足。西方君主的綽號風趣幽默,是君主形象的側面反映。早期的西方君王都有綽號,如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開創者就
叫「矮子丕平」,可能與他身材矮小有關。再如英國國王威廉一世綽號「征服者」,威廉二世綽號「紅毛王」,亨利一世綽號「儒雅者」,理查一世綽號「獅心
王」。愛德華一世的綽號有「長腿」、「全世界的偉大長矛」、「威爾士的征服者」、「蘇格蘭鐵錘」、「英國的查士丁尼」等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因為有
一臉鮮紅色的鬍子,綽號為「紅鬍子」。另外如「青齒王」哈扎爾德,「羔羊王」埃里克,這些稱呼皆特點鮮明,一聞其號如見其人。
5. 東西方爵位 中國是公侯伯子男 西方是公勛伯子男,第二個爵位不一樣,但為何這么接近,有淵源嗎
根本就不一樣
我國古代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西方的貴族等級是按照我國的爵位翻譯過來的
在漢語中,通常以英國和法國的貴族制度為參考,將西方貴族制度依中國爵位分為五個等級,依序是:
公爵(Duke)
侯爵(Marquess)
伯爵(Earl,在英國以外的伯爵稱Count)
子爵(Viscount)
男爵(Baron)
除了這五等爵位之外,還有親王(或王子)、從男爵、爵士、騎士等貴族封號。
其他西方國家的貴族制度與英國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意志的爵位分為15等,有的國家(如波蘭)實行四等爵位(沒有子爵),有的國家如匈牙利實行三等爵位(沒有侯爵、子爵)。
英國
Rex et Imperator / Regina et Imperatrix 國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至1947年印度獨立期間,英國君主的稱號
King/Queen 國王/女王
Crownprince 王儲,在英國稱Prince of Wales,即威爾士親王
Prince 親王或王子。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之意,而非具體的爵位。女性稱Princess(公主),國王長女稱Princess Royal,即「大公主」
Royal Duke 大公
Duke 公爵
Marquess 侯爵
Earl 伯爵
Viscount 子爵
Baron 男爵
Baronet 從男爵
Knight 騎士
其中皇帝/女皇和國王/女王稱「Your Majesty」,親王和公主稱「Your Highness」,公爵稱「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統稱lord,即勛爵。
蘇格蘭
Thane 伯爵
Laird 男爵
法國
Empereur 皇帝
Roi 國王
Dauphin 太子
Prince 親王
Duc 公爵
Marquis 侯爵
Comte 伯爵
Vicomte 子爵
Baron 男爵
Chevalier 騎士
神聖羅馬帝國
Kaiser 皇帝
König 國王
Kurfürst 選帝侯
Fürst 親王,或譯侯爵
Prinz 親王、王子
Erzherzog 大公
Herzog 公爵
Pfaltzgraf 宮廷伯爵
Markgraf 邊疆伯爵或邊境總督
Landgraf 伯爵
Graf 伯爵
Baron 男爵
Freiherr 男爵
Freier 男爵
Ritter 騎士
Junker 容克或鄉紳
荷蘭
Koning/Koningin 國王/女王
Kroonprins 王儲
Prins 親王
Aartshertog 大公(已廢棄該等爵位)
Hertog 公爵
Markies 侯爵
Graaf 伯爵
Burggraf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騎士
荷蘭現有2個親王家族,31名伯爵、103名男爵和8名騎士
比利時
Roi/Koning 國王
Prince/Prins 親王
Duc/Hertog 公爵
Marquis/Markies 侯爵
Count/Graaf 伯爵
Viscount/Burggraff 子爵
Baron 男爵
Chevalier/Ridder 騎士
Squire/jonkheer 鄉紳
截止至1986年,比利時有9位親王、5位公爵、10位侯爵、85位伯爵、35位子爵、317名男爵和113名騎士
丹麥
Konge/Dronning 國王/女王
Kronprins 王儲
Fyrste 親王
Hertug 公爵
Marki 侯爵
Greve 伯爵
Vic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騎士
瑞典
Kung/Drottning 國王/女王
Kronprins 王儲/Kronprinsessan 女王儲
Furste 親王
Prins 王子
Hertig 公爵
Markis 侯爵
Greve 伯爵
Vic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Friherre 騎士
挪威
Konge/Dronning 國王/女王
Kronprins 王儲
Furst 親王
Hertug 公爵
Marki 侯爵
Greve 伯爵
Vis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騎士
芬蘭
Keisari 皇帝
Prinssi 親王
Arkkiherttua 大公
Herttua 公爵
Markiisi 侯爵
Jaarli 伯爵
Varakreivi 男爵
Ritari 騎士
芬蘭貴族制度從屬於瑞典的貴族制度。1809年俄國吞並芬蘭後,芬蘭大公國建立了相對獨立的貴族爵位等級制度,芬蘭大公(由俄國沙皇兼任)只冊封過伯爵和男爵兩等爵位。
西班牙
Rey/Reina 國王/女王
Príncipe de Asturias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王儲)
Príncipe 親王
Duque 公爵
Marqués 侯爵
Conde 伯爵
Vizconde 子爵
Barón 男爵
Señor 鄉紳
葡萄牙
Imperador 皇帝(僅用於巴西)
Rei 國王
Príncipe 親王
Duque 公爵
Marquês 侯爵
Conde 伯爵
Visconde 子爵
Barão 男爵
義大利
Imperatore 皇帝(1936年義大利國王自封為衣索比亞皇帝)
Re 國王
Principe 親王
Duca 公爵
Marchesse 侯爵
Conte 伯爵
Visconte 子爵
Barone 男爵
Cavalieri 騎士
波蘭
Krol 國王
Ksiaze 親王或公爵
Margrabia 侯爵
Hrabia 伯爵
Baron 男爵
Rycerz 騎士
Giermek 鄉紳
匈牙利
császár 皇帝
király/királyné 國王/女王
fejedelem 親王
herczeg 大公
gróf 伯爵
báró 男爵
lovag 騎士
匈牙利本國並無皇帝,其君主稱國王。奧匈帝國時期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
俄國
Император/Императора 皇帝/女皇
Цар/Царица 沙皇/女沙皇
Цесаревич 皇太子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Инфант 大公/女大公
Князь/Герцог 公爵/親王
Маркиз/Бояре 侯爵
Граф 伯爵
Виконт 子爵
Барон 男爵
Рыцарь 騎士
夏商時期
案《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究竟事實怎樣,並無實物資料佐證。
[編輯]
周朝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參考:
《孟子.萬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襲。
秦朝
秦朝,繼續使用自商鞅變法後定下的自公士至徹侯二十等爵,專門用以賞功。徹侯食縣,其他諸爵得食俸祿如官吏。
漢朝
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時誅伐殆盡。此後,王爵僅皇族可得。早期的諸侯王國大者列郡數十,小的也有數郡,皆由諸侯王自治其國,漢廷僅為之置太傅而已,其餘丞相、內史、中尉、御史大夫之類皆王自置。經過七國之亂和漢武帝下推恩令、漢成帝綏和元年改制,諸王僅得食本國租稅,不得預國政。盡廢內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僕等與漢朝設置相同的官稱,改丞相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國與列郡無異。東漢王國制度與西漢後期一致,國與郡等,唯改太守為相、都尉為中尉,另置傅領王府事。
西漢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徹侯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稱國。侯國大者數萬戶、小者五百戶。侯國置國相如縣令,受命於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師則主爵中尉領之,就國則郡太守時時巡察之。東漢侯制與西漢無別,唯侯國較小,大者不過四縣、小者有僅食一亭者,東漢末年,曹操在列侯、關內侯下置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以當時蜀、吳兩國所轄邑名封之,受爵者無從收取租稅,開後世虛封先河。
漢武帝時,為籌措戰費,令賣二十等爵(關內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為人所輕。於是為將士立功者另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後亦賣之。
魏晉南北朝
曹魏
曹操廢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謂賜爵。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制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封地,縣侯以下無封地而有租稅。九等爵之外,曹操創立的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作為賜爵保留,仍無封、無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鄉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鄉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國大者郡、小者縣。
兩晉
西晉爵位非常繁復,設置了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共十八級。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為「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西晉諸侯王與西漢初年諸侯王相類,得專制其國。案《晉書》記載,大國二萬戶,兵五千(置三軍,中軍二千,上下軍各千五百);次國一萬戶,兵三千(置上下兩軍,各千五百);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百(置一軍)。五等爵之公國之制同下等王國,侯國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兵千人。其餘諸爵與開國爵封地稱國而但封君不治國事,鄉侯至關外侯無封邑。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遞降世襲。
南朝
南朝封爵沿襲東晉,唯封君對封國再失治權。陳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廢伯爵、男爵,後復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製:置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國租稅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級:王超品,開國郡公正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正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正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上階,散子從四品下階,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散男從五品下階。官屬:王至侯國等置官屬。
北齊:置王爵與五等爵,王爵超品,其餘諸爵視魏制各將一階,諸爵皆開國置官屬。
北周:初置開國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五等爵後據《周禮》改制,置親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十一等爵。
隋朝
隋文帝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煬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餘均廢止。
唐朝
唐朝,分親王、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郡侯、縣侯、縣男、縣子。國公以下,均加開國字樣,如××郡開國侯、××縣開國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為虛封,唯加實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稅收入(後改為領取俸祿)。
宋朝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晉至宋,封爵的承襲分為世襲罔替、世襲兩種,前者在承襲時按原爵承襲,後者承襲的時候要比照被承襲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襲。宋朝無世襲罔替的例子。除世襲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萬戶到二百戶,共十四等。食邑數字只是虛銜,唯食實封才可以領取相應的補貼。實封最多千戶,少者百戶,每戶每月折錢二十五文,隨官俸發給,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頗低。
元朝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貴族可封,宗室封親王、遠支宗親與貴族封國王。其餘國公等爵封賜甚濫。
明朝
明朝,王爵為皇族專享(開國諸大將死後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親王歲祿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由於這種世襲罔替的制度,導致後來出現舉國一歲之入不能償宗室歲祿的局面,遠支宗親將軍、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獄求飽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專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襲,也有終身者。
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兩種。
宗室爵
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時怡賢親王、同治時恭親王、光緒時醇親王、慶親王共十二個王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世襲。
宗室爵俸祿: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製,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祿
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
二等公685兩
三等公660兩
一等侯又一雲騎尉635兩
一等侯610兩
二等侯585兩
三等侯560兩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
一等伯510兩
二等伯485兩
三等伯460兩
一等子又一雲騎尉435兩
一等子410兩
二等子385兩
三等子360兩
一等男又一雲騎尉335兩
一等男310兩
二等男285兩
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235兩
一等輕車都尉210兩
二等輕車都尉185兩
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又一雲騎尉135兩
騎都尉110兩
雲騎尉85兩
恩騎尉45兩
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
閑散侯230兩
伯品級世職205兩
子品級世職180兩
男品級世職155兩
輕車都尉品級世職130兩
騎都尉品級世職105兩
雲騎尉品級世職80兩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6. 英國國王與德國皇帝是不是不一樣,為什麼稱呼不一樣不同點是什麼
不一樣。德國皇帝沿用的是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的前身)統治者的稱呼。西方從羅馬帝國開始稱其統治者為皇帝。而德意志皇帝(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
的直譯就是羅馬人的統治者。在西方一些較大的國家也 稱其統治者為皇帝,比如沙俄。而英國是王國,所以他們的君主被稱為國王。但是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英國君主也同時被叫作印度皇帝。
7. 為什麼德國君主稱皇帝而英法等國叫國王
因為德國君主真的叫做Kaiser,音譯就是「凱撒」。而英法兩國分別是King/Queen,Roi,真的就是「國王」。你總不可能把一個音譯為凱撒的職位翻譯成國王吧,畢竟在我們習慣的語境裡面,凱撒都是直接跟大帝的。
翻譯的問題說完了,下面說點正經的。
羅馬帝國是有皇帝的,因此在歐洲設下了一個規矩,那就是只有帝國君主才能稱為皇帝,而這個過程必須得到教皇的認可方才具有法律效力。羅馬帝國滅亡後的中古歐洲只有一個帝國,那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領可以稱為皇帝,因為他是被教皇認可的。在神聖羅馬帝國鼎盛的時期,英國、法國國力遠遠不如它。國力不濟,就意味著不可能得到教皇的認可,也不能被冊封為皇帝,於是他們早早斷了皇帝的念想,在自己的國家做著普普通通的國王。
德國君主為什麼被稱作皇帝呢?那是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主體是盤踞在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等德語區的大小諸侯構成的,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神聖羅馬帝國視為自己的祖先,並認為自己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祚。繼承在歐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活動。依靠繼承,血統得以延續,進而圍繞血統展開的各種權力,政治的軍事的甚至婚姻的,都可以得到保證。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君主稱自己為皇帝,無疑是對他新建立的同一國家的合法性的論證。
8. 為什麼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有不同首領稱號
國家體制不同,憲法也可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最高元首。另外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最高元首是總理,國家最高元首是英王(不是皇帝),澳大利亞現在還是屬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總督是王國派去的,並不是最高元首。凡是屬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主權國家,英王都會派去總督。每個國家都有國家最高元首和政府最高元首,2個最高元首。有的國家最高元首沒有實權,如英王,他們真正的老大是政府元首,君主立憲制國家政府元首一般為首相或者總理。我國的國家最高元首為主席,擁有極大實權,最高政府機構為國務院,最高政府元首是總理。
9. 中英美三國領導人稱謂不同的原因
國家性質和政體不同決定的,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元首是女王;美國是總統制,元首是總統,中國是社會主義,元首是主席
10. 為什麼古代歐洲的君主都稱國王而不稱皇帝
King-國王
Emperor-皇帝國王和皇帝都是君主國的國家元首,但國王和皇帝有區別。英文單詞中,「國王」為「the Kingdom」,「皇帝」為「the Empire」,不同在哪裡呢?以古代中國做類比,皇帝是大一統中國的第一號人物,分封到各地的皇親國戚和功臣才稱國王。也就是說,國王是皇帝誥封的。這個區分放在英國和其它一些歐洲國家也適用。以英國為例,英國君主上面也有皇帝。是誰?羅馬教皇。英王登基要向教皇行效忠禮,然後由教皇為其戴上王冠。英國君主的全稱都標明其統治區域,如查理一世稱「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國教捍衛者」。印度淪為殖民地後,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被加封為「印度女皇」。因為印度是異教區,教皇管不著,所以,從此英王的稱號中多了「皇帝」的頭銜。但英王只是印度的皇帝。如愛德華七世全稱是「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和所有海外自治領的國王,國教捍衛者,印度皇帝愛德華七世」。印度獨立後,英王的「皇帝」頭銜取消了。 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皇帝(Empire)。第一帝國在極盛時,統治歐洲的大部分,還控制著廣大的殖民地。拿破崙稱帝時,雖然形式上也有教皇加冕,實際上,拿破崙是藐視教皇的,在事實上並不受教皇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