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為什麼不接受外國東西
⑴ 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為何鄰國迅速開化,清朝卻不思進取呢
因為清朝閉關鎖國,看不到外國的發展,又自恃是天朝上國,對西方的科技發明很不屑。但是等到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切切實實看到西方的堅船利炮後,清廷也在嘗試改變,只是幾千年的封建思維束縛了清政府,改變的效果不夠明顯。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以極其慘烈的方式打開了國門,雖然有識之士要求變革,清政府也圖謀變革,但是統治階級還是以守舊派為主,這些掌握實權的大臣大多都年紀很大,他們無法接受新鮮事物,還沉醉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他們也害怕新興的改革勢力奪走他們的權力,所以罔顧國家命運,為了一己私利阻撓變革。因為這些人的阻礙,清朝雖然嘗試了幾次變革,但都效果有限。
當時的日本,天皇當時就沒有實權,他是在改革派的幫助下獲得實權的,自然就支持改革,所以日本的明治維新就十分成功。而中國,維新開化觸及了慈禧等人的利益,自然就難以變革。
⑵ 乾隆為何不答應與英國通商
我們都知道,從明清時期開始,中國就閉關鎖國,禁止百姓私自出海,而在1840年因為鴉片戰爭,清王朝才被迫打開了大門,被迫與外國人進行交易往來。但其實在1793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了中國,請求與清王朝簽訂通商協議,但最終被乾隆皇帝拒絕了。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不答應和英國通商呢?一般認為的原因是使者馬戛爾尼不願對乾隆皇帝三跪九拜,所以乾隆皇帝不願意通商,但其實按照當時英國通商的要求來看,完全是因為要求過分,所以清王朝沒有答應。不過若是當時與英國通商了,清王朝的制度、器物和思想是不是就不會落後於西方呢?
⑶ 在晚清時,清政府為何放棄抵抗西方列強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一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記的,那也就是我們國家被侵略的那一段歷史。那一段歷史是我們永遠都不能永遠都不能忘記的,在一段歷史中我們中國受到了侵略,我們的國家也受到到前所未有的屈辱。但是呢,我們國家也在最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最終我們國家也走向了這樣好的光景。
並且呢,在當時我們中國的科技是非常的落後,並且當時西方國家的經濟的發展是非常好的,他們當時使用的武器在我們的國家是沒有的,甚至說很少有人見過那些武器。
從這些方便來說呢,我們都能看出來,其實吧,也不是說當時的清政府放棄了反抗,也就是當時實力的問題,我們中國的經濟,科技的發展在當時的列強面前是非常弱的。所謂的反抗也只不過只是垂死掙扎,再怎麼去反抗也是沒有用處的。所以呢,他們選擇了放棄,選擇了和列強簽訂條。
⑷ 左宗棠搞洋務運動時,他為什麼堅決不要外國人插手
左宗棠搞洋務運動時,他堅決不要外國人插手的原因在於他知道外國人的狼子野心,同時他也明白外國人沒有幾個人是真心幫助中國的,而當時確實有很多企業都發生外國技師欺負中國人的現象,不過只有左宗棠的公司沒有這種事情發生,也直借證明了李鴻章的做法沒錯。
其實從這些都可以看出來,左宗棠堅決不要外國人參與是有先見之明的,只有自己才是值得信任的。
⑸ 為何清政府拒絕了西方科技,真的是因為不懂嗎
首先,清朝統治者從來都沒有「天朝上國的自信」,相反他們自卑至極。雖然特別喜歡叫別人「紅夷」、「英夷」,還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想想他們祖先在遼東給明朝幹了多少濕活、勾當,心裡還是有點數的。
倘若真是自信,為啥如此風聲鶴唳,搞得跟魏閹似的?
順治帝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獄130多次
圖片來源網路
除非清朝拒絕接受。清朝並沒有拒絕接受西方先進科技。它是沒有能力接受西方先進科技。滿清貴族和漢人地主都不願意革自己的命,把封建剝削所得到的勞動剩餘用於工商業資本積累。小修小補擠出來的一點資金搞了個洋務,根本無法大規模改變一個落後農業國家的面貌。
⑹ 清朝是不是禁止踢足球,為什麼要禁止
清兵入關後, 對漢民族的蹴鞠實行禁止政策。他們為什麼這么做呢?原因有三。第一,滿族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不喜歡蹴鞠。第二,他們認為明朝是正統王朝,朱元璋禁止了軍人踢足球,害怕軍人和張士誠的弟弟一樣,玩物喪志,所以這項制度必須繼承。第三、滿清剛入關的時候,國內矛盾尖銳,漢族人民激烈反抗,滿清統治者擔心漢族人民借著玩球的機會,商討反抗。
所以,順治皇帝曾口諭禁止軍人、滿清貴族踢球。但是,此舉見笑不大,民間還在踢球,包括有些滿清規則也參與進來。後來,乾隆皇帝乾脆明令禁止任何人踢球。就這樣,中國的蹴鞠運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⑺ 清朝真的排斥西方事物嗎
是的,清朝還是非常排斥西方的事物的,覺得他們的東西還是比不上自己的東西,覺得他們還是非常落後的,看不起他們。
⑻ 晚清政府如何對待外國的侵略者
晚清政府對待外來侵略的態度:先抵抗,後妥協,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開放、讓權、割地。
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入侵進一步深化,封建統治者賴以統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晚清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還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力量開始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8)晚清為什麼不接受外國東西擴展閱讀: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前,清皇朝的封建統治已腐朽衰落,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機重重;而英國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後隆裕太後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布《遜位詔書》,宣布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國正式終結,並被中華民國取代與繼承。
清朝自1644年開始入主中原,統治了中國長達268年,終於在1912年宣統退位,清王朝徹底結束,國祚296年,標志著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⑼ 晚清時期的人為什麼不喜歡外國人,如阿Q正傳裡面也是,都討厭假洋鬼子。
一方面因為閉關鎖國,中國人一向是以世界之中心而自豪的,除了華夏人,其他人都是蠻夷。所以不待見外國人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另外一方面,晚晴時期洋人的國家大多侵略過中國,這就如同普通人,你打了我,我怎麼還會喜歡你。
⑽ 清朝為什麼沒有像印度一樣被西方列強完全殖民
近代的中國命運卻是非常悲慘,一直都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積貧積弱。然而,相比印度來說,中國運氣也是不差,近代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什麼晚清時候,中國沒有淪為殖民地國家呢,原因也就在於這些:
- 一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主權國家,印度不是
我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建立了集權國家,科技上獲得巨大進步。如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統一了中國各個疆域領土,如使中原、東北、西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區都歸屬於清朝這個統一的國家。所以,中國是有著國家的觀念,也有著民族的理念,是統一的整體,尤其在外民族入侵的時候,就會有用強烈的民族意識去反抗侵略。當英國殖民者在兩次鴉片戰爭登陸我國沿海地帶時候,雖然清軍戰鬥力低下,民眾愚昧和麻木,卻都還是持著民族的觀念勇敢反抗殖民者的入侵。這也令英國殖民者,也會想著用另一種方式去對待中國。
相反,印度就不同。印度面臨的國家就是大英帝國。英國在1600年就在印度成立東印度公司,然後一步步蠶食印度。當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時候,才把印度全部吞沒。這時候,其他國家如法國、美國的工業革命沒有完成,侵略印度的時間也就是太晚了,這給英國占據了殖民印度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