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愛撿別人不要的東西
1. 有種人喜歡從外面撿(偷)別人不要的東西回家是什麼心理
是老人吧,撿也是家裡人之間的,外人的是不會要的。老人都比較節儉。
我認為「撿」和「偷」是有區別的,從法律的角度它兩兩量刑都不一樣性質不一樣;首先「撿」撿的東西或者你所說的別人不要的東西,既然是別人不要的他撿回來的,前提是確認別人已經不要了,撿回來是不犯法的(除了人以外[奸笑])。「偷」的性質那就嚴重了,直接觸犯法律。
總有一些順手牽羊的人,想不勞而獲不費苦心就達到目的的!耍小聰明總以為別人不知道,自己是王道的!這種人的心理其實是狹隘的,嫉妒的,想不努力不奮斗就可以獲取那是不可能的!
這個問題有點難,我有從外面撿過東西,但我沒有偷過東西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心情,撿東西我覺得東西大小對自己有用,然後剛好是別人不要的,覺得高興,
還記得台灣作家三毛女士似乎也有一個「拾荒夢」:「我的志願是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一有時間就到家對面的垃圾場去拾破爛,舊的 汽車 輪胎、汽水瓶、駱駝的頭骨、腐爛的羊皮等等,甚至有時乾脆拉著荷西一起去漫無邊際的沙漠中,撿拾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還有能吃的法國麵包。在別人眼中的破爛到了三毛的眼裡可就成了寶貝,以至於連房東看到經由三毛手裡撿拾出來的一個「藝術宮殿」時都想要漲房租了。
當然每一個 「拾荒者」 的眼力是不同的,鑒賞一件淘寶而來的寶貝時欣賞水平也是不一樣的,這個功夫可不是兩三天就能培養的出來的。看似撿垃圾這么普通的一件事實際上是充滿學問的,因為這些半成品拿回去之後,是需要經過你的一番精心雕琢之後才能誕生出另一件充滿藝術活力的作品的,既省了鈔票,又陶冶了情操當然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了!
三毛女士的「拾荒生涯」里始終是沒有放棄學習的,也是不斷的通過自己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一路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撿拾別人丟棄的東西這個是在合理的范疇內的,「偷」的話就要被譴責甚至是世人所不恥的!
對於一件無用的東西,撿和偷背後的心理是完全不同的。
撿別人不用的東西的心理:
其實是想通過「把別人認為無用的東西,變得有用」的這個過程。來展現自我價值的延伸。 人總覺得自己可以變廢為寶,變腐朽為神奇。就像「男人總是拉好女人下水,勸風塵女子從良」「強弱之爭中,我們更偏向於弱者」這些事情一樣,都是為了彰顯價值,彰顯自己獨特的人生價值。
人么,最怕成為無用之人!
我們人類在進入農耕文明之前。曾經是靠著採摘,打獵存活於世幾十萬年,相比較於人類進化史,農耕文明實在短暫。我們今天所謂的城邦,團體,法律,道德都是建立在農耕文明之上的。
但我們的祖先就是靠著撿東西才一步步踏上生物鏈的頂端的。通過撿那些別人的不要的東西,延伸它們的價值從而延伸自身價值。最開始撿鋒利的石頭,用來切割食物。撿動物皮毛用來禦寒,撿骨頭用來縫衣裳。不得不說,我們身體里是有這樣的基因的,因為我們都有自我認同感,有舍我其誰的不安。如果不是物質的極度匱乏。撿東西背後的心理無非是榨取物質剩餘價值而已。只是你覺得無用的東西,在別人眼裡其實價值斐然。單一以貨幣來衡量價值的人生是索然無味的。有人就是要從某些事里追求心理的滿足感。
偷別人不用東西的心理。
偷東西的人心理是及其匱乏的。偷別人無用的東西更可以說是一種心理缺陷。這是對別人物質價值的掠奪。是單純的自我滿足,是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人生低質量,是浪費,是虛度。
但願我們都能以更高更好的標准要求自己,在更大更遠的平台上實現自我價值和認同感。
心裡沒有安全感
這種人很多,心裡想著沾的別人的光
總是認為這些東西是還可用的;亦或稱為是一種「窮人心理」,這里的窮卻包含了一絲年代賦予他們身上的悲涼習性。
勤儉持家,節約。
這種,一般都是老人比較多,她們比較勤儉,喜歡撿一些看起來是好的東西拿回家用,或者撿塑料瓶,紙皮之類的拿去賣
2. 為什麼老公這么喜歡撿別人掉的東西回家
老公喜歡撿別人掉的東西拿回家,多數可能是覺得自己家能用的上,而且自己也比較節儉,所以才會撿回來。
3. 喜歡撿別人不要的東西是什麼心態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這樣的人覺得別人扔掉是非常浪費的,所以會去撿。
4. 我自己喜歡撿別人丟掉的有用的東西,是不是有病啊
你好,這是一種節約的習慣,但同時也存在一點風險,別人丟掉的東西肯定是有問題的。
5. 大男人總愛撿別人丟的東西,是病嗎
大男人總愛撿別人丟的東西,是定我國人民,這不是病,而是一種毛病。也是一種習慣,別人丟的東西,他認為太可惜了,總是要把它撿起來。到有用的時候再拿出來,這是很好的一種表現。我認為雖然大男人總愛撿別人丟的東西,只是有的東西是有用的,由於中介說不用,但是但是,這種毛病是很好的。可以去做到勤儉節約的。所以我認為大人賺錢別人總是是一種很好的表現。
6. 請問有一種人,總喜歡撿別人不要的東西或者是別人曾經找不見的物件會發現到了那種人身上的,在別人眼裡都
正常呀就是窮的,窮怕了,所以總是撿剩下的和占人家小破爛。你沒有窮過所以不懂。包容就就好了,這個就是大米飯里多了個黑豆,一樣吃的沒有太大危害。不像是多了沙粒不能吃。
7. 喜歡撿垃圾是什麼心理
老人喜歡撿垃圾的原因有很多種,一些家境好的老人喜歡撿垃圾的原因不外乎這些:一種是原來就是窮苦出生,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富裕了,但原來的一些習慣還保留了下來,所以會出現撿垃圾的情況;第二種是病態心理,老人都有懷舊心理,如果嚴重的話就成了病態,不光是自己用過的東西不捨得丟,甚至看到別人扔的東西也覺得有用而撿回來。第三種是屬於藏富不露吧,雖然家境變好了,但對外還保持低調甚至刻意進行偽裝,不想引人注意或怕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還有的很多老年痴呆病人家庭經濟很富裕,或社會地位很高,得病後卻每天外出撿拾垃圾往家裡拿,撿的都是沒用的東西,卻當成寶貝;家人讓他扔掉,他還不幹;有的堆了半個屋子甚至半個院子。這是病的表現。
「疑神疑鬼」
猜疑:記憶力減退和意識混亂使得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以一種新的、不尋常的方式來理解事物。有時也會曲解他看到或聽到的事情。
猜疑周圍的人,懷疑別人偷他的東西、懷疑老伴有外遇,或表現出其他不適當的行為。
幻覺:幻覺是對物體、事件以及感覺的錯誤感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出現幻覺時,他們會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或感覺到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患者可能看到去世的父母,或者聽到人們在議論自己。
8. 為啥有些人愛撿別人不要的東西
應該是她家比較窮困買不起吧,如果不是家庭窮困那就是這個人太摳門不捨得花錢。
9. 孩子喜歡撿別人扔掉的東西
當孩子總喜歡撿破爛東西時,家長該怎麼辦呢?」遇到這種問題,有些家長總是訓斥或漫罵,更有甚者是動用武力。大凡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是事倍功半或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為幫助家長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給她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正面疏導,直觀感受。 無論從教育學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解決孩子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正面疏導是最佳解決方案。有些家長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實際上不然,孩子雖小,但他們還是比較明白事理的,只要成人採取的方法得當,便於孩子接受,是會起到應有作用的。遇到這個問題,首先要向孩子講明為什麼不能撿破爛:破爛很臟,上面有許多細菌。如果孩子還不能明白,就不妨做一個小小的試驗:當孩子撿破爛後,讓孩子在清水盆里洗手,讓他看到盆里的污水,並告訴孩子這混濁的水裡有許多細菌。使其通過對清水與污水的對比來親身體驗到撿破爛的危害性,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理解孩子,保持童心。 現代教育一直在呼籲:要尊重兒童。但是,作為成人,有些人仍然無視這一理念的存在。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也不是成人的附庸,他們是享有權利的獨立的個體,我們應當尊重他們。對於孩子喜歡撿破爛這個問題,有時這只是成人的看法,也許此時孩子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探究什麼。做家長的不妨冷靜下來,主動地問一問孩子、耐心地觀察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也許孩子撿來石頭,是被這些石頭的不同形狀、不同花紋感興趣;也許孩子撿來樹葉,是被樹葉的脫落感到疑惑,或是將樹葉想像成了什麼;也許孩子撿來廢紙,是被那上面繽紛的色塊所吸引……如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保持一顆童心,理解孩子,甚至參與到他的探究活動中,滿足孩子的探究慾望。因為好奇心是兒童進行學習和思考的動力,好奇心能促使兒童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像創造能力及探索慾望的發展。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漫罵和武力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美麗的童真。 第三,順應天性,滿足需要。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難題既不能採取消極做法,也不宜採取迴避的方式,而要積極地面對問題,尋找處理問題的好辦法。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焉爾。」就是說,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導其發展。孩子總是喜歡撿破爛,撿來的是什麼東西,家長要認真去分析,尋找處理問題的辦法。如:孩子總是喜歡撿些紙盒之類的東西,家長就可以充分利用家裡的一些廢舊煙盒、食品盒、葯盒等,啟發誘導孩子做一些「汽車」、「樓房」、「電腦」、「電視機」等等。變廢為寶,既解決了問題,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又可以開動腦筋、激發孩子的思維和創造性,從小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和創造能力。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家長又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只要家長能夠本著尊重、理解的態度,耐心地觀察、仔細地思索,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就可以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