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古人的東西為什麼用豆腐煮

古人的東西為什麼用豆腐煮

發布時間: 2022-11-27 14:53:34

Ⅰ 俗語「千滾豆腐萬滾魚」這句話,體現了古人們哪些智慧

在美食界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千滾豆腐萬滾魚”。其實這里的滾並不是把這些食材放到地上滾來滾去,而是指的是小火慢燉的意思,把食材放入鍋中之後把鍋燒開,然後用中小火慢慢的燉。讓湯的表面繼續翻滾,但是又不至於溢出來,鍋裡面也會發出咕嚕嚕的聲音,而豆腐和魚這兩種食材都是比較耐煮的,所以就會有這樣的說法,這也能夠體現出古人的智慧。

不過小編這里還是要提醒大家“千滾豆腐萬滾魚”只是一種形容詞,並不是說真正的要把豆腐和魚煮的很久,也不是說煮的時間越久越好吃。如果過度烹飪的話,只會讓食材變得更老,做出的菜也會有些發硬會發柴,所以一般就是煮15~20分鍾左右就可以了,在做菜的時候最好用砂鍋能夠保證受熱均勻,而且要開中小火。

Ⅱ 豆腐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豆腐文化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飲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豆製品企業和行業工作者在弘揚中國豆腐文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中國豆腐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極其豐厚的精神內涵:勤勞、誠信、包容、創新、智慧、清白、樸素等。對於中國豆腐,可以說它既是高端的,又是大眾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獨立的,又是包容的。非常值得我們中國人去傳頌、傳承、傳播、傳揚。。

創新精神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都有其寶貴的精神內涵,章丘龍山水豆腐製作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有著不斷傳承和發展的生產工藝。4000多年來,龍山水豆腐文化之所以能綿延不斷地傳承,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

首先,豆腐的發明是古人的智慧、創新的結果。豆腐的發明,是我國先人對世界食品的一大貢獻,被稱為「20世紀全世界之大工藝」。

古人能把一顆大豆種子中的蛋白質用水研磨的方法提取出來,然後加入天然的石膏或鹽鹵,變成豆腐。而龍山水豆腐,不用膏,不用鹵,就用龍山當地的天然開水點漿——灠水點漿,故又稱為灠水豆腐。這個過程既包含有物理過程,又有化學變化,即便是放到現在的食品加工業,也可謂是創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自此法發明以後,有關豆腐的製作技術、設備、產品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的。

僅從製作工藝和產品方面,中國豆腐在一定時期內形成了八大系列:一為水豆腐,包括質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細嫩的南豆腐;二為半脫水製品,主要有百葉、千張等;三為油炸製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絲;四為鹵製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乾和五香豆腐絲;五為熏製品,諸如熏素腸、熏素肚;六為冷凍製品,即凍豆腐;七為乾燥製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為發酵製品,包括人們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可以說:「豆腐之法,代代匠人創新不止。」

包容精神

其次,是滲透、融合的包容精神。

豆腐是一款既能作為主菜又可作為配菜,能夠和任何菜餚搭配,卻不改變其它菜餚風味,與任何食材搭配都不會喧賓奪主,破壞其主味,同時也能保留自己的本味。

在四川東部,有「口袋豆腐」,以湯汁乳白、狀若橄欖、質地柔嫩、味道鮮美為特色。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獨具麻、辣、鮮、嫩、燙五大特點。其它體現豆腐包容特

Ⅲ 豆腐在古代有什麼奇葩作用

豆腐在古代不僅僅是一道美食,而且還用來形容女士被調戲、佔便宜等,這是豆腐在古代的奇葩作用。

Ⅳ 喪禮筵席上為什麼一定要有豆腐做的菜

吃豆腐羹飯,亦稱吃羹飯或吃豆腐飯,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雅稱"豆宴"),酬謝前來參加葬禮以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被請者一般不得拒絕,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過去這種酒席一般為素席並以豆製品為主,其後逐漸變異,佳餚美味之豐幾可比擬喜慶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舊稱為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是怎樣形成的,是否蘊含有特別的文化觀念?地方風俗資料上鮮有解釋性的記述,從而給人們各抒己見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民間傳說,戰國時人樂毅性孝順,父母喜吃軟食,樂毅便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壽。父母故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飯的風俗,流傳至今。

另有一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長生。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其父病死,按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旁人不察,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劉安乃於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而成殮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流播於江淮的民間傳說稱,從前有一位阿公分給三個媳婦各人一升黃豆。大媳婦和二媳婦取回食之。三媳婦把黃豆種在田裡,將結成的新豆收下來。如此三年,積攢了許多黃豆。阿公稱贊三媳婦能幹,讓她主持家務。三媳婦用黃豆磨成豆腐,燒了許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興地說:"我百年之後,你們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後,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傳開後,逐漸形成辦喪事吃豆腐飯的風俗。

現代學人認為上述幾種傳說均屬後人附會之辭,但其中也反映出某種民俗信仰的因素。如浙南武義江一帶迄今尚有喪家於壽終老人殯葬之日煮一大鍋"長壽豆"酬謝參加葬禮者的傳統風俗,寓意"添壽";又如服豆養生的觀念由來已久,與增壽有相通之處。所以對吃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所蘊含的文化涵義,不妨從此類民間俗信中入手探索。

有人推測豆腐羹飯習俗是古人以小豆避煞法術的變異。《荊楚歲時記》載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可見南方地區自古有服豆或豆羹以禳災疫祓除不祥的習俗。古人以為死者亡故的原因或以疾病,或以凶殃,不免有癘疫之氣纏繞屍身,故請送葬者食用豆制食品,可除去疫氣或不祥。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是一種驅散"陰氣"的方法。豆腐以既圓且硬的黃豆為原料,製成後呈雪白之色,是金氣的象徵,這與舊時道家對豆腐性質的解釋相通,如所謂《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言:"淮南王(劉安)得飛騰變化之道,煉五金成寶,化八石為水,得草木製化之理,乃作豆腐"雲雲,可見豆腐有克殺陰氣的奇效,適合送葬者食用。此外,還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的形成,可能與本土佛教信仰中以黃豆為"舍緣豆"的習俗有關,含有祝禱逝者結緣佛法以度來生的理念,同時又增進了喪家與送葬賻奠者之間的情誼。

以上各種說法,都是以間接的資料或推測作為依據,所以,吃豆腐羹飯的習俗究竟緣何而起,仍是不解之謎。

Ⅳ 食色性也!揭秘古人如何吃」豆腐

「吃豆腐」為什麼是占女孩便宜的意思

據說,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煉造仙丹時的無意發明,後來被當作食物,可用以製作多種菜餚。豆腐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經濟實惠,易於消化,因此深受國人喜愛。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經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氣、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還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所以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

可是,現在經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詞,可就不是食用豆腐這么簡單的意思了。這里所說的「吃豆腐」,是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被使用於多種場合。雖說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卻跟食用豆腐暗有關聯。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常有「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闆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闆娘調情,且動手動腳。於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當然,另外一種說法可信度更高:舊時喪俗有「吃豆腐」的習慣。喪家准備的飯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不少人為填飽肚皮,只好厚著臉皮去蹭飯,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佔便宜的意思。

古人為啥說「男不養貓 女不養狗」

古人雲:男不養貓,女不養狗,秉性有異,難免撕咬,打的頭破血流,男人是狗,養貓亂性,女人是貓,養狗變性,男狗與女貓共處一室,更是天下禍水之淵源。

貓之性情,記吃不記打,圖安逸,弄性子,重家境,而無情誼,潔身自好,卻吃哪拉,喜怒無常,貪吃貪睡,真真不可教也,又善投懷送抱,搬弄風騷,擾人耳目,亂其心境,怎奈,常常不合適宜之玩劣,又被人捧之為調節氣氛,是非顛倒,乾坤倒轉,不至功朽名敗之時,無人謂之禍水,貓皮不能取暖,貓肉不能果腹,處身市場經濟,無絲毫經濟價值,又百萬貧民之睽睽目下,奪其口糧,舔抓拭臉,翹尾弓腰,不屑之態,可惡,可憎,可棄,可殺之以慰民,並無偏激,貓精除外,或世上只有貓一隻,貓精百萬,未嘗不可。

狗性,通人情,理世故,辨是非,察毫情。飲殘湯,食剩飯,無怨;呷雞湯,品豬肝,體寬。護家院,牧羊群,費心神,熬體力,狗皮保暖,狗鞭壯陽。

古有哮天犬,而無震地貓,男人似狗,女人類貓,一矛一盾,相剋相生,萬物之根本,養狗謂之馴,養貓謂之戲,男娶女,意在戲之,女嫁男,意在馴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家也就成了一矛支起一盾之意,時值今日,貓與女人都演變成為政治動物,且有經濟頭腦,嬉戲之間立大事,不是凡事都要兢兢業業,不是只有貓怕狗,狗畏貓,是一個讓男人溫柔致死的原因。

古人為何把房事稱為「雲雨」

古代小說不論是傳奇小說、言情小說,還是《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名著,寫到男女進行房事的時候,無一例外地寫道,「共赴巫山雲雨」,或者「不免雲雨一番」;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六回「寶玉初試雲雨情」中寫的就是賈寶玉與丫環襲人房事之時的情景;即便是現代的一些媒體也效法古人,常有 某官員攜某美女到某大酒店「共赴巫山雲雨」的報道。為什麼古人把房事稱為「雲雨」、以至今日還為人們津津樂道呢?

有人說,騰雲駕霧如神仙!所以房事高潮的時候就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讓人覺得快活似神仙,所以古人房事也稱「雲雨」!其實不然,「雲雨」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播雨之事。據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可見巫山確有其山。

巫山,是現代重慶市的東大門,是游覽長江三峽的必經之地,是長江三峽庫區的重鎮。巫山歷史悠久,古跡紛呈,資源豐富。早在204萬年前亞洲最早的直立人「巫山人」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巫山自然風光獨樹一幟。聞名中外的長江三峽,巫山就擁有巫峽的全部和瞿塘峽的大部。巫峽以幽深秀麗擅奇天下,峽深谷長迂迴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秀麗。峽中的雲雨之多,變化之頻,雲態之美,雨景之奇,令人嘆為觀止。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傳之千古的絕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就是對長江三峽巫山那萬古不衰的神韻和魅力的概括。巫山「三台八景」籠罩著神秘的色彩。「三台」是授書台、楚陽台、斬龍台。「八景」是朝雲暮雨、南陵春曉、夕陽返照、寧河晚渡、清溪漁釣、澄潭秋月、秀峰禪剎、女貞觀石。由於在這巫山的「八景」之中,「朝雲暮雨」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人們將「巫山雲雨」作為標志性景觀,而觀看「巫山雲雨」也就成了一種美的享受,如果前往「巫山」而錯過了「雲雨」便會有過寶山卻空手而歸的終生之憾。

至於「巫山雲雨」成為了男女纏綿情愛之事的說法,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這些古文寫的是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覽雲夢台的故事。他們在游覽雲夢台時,宋玉說:「以前先王,也就是楚懷王曾經游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先王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說是巫山之女,願意獻出自己的枕頭席子給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興,立即寵幸那位巫山美女。巫山女臨別之時告訴楚懷王說,如再想臣妾的話,就來巫山找我,早晨是『朝雲』,晚上是『行雨'。」

《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問世之後,在後世引起了極大反響,「雲雨」一詞也越來越多地見於各種詩文辭賦。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寫《有感》一詩,詩中寫道:「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著名詩人杜甫也寫詩道「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然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久而久之,「雲雨」漸漸地被人們所接受。人們認為用「雲雨」一詞形容男歡女愛既生動形象,又文雅貼切,於是「雲雨」便成為了古代小說中描寫男女房事的常用詞語。

為什麼夫婦入洞房被稱為「周公之禮」

相傳西周初年,世風澆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製禮教民。周公格外重視婚禮,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致的規定,合稱「婚義七禮」、「士婚義七禮」,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說法。可演試到「敦倫」一節時,周公之妻拒絕了。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試「敦倫」。躊躇間,周公見到兒子伯禽擺弄的幾個葫蘆瓢,試合兩爿能重新合為一個葫蘆,他靈感頓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學校),講解「婚義七禮」,說到「敦倫」時,他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來,以此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體,剖開之後如男女有別,敦夫婦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的萬物推原之理,於是陰陽合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從此新婚夫婦均據「七禮」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蘆瓢也在婚禮上被奉為禮器:用根繩子拴住兩個瓢柄,表示夫婦二體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周公制定的婚儀亦漸廢弛,孔子遂重修禮典。修到「士婚義」中「敦倫」一節時,他認為時過境遷,可以省掉。「六禮」於是產生。不過民間照舊把世代相傳的葫蘆瓢置於婚儀中。孔子又順遂民意收葫蘆瓢入禮書,稱為「合巹」,不算婚儀中的正規禮器,而是夫婦「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後以酒漱口的器具。時間一久,不少人認為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學前輩的做法將其一仰一合地放著,哪裡還知曉它的本義呢。

結合初民婚配的發展史實來考察這類民間傳說,似乎不無道理。考古發現,如半坡和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存中,都有模擬葫蘆整體和縱剖面的陶制器物,有人就認為這是人類原始的交媾符號;而在漫長的風俗實踐中,葫蘆也經常扮演男女結合象徵物的角色,如有些地區在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向媳婦贈送葫蘆形狀的「禮饌」,上面既有蓮花一朵暗示女性,又有突起物一個表示男性;有些地區姑娘出嫁時,要佩戴綉有葫蘆的織物;還有些地區流行著在洞房樑上懸掛木勺的習俗,也可看作是葫蘆瓢的演變。此外,後人常稱夫婦同房為「周公之禮」,雖然帶有戲謔意味,但也能說明古人對此事之倫理性質的看重。

沒有出嫁的處女為何被叫做「黃花閨女」

黃花閨女的由來

閨女為什麼要叫黃花閨女?

「黃花閨女」一詞源於南京

「黃花閨女」一詞,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來都是出自於金陵。

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宮里玩累了,便躺卧於宮殿的檐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過去,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就常將梅花貼在前額。

壽陽公主這種打扮被人稱為「梅花妝」。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以上的說法是民間傳說,貼花黃之風俗比劉宋時期早,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於劉宋的,北魏一個普通民間女子早已貼花黃,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就是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在閨女前面加上「黃花」二字,就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而能保持貞節。

男女情事為何被稱為走「桃花運」

我們之於桃花的感觸,除了那首家喻戶曉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就是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桃花運」了。所謂「桃花運」,是指某人很有異性緣,令異性著迷,多指男性受到女性的喜歡或愛慕。交「桃花運」大概是所有正常男人企及的「美事」。不過我們也常聽到「命犯桃花」之類的說法,意指在男女情事上遇到麻煩或因男女之事而惹來的麻煩,卻又不是什麼好事了。

「桃花運」一詞最初源於《詩經》,在《國風·桃夭篇》中原文是這樣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室人」。看來很久以前的古人就用開得極其燦爛嬌艷的桃花來形容女人了。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情景。用桃樹的果實累累、枝葉茂盛比喻將來的後世子孫人丁興旺,這樣的女子婆家自然滿意。所以古人在贊美、祝賀婚姻時常說「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典這里。這大概是「桃花運」一詞比較官方的來歷。

關於「桃花運」還有一個山寨版的傳說,說的是唐朝詩人崔護的故事。那首耳熟能詳的「題都城南庄」就是詩人記錄的自己一段情感經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我們從中讀到了多少的美麗與哀愁、幸福和無奈。

故事是這樣的:崔護遊玩時口渴,發現一個被桃花掩映的農家,於是上前討水,迎接他的是個有著桃花般美麗容貌的女子,他與這個女子一見鍾情,互相愛慕,但在當時那個非禮勿視的年代,這對傾情的男女也只能「發乎情」而「止乎禮」了,彼此都沒有說破。要擱現在,恐怕早去賓館開房了。

來年春天,又是桃花盛開之時,崔護思念之情愈濃,於是再次到訪,卻見小院已經深鎖。崔護於是在大門上題寫了這首人面桃花詩。又過了幾天,崔護又去,聽見院里有哭聲,就敲門詢問,有個老漢出來說:您不是崔護嗎?您害了我的女兒!從去年見到你後她就精神恍惚,前天又看見門上的詩句,進門就病了,不吃也不喝的死了,是你殺了她。崔護傷感悲痛,請求進屋內哭她一回。崔護抬起女子的頭,枕著她的大腿,哭著禱告說:我來了。一時百感交集,不能自持。不想此女竟睜開了眼,活了過來。

此事在孟棨《本事詩·情感》中有記載。多少有些誇張。崔護有此姻緣,自是美不勝收。二人成婚後此女又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真是羨煞天上神仙。崔護學業也由此日益精進,後來金榜題名,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崔護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運氣著實不錯。後來人們就根據這段佳話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或交「桃花運」了。

從我個人理解來看,用「桃花運」一詞形容男女情事也是非常貼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桃花的美麗。「桃花」一詞有表示某人性情中有藝術情調,風流浪漫的成分。能夠透射男女互相傾慕之情,展現男女情事的美好。桃花初開之時紅白相映,嬌羞無暇,多姿無限,也正好符合多情男女的心事。桃花多情美麗,也使男女的內心變得柔軟浪漫。我想每個人心中理想的異性大多都是俊男靚女,如桃花盛開般的搖曳多姿。期盼和豬八戒的二姨或是豬八戒本人艷遇的當屬另類。

另一個原因就是季節的躁動。桃花盛開之時,正是農歷三月。人們在經過了一冬天的寒冷與無奈的包藏之後,終於迎來春天。冰封太久的情感似乎也隨著春風拂面而得到了釋放。惠風和暢,春日暖照,讓人洋溢出許多新的氣息,也自然惹得多情男女春心盪漾,就像柳樹要發芽一樣,感情也喜歡在春天萌發。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也有過類似的描述:「公園和住宅花園里的草木,好比動物園里鐵籠子關住的野獸,拘束、孤獨,不夠春光盡情的發泄。春來了只有向人的心裡寄寓」,可見春天的和暖能夠化開人們心中凝固許久的冰霜,使人歡暢,也使人躁動。而歡暢躁動又難免會春心萌動。紅男綠女往往也要在修飾上緊跟大自然的節奏,撇掉厚重,配以輕裝,於是內心與自然間隔愈近,及至融為一體了。這種內外一新的感覺很容易流露在感情上。無怪乎錢老又說:「添了姦情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婦」,可見春天是最為躁動和多變的季節。

相學家總說「命犯桃花」,意指和異性有糾纏不清的麻煩事。「桃花運」的美妙也會帶給人情感上的牽動,當然也會有因此引發的種種煩惱和麻煩,在易學家的解釋中,「桃花運」是與其他一切運勢相剋的,自也有一定的道理。「桃花運」也不是男人的專利,女人遇到青睞自己的男人也一樣是交了「桃花運」,當然也一樣會「命犯桃花」。

公媳私通為何俗稱「扒灰」

我們常用的一些漢語俗語、俚語、歇後語,原本都有其典出及原意,但有不少已為後人所引申,與原意相去甚遠,有的甚至於相反。如「混賬」的本意是「混進賬篷談情說愛」,套用時下的粗俗話就是「泡妞」; 「老子」的原意是指「兒子」,現在正好弄反了。還有些俗語,我們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扒灰」便是一例。

《紅樓夢》中那潑皮焦大曾破口大罵賈府上下是「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這「爬灰」一語,又叫「扒灰」,現代人大都知道其含義是指公公與兒媳間的「亂倫」。

那麼翁媳「亂倫」為何叫做「爬灰」或曰「扒灰」呢?有幾種說法都很有趣。

一說這一俗語與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有關。王安石的兒子英年早逝,兒媳便寡居於另築小樓之中。相傳王安石出於對兒媳的關心,偶爾去小樓探望她。這兒媳婦大概有所誤會,以為做公公的居心叵測,便題詩於壁表明心跡。王安石見之很是難堪,便用指甲扒去壁灰。如此這般,民間就有了「扒灰」傳聞。但此說也許太牽強,估計是反對王安石改革的政敵刻意編造的。

也有說這「爬灰」 是借諧音加以引申。清人李元復《常談叢錄》中說:「俗以淫於子婦者為扒灰,蓋為污媳之隱語,膝媳音同,扒行灰上,則膝污也。」說的大意是那人往灰上爬,必定會弄臟膝蓋,故「爬灰」就會「污膝」,而「污膝」與「污媳」諧音,由此引申。此說似乎也有附會之嫌。你想,在日常生活中誰吃飽了撐的往那灰上爬啊

倒是清人王有光《吳下諺聯》中所述「扒灰」典出,大致讓人覺得可信。南朝梁武帝蕭衍大興佛事後,江南一帶廟宇如林,香火旺盛。許多善男信女為虔誠祈福,求得菩薩保佑,在廟宇進香時大量焚燒一種塗有錫箔的紙錢,因而留下大量含錫之灰。這錫可以再利用,在當時價錢不菲。於是就有一些貪利之徒,在夜深人靜之際潛入寺院扒灰偷錫。這兒「扒灰」的目的是「偷錫」,錫與媳同音。據此,有些好事的文人們便將翁媳「亂倫」稱為「扒灰」,隱含著「偷錫(媳)」之意

「扒灰」-- 「偷錫」--「偷媳」。其實,中國古人並不缺乏幽默感。

Ⅵ 中國人自古以來為什麼如此愛吃「豆腐」有何好處

豆腐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也是我們老祖宗文明智慧的結晶;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吃豆腐,而且豆腐已經成為了我們必不可少的一種蔬菜。我們之所以如此鍾愛豆腐,都是因為豆腐有著這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三、豆腐有著多種烹飪方法

在豆腐出現以後,慢慢的多種烹飪方法也跟著流傳出來。而到了今天,豆腐的做法更是花樣百出,蒸煮煎炸一樣不落的開發了出來。而且今天的豆腐,已經被我們各大菜系所收納,在每個菜系中,都有著不同的做法。對於喜歡吃辣椒的川人而言,豆腐是麻辣味;對於飲食清淡的南方人來講,豆腐又經常出現在燉菜、湯菜中。

正是因為豆腐有著這么多的好處,才讓豆腐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也隨著我們人類的發展,在不斷的被改進,研究新的吃法。

Ⅶ 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豆腐味道鮮美,據說是劉安改良發明的,他將製作方法編入到他的書中,還有人說豆腐其實在五代時期就曾經出現過,但是到底怎麼回事誰也說不清楚。

豆腐蛋白質含量豐富,古代時候是許多窮人的食物,有很多人都把豆腐當作肉來吃,明朝皇帝還因為豆腐而發生了一段故事,在他飢餓難耐的時候,幾個乞丐用豆腐做了一盆珍珠白玉湯救了他,後來還被人們代代相傳下來。不管這個是不是真的,他當了皇帝以後,早餐也有豆腐,原因是馬皇後不想他忘記這個事實。

其實最初時在南方是有人去世後,用豆腐招待來吊念的親朋友好友,因此吃豆腐便廣為流傳開,迄今為止,大多數中國農村家裡有人去世,貢品裡面還是有豆腐的,豆腐就這樣從最開始的偶然發明變成了世界上的一道美食

Ⅷ 為什麼要用黃豆做豆腐

你好,用黃豆做豆腐是比較經典的從古流傳至今的一個美食製做方法,但不是唯一的用黑豆,花生等也可以做豆腐,可是色澤和味道不同,但是營養都很豐富。

Ⅸ 紫砂壺開壺為什麼要放豆腐

原因是紫砂壺在燒制過程中,都要用上上千度的窯溫,方可燒成,因此剛出窯沒有用過的紫砂壺,一般火氣較甚,而將豆腐放在壺中,煮上一段時間,可以將豆腐中的營養物質煮出來,幫助紫砂壺降火。因為老豆腐含豆汁更多,濃度大,所以比嫩豆腐效果更好。

剛出窯沒有用過的紫砂壺,一般火氣較甚。而將豆腐放在壺中,煮上一段時間,可以將豆腐中的營養物質煮出來,幫助紫砂壺降火。

(9)古人的東西為什麼用豆腐煮擴展閱讀:

養壺重在保持清潔

開壺以後,就是紫砂壺的日常使用和養護了。對於壺的態度大抵有三大流派:

一類是完全不在意紫砂壺,好像有點太不在意了……把壼養得臟兮兮也不管:

一類是急於養壺,只想盡快將壼養亮養潤,不惜使用一些偏方,比如沒日沒夜地將壺和茶葉一起煮,不斷地煮,不斷地擦,以此加快壺的養成過程;

最後一類則是心態平和,順其自然。茶就好好泡,壺就慢慢養,日子久了,壼養得干凈又溫潤。

Ⅹ 豆腐現代人經常吃,古代人是如何發明豆腐的

豆腐的營養價值很豐富,大豆在中國古代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鈣補充劑。過去種植豆類的田地被用來施肥,同時保持了鈣和鉀的平衡,更加有利於中國人的營養和健康。可以這樣說,豆腐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作用,不亞於四大發明。

關羽做豆腐這件事情是沒有任何史料之稱的,但是依然被豆腐行業從業者牽強附會的奉為祖師爺,就像關羽從來沒有給人剪過頭,卻被易中天說成是理發業的祖師爺一樣。

熱點內容
固態為什麼這么便宜了 發布:2025-05-21 12:02:32 瀏覽:707
切洋蔥為什麼容易嗆眼睛 發布:2025-05-21 12:00:50 瀏覽:218
為什麼蘋果既能止瀉又能通便 發布:2025-05-21 11:46:02 瀏覽:547
為什麼吃的東西咸了嗓子癢痰多 發布:2025-05-21 11:45:57 瀏覽:807
為什麼我手機抖音上沒有視頻聊天 發布:2025-05-21 11:44:36 瀏覽:924
為什麼淘寶嘉實多貴 發布:2025-05-21 11:38:29 瀏覽:542
為什麼男生睡覺被窩暖和 發布:2025-05-21 11:33:33 瀏覽:889
冬天的東湖水為什麼東西不一樣高 發布:2025-05-21 11:28:38 瀏覽:587
為什麼日出時間長 發布:2025-05-21 11:28:30 瀏覽:737
更換淘寶個人頭像為什麼不能 發布:2025-05-21 11:23:41 瀏覽: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