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偷東西
⑴ 人到中年也不差錢,為什麼偷東西
人到中年不差錢,偷東西是為了刺激,心裡有點變態,追求心裡的滿足,也就是一種癮好。
⑵ 為什麼現在15或者16歲的女生那麼愛偷東西
與日益發達的社會有關系,人們的總體生活水平高了,有一部分人還是相對落後的,但是虛榮心太強,所以驅使她們去偷東西了。
⑶ 為什麼人要偷東西人的內心是不是都會有偷東西的想法只是有的人克制住了有的人沒有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分析:
1、小時候就形成的壞習慣,手腳不幹凈
2、經濟困難及外界環境所迫
3、心理疾病,甚至一些非常富有的人,以前一個娛樂明星,在超市裡面偷東西,就是想讓被抓,讓心裡得到一種滿足。
有些人偷東西,並非自己捨不得買,也不是買不起,甚至知道有電子眼,但是還是要偷,主要是心理作怪
⑷ 孩子為什麼老是還偷東西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當孩子偷東西時,家長應該怎麼辦?——這是我們作為家長經常遇到卻不願進行探討的問題之一。兒童偷東西的原因各異,而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糾正這種行為。
幼兒是不會故意偷竊的。4歲或5歲以下的幼兒對於「物品所有權」沒有任何概念。他們並不知道拿走屬於他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當孩子上小學時,他們就應該明白偷竊是一種錯誤行為了。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控能力。
對於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偷竊通常是為了尋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圍的朋友。青少年試圖藉此獲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覺,或是填補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空虛。
無論孩子在何種原因的驅使下發生了偷竊行為,父母都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假如家長僅僅由著性子來對待偷竊事件,他們勃然大怒的過激反應肯定是完全錯誤並且極具破壞性的。
(一)兒童偷竊行為的諸多原因
第一,兒童無法控制自身行為。
較為年幼的兒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哪怕他知道偷竊是不對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樣東西,這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家長必須培養孩子通過誠實方式獲得所需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必須將物質誘惑最小化。
第二,兒童的基本需求沒有獲得滿足。
對於沒有經濟能力的兒童來說,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賴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最終會選擇自己動手。最為簡單的解決之道莫過於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觀思想。盡管父母可能覺得小孩子不會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但這不代表孩子真的沒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學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錢,他自己肯定也會想要。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即使其他方面應有盡有,他也會覺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誘惑,這種類型的孩子很可能會偷錢,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大家一樣都有零花錢。
第三,兒童需要更多關愛。
孩子覺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關愛——這可能是兒童偷竊行為更加普遍的誘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無人問津,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空虛,就有可能通過偷竊來填補這份空白。有偷竊習慣的兒童通常比較孤獨,在學校人緣一般,與朋友相處也會有問題。他們缺乏表現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機會。
許多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想要那種關愛。他們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或者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這可能是真實情況,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筆者在《如何改善兒童行為》里曾經提到,相對於家長關愛的多與少,孩子如何感知這份關愛更為重要。無法感知家長關愛的孩子有可能將情感需求轉化為物質慾望。偷竊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第四,兒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兒童對於自身弱點有著非常強烈的意識。他們缺乏對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這方面確實有困難。如果孩子的依賴感覺出現了問題,他們可能會進行偷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來自同齡人的壓力。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喜歡模仿朋友們的行為。如果他和一群通過行竊來尋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為了成為團體的一員,他也會加入偷竊行列。有的時候,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為了向夥伴們展示自己所謂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糾纏不清,家長需要採取很多具體措施。這方面可以參考《青少年交友不慎應該如何應對》這篇文章。
(二)如果懷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竊行為,家長應該怎辦?
第一,保持冷靜。
不要反應過度。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這不意味著他變成了小偷或是朝著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竊行為和孩子的其他錯誤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
第二,不要認為孩子在故意作對。
獲得關愛是兒童偷竊行為的動機之一。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從自己那裡偷東西是故意跟自己對著干,孩子進行偷竊的動機會就進一步強化。
第三,不要責罵孩子或者與其當面對峙。
這點需要特別強調——家長必須當場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只有這樣,其中的道理才能不言自明。
絕對不要通過間接證據與兒童進行對質。這樣做只有兩種結局:第一種,孩子欺騙家長或被迫撒謊,第二種,他們承認自己的偷竊行為。倘若孩子承認錯誤但家長卻懲罰了他,家長就向孩子灌輸了「撒謊也值得」這種觀念。兩種情況都會令家長在解決問題時陷入僵局,因此,間接證據是毫無用處的。
從他人那裡聽說孩子有偷竊行為對於解決問題也是沒有幫助的。假若孩子對此表示否認,家長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說法。如果家長提出質疑,就等於向孩子表明自己不信任他。
沒有什麼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慫恿一個孩子變得不誠實。如若孩子承認了錯誤,家長就不能懲罰他。
即使家長完全確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竊行為,責罵孩子也不是明智之舉。比方說,家長查看自己的錢包,發現昨天剛從銀行取的50塊錢不見了,結果卻在收拾孩子的換洗衣物時找到了藏匿其中的嶄新鈔票。但是,家長並沒有當場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有很可能是別人丟了一張嶄新的50塊錢,而孩子碰巧撿到了。也有可能是家長不小心把錢弄丟了,正好被孩子拾起來了。除非家長目睹小孩子從錢包里翻出並拿走了50塊錢,否則就不能算發現偷竊行為。
第四,確保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對於較為年幼的兒童來說,這點尤其重要。
(三)當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時,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不必要求孩子進行解釋,只需告訴他不可以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令人厭煩的陳腐說教要不得,舉些簡單例子就足夠了。
例如,「偷東西是不對的。你肯定不希望別人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拿走別人的玩具就是做錯了事情。」
絕對不要在言辭里暗示孩子的品行不端。偷竊是不良行為,但孩子本身是可愛的。千萬不要用「做賊」、「撒謊」、「騙子」之類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小孩,你絕對不會希望他成為這種人的。當你給孩子貼上某種類型的標簽時,他也會逐漸向著這方面發展。
(四)如何糾正偷竊這種錯誤行為?
第一,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竊:孩子必須向別人歸還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鄰居家裡偷竊,在事發之後家長必須監督他歸還物品。要求孩子進行道歉並表明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在道歉時,家長應陪同孩子前往,這樣他更容易改正錯誤。
第二,如果孩子從家長那裡偷錢:估計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錢,並向他說清楚這些錢必須償還。
孩子可以通過幫忙做家務來還錢。家長給孩子的「工資」應足夠讓他在一個月內還清這筆錢。告訴孩子家長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錢,並給他一些錢或者增加零花錢的數目。
第三,隱藏物質方面的誘惑:不要把錢放到孩子能夠輕易找到的地方。
告訴孩子的兄弟姐妹,你要暫時看管他們的零花錢,但不要向他們說明具體原因。不要讓孩子拿著大面額鈔票去商店替你買東西,因為這樣營業員會找他一大堆零錢。
第四,已經發生的事情就讓它過去:找出孩子偷竊行為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關注,家長就要更加關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長需要給他更多零花錢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藉助某件東西來融入自己周圍的同齡人,那麼就買給他吧。
第五,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竊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
家長不會希望自己對事情的過激反應令孩子走向極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倘使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願,變成這樣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第六,家長要擔當誠實楷模:兒童是通過觀察家長的一舉一動來學習做人的。
家長應該注意保護他人的財產所有權。假使家長總是把辦公室的辦公用品拿回家私用,或者經常因為超市收銀台算錯了帳而沾沾自喜,孩子也會覺得誠實與否是無所謂的。
(五)結論
兒童偷竊屬於常見問題。和孩子犯下的其他錯誤一樣,家長要用平常心來對待這一問題。這種錯誤行為必須給予糾正,但千萬不要矯枉過正。倘若家長能夠恰如其分地採取措施,迅速解決兒童偷竊問題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⑸ 為什麼有些人會去偷東西
或許他們是生活所逼,在沒辦法之下才會這樣。或許他們是對那一樣東西有興趣,忍不了誘惑,才偷來滿足自身慾望。或許他們只是想過下引,因為人總會對新事物產生好感的。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存在著起因
⑹ 為什麼現在的小偷越來越多了
現在的小偷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大膽,明目張膽的偷,如果你在他偷的時候制止他了,他就會叫他的同夥一起出來,那麼你就倒霉了。再說,現在的小偷都是有組織的,一個組織有很多的人,每個組織也都有領頭的,而且從小孩到老年人,不論你是男是女,而且,他們內部都有懲罰措施。每天都會開車拉到固定的位置,讓他們下車去偷東西,如果你今天沒有偷到東西,那你回去以後就會挨打,或者不能吃飯。尤其是在火車站這種人流量大的地方,天天都有人的東西被偷。
我之前在我們家那邊,有一次坐公交車,由於前一天晚上沒有睡好,我就坐在那睡覺,睡的時候我感覺有人在我身上,我睜開眼一看,我後面的那個人正趴在我身上偷我前面那個人的錢包,我當時回頭看了他一下,他就不讓我說話,開始小聲地嚇唬我。我也沒有說話,就當做沒有事發生,繼續睡覺了,因為當時的我還是一個初中生,我覺得他一個手就能打過我。還有一次,是和我朋友去上學,在火車站等公交車,公交車來了以後,因為上車的人特別多,都在那擠,有個人就去偷我朋友的手機,不過被我朋友發現了,那個想拽了就跑,結果我朋友就死死地不讓他拽走,我就喊了一句:「有人偷東西啦。」那個小偷就跑了,事後,我覺得有點後怕,因為當時是在火車站,他之所以敢偷東西,就說明他附近有同夥,可能他是因為火車站有警察,有武警才跑的,不然的話,我和我朋友就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
出門在外,一定要小心小偷,把自己的貴重的東西看好。
⑺ 一對情侶4天瘋狂作案33起,偷盜電瓶188塊,年紀輕輕為何去偷盜
一對情侶4天瘋狂作案33起,偷盜了相關的電瓶188塊,這個事情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和討論。有非常多的網友對這個事情表示不理解,年紀輕輕的他們為何不憑著自己雙手創造財富,而要做這些偷雞摸狗的事情。是問原因才發現這個男子在七夕節想給自己的女友買禮物,但是沒有足夠的金錢。因此心生了歹念,想通過偷東西偷盜電瓶來賺錢,這個事情讓很多人覺得無語很難以接受,這個少年真的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年輕的情侶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對自身要有著嚴格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中非常誠實和勇敢的做人。不要給他人和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不要做一些超出能力的事情。
⑻ 現在的人為什麼喜歡偷東西,偷鞋子,偷銀手鐲,偷銀耳環,偷錢,偷手機
一種是崇尚物質而又好逸惡勞的人,不能通過合法所得去換取,急功近利的去偷盜,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
原因是缺乏道德觀念約束,缺乏榮辱觀、羞恥感。缺乏頭腦,思想短淺,分不出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
不去考慮一旦失手,毀滅的是自己的名譽,喪失的是人品和周圍人的信任。「一次偷盜,十次無信」,我身邊就有小學同學偷盜,現在已經中年,同學中間依然記憶猶新。人設崩塌才是最大損失。
一種是心理疾病:偷竊癖
偷竊癖和孟喬森綜合征一樣都算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人忍不住想去偷東西,即使被抓住了下次還會忍不住繼續難以改正。他們和一般的小偷不一樣,一般小偷偷東西是為了錢財,他們只是為了獲得心理滿足感。所以對待這類人群不能簡單粗暴避免出現其他嚴重後果。
根據大量的研究資料了解到,有偷竊癖的人一般心理都不太健康,可能從小就比較倔強自私等等,有著比較強大的報復心理,不管是親人還是朋友的批評都讓他們心理不爽從而想要報復和發泄出來。這類人群往往會通過偷竊發泄,雖然似乎兩者沒有多大的聯系,但是對他們來說算是固定的模式。
偷竊癖有哪些具體表現
1、這種偷竊行為沒辦法控制,而且是反復出現的,假如長久這樣下去最終可能會導致心理變態。
2、偷竊之前沒有任何預謀都是一時沖動開始的,一般都是單獨行動不會團伙作案。
3、偷竊癖是逐漸形成的,而且會愈演愈烈,而且很難矯正改正,需要耗費更多精力時間。
4、很多患者伴隨著人格缺陷等等。
偷竊癖應該如何治療
一般來說偷竊癖和家庭教育個人經歷等等很多方面都有關系,其中在女性身上比較常見,一般17-20歲時候表露比較明顯。偷竊癖和家庭生活條件文化水平等等沒有聯系。
作為一種心理疾病,目前是沒有葯物可以治療的,只能通過催眠等辦法進行改善。或者說讓患有偷竊癖的人群無法從偷竊這件事情獲得快感,最終偷竊行為就會逐漸消失了。
⑼ 青少年為什麼會有偷盜的行為
國內有研究表明,精神滿足低導致孩子的不良行為,同時物質滿足低導致學生的偷竊行 為,其實,偷竊行為與心理滿足有很大的相關性。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建立和同一性建立的關鍵時期,但是自我意識的建立和同一性的建立是以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為前提條件的。這些需求在心理層麵包括安全的需求、歸屬感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每一個需求的都是在前一個需求滿足的基礎上增長的,並且同時得到強化。
對安全的需求,對青少年學生而言,意味著有安全的生活環境,生活不受干擾,私有物品不被侵佔等,一旦安全受到來自周圍的挑釁,他們回失去心理的平衡。當青少年學生的財務在生活中遺失或被盜竊時,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財物安全受到威脅,他們會用「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方式挽救自己受到的財物損失,更重要的是挽回自己丟失的安全感。以這種掩耳盜鈴的方式獲取的安全感最終只會陷入惡性循環。例如,有的父母過於嚴苛,過度管制零用錢,使子女無法滿足物質慾望而起盜心,或者子女遺失財物時,為了免受責罰,為了減輕來自責罰的痛苦感而去偷竊他人財物頂替。
對歸屬感的需求,對青少年學生而言,是青少年希望得到組織或者同輩群體的承認,如果得到正確的回應,就會增強歸屬感,反之,就得不到歸屬感。當青少年不能擁有同輩或其它人所擁有的東西並為此深深受到困擾,認為阻礙他們加入其中的障礙物就是這樣東西,他們會就會使用偷竊的方式,設法取得他想擁有的東西。
對愛的需求,對青少年學生而言,意味著他們尋求來自父母、親人、師長或異性的關注與關心,避免孤獨的負性情感體驗。當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愛,經常被忽視,生活上得不到關心,特別是在必要的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有物質的需要的滿足,精神上的關注與關心非常的匱乏,例如父母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子女,促使子女向同儕負向次文化認同,形成反社會行為,或者,父母過於放任,對子女偷竊行為縱容,使子女逐漸養成從事偏差行為而覺得無所謂的態度;當青少年在學校甚至經常遭到師長或同學的負性評價或冷漠的待遇時,這個時候,危險就來了,他們會以各種方式試圖挽回自己作為一個人理應受到的「待遇」,而偷竊就是其中的一種。他們企圖通過偷竊行為補償因得不到愛而受到的傷害。
對尊重的需求意味著他們的人格收到尊重,能力不被貶低,自主發展不收到阻礙;對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如果解決得好,青年的精神境界將會符合社會發展的規范前行,如果得不到滿足,對於處於逆反期的青少年而言,行為容易逆社會規范而動。
⑽ 大學生頻現偷內衣的賊,年輕人都怎麼了
大學生頻現偷內衣的賊,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問題照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一些家庭基本上越來越富裕。盡管社會秩序越來越好,但仍存在一些隱患。總有一些罪犯喜歡做像偷雞摸狗這樣的事情。這種事情在社會上經常發生,尤其是在學校,一些不法分子認為目前的大學生沒有社會經驗,也沒有自我防範意識,所以他們很容易上當受騙。此外,由於當前校園管理的疏忽,許多不法分子將會取而代之。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年輕人還說洗過的內衣價格很高,但是沒有洗過的內衣價格會翻了幾倍,一個月至少可以賺10萬元左右。一些網民說:這種變態就應該抓起來,如果老闆們都被曝光,那就更好了。希望每所學校都能夠加強管理,不要讓那些陌生人隨意進出學校,否則會有事情發生,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