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為什麼能自己吃東西
① 蝸牛是怎樣吃東西的
蝸牛的口在頭部的腹面,口裡有帶狀的齒舌,上面長著很多排列整齊的小齒,齒舌可以伸出口外刮取食物。在吃東西時,蝸牛用舌頭舔舐植物,這些牙齒像銼一樣把食物磨碎,並運送到口腔內。
蝸牛食性雜,寄主多,除危害綠葉菜外,還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葫蘆科等許多種蔬菜及農作物,幼苗、成株均可受害。
蝸牛幼小時僅取食葉肉,殘留表皮;稍大的個體用齒舌刮食植株葉片和莖部,舐磨成小孔甚至將莖部吃斷,或葉片呈不整形缺刻,或殘留葉脈,嚴重危害時可造成缺苗斷壟。
(1)蝸牛為什麼能自己吃東西擴展閱讀:
蝸牛生長環境: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
當溫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但是各種蝸牛各不相同。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
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
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
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蝸牛
② 蝸牛為什麼能吃硬東西
蝸牛的嘴巴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上面排列著密密麻麻的小尖齒。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它的這種舌頭被稱為「齒舌」。
蝸牛吃東西時,用齒舌做前後伸縮運動,像拉小鋸條似的鋸破植物的嫩葉,再磨碎食用。如果遇到帶硬殼的食物,蝸牛就用這些牙齒磨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