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夜視儀可以看清東西
A. 為什麼紅外線可以晚上看到東西
在紅光以外的、肉眼看不見的、具有熱效應的光線稱為紅外線.
是波長比可見光還要長,肉眼看不見的光段,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l000μm 之間.
真正的紅外線夜視儀是光電倍增管成像,白天不能使用,價格昂貴且需電源才能工作.
紅外線可以感知溫度,當紅外線中有溫度存在,紅外線就會感知出來.
熱輻射屬於電磁輻射,波長范圍在紅外波段.夜間紅外線設備的原理就是探測目標的熱輻射與背景熱輻射的區別,從而顯示出溫度異常的區域,即目標輪廓.
不懂可繼續追問哈~
B. 夜視儀為什麼可以在黑暗中看清東西
夜視儀收集現有的環境中存在的光(月光,星光,或者是紅外光)通過鏡頭前端。通過這個點,電子從管子一頭射入時,便在管內來回碰撞,激發出越來越多的電子,這些電子被管壁的電壓加速,並且碰撞出的幾何級數增加的電子,使得管子末端出射的電子獲得很高的增益,放大或者更多一點,變成我們可以看到的光,由紅外光變成可見光,便實現了無須紅外照明的微光觀測.
C. 夜視鏡能在黑夜裡看得見是什麼原理
夜視鏡分為兩種,一種是微光夜視鏡,一種是紅外夜視鏡。
微光夜視鏡是把微弱的光放大了,而紅外夜視鏡是把紅外線變成可是光。
紅外夜視鏡又分兩種,一種是主動式的,一種是被動式的。主動式的就是夜視鏡發出一束紅外線,照到物體上再反射回來,相當於手電筒;被動式的則是把物體發出的光放大轉為可視光。
所以,在完全沒有光的情況下,微光夜視鏡是看不到東西的。如果沒有紅外源的話(大多數能產生熱量的東西都能成為紅外源,如生物,焰火,車輛等),被動紅外夜視鏡也是看不到東西的。
而主動紅外夜視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看到東西。不同的夜視鏡有不同的適用場合,微光夜視鏡適合野外有星光或月光的時候使用。
D. 夜視鏡為什麼能在晚上看見東西
夜視技術是藉助於光電成象器件實現夜間觀察的一種光電技術。夜視技術包括微光夜視和紅外夜視兩方面。微光夜視技術又稱像增強技術,是通過帶像增強管的夜視鏡,對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標像進行增強,以供觀察的光電成像技術。微光夜視儀,是目前國外生產量和裝備量最大和用途最廣的夜視器材,可分為直接觀察(如夜視觀察儀、武器瞄準具、夜間駕駛儀、夜視眼鏡)和間接觀察(如微光電視)兩種。紅外夜視技術分為主動紅外夜視技術和被動紅外夜視技術。主動紅外夜視技術是通過主動照射並利用目標反射紅外源的紅外光來實施觀察的夜視技術,對應裝備為主動紅外夜視儀。被動紅外夜視技術是藉助於目標自身發射的紅外輻射來實現觀察的紅外技術,它根據目標與背景或目標各部分之間的溫差或熱輻射差來發現目標。其裝備為熱像儀。熱成像儀具有不同於其它夜視儀的獨特優點,如可在霧、雨、雪的天氣下工作,作用距離遠,能識別偽裝和抗干擾等,已成國外夜視裝備的發展重點,並將在一定成度上取代微光夜視儀。
1、微光夜視技術
目前,微光夜視儀在國外正廣泛裝備部隊。它分為像增強微光夜視技術(直接觀察)和微光電視(間接觀察)兩種
(1) 像增強技術
像增強微光夜視技術是通過帶增強管的夜視鏡,對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標像進行增強,以供觀察的光電成像技術。其工作原理為:首先將進行光電轉換,然後用微通道版(MCP)增強電子信號,最後進行電光轉換。
在50-60年代,由於多鹼光電陰極、光纖面板、微通道板(MCP)和負電子親和力(NEA)光電陰極的誕生,該技術迅速發展起來。由於它克服了主動紅外夜視的致命弱點,所以,它一出現,便成為夜視領域的發展重點。它逐漸代替了較早應用的主動紅外夜視技術,占據著統治地位。迄今為止,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產品於6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它採用光電陰極、光纖面板耦合的級聯式像增強管,1966年美軍在侵越戰場使用,於70年進行批量生產,裝備部隊。第二代產品於七十年代初期開始發展,採用多鹼光電陰極和微通道板(MCP)的像增強管.
(2)微光電視
微光電視是像增強管和電視攝像管相結合的微光夜視系統。它誕生於四十年代,七十年才迅速發展起來。它具有成像面積大、直觀性強、連續性、遠距離多點多人觀察等優點,目益廣泛地用於監視、偵察、探測、制導、跟蹤等方面, 國外已裝備30餘 種。典型產品有法國的坦克用的 "卡納斯特 "微光電視系統 、美國的直機用UVR-700 型晝夜兩用電視跟蹤系統、英國的海軍用 V0084型微光電視系統 、瑞士的2704型遠距離 ( 觀察距離為10公里 ) 微光電視攝像機等 。
目前的微光夜視裝置僅能提供單色的圖像,而利用彩色圖像會有助於目標 識別,使識別速度提高30 %,識別錯誤減少60%.
2、紅外夜視成像技術
紅外夜視技術先後經歷了早期的主動紅外夜視成像技術和現在的被動紅外(熱成像)技術。紅外探測器最早是用單元探測器,後來為了提高靈敏度和分辯率而發展為多元線列探測器,現已向多元面陣紅外探測器發展。相應的系統已實現了從點探測到目標熱成像的飛躍。
(1)主動紅外像轉換技術(近紅外區)。
(2) 被動紅外夜視技術(中、遠紅外區)
E. 為什麼紅外夜視儀能在黑暗中發現目標
這是由於夜間盡管可見光很微弱,但紅外線信號,特別是生物所發出的紅外線卻很豐富。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向外輻射紅外線,包括人的身體。
這些紅外線的波長超過可見光范圍的最大值760納米,不能為人的肉眼所見,而夜視儀利用能感受紅外線的器件探測到紅外線,再把這種模擬信號經過去背景雜訊、放大、濾波等圖像處理方法,還原出被探測物體的輪廓,並轉換成為可見光圖像,方便人們觀測,這就是紅外夜視儀看清黑暗中景物的工作原理。
不過對被觀察對象的色彩很難還原,所以用紅外夜視儀看到的圖像很少是彩色的。紅外夜視儀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前者用紅外探照燈照射目標,接收反射的紅外輻射形成圖像;後者不發射紅外線,依靠目標自身的紅外輻射形成 「熱圖像」,故又稱為「熱像儀」。
F. 夜視儀為什麼在黑暗中能看清物體
使用紅外燈照在目標上,因為紅外光是不可視光,可以不暴露自己,然後通過紅外變像管將不可視的電像轉變成人眼可見的光學像,達到觀 察的目的。熱成像是利用目標與周圍環境之間由於溫度或發射率的差異所產生的熱對比度進行成像。由於熱對比度的差異而把紅外輻射能量密度分布圖顯示出來,成為熱像,再通過熱像將紅外圖像變為可見光圖像。 也就是說利用光電轉換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