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

為什麼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

發布時間: 2023-04-18 09:44:51

1. 為什麼中西方文化差異這么大

1、稱呼語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4隱私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Mrs Read?」「Ah,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節日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圓明橋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橘猛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槐乎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7、詞彙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補充: 還不具體啊 補充: 1、東西文明的差異,可以說,地理因素是基本原因之一。不過,起源主要是古希臘諸城邦的地理因素和商朝地理因素的不同。當初,阿力山大建立的龐大國家--馬其頓帝國(其實是封建國家)。馬其頓帝國和秦帝國的存在正是東西文明差異的起源。馬其頓帝國把希臘的城邦文明傳播整個歐洲,而後來的歐洲文明,其實正是繼承了希臘的城邦文明。可以說,直到今天在西方強國身上,都能看到希臘城邦議會文明的影子。古希臘的地理導致產生古希臘的城邦議會文明,而阿力山大通過征服戰爭把文明種子種在西方。馬其頓帝國本身就是封建國家,和秦帝國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制度,和秦之前的封建國家商周倒是相似的。不過,商朝已經不是城邦議會封建國家了,而是家長制度的封建國家。秦帝國對於東方文明的影響就在於創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權帝制,真正廢除了封建制度。加上漢帝國繼承秦帝制後用了宗法思想--儒家捆綁法家來統治,徹底固定了家長式的的中央集權帝國制度。可以說,法家和儒家本質都是家長式的統治學術--正是它們締造了東方帝國(專指中國和)之後的東方文明。而希臘的議會封建制度本質是契約式的統治制度,正是它們締造了西方的馬其頓帝國和之後的西方文明。並且這種分歧一直延續到現在。 2、東方帝國文明的循環和西方封建文明的發展。當初,大家同樣是封建文明,不同的是家長制和議會制。而東方封建文明發展得更快,比西方早了接近1500年升級到新階段--中央集權帝國(家長式)。要知道,東方封建文明和其延續影響(到漢武帝尊儒術後約200年)表現出的文明是比西方封建文明先進約1000年的。所以,東方封建文明就遠遠先於西方封建文明進入新階段。西方封建文明要到工業革命,才開始進入新階段:議會式的中央集權國家。比東方拋棄封建文明遲了1500年。 但是呢,東方帝國文明雖然發生得早,但是,其不幸捆綁的統治學說是鄙視勞動和科技的儒家學說,而不是重視發明的墨家。儒家的宗法性(三綱五常)是迎合帝國的需要的,但是其鄙視勞動科技發明,結合上法家的重農抑商,簡直就是絕配--奠定了東方帝國文明的結局--在循環中生生不息,堅持不進步約1600年,直到清朝末年。正所謂禍福相依難以預料啊。提早了1500年,卻循環了1600年。可以說,法家和儒家是家長制度在封建時代,血緣繼承統治權社會的頂級家長制度學問,東方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後的時代能建立持久的帝國原因在於此。 補充: 如果沒有它們,中國斷然無法提早離開封建時代進入中央集權帝國時代--原因就在於疆域過大。中國古代皇朝許多都是由於地方割據勢力壯大而滅亡的,這本身就說明了法家制度儒家思想一直要和疆域過大而交通通訊慢導致的地方割據傾向作斗爭。這個問題,只有交通和通訊提升速度才能真正解決--否則只能依靠法儒--法儒卻敵視商業和科技,導致交通和通訊無法速度提升夠多。看,就是這個死循環。如果當初的法家思想,是重農重商的,儒家思想是重勞動重科技的,嘿嘿,就算是家長式的帝國,中國也早進入家長式的工業帝國領域,而不用在農業帝國中循環不休。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的,開始許多的偶然性造就了後來的必然性。 西方封建文明沒有法家和儒家,所以沒法在科技足夠發達之前拋棄封建形式進入中央集權形式。但是也沒有法家和儒家的禁錮,經歷了中世紀黑暗的宗教封建社會,終於在文藝復興中重啟古希臘理性、注重實踐的哲學,打開科技發展的道路。在繼承了東西文明的科技基礎上,進行了科技革命,引發工業革命,進入商業社會,最終建立出工業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國家。很快就超越了東方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國家。同時,西方是議會制度的。東方是家長制度。 結果:西方的,議會制度的,工業中央集權文明,打敗了東方的,家長制度的,農業中央集權文明。 3、 東方文明的進化。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碰撞中徹底敗下陣來。科技是最直接的因素。為洗刷屈辱,東方文明進行迅速變革。先花了幾十年,學習科技。然後是拋棄統治權的血緣繼承製度,跟著拋棄了儒家思想。但是,家長式的統治本質沒有拋棄(蘇聯的家長式統治思想馬列主義使然),為了繼續給家長式統治合法性,於是就選擇了某些強調家長式統治合法性的手段。直到今天。其中的禍福在這里就不說了。而西方文明,則從議會式進化出鮮明的契約式中央集權文明,大步前進。 綜述整個東西方文明發展差異,我們可以看到,至今還存在的較大差異就是家長式統治和契約式統治方式。

2. 造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准體系和價值觀。

梁啟超在有名爛拿的《勸學篇》裡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西方文明它的歷史較短,而它的人民是從各個地方移民而來的,眾多不同民族和種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強。他們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2)為什麼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擴展閱讀:

1、預約的竅門。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地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念歷沖達,是基本的禮貌。

2、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

3、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仔殲必須打領帶。

4、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5、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3. 中外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並合理的,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面對文化的差異。

在許多中國人能夠迅速的接受西方文化,反而對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有著不恰當的定義。但我們應該始終記得,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存在是因為歷史的潮流導致的,沒穗蔽者有對錯與高低之分,這是一種差異,而並非是一種差距。

4. 簡短回答造成東西方文明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的巨大差距,造就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是海洋文明,河流眾多,很少有連片大平原,各部族無法自給自足,所以崇尚貿易交換,人們常年奔波在外,是陌生人社會。而東方地大物博,是黃土文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崇尚鄉土文化,是熟人社會。

5. 為什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那麼大

每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是不同的,所以他們所衍生出來的文化也是不同的,每一種文化的成長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枝裂進行的,所以他們在成熟之後會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和受到的思潮影響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外在的表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在宗教,日常生活,以及經濟等方面,兩者都是背道而馳的。

三、經濟觀念上的差異

在很多的西方人的眼中,東方人賺錢就是為了存起來,並不會把現有的錢花在享受上,其實這樣的一種思維是受到了細水長流這種文化的影響,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更願意把錢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花在一些沒有用,或者是可有可無的地方上。而西方人則比較注重現在一時的享受,他們會把錢花在裝飾品上,目的猛毀閉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情更加的舒服。

6. 中國和歐洲的文化差異為什麼這么大

所周知,中西方文化的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以下5點:
從思維方式上看,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從價值取向看,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從倫理道德上看,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從行為規范上看,中國人「重義」、「重情」;西方人「重利」、「重法」;從社會關繫上看,中國人等級觀念比較強;西方人平等意識比較強;......
這些差異造成了我們今天和洋人的格格不入,包括被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詬病的中國人無人權的,那麼有人可能就很郁悶了,同樣都是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文化是基於人類生存需求而自發產生的,而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所處時空下的自然環境。

那麼西方文明是在什麼樣的自然環境下產生的呢?
我們知道,歐洲自古就是氣候多變,氣候條件很差,樹木高大而不易於農業生產的開發,他們在大多不能自給自足,而需要和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個別農業發達地區的波斯人等進行商業交換,經過時間的沉澱,就產生了燦爛的商業文明,而商業文明賦予一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理性,重個人競爭,重創新,重利重法(法就是所有從事商業文明的人共同遵守的規則),平等意識強,重個人權利(因為商業的買賣雙方必須是平等的地位,不然極易出現不平等事件)。

說到這悉斗里,中國古代文明又是在什麼樣的自然環境下產生的呢?
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鬧陸雀主要是在黃河流域,即我們今天的陝西東部和河南中西部地區,這里擁有著土層足夠深的黃土高原,又有黃河經過,而且在北緯三十度附近,光照合適,且地表低矮的植物和灌木極易開墾,所以就衍生了燦爛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要求的是集體合作,因為開墾和種植不是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所以造就了中國人的文化特點:注重直觀、整體,注重群體、社會、和諧,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重義重情,等級觀念比較強(團隊中需要有人實行領導權,而領導權只能夠讓少部分人掌握實施)。
中西方的先人為了生存卻又不得不依附於自己生存的環境,在長期液早的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養成了個人和群體的性格,而在此性格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衍生,最終使中西方文明的差異越來越大。

7.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中西方文化起源的源頭不同,吃飯的傢伙不一樣,所以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東西方所處的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農耕文化和大河文化對中國文化有諸多影響。中國人在古代的時候為更好的耕種,更多的是在依附河流群居為生,因此相對於西方文化的起源地,中國文化的起源地更多的是在土地肥沃適合耕種的地方誕生。

正因為並不集中的國家權力,國家不能將國家的力量完全統一利用,不能將技術和文化大規模的集中起來。而受到西方國家地域和國家權利不能集中發展經濟的限制,西方不發達的農業沒有辦法對在剛開始的封建社會初期不能支撐當地的文化的發展,讓西方國家不得不發展極具流動性的商業。

8. 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問題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地域差異近期的文化差異吧
不同的自然環境,生成了不同的鄭中基經濟和文化

問題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分別產生於中國和歐洲,屬於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兩者之間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也就是此文化區別於彼文化的特殊性。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主要集中地反映在如下三個方面:
1、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西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識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天道」,講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強調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的發展趨勢,這也導致了對個體人格伸張的一種天然的束縛。這種定型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人們習慣於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處世之道,人與自然容易達到一種和諧狀態,千百年來一貫如此,進而形成了中國人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而西方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精神,就是基於「天人相分」認識上的,強調人與自然分裂、對立,強調人與自然的斗爭,認為人必須依靠知識全面征服自然,這種自然取向促成了西方民族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挑戰意識,從而塑造了人們講求效率、勇於競爭、不怕冒險等外向的行為方式。
2、人與人的關系。在強調倫理道德的中國文化體系中,比較注重人際關系,為淡化和緩解人際矛盾沖突,便有了「中庸」、「仁」、「禮」等倫理說教,強調服從與秩序,主張協調和寬容。與傳統中國相反,西空臘方文化對人的個性非常崇尚,追求個體的優先地扮茄位,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明顯的個性精神,受這種文化特點的影響,西方人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喜歡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追求自我獨立、自我發展。
3、生活方式。中國人認為,人生的真諦在於享受淳樸悠閑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歡樂和社會各種關系的和睦,陶醉於這樣一種人生理想之中,這使得中國人對世俗生活呈現出溫和、內傾的特點。西方人同樣追求享樂,但他們的功利意識非常濃厚,人們努力追逐物質財富,改造和征服自然,從而 *** 了西廳虧察方人工作、獲取和創造的積極性。
(二)中西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從根本上講,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決定的。
1、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及民族存在和發展永恆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某個民族在一定區域內居住、勞動和生活,同時也就創造了相應的文化,與這個民族以及相應文化相聯系的有關自然地理條件就是人們所說的生態環境。一般說來,文化的差異最初都是來自於對自然世界認識的差異,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發展的最初方向。三面高原一面海的相對閉塞的地域特點,使得古代中國文化基本上與外隔絕,但這同時也為農業文明的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經濟形態。同時,大河大陸性環境及其所造成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得中國人贊成盡物之性、順物之情,把人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而農業社會的穩定,家人親友的長期聚居,使得中國人自古將惜別看得非常重,這讓中華民族在思想情感上表現為喜一不喜多、喜同不喜異、喜靜不喜動、喜穩不喜變。而西方文化的活水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明發源於地中海,其所處的海洋環境培養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險外傾的民族性格。在他們看來,人類的力量與海洋比較起來顯得很渺小和脆弱,但是人類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勇敢、剛毅、偉大斗爭精神征服了大海,因而人類的氣魄比海洋更偉大,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開放、勇敢的性格。因此,從整個古代社會和文化現象看,西方都是以個人為起點,向外開拓,不斷地自我追求、自我拓展,同時也自我革新。而中國因封閉式、自我滿足式的農業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對鄉土的眷念,對安謐生活的嚮往。
2、人文社會環境。人文社會環境主要指由制度、政策、法規等構成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在中國幾......>>

問題三: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內在原因 1、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遼闊國土的地域差異,四大菜系逐漸形成,四大菜系自成體系,各有特點,但共同點是用料復雜考究,製作方法復雜,口味、菜式多種多樣,令人驚嘆。
西方以歐美為代表,其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到中世紀,歐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間,舊西方的飲食文化已經形成。其主要特點為:主食以麵粉為主,原料也較為豐富,製作方法較中國簡單,但同時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准則,進食猶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餚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一味含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想,特別強調養生、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採用新鮮原料,強調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說西方飲食之重營養是帶有普遍性的。
2、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6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佛教便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3、中西欽食方式、餐具及禮儀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爭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在餐具方面,差異就更甚明顯。眾所周知,中國人包括亞......>>

問題四:東西方文化差異表現為什麼 淺析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表現及原因
發布時間:2013-12-17
編輯:小青
手機版
一、文化的現代含義
「文化」一詞,對它的定義有好幾十種,這說明文化這個概念的復雜性。要對其內涵進行解釋,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從文獻的記載看,「文化」一詞,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出現,最初的意義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現代意義上的「文化」一詞是從日語借來的,日文譯自拉丁文的

Cuhura,現在的英文是Culture。「文化」這一術語,是19世紀中葉才在人類學著作中起用。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的定義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習俗和任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後來,美國的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進行了補充與修正,增加了「實物」與「價值觀念」。文化是個龐雜的系統結構,包含許多的組成部分。本文將文化系統的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再依據層次中的內容,論述文化的差異表現並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
(一)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術及其物質產品,如生產和交通工具、服飾、居室建築、飲食和其他人類行為的產品等,是人類適應和改造環境的基礎。
1、居室建築。中國文化重人與自然的結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兩者在建築方面的差異主要有三點:首先,在製造空間的方法上。在西方,確立室內的空間,牆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牆體確立空間,在上面加頂,覆蓋起來;在中國卻相反,屋頂變成了重要的構造空間元素,通過柱子的支撐確立空間再填充牆體。其次,空間本身的狀態。西方強調積極的空間感,發揮建築物本身的的內部空間;在中國,則強調相對消極的空間狀態,注重建築物周圍的外部空間。最後,中國的建築風格與特點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西方的建築風格卻大加盛行。由此可知,中西方由於民族風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種種差異,造成了建築風格的迥異。
2、飲食習俗。西方的烹調傾向於科學,多從營養學的角度去考慮菜餚的結構和食品的成分,這一飲食習慣與西方的整個哲學體系相適應,但形而上學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飲食文化的發展。例如,西方很講究餐具、服務、菜之原料。但不管怎樣的豪華與奢侈,從紐約到洛杉磯,牛排的味道幾乎是一樣的。中國的飲食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有時更是追求一種「意境」,把「色、香、味、器、形」完美的融為一體。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由於歷代強烈的大一統精神和嚴格的等級觀念,中國服飾不是自由與靈性的體現,而是等級和禮度的象徵。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類調節內部關系,更有效地協調行為去應對客觀世界的組織手段,包括所有制、管理機構、監督和制裁機構以及適應人際關系的行為模式等。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古希臘羅馬,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以及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財富。由此可以理解西方歷來追求的自由與民主,形成了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民主的政治選舉制度。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為核心,並延續兩千多年,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以至文化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指人類認識主客觀關系並進行自我完善和價值實現的手段,包括哲學、藝術、倫理、習俗、宗教信仰等。
......>>

問題五: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1語言方面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代表著東方,但中國的語言和西方的語言差異不小。在稱呼、問候、表達上等有明顯的差異。
例如: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說法,請別人幫忙前,也要先說點什麼,例如漢語里「謝謝」、「對不起」、「請…」,英語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總的來說,這些表達方式十分相近,不會造成什麼麻煩。但是,盡管相近,仍有差異。
英語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漢語的「謝謝」和「請…」用得更加廣泛。如果求人幫點小忙,比如借支鉛筆,問個路,傳個話,叫人來接電話等,中國人常常不說這些客氣話,特別是對親屬和好朋友,更不用這樣客氣。許多中國人認為,西方人過於喜歡說Thank you和 Please,沒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煩。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東西方的語言差異,因此,當我們外出到其他西方國家時,應該先了解西方國家的語言在表達上、問候、稱呼等的方式,才能更好的進行溝通與交流。
2教育方面
西方的教育的主導思想則是:每個人都是特釘人才。不能因為某學生數學不好,就認定其笨,或許該生會是生物、體育、或音樂、文學等領域的奇才。西式教學,給予所有學生機會去充分發揮個人所長,並鍛煉將來在社會上實用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如此培養的學生,越往高處走,才幹越能得到發揮。這也是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國家科技水平能領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是三缺一因而不算全面,這也是為何東(中國)西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學生都會有缺陷。應該把「教、學、做」三階段統一起來,教育全過程才算完整,培養出的人才也比較全面。目前西方教育界已認識到問題,因此正在加強中小學基礎知識教學和考核。而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在向另一方面努力,台灣取消聯考,而大陸提倡所謂「素質教育」,都旨在補充純知識教育之外的內容。如果東西方的教育方式能夠融會貫通,相得益彰,那將是比較理想的。
如今的中港台地區,科舉制早不存在,高考制也面臨挑戰與改革,那種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早晚會被更科學的方法取代,我們頭腦中的傳統教育觀念也應該改變
3:飲食方面
吃中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全過程是:廚師將飯菜做好以後端到餐桌之上,圍坐在餐桌旁的進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據各自的喜好選取相應的飯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種飯菜都不屬於任何一個食客,大家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張餐桌旁,面對相同的飯菜各取所需,解決飢餓問題和生存問題。
吃西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廚師將做好的飯菜分成相應的幾份,將每一份飯菜端到相應的食客面前,每個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飯菜。
不同的飲食文化,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4:建築方面
東西建築風格的不同,從本質上看是因東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國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則較重視科學與宗教
在此我們總結出了3點比較明顯的差異
1)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區別是在製造空間的方法上。在西方,確立室內的空間,牆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先通過牆確立空間,上面加頂就像一個蓋子,只是一個覆蓋物而已。在東方正好相反,屋頂是最重要的建立空間的因素。通過由柱子支撐的屋頂確立空間而後再填充牆。
2) 第二個區別在於空間本身的狀態。西方世界強調的是積極空間,即發揮建築物本身作用的內部空間。然而在東方主要......>>

問題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地理環境
生產方式
不同
造成的

問題七: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地域差異近期的文化差異吧
不同的自然環境,生成了不同的鄭中基經濟和文化

9. 為什麼東西方文化差異這么大

文化差異的例子:

1、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中國人則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

2、人際關燃虧系方面:西方人與人關系分明,習慣AA制;中國人講仁義,喜歡請客買單。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4、服飾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雖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也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西方認為不合禮儀的服飾。

5、教育方面:中國教育,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文化差異原因

東方文明源自農耕文明,農耕社會為了保證生產的穩定,需要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為了防盜防賊,需要建設大型的防禦工程,比如長城、運河、都江堰、鄭國渠等,莫不如是,建設大型工程需要集體協作,需要協調各種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面的、整體的觀念。

因為土地是農耕民族賴以生存的資本,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放棄的,當面臨災害時,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抗爭,這些都造就了農耕民族的韌性和變通。

西方文明源自游牧生活,游牧生活逐皮喚神水草而居,每戶牧民都是獨立個體,相互之間的聯系不如農耕民族密切,人情味也寡淡許多,個人主義較強。

由於相互間不需要協調什麼,整體觀就淡化很多。作為游牧民族,無論遷徙還是打獵,目標性極強,造就了西方人無論思維還是鏈彎做事都具有很強的目標性。

10. 為什麼中西方人的文化差異那麼大

中西文化差異具體有:飲食方御譽面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方面不同。

1、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2、生活習慣,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鎮段段是集體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都有自己的空間。而中國老人則是幫家裡的兒女帶孩子,撫養第三代,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3、教育方面,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4、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燃手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熱點內容
鱷龜吃的肉為什麼還不吃東西 發布:2025-07-11 02:47:29 瀏覽:795
鴨掌為什麼會有黃顏色 發布:2025-07-11 02:45:44 瀏覽:248
為什麼蘋果新機出來舊機會卡 發布:2025-07-11 01:58:03 瀏覽:619
蘇譚譚唱歌聲音為什麼是男生 發布:2025-07-11 01:52:22 瀏覽:654
為什麼有的人有微信微粒貸有的人沒有 發布:2025-07-11 01:41:35 瀏覽:824
為什麼突然晚上睡不著而且想吐 發布:2025-07-11 01:40:49 瀏覽:308
手機為什麼要搶 發布:2025-07-11 01:34:13 瀏覽:273
張譯嘴裡為什麼有白色的東西 發布:2025-07-11 01:23:28 瀏覽:234
小孩子為什麼不能吃太多的火腿腸 發布:2025-07-11 01:12:56 瀏覽:959
手機正常使用為什麼耗電快 發布:2025-07-11 01:03:28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