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觀風閣東西為什麼這么便宜

觀風閣東西為什麼這么便宜

發布時間: 2023-04-27 04:39:21

㈠ 唐華清宮的規模形制

規模形制

從文獻記載和野外的實際考察中,大抵可知華清宮的范圍是:南至驪山西綉嶺第一峰(即周烽火台),北到今縣城北什字。東至石瓮谷(寺溝)。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宮城(即羅城),南至山根,北到今縣城南什字,東至東窯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華書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營業樓,發現了用青石砌成的宮城北牆的牆基。1981年春,城建單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發現了同樣的北牆基。

1982年冬於寺溝村南的山坡上探出東繚牆兩段。從調查和發掘所見遺跡及文獻資料所記,華清宮的建築布局嚴謹,曲折縈回,規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華宮苑,供一己之歡娛,培指然曾幾何時,「漁陽鼙鼓」驚破了他的美夢。華清宮樓殿湯池,遂漸次破壞,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築已盪然無存。記其遺跡,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並以此為借鑒,建滾毀立一個新時代的風景旅遊區,供廣大人民群眾游覽。

唐代華清宮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為一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築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布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分布其間,把整個華清宮妝扮得格外妖嬈。

華清宮的建築依山面水,鱗次櫛比,除宮城(羅城)外,還有繚牆環繞。繚牆之外,又羅列不少建築,清乾隆《臨潼縣志》稱:「湯井殊名,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分宮城區:東區、中區、西區。宮城外與繚牆之間:西、北、東。繚牆外建築:西、北、東。驪山上宮中建築:西綉嶺及東綉嶺等部分。

(1)觀風閣東西為什麼這么便宜擴展閱讀:

建築遺址

1956年8月6日,陝西公布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時,把華清池(華清宮)列為省級保護單位,並提出保護好華大中備清池內所藏的唐漢白玉老君像和北魏溫泉頌碑、北魏三道士石刻等。

華清宮遺址,劃定范圍為:臨潼區(原縣)城南什字至烽火台,東至寺溝,西至牡丹溝。 1996年11月,華清宮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四)。

㈡ 河北一女子花6.9元成功搶購風衣,為什麼這件風衣這么便宜

河北一女子在網上買了一個6塊9的風衣,這價格聽起來很誘人吧,因為這個價格能買到一件風衣,可以說是個奇跡。正常來說乘以10倍,69塊錢能買到一個比較初級的款式的這種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記住沒有一個主播是為了做慈善事業去直播的,都是為了賺錢,所以可能會放出一些優惠活動,也可能會有一些抽獎之類的,但這些東西試試就行了,別花太大代價了。像這種幾塊錢的也就是鬧了個小笑話,花個6塊9也沒吃太大的虧,雖然這東西穿起來可能不行,但是放在家裡當個抹布也完全不會虧太多,但從直播間搶到的這種比較貴重的物品,幾百塊幾千塊的勸大家仔細想一想值不值。

㈢ 松風閣集文言文翻譯

1. 初中文言文翻譯《松風閣記》

松風閣記譯文(一)雨、風、露、雷,都來自天空。

雨、露有形體,萬物等待它們來滋潤;雷沒有形體卻有聲音,風也是這樣的。 風不能自己發出聲音,藉著東西而發出聲音。

不像雷的震怒號叫,在虛空里就發出了大聲。就因為風附藉著物體而發聲,所以它的聲音完全隨著物體而改變;響亮、微弱、清晰、溷濁、輕快咐歲、恐怖等變化,就都隨著物體的形狀而產生了。

土石贔屭太堅實,風雖吹過它們上面也不能發出聲音,山谷空闊廣大,那聲音就雄壯凄厲。水流湯漾溫和,那聲音就喧嚷吵雜。

都不能算中正和平的聲音,讓人覺得膽戰心驚。所以只有附藉著草木發聲才合適。

因為松這種植物,本干挺拔枝柯糾繞,葉子纖細而修長,奇特而蔥蘢,舒展而茂盛,交錯而精巧,所以風吹過它的時候,不滯塞不激湯,流順通暢,具有自然的和諧,故以聽了可以消除煩惱憂慮,洗凈昏沉污濁,使人精神曠達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寧靜安閑,自由自在在天地間生活,跟大自然相往來。難怪愛好山林的高士,喜歡松而不能離棄它了。

金雞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幾百年了,微風輕吹,聲音如幽靜的泉水淙淙地流過石灘,風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樂。那大風來的時候,就像翻揚的波濤,又像擊鼓一樣,低沉而有節奏。

方舟上人在金雞峰下建造了一座樓閣,取名為松風閣,我曾到訪而住在那兒,舒暢得意的像要長住下來而忘了回去。因為此閣雖在山林之中,可是離人境不遠。

夏天不太炎熱,冬天不太寒冷,觀賞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聽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從容地游覽。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沒有外來的事物擾亂心境。

使人歡喜快樂,使人願意終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許由那樣到潁水邊洗耳才算高潔,像伯夷、叔齊那樣爬上首陽山不食周粟才清廉呢? 我是四處寄居的人,腳步從不安定於一處,可是對這座樓閣,卻不能忘懷,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別時,愾了這些作為松風閣記。時間是元順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二) 松風閣在金雞峰的下面,活水源的上面。我在今年春天才來到這里,留宿了兩夜,都遇到下雨,只聽到波濤般的聲音響徹白天黑夜,沒有能完全觀看到它的奇妙之處。

到這時候,來來往往住在松風閣上共十多天了,因而能夠完全知道松風閣景色變化的不同情狀。 松風閣後面的山峰,在眾多的山峰中特別高,而松樹又生長在山峰的頂上,抬頭向上看,就像飾有鳥羽的旗幟和車蓋籠罩在頭頂上。

當太陽在正當中的時候,有風輕輕掠過那松枝,松枝就像龍鳳在飛翔舞蹈一樣,長滿茂密松針的枝條縈回屈曲,交錯糾結,來回擺動;陽光把樹影灑落在屋檐瓦楞之間,金黃碧綠的顏色交叉錯綜,編織成美麗的花紋。使觀看到這種景色的人,眼睛都因此明亮。

有聲音,像吹塤篪一樣,像陣雨迅急經過,又像水流沖激著山崖石壁,有時像披著鐵甲的戰馬在賓士,劍和長矛在互相撞擊;忽然又發出草蟲鳴叫的「切切」聲,忽大忽小,像在遠處,又像在近處,無法用語言形容那種情狀。使聽到這種松聲的人,耳朵都因此靈敏。

我將自己的這種感覺去詢問上人,上人回答說:「不知道啊。我們佛門把使六境清潔純凈作為使心思清明純正的根本。

凡是耳朵聽到、眼睛看到的,都是些荒誕無稽的東西罷了。」我說:「既然這樣,那麼上人用「松風」給這個樓閣取名,是為什麼呢?」上人笑著說:「偶然這樣罷了。」

我在松風閣又留宿了三天才回來。元惠宗敗簡配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寫此記。

2. 初中文言文翻譯《松風閣記》

原文:

松風閣在金雞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聞波濤聲徹晝夜,未盡閱其妙也。至是,往來止閣上凡十餘日,因得備悉其變態。

蓋閣後之峰,獨高於群峰,而松又在峰頂。仰視,如幢葆臨頭上。當日正中時,有風拂其枝,如龍鳳翔舞,離衤徒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金碧相組綉。觀之者,目為之明。有聲,如吹塤,如過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鐵馬馳驟,劍槊相磨戛察指;忽又作草蟲鳴切切,乍大乍小,若遠若近,莫可名狀。聽之者,耳為之聰。

予以問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凈六塵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虛亡耳。」予曰:「然則上人以是而名其閣,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閣上又三日,乃歸。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記。

譯文:

松風閣在金雞峰下,活水源上。我今年春天才到那裡,又留宿了幾夜,卻又是遇到下雨天。只是晝夜聽見波濤洶涌的聲音,沒有能夠完全觀賞到她的奇妙之處。到了這次,我到閣觀看了十餘天,於是才具體了解到她的變化之態。松風閣後的山峰,獨高於其他的山峰,而松又在山峰頂上。仰視,如幢葆臨於頭上。當日頭正中時,有微風拂他枝,就好象龍鳳飛翔跳舞,離衤徒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金碧輝煌相互組成綉麗。觀看她的人,眼前一亮。有聲音,如吹塤,如下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鐵馬馳驟,劍槊相磨鑔戛;突然又作草蟲鳴切切,一會大一會小,若遠若近,不可以說出其狀態。聆聽得人,耳為之聰。我那這些問上人。上人曰:「我也不知道。我佛以清凈六塵為明心之本,凡進入耳目的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罷了」我說:「然而上人為什麼以松風閣命名呢?」上人笑曰:「偶然罷了。」

又在閣上住了三天,才回去。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記。

3. 松風閣記·宋濂全文翻譯

(一)

雨、風、露、雷,都來自天空。雨、露有形體,萬物等待它們來滋潤;雷沒有形體卻有聲音,風也是這樣的。

風不能自己發出聲音,藉著東西而發出聲音。不像雷的震怒號叫,在虛空里就發出了大聲。就因為風附藉著物體而發聲,所以它的聲音完全隨著物體而改變;響亮、微弱、清晰、溷濁、輕快、恐怖等變化,就都隨著物體的形狀而產生了。土石贔屭太堅實,風雖吹過它們上面也不能發出聲音,山谷空闊廣大,那聲音就雄壯凄厲。水流湯漾溫和,那聲音就喧嚷吵雜。都不能算中正和平的聲音,讓人覺得膽戰心驚。所以只有附藉著草木發聲才合適。

因為松這種植物,本干挺拔枝柯糾繞,葉子纖細而修長,奇特而蔥蘢,舒展而茂盛,交錯而精巧,所以風吹過它的時候,不滯塞不激湯,流順通暢,具有自然的和諧,故以聽了可以消除煩惱憂慮,洗凈昏沉污濁,使人精神曠達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寧靜安閑,自由自在在天地間生活,跟大自然相往來。難怪愛好山林的高士,喜歡松而不能離棄它了。

金雞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幾百年了,微風輕吹,聲音如幽靜的泉水淙淙地流過石灘,風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樂。那大風來的時候,就像翻揚的波濤,又像擊鼓一樣,低沉而有節奏。

方舟上人在金雞峰下建造了一座樓閣,取名為松風閣,我曾到訪而住在那兒,舒暢得意的像要長住下來而忘了回去。因為此閣雖在山林之中,可是離人境不遠。夏天不太炎熱,冬天不太寒冷,觀賞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聽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從容地游覽。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沒有外來的事物擾亂心境。使人歡喜快樂,使人願意終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許由那樣到潁水邊洗耳才算高潔,像伯夷、叔齊那樣爬上首陽山不食周粟才清廉呢?

我是四處寄居的人,腳步從不安定於一處,可是對這座樓閣,卻不能忘懷,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別時,愾了這些作為松風閣記。時間是元順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二)

松風閣在金雞峰的下面,活水源的上面。我在今年春天才來到這里,留宿了兩夜,都遇到下雨,只聽到波濤般的聲音響徹白天黑夜,沒有能完全觀看到它的奇妙之處。到這時候,來來往往住在松風閣上共十多天了,因而能夠完全知道松風閣景色變化的不同情狀。

松風閣後面的山峰,在眾多的山峰中特別高,而松樹又生長在山峰的頂上,抬頭向上看,就像飾有鳥羽的旗幟和車蓋籠罩在頭頂上。當太陽在正當中的時候,有風輕輕掠過那松枝,松枝就像龍鳳在飛翔舞蹈一樣,長滿茂密松針的枝條縈回屈曲,交錯糾結,來回擺動;陽光把樹影灑落在屋檐瓦楞之間,金黃碧綠的顏色交叉錯綜,編織成美麗的花紋。使觀看到這種景色的人,眼睛都因此明亮。有聲音,像吹塤篪一樣,像陣雨迅急經過,又像水流沖激著山崖石壁,有時像披著鐵甲的戰馬在賓士,劍和長矛在互相撞擊;忽然又發出草蟲鳴叫的「切切」聲,忽大忽小,像在遠處,又像在近處,無法用語言形容那種情狀。使聽到這種松聲的人,耳朵都因此靈敏。

我將自己的這種感覺去詢問上人,上人回答說:「不知道啊。我們佛門把使六境清潔純凈作為使心思清明純正的根本。凡是耳朵聽到、眼睛看到的,都是些荒誕無稽的東西罷了。」我說:「既然這樣,那麼上人用「松風」給這個樓閣取名,是為什麼呢?」上人笑著說:「偶然這樣罷了。」

我在松風閣又留宿了三天才回來。元惠宗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寫此記。

4. 松風閣記

松風閣在金雞峰下,活水源上。我今年春天才到那裡,又留宿了幾夜,卻又是遇到下雨天。只是晝夜聽見波濤洶涌的聲音,沒有能夠完全觀賞到她的奇妙之處。到了這次,我到閣觀看了十餘天,於是才具體了解到她的變化之態。松風閣後的山峰,獨高於其他的山峰,而松又在山峰頂上。仰視,如幢葆臨於頭上。當日頭正中時,有微風拂他枝,就好象龍鳳飛翔跳舞,離衤徒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金碧輝煌相互組成綉麗。觀看她的人,眼前一亮。有聲音,如吹塤,如下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鐵馬馳驟,劍槊相磨鑔戛;突然又作草蟲鳴切切,一會大一會小,若遠若近,不可以說出其狀態。聆聽得人,耳為之聰。我那這些問上人。上人曰:「我也不知道。我佛以清凈六塵為明心之本,凡進入耳目的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罷了」我說:「然而上人為什麼以松風閣命名呢?」上人笑曰:「偶然罷了。」

又在閣上住了三天,才回去。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記。

好長時間沒有翻譯了有些翻譯的不好自己再潤色潤色。

5. 求松風閣記宋濂的全文翻譯

【譯文】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欺騙我。」

皇帝秘密地召見(宋濂)詢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

這時主事茹太素上奏章萬余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沒有可以重責的罪行。」

不久皇帝看過茹太素的奏章,發現有值得採納的內容。就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就會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6. 松風閣記的作品原文

一雨、風、露、雷,皆出乎天(1)。

雨、露有形,物待以滋(2)。雷無形而有聲,惟風亦然。

風不能自為聲,附於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3),訇磕於虛無之中也(4)。惟其附於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於物:大小清濁,可喜可愕(5),悉隨其物之形而生焉(6)。

土石屓贔(7),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8),其聲雄以厲(9);水盪而柔(10),其聲洶以豗(11)。皆不得其中和(12),使人駭膽而驚心(13)。

故獨於草木為宜。而草木之中,葉之大者,其聲窒(14);葉之槁者(15),其聲悲;葉之弱者,其聲懦而不揚(16)。

是故宜於風者莫如松(17)。蓋松之為物(18),干挺而枝樛(19),葉細而條長,離奇而巃嵸(20),瀟灑而扶疏(21),鬖髿而玲瓏(22)。

故風之過之(23),不雍不激(24),疏通暢達,有自然之音;故聽之可以解煩黷(25),滌昏穢(26),曠神怡情(27),恬淡寂寥(28),逍遙太空(29),與造化游(30)。宜乎適意山林之士樂之而不能違也(31)。

金雞之峰(32),有三松焉,不知其幾百年矣。微風拂之(33),聲如暗泉颯颯走石潄(34);稍大,則如奏雅樂(35);其大風至,則如揚波濤(36),又如振鼓(37),隱隱有節奏(38)。

方舟上人為閣其下(39),而名之曰松風之閣。予嘗過而止之(40),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41)。

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42),夏不苦暑(43),冬不酷寒(44),觀於松可以適吾目(45),聽於松可以適吾耳,堰蹇而優游(46),逍遙而相羊(47),無外物以汩其心(48),可以喜樂,可以永日(49),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50),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51)?予,四方之寓人也(52),行止無所定(53),而於是閣不能忘情,故將與上人別而書此以為之記(55)。時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56)。

二松風閣在金雞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57),皆值雨,但聞波濤聲徹晝夜(58),未盡閱其妙也。

至是(59),往來止閣上凡十餘日(60),因得備悉其變態(61)。蓋閣後之峰,獨高於群峰,而松又在峰頂。

仰視,如幢葆臨頭上(62)。當日正中時,有風拂其枝,如龍鳳翔舞,離褷蜿蜒(63),轇轕徘徊(64);影落檐瓦間,金碧相組綉(65)。

觀之者,目為之明。有聲,如吹塤箎(66),如過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鐵馬馳驟(67),劍槊相磨戛(68);忽又作草蟲嗚切切(69),乍大乍小(70),若遠若近,莫可名狀(71)。

聽之者,耳為之聰(71)。予以問上人。

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凈六塵為明心之本(73)。

凡耳目之入,皆虛妄耳。」予曰:「然則上人以是而名其閣(74),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閣上又三日,乃歸。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記。

(1)乎:於。(2)滋:生長,繁殖。

(3)非若:不像是。怒號——發出巨大的聲響。

(4)訇磕(hōng kē):大聲。虛無——指天空。

(5)愕(è):驚訝。(6)悉:全都。

(7)屓贔(xì bì):觿龜(觿,讀音xī)的別名。觿龜是一種爬行動物,背面褐色,腹面淡黃色。

碑下的石座一般都雕成屓贔的形狀,取它力大能負重的意思。這里就是指強健有力。

(8)谷:兩山之間叫谷。(9)雄:雄壯有力。

以:連詞,意義和「而」相同。厲——猛烈。

(10)盪:搖動。(11)洶:水中波浪翻滾的聲音。

豗(huī):轟響。(12)中和:不剛不柔,平和。

(13)駭:驚懼。(14)室(zhī):阻塞。

(15)槁(gǎo):枯。(16)懦:軟弱。

揚:高昂。(17)莫若:不如。

(18)蓋:連詞,表示原因。(19)挺:筆直。

樛(jiǖ):彎曲向下。(20)離奇:樹根盤曲的樣子。

巃嵸(lóng sǒng):聚集貌。(21)瀟灑:飄逸,自然。

扶疏:枝葉繁茂的樣子。(22)鬖髿(sān suō):蓬鬆的樣子。

玲攏:靈巧的樣子。(23)這句說:所以,當風吹過松樹的時候。

(24)雍(yōng):堵塞。激:沖擊。

(25)黷(dú):污濁。(26)滌:洗。

昏穢(huì):黑暗的和骯臟的東西。(27)曠神:使心境闊大。

怡情——使心情愉快。(28)恬(tián)淡:清靜。

寂寥:寂靜。(29)太空:天空。

(30)造化:舊時指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界。(31)宜乎:怪不得。

違:離開。(32)金雞峰:在會稽山(會,讀音guì)上。

會稽山在浙江省紹興縣附近。(33)拂:輕輕吹過。

(34)暗泉:暗伏而不露出地面的泉水。颯(sà)颯:這里是形容水聲。

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35)雅樂:正樂。

古時把那種正規的、標準的音樂叫作雅樂。(36)揚:向上吹起。

(37)振:擊。(38)隱隱:隱約,聽起來不很清楚。

(39)上人:對僧人的一種稱呼。為:這里是建造的意思。

閣:一種建築物,多建築在高處,周圍開窗,可以跳遠。(40)嘗——曾經。

止——停留,居住。(41)洋洋——快意的樣子。

(42)去——距離。(43)這句說:在夏天,不因暑熱而感到難受。

(44)這句說:在冬天,不因寒冷而感到痛苦。(45)適:感到舒服。

(46)偃蹇(jiǎn):高聳引申為傲慢。優游:閑暇自得的樣子。

(47)逍遙: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相羊:徘徊。

(48)汩(gǔ):亂。(49)永日:度過漫長的一天。

(50)濯(zhuó):洗。穎水:河名。

源出河南省登封縣西的穎谷,東南流至安徽省境內,入淮河。相傳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隱居在穎。

7. 用簡體字翻譯古文

照片中的篆文所錄為宋代黃庭堅的《松風閣》,內容右起豎讀為:

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

我來名之意適然。

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今參天。

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

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

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卧僧氈。

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輝為我妍。

野僧早飢不能饘,曉見寒溪有炊煙。

東坡道人已沈泉,張侯何時到眼前。

釣台驚濤可晝眠,怡亭看篆蛟龍纏。

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落款為:

右《松風閣》原文

後面的看不清楚。

希望能幫到你。

㈣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1

在頭放假,我就已經在網上預訂了余秋雨先生的幾部書,分別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無疆》,書來得很快,於是,在放假的頭幾天里,我一直在埋頭閱讀余秋雨先生的這幾部著作。

讀到今天,覺得《風雨天一閣》,寫得確實不錯,給我印象尤深。

天一閣的開辦者,是明朝的范欽,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稱,在這里又有了新的解釋,本來我只以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這里卻做如下解釋:天一生水,水能阻火,范欽用「天一閣」給自己的藏書樓命名,也就是說希望藏書樓能夠避免遭到火災,能夠永遠保存下去,可謂用心良苦。看到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學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種緣由。

范欽窮其一生,藏書巨多,有很多是傳世孤本,盡收於天一閣,天一閣可謂書籍大海,我想,當范欽每日徜徉於天一閣中,與那麼多先賢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應該是非常愜意的吧,我想這甚至也是他長壽的一個原因,在醫療條件那樣落後的封建時代,范欽能活到80而終,我想應該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日里為書香所圍。

自古以來能夠進入天一閣閱書的,盡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黃宗羲,余秋雨先生在天一閣歷經300多年風雨之後也登樓參觀,是他與天一閣的緣,我想也顯示了天一閣在藏書界尊貴的地位,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聲望,登天一閣應該是滿夠資格的了。

看了這篇作品之後我一直在不斷地想,什麼時候,我也能一覽天一閣的風采,滿足自己這個書迷的一個甜美的願望呢?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2

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我心底中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雖然沒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

小時候,知道寧波有一座藏書樓——天一閣,感到無比驕傲,因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寧波。上完初中,到寧波讀書,感覺離天一閣近了許多,但卻從未走近過它。記得讀師范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也曾向我們介紹過天一閣,當時的我聽的特入迷。看了余秋雨先生先的風雨天一閣,更是記憶猶新。

天一閣之所以叫天一閣,是創辦人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來免去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文中的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對我有極大的震動。范欽不僅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還是一個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足夠了!

文中也提及了書法大師豐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們也是藏書家,卻並未傳承下去。藏書僅憑一人之力,是不能久遠的。范欽不僅僅把藏書作為愛好,更把藏書看成是一種使命,而且是整個家族的使命。這也是天一閣自明至今數百年,巋然獨存的原因了。

天一閣只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遺跡。那一種精神,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鍾熱度。看搏清同學天天寫日記,覺得是個不錯的習慣,也嘗試著每天寫點什麼。結果寫了一個禮拜,沒有堅持下去。我對寫作缺乏興趣是一原因,感覺象在給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堅持的決心不夠。

想看天一閣藏書而不得的錢綉芸姑娘,惋惜之餘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時代,既不看重錢也不看重勢,只想借著婚配來多看一點書,很是令人感岩搏動。由於家族粗銀祥的規定,她還是沒能踏入藏書樓中看書。曾經的我想,藏書樓,藏了那麼多書,卻不準人看,連家人都不能看,藏了這么多書是做什麼用?現在的我,終於明白,不對外開放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下去,只是,這些規矩只能防君子,卻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後寫道:什麼時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許多家族數百年來的靈魂史袒示給現代世界呢?現在,他們的靈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3

在這篇萬字散文中,作者敘述和表現的,是一個對中國文化抱有堅定執著信念的終極追尋式的人物以及故事,我視之為文化精神品格的榜樣,並以此為驕傲。

當我們被世俗文化騷擾甚至迷惑的今天,能讀到他這篇散文,讓我更感到了一種驚喜與難能可貴。他在許多作品裡幾乎傾注了他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追隨歷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試圖在他們的故事和傳奇中發現對今天和未來有所啟迪的東西,為人類留下真實和道義的作品。文章從《易經》、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一直追索到建國後的80年代,期間提到了創建和保護天一閣的范欽、范大沖父子,想看天一閣藏書而不得的錢綉芸姑娘,被破例允許參觀天一閣的黃宗羲,提倡編寫《四庫全書》的皇帝乾隆,保護流散藏書、創建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等眾多歷史人物。全文生動有趣,閱讀完畢,讀者不僅獲取了大量的歷史知識,而且不需要理論說教,就會自發地從這些故事和人物的言語行為中領會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在這一點上,余秋雨成功地做到了找傳統文化之根,讓歷史告訴未來的寫作心願。文章里充滿了對民族精神根源的召喚和對國人善於遺忘的不滿:「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於散亂狀態和自發狀態,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干什麼。」想要改進現有的中國文化就需要從改變中國人的人格開始,而目的是為了塑造健康完滿的人生。

在《風雨天一閣》里,作者看重的是一種「健全人格」的精神,由此,作者才寫道:「范欽的選擇,碰撞到了我近年來特別關心的一個命題:基於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

文中的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對我有極大的震動。作者這樣一個飽讀詩書之人,我輩要不感到渺小與淺薄那才是一種恥辱。古語有雲「窮則變,變則通」,只有當一個人可以產生思考的時候,這個人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得到發展。

面對選擇,我們誰也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而范欽父子就不能不讓我們欽佩了。范欽不僅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還是一個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足夠了!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搜羅藏書融進了生命。這不正是一種向上的文化品格么!他的長子范大沖面對萬兩黃金與藏書樓的抉擇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繼承父業,並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當藏書樓的保養費用。這種擔當需要勇氣,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與人生的終極價值觀作為支撐,否則,誰又不愛黃金而選擇仍需長久開銷的藏書樓呢!

秋雨先生正是通過這一艱難的歷程,為我們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展示了一個文化貴族家庭的持久魅力與人格底蘊,並為今天的大學生提出了一個構建健康的、有益他人和世界的人生價值觀的最佳參照,為我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此番風雨正當時,我輩豈能後古人!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4

也許是對傳統文化的仰慕,也許是源自內心的書生意氣,當我讀完余秋雨先生的《風雨天一閣》後,分明感到那源於歷史深處的思索,如裊裊茶韻,飄然溢於紙外。

一座普通的`藏書樓,卻成了「一鍾極端艱難,而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天一閣,確實承載了太多,太多。

天一閣,建於明中葉,由其主范欽歷終身覓書建樓,延續數百年巋然不動。其藏書樓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見。幾百年的風雨,范氏家族始終恪守著近於苛刻的祖訓,甚至只有大學者黃宗羲才成為數百年來登臨此樓的唯一一人。然而當近代的兵燹來臨,這座沒有在大火中焚毀,沒有在歲月中流散的古樓卻如那飽經風霜的古書,那麼輕易就焚毀了。印著大學者誠惶誠恐腳印的樓板,只留下偷兒日夜竊書遺下的棗核……我不禁發問:為什麼保存了幾百年的古籍在近代烽火中顯得如此脆弱?為什麼,為什麼偌大一個中華,終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書樓?

作為書生,我們是否也算作范欽的後人?但我讀到范欽偉他的天一閣定下的條條鐵律時,我不禁苦笑:在偷兒和強盜面前,書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麼?也許創造了象形文字,創造了紙帛,又創造了印刷術的民族,將文化的傳承寄予這小小的藏書樓,本身便是一種無奈,一種悲劇。「血戰前行的歷史」戰火一次次焚燒著脆薄的紙頁,黑暗一次次吞噬著智慧和光明,然而范欽冷峻的理性,為何要傾注於這小小的一隅?為什麼不讓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廣闊的領域?我們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思想者,不該捫心自問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蒼桑皆抑於此。

五千年的一個黃昏,一群茹毛飲血的的人來到一片荒原,發現這里可以耕種粟谷,無須為狩獵而奔波,於是華夏的始祖就這樣默默定居下來……功於馬背的秦始皇「餘威振於殊俗」,「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他揚鞭一指,蒼茫燕山便出現了一條蜿蜒萬里得長城。胡騎鋒鏑,從此便越不過燕趙,攻不入中原,於是修長城便成了歷代帝王的大事。從秦一直延續到兩千多年後的明末。終於不見了狼煙四起,終於中原的王侯已安於「長樂未央」,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圍障卻又將另一堵「長城」植入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於是,有了「梅妻鶴子」終老滄州的隱士之風;有了鍾情山水﹑俯視筆墨間的文人氣質;有了埋首聖賢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學之派。「長城將這個民族漸漸封閉,因封閉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閉。從此,沒有了馬背上的狂奔,沒有了面對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駝鈴終化成歷史的空靈,遠航的船隊終在一片「耀武異域,勞民傷財」聲中歸於泯滅。於是便有了「乾嘉學派」,又了這孑然一身的風雨天一閣。對於一個已經習慣了子孫繞膝﹑豐衣足食﹑終老桑梓的民族;對於一個從來無需長途遷徙﹑﹑四海為家的民族;對於一個無需苦鬥於馬背﹑大海的民族,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視線投向更無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又是一個黃昏降臨,殘陽如血,衰草連天,當這斑駁的古樓映著欲墜的夕陽,多少悲愴盡在一片如死的寂靜中。天一閣,是否是一部濃縮的歷史?是否是一個時代痛苦悲涼的結束?

滿樓黃紙,訴不盡滿腔悲愴;千古興衰,皆溢於塵埃之上。天一閣的悲涼早已如遠去的流水,一去不返,但余秋雨先生深沉的行文是否在告訴我們這些後來人,只有經歷了推倒的痛苦,阻隔的牆才能成為溝通的橋?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5

翻到余秋雨的短文——《風雨天一閣》,忽然想起我曾經看過、體驗過。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天一閣,一個以藏書著稱於世的藏書樓。

那天,吃過午飯,短暫的休息之後,一位朋友說:「走,我帶你們去天一閣感受一下。」我們都響應,因為下午的時光不知道怎麼樣打發。去感悟一下藏書樓的書香與文化的歷史底蘊,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乘車去天一閣。朋友也並不熟悉天一閣的具體位置,只知道一個大概的方向。於是,我們跟著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錯了,也不算什麼失誤,瀏覽寧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一種收獲,有收獲總比無聊地打發時間要好過,心裡總會舒坦一點,不至於因為荒廢了美好的時光而懊惱。

那天,天氣也是陰沉沉的,陽光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也許老天也讓我們體驗一下余秋雨筆下的天一閣,風雨中的天一閣也許就另有一種味道。

古代的藏書樓最大隱患或者說藏書樓最大危險就是火災。木製的樓閣,再加上脆弱的紙頁,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幾代人的心血、甚至幾代的歷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殘余的灰燼中,再也難尋歷史的蹤跡。只能是一生的嘆息與遺憾。而創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閣」,是因為去榷易經》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以免除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而天一閣在歷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創造者的意圖,演繹得淋漓盡致,依舊保持著原來的風貌,只不過多了些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這不,今天又老天又飄起了雨絲!

面對選擇,我們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歷史的抉擇如何,是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誰也不能站在歷史的洪流中去評說,只有後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范欽,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的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足夠了!如果說大,那麼,屈指算來,又有幾個呢?恐怕如果有,那麼也都被湮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搜羅藏書融進了生命。

歷史中和他同時代的人中也不乏藏書者,而殘存下來的,流傳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景仰的、瞻仰的則只有范欽所建立的天一閣這所藏書樓,其他的都隨著歷史而退出了舞台。為什麼惟獨范欽能永久地立在歷史的洪流中呢?這和范欽的為人、氣度是分不開的。也正因為范欽有一種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書樓超越時間的意志力!

歷史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而范欽所創造的歷史該怎樣繼承呢?能不能將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駕鶴西遊之後也灰飛煙滅呢?「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況且這也並不是什麼恩澤,他留下的是責任,沉重的歷史的責任!范欽的長子范大沖從父親的肩上接下了這個重擔。沒有信誓旦旦,但卻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動人心。責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傳下來。「子生孫,孫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這樣,天一閣就在這個家族的繁衍生息的歷史中巋然不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真正地把藏書樓保存下來,並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沒有一定的規定是不行的。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范家也不例外,也許他們的規矩比別家更苛刻,更嚴格。但是也正因為嚴格、苛刻,藏書樓在沒有在子孫後代的手中被葬送。雖然後來也有被偷,被盜,但是飽經風雨的天一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形成一道風雨中獨特的風景,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輝,深邃而厚重!

走進淡褪了紅色的大門,就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飽經滄桑的不知道什麼名字的樹被欄桿圍著,范欽的銅像就在樹的中間。陰沉沉的天氣就加重了歷史的濃重感,順著狹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兩旁排列的是藏書房間,介紹為范家藏書做出貢獻的范家子孫。古色古香的簡裝或者精裝的書都擺在書櫥中,昏黃的燈光更讓人覺得走進了歷史的隧道,沐浴著歷史的文化光輝。

㈤ 永徽之治和貞觀遺風 為什麼說他是唐朝最被忽略的明君原因令人震驚

說起唐朝最容易被忽略的明君,最拆粗磨容易想起的便是唐高宗李治了。為什麼這么說呢?首先他有個牛逼的父親李世民,一手創立了貞觀之治,其次,他有個霸道妻子,取唐而代之,稱為「貞觀遺風」。所以在父親和妻子的影響下,李治的旅斗名聲似乎也沒有那麼響亮了。但事實上這位看上去無所作為的李治,卻是一位明君,正是在他的治下,唐朝的領土達到了頂峰。

為什麼這么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唐高宗原本並不是皇位的繼承人,生性低調他註定只能當個晉王,但是無奈幾個哥哥不爭氣所以最終還是由李治來繼承皇位,在長孫無忌的輔政下登上了皇位。

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 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凳友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另外,在他位期間,唐朝的領土最大,也是 *** 版圖最大的時期。

那麼表現在哪裡呢?舉一個例子,唐太宗晚年攻打高句麗但是最後功虧一簣,自那以後唐與高句麗間的摩擦便從未停止。但除了征伐百濟時期為配合南北夾擊策略曾對高句麗用兵外,唐對高句麗並無大規模軍事行動。直到高句麗發生內亂,於是唐朝決定趁機討伐為了保證此行順利,李治任命第一名將李世勣為東征各部隊的主帥,薛仁貴擔任副將經歷奮戰之後最終將高句麗收入囊中,之後還在各地設置了都督府。

圖為:李績

因此唐朝擁有的疆域最西曾經到達鹹海,最北曾經到達西伯利亞,最東曾經到達薩哈林島(庫頁島),最南至北緯18°,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但這並不是說唐朝的疆域固定這樣大,因為它從來沒有同時達到這樣的范圍,而且達到最遠點的時間是非常短的。隨著形勢「弱——強——弱」的不斷變化,唐朝的疆域也呈現了「小——大——小」的變化。有資料統計指出,唐朝在唐高宗時期面積達到了1251.19萬平方公里,唐玄宗時期也有889.59萬平方公里。(還有的說最高時達到了1500萬平方公里,但這種說法有爭議。)

所以唐高宗雖然被自己的父親和妻子夾在中間但是事實上他在位年間也是唐朝的一個頂峰。

㈥ 禁止任何人靠近,常年軍人把手,故宮雨花閣為何有如此待遇

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標志性建築,每年都會吸引無數來自全球各地人前來參觀旅遊。故宮很大,裡面大大小小的宮殿閣樓數不勝數。在眾多閣樓中,雨花閣常年都有軍人把手,任何人都不得靠近,這種待遇是其它建築物沒有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雨花閣里佛像多。據說雨花閣是以前皇帝們用來傳教佛學的地方,雨花閣內擺放了很多佛像。只有一些階級地位較高的人才能進入雨花閣內。雨花閣里寶貝多,有的寶貝並不適合外出展覽。再者,佛像本身也不能被遊人們隨便觀看拍照,為了保護這些僅存的歷史文物,安排軍人把手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雨花閣故宮還是有很多對外開放的景點,大家有機會可以前去參觀哦!

㈦ 愛閣工房這個品牌怎麼樣是老品牌嗎

愛閣工房賀兄是一個老品牌了吧,從產品質量,服務,效率等方面綜合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全屋定製家裝品牌。

我們今年的新家就是找愛閣工房裝修的,北歐風在這幾年的家居風格中盛行。當時我沒有太多的想法,找全屋定製品牌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圖個方便。就和設計師說了風格喜好和一些構想過的小要求,設計師很快就給我出了幾種裝修風格讓我選擇。後面我選了「春風十里」的家裝風格,從看到設計圖我就表示很滿意。

前不久拍給我的他們家櫥櫃的圖,德國進口的愛格板用了七年,還和新的一樣,慧拍叢一點損壞都沒有。

根據朋友和我的體驗下來的話愛閣工房是十分值得信賴的老品牌,愛閣工房從創立之初到現在已經有17年之久了,是有名的全屋定製家裝品牌,身邊在愛閣工房做家庭很多,口碑都不錯的,我認為是很值得推薦。

熱點內容
7月份為什麼餓了還是不想吃東西 發布:2024-05-20 03:03:47 瀏覽:766
為什麼女人會喜歡兩個男人 發布:2024-05-20 02:49:08 瀏覽:871
為什麼玩手機會成為潮流 發布:2024-05-20 01:51:03 瀏覽:601
微信接收驗證後為什麼還添加不上 發布:2024-05-20 01:49:55 瀏覽:846
為什麼熬夜會覺得時間慢 發布:2024-05-20 01:32:56 瀏覽:440
幾何續航扎實為什麼賣的不好 發布:2024-05-20 01:22:48 瀏覽:74
為什麼手機wf連的起用不上 發布:2024-05-20 01:22:06 瀏覽:952
京東上的翻譯服務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4-05-20 01:12:06 瀏覽:155
為什麼hr總是找不到我 發布:2024-05-20 01:09:04 瀏覽:11
炫彩畫紙為什麼能刮出顏色 發布:2024-05-20 00:52:11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