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用劫來算時間
❶ 佛教中的一「劫」是多長時間
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怎樣計算的呢?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佛教經典里說,人的壽命從80000歲開始,然後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為止,然後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每過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80000歲,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一小劫以現在的年數來計算,是(80,00010)×100×2=15,998,000年。那麼,一小劫就是15,998,000年。佛教所說的中劫,就是20個小劫。那麼它的公式就是15,998,000×20=319,960,000,可見一中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年。佛教所說的大劫,就是80個小劫,可見一大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80=1,279,840,000年。
佛教所說的芥子劫,時間就更長,長得難以計算,佛教只用比喻來說明,就是在一座方圓40里的城市裡,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上的人每過三年下來一次,從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這座城裡的所有芥子為止。從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後一粒芥子,這么長的時間,就是一個劫,這叫芥子劫。現在說的是極微塵數劫,不是一個劫,那就可想而知了,這個極微塵數劫的數目實在太大了,這種時間實在太長,太長了。
在舍衛城,只樹給孤獨園,有一位比丘來拜見佛陀¨¨¨他頂禮佛陀之後,坐在一旁,請問佛陀說:「世尊,一劫的時間有多長?」「比丘,一劫的時間很長,不是借著說幾年、幾百年、幾十萬年就能夠衡量的。」「世尊,是否能以譬喻來說明一劫的長度?」佛陀說:「可以的,比丘,譬如有一座岩石高山,長一由旬、寬一由旬、高一由旬(一由旬相當於十一公里左右),這座岩石山非常堅實,沒有絲毫裂縫或空隙,有一個人每隔一百年就用一塊絲綢做成的布在這座岩石山上輕輕擦拭一下。如此,歷經極端漫長的時間,一直到這座岩石山被擦拭成平地,一劫的時間還沒有過完。比丘,這就是一劫的時間漫長的情況。如此漫長的劫已經過去了不止一劫、不止一百劫、一千劫、十萬劫。你認為如何?比丘,如此久遠生死輪回的起點是不可得知的;眾生被無明所蒙蔽、被貪愛所束縛的起點是無法得知的。因此,比丘,你已經受夠了生死之苦,現在是你應當厭離世間眾苦,舍棄一切貪愛,尋求解脫的時候了。」
❷ 佛教說的一劫是多少年
阿彌陀佛
問:佛教常常說劫數,地球有成、住、壞、空的變化,時間分為一大劫、一中劫、一小劫,請問大劫、小劫、中劫到底是多久?
海濤法師答:按照印度人的說法,一劫代表一梵天,就是上帝的一天,一梵天印度人說四十二億三千萬年,叫做一劫;二十小劫才成一中劫;四中劫才成一大劫。這個劫有好幾種說法,《維摩經疏》的說法是:「劫有三種,始從八萬歲下至十歲,從十歲漸增還至八萬歲,此一上一下名為小劫;四十小劫名中劫;八十中劫名為大劫。」劫有大、中、小三種,人壽從八萬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只剩十歲,再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到八萬歲,這樣一增一減稱為一小劫。四十個小劫稱為一中劫;八十個中劫稱為一大劫。如果以這種演算法,一小劫就是一千六百萬年,一中劫是六億四千萬年,一大劫是五百一十二億萬年。又分作成住壞空四劫,如果想了解這個問題,可以參見《長阿含經·三災品》,裡面寫得很清楚。
凈空法師---劫,梵語叫劫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時分。多長呢?在此地講,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這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則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則是一個大劫。那麼,此地講的劫都是大劫。所以,這個數字,諸位自己去計算計算。我的數學也太好,我也不願意用這個腦筋。究竟,這是多長的時間,諸位自己去算去。
❸ 佛教「一劫」是多少年
佛教的說法,一劫為13.4億年
佛教中劫【劫】 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
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梵kr!tayuga ),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二)三分時(梵treta^yuga ),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
(三)二分時(梵dva^yuga ),相當於八十六萬四千年。
(四)爭斗時(梵kaliyuga ),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斗時。
(3)佛教為什麼用劫來算時間擴展閱讀:
『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斗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 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
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 (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
❹ 佛的壽命以劫來計算.這"劫"字該如何理解望仁者說
【劫】
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梵kr!tayuga ),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二)三分時(梵treta^yuga ),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二分時(梵dva^yuga ),相當於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爭斗時(梵kaliyuga ),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斗時。此外,根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斗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
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 (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只劫。
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為梵語antara-kalpa 之譯,大劫則為梵語maha^-kalpa 之譯。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 antara-kalpa 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 antara-kalpa 之異譯。
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前述大毗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另如優婆塞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
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飢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刀兵災者,是時人心嗔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葯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飢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飢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梵roga^ntara -kalpa ),第二劫為刀兵劫(梵s/astra^ntara -kalpa ),第三劫為飢饉劫(梵rbhiks!a^ntara -kalpa ),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焰,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再以水災壞滅一回;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器世界均被飄散。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
❺ 佛家所說的劫,是有何意
「劫」簡單了說,就是佛法中的一個單位名詞,可以衡量時間。
不過往深入體會,這個代號名詞卻包括了數個階段的過程,譬如成、住、壞、空四個所謂的「中劫」就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劫」(常說的一劫就是指一個大劫)。
日常口頭常聽到的「劫數難逃」,就是說這個天地規律是永恆的,不會因為個人神力有所變化。
當劫到了「壞」的階段,佛也不可更改。借用這個宇宙循環變化的固有規律,說明因果不可逆轉。
我說了那麼多,重點是"劫"這個詞語,不僅僅衡量的是時間,更多的個人覺得還是體會這背後變化的根源。按我個人理解,佛法超脫了人類思維限制的「時空」,所以就無所謂時間概念,也就沒什麼時間單位,普通人做為時間單位理解有餘,不過研究佛法深意,不得不知道這點。
❻ 佛教中說的一劫,是指多長時間
【劫】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梵kr!tayuga ),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二)三分時(梵treta^yuga ),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二分時(梵dva^yuga ),相當於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爭斗時(梵kaliyuga ),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斗時。此外,根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斗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 (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只劫。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為梵語antara-kalpa 之譯,大劫則為梵語maha^-kalpa 之譯。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 antara-kalpa 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 antara-kalpa 之異譯。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前述大毗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另如優婆塞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飢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刀兵災者,是時人心嗔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葯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飢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飢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梵roga^ntara -kalpa ),第二劫為刀兵劫(梵s/astra^ntara -kalpa ),第三劫為飢饉劫(梵rbhiks!a^ntara -kalpa ),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焰,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再以水災壞滅一回;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器世界均被飄散。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又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積數至阿僧只,則稱一阿僧只劫(梵asam!khyeya - kalpa ),累積至三,稱為三阿僧只劫。但其時量之計算復有多種異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列舉四說,一說如前,一說積中劫至阿僧企耶為一阿僧只劫,一說積成劫,一說積壞劫。菩薩地持經卷九謂劫有二種,一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稱阿僧只;二者大劫無量,故稱阿僧只。後者與婆沙之正義相同,前者乃就歲數劫而言。總之,劫之時量悠長,算數所難計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 sars!apopama -kalpa )、磐石劫(梵parvatopama -kalpa )之譬喻,大藏法數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說明劫之時量悠久無限。又依吉爾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辭典載,劫有空及不空二種。不空劫又有堅劫(梵sa^ra -kalpa )、醍醐劫(梵man!d!a-kalpa )、妙劫(梵vara -kalpa )、堅醍醐劫(梵sa^ra -man!d!a-kalpa )、賢劫(梵bhadra -kalpa )等五種差別。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庄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華嚴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數之多,稱為劫海。〔中阿含經卷二、長阿含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九、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七、法華玄論卷五、法華經玄贊卷二末、大日經疏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瑜伽論記卷一下、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十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佛祖統紀卷三十、法苑珠林卷一〕參考資料:佛學大詞典 出自網路
❼ 佛教里講的「劫」到底是什麼意思請詳細說來。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注七)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范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槃,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癘、飢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注八)
至於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
劫,是一個時間單位。一劫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
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
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怎樣計算的呢?
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
佛教經典里說,
人的壽命從84000歲開始,
然後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為止,
然後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
每過100年增加一歲,
一直增加到80000歲,
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
一小劫以現在的年數來計算,
是(84,00010)×100×2=15,998,000年。(大約1600萬年)
那麼,一小劫就是15,998,000年。
佛教所說的中劫,就是20個小劫。
那麼它的公式就是15,998,000×20=319,960,000,大約3億2千萬年)
可見一中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年。
佛教所說的大劫,就是80個小劫,
可見一大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80=1,279,840,000年(大約12億8千萬年)
現在地球是誕生,45億年,按說剛好在住劫里,所以我們算算看,12.8*3=36。9億年,45年-36.9年=8.1億年,處於壞劫。而壞劫是人不能生存的。不知算的對不對。
❽ 佛家一劫是多少年啊
劫,是佛教里的一個時間單位。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
一小劫=1599萬8000年
一中劫=二十小劫
一大劫= 四中劫
何為一小劫?根據《大毗婆沙論》上面所說的,人的壽命從八萬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命十歲為止;然後再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增加到八萬歲,這一增一減就叫一個小劫。我們可以很容易用數學把它算出來,八萬歲到十歲,每一百年增一歲,又一增一減。所以八萬減去十,這個數乘上一百年再乘上二,一增一減總共可以有一千五百九十九萬八千年也就將近一千六百萬年,這一小劫。佛在這個經上講,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成為一個大劫,所以這么推算出來,一個大劫具體的說就有十二億七千九百八十四萬年約莫是十二到十三億年,這一個大劫。
拓展資料:
佛家語。天地的一成一敗謂「一劫」。亦泛指一段很長的時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不可計品》:「是輩人於是間聞深般若波羅蜜信者,正使三千大千國土人,一切所當為者皆信,皆信已來行過一劫。」《大般涅槃經》卷上:「 如來 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隋書·經籍志四》:「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雲笈七簽》卷四:「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周,又復改運,遂積五劫,迨於開皇 。
「一劫的時間」及「不同國土住世時間」
參考資料:一劫-網路
❾ 佛教中說劫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段對人類來說極長或極短的時間,長可以長到無限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首次提到這個概念的是《摩訶婆羅多》。
劫數,又稱劫波或劫簸(梵語:कल्प,kalpa),簡稱「劫」,是印度教及佛教宇宙觀術語,原是古印度人用以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
劫數的演算法
佛教也有劫的概念,分為三等:小劫、中劫、大劫,且劫數自有其演算法:《大智度論》1=自壽自十歲,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歲為止,然後再百年減一至十歲為止。
如是一增一減,為一小劫((84000-10)x 100 x 2 = 1679萬8000年),二十小劫為一中劫(1679萬8000年 X 20 = 3億3596萬年),經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3億3596萬年 X 4 = 13億4384萬年。
(9)佛教為什麼用劫來算時間擴展閱讀:
派生
「劫」的本意是一段極長的時間,一劫過後宇宙毀滅並重新開始。
現代漢語和日語均有很多詞彙與「劫」有關。「劫」自取災難的意思時有「劫難」、「劫火」等詞;取極長乃至無限的時間的意義時則有「億劫」、「永劫」等詞,無災難的意義。現代中文裡一般借指天災人禍,而日文更多的是保留了時間的概念。
圍棋術語「劫」借自佛教的「劫」,指爭奪某一從屬未定的棋眼,因在填回前可無限次提對方的子而得名(故規定一方提子後另一方不得立即回提)。
❿ 佛教中劫是什麼意思
「劫」在佛教中,是時間的單位,是古印度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算作長時間,也可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短到一剎那。通常所稱的「劫」,是指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劫」可分為三等:
小劫:依我們地球人的壽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到壽命僅有十歲的時候,叫做減劫。然後、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叫做增劫。這一減一增的過程,稱為一個小劫。
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分為「成、住、壞、空」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只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
「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經過了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會消失。
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成」的階段。成、住、壞、空這四大階段,被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大劫:經過成、住、壞、空這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換言之,地球的一生一滅,就是一個大劫。
(10)佛教為什麼用劫來算時間擴展閱讀:
佛經上稱的「劫」,如未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他們的生命,等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會接受生死,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可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