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種麥比種棒子時間長
① 為什麼之前白面饅頭那麼珍貴呀,過去好像整天吃黃面棒子麵饅頭,能種玉米為什麼不種些小麥呢
當時並沒有高產的小麥種類,並且缺少化肥和基礎水利設施,種高粱和玉米是很無奈的選擇。
② 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而我國糧食產量不斷增長,這是咋回事
因為現在的種植糧食是科學種植所以產量就很高。
專門有大戶承包這個土地的,所以很多土地還是有人種植糧食的,還有每個人種植的土地面積擴大了,還有很多合作社公司承包了很多土地,在科學種植的基礎上,糧食單位面積可以收獲更多的產量,所以糧食肯定會越來越多。
拓展資料:
糧食作物是對谷類作物(小麥,水稻,玉米)、薯類作物 (包括甘薯、馬鈴薯等) 及豆類作物 (包括大豆、蠶豆、豌豆、綠豆等) 的總稱。
在營養上,谷類作物主要提供澱粉、植物蛋白、維生素等,豆類作物主要提供蛋白質、脂肪等,薯類作物主要提供澱粉、維生素等。這類作物同時也是牲畜的精飼料,需用量極大,栽培面積和比重也較大。
小麥
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於中東地區,於公元前2600年從古伊朗經海路傳入中國,首先在膠東半島種植。
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玉米,而稻米則排名第三。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蛋糕、面條、油條、油餅、火燒、燒餅、煎餅、水餃、煎餃、包子、餛飩、蛋卷、方便麵、年糕、意式麵食、古斯米等食物;
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
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
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
玉米
(學名:Zea mays),亦稱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早熟禾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谷類植物,學名Zea mays,起源於北、中、南美洲。植株高大,莖強壯,挺直。葉窄而大,邊緣波狀,於莖的兩側互生。
雄花花序穗狀頂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後成谷穗,具粗大中軸,小穗成對縱列後發育成兩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層變態葉,稱作包皮。
籽粒可食。二倍體玉米植株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10對。 商業等級主要根據籽粒的質地劃分,分為馬齒種、硬質種、粉質種、爆裂種及糯玉米、甜玉米等。
籽粒頂端凹陷,因籽粒硬澱粉和軟澱粉的乾燥度不相等而致的。硬粒玉米含軟澱粉少,乾燥後頂不凹陷。粉質玉米主要含軟澱粉,粉質,易碾碎。
甜玉米發皺,透明,糖分不轉化為澱粉。爆裂玉米是硬玉米的極端型,籽粒小而硬,不含軟澱粉,加熱時細胞內水分膨脹,籽粒爆裂。用優良自交系雜交可改良玉米類型。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
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做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玉米餅。
美國各地均食用玉米,做成煮(或烤)玉米棒子、奶油玉米片、玉米糝(在南方製成玉米粗粉)、玉米布丁、玉米糊、玉米粥、烤餅、玉米肉餅、爆玉米花、糕餅等各式食品。
高粱
禾本科,高粱屬。1年生草本。稈實心,中心有髓。分櫱或分枝。葉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蠟粉,平滑,中脈呈白色。圓錐花序,穗形有帶狀和錘狀兩類。
穎果呈褐、橙、白或淡黃等色。種子卵圓形,微扁,質粘或不粘。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
我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穀粒供食用、釀酒(高粱酒)或制飴糖。糖用高粱的稈可製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葉陰干青貯,或曬干後可作飼料。
甘薯
屬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山芋、紅芋、番薯、紅薯、白薯、白芋、地瓜、紅苕等,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是重要的蔬菜來源,塊根可作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用廣泛。
根據營養學家黎黍勻分析,甘薯平均生命力指數為20.225,防病指數為20.18,屬於高值范圍(根據《腸胃決定健康》統計)。
甘薯根可分為須根、柴根和塊根 3種形態。須根呈纖維狀,有根毛,根系向縱深伸展,一般分布在30厘米土層內,深可超過100厘米,具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
柴根粗約1厘米左右,長可達30~50厘米,是須根在生長過程中遇到土壤乾旱、高溫、通氣不良等原因,以致發育不完全而形成的畸形肉質根,沒有利用價值。
塊根是貯藏養分的器官,也是供食用的部分。分布在 5~25厘米深的土層中,先伸長後長粗,其形狀、大小、皮肉顏色等因品種、土壤和栽培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分為紡錘形、圓筒形、球形和塊形等,皮色有白、黃、紅、淡紅、紫紅等色,肉色可分為白、黃、淡黃、橘紅或帶有紫暈等。
馬鈴薯
(學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
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多用塊莖繁殖。 可入葯。根據營養專家黎黍勻分析,馬鈴薯生命力指數為8.6,證明對生命力的提高有效;
防病指數為126.67,屬於高指數范圍。物馬鈴薯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其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我國山東魯南地區(滕州)叫地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山西叫山葯蛋,安徽部分又叫地瓜,東北各省多稱土豆。
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葯蛋、饃饃蛋、土豆(香港、廣州人的慣稱)等。雖然個別地區有叫土豆為「山葯蛋」的,其實有真正叫山葯蛋的東西。因此需要分清楚,不要誤會。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③ 玉米生長周期時間表
玉米的生長周期為100-120天,玉米適宜在每年的4月份播種,在每年的8月份收獲,種植玉米時,需要選擇早熟且生長速度快的品種,並且要向土壤中噴灑高錳酸鉀進行消毒,而在玉米生長旺季,要向其追施磷鉀肥,使植株的產量提高。
玉米施肥管理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養分,養殖玉米時,需要在植株幼苗期間,為其追施速效氮肥,促進玉米生長新葉,而在玉米生長旺季,需要向其施加磷肥和鉀肥,為植株提供開花結果所需要的養分,使玉米的產量增加。
④ 為什麼玉米種子不可連年使用,必須年年購買,急!!
大田種植的玉米種子是雜交種,連年種植會出現性狀分離,(連年種植會導致品質不穩定,) 使產量下降;
⑤ 大面積種植玉米,有什麼種植技巧嗎
玉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種農作物,尤其是在中國它的種植面積非常廣大,已經躍居於全國農作物種植前列了。玉米產量高,可以極大地滿足人們對於食物的需求,比如說水煮玉米,在玉米還沒有完全成長硬的時候把玉米掰下來放在水裡面煮,熟了以後就可以食用了,玉米還是一種重要的工業用品,可以生產乙醇用於工業之中。玉米原產於南美洲,後來歐洲的殖民者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他們把這種農作物帶到了歐洲大地上,後來玉米輾轉又來到了中國,並且在中國大陸上生根發芽。
收獲玉米只是萬千工序中的第一步,因為要想讓玉米囤積的時間久一些,我們就應該把玉米曬干以後再囤積起來,所以收獲下來的玉米要經過四五天時間的暴曬,這樣能夠蒸發掉玉米粒裡面的水分,使得玉米粒變干,而後我們可以使用玉米脫粒機進行脫粒工作,將打下來的玉米粒裝在編織口袋裡面做上標記,然後放在庫房裡面。農人們要注意關注和接受市場信息,即使對於市場的信息進行反饋,了解玉米價格在何時能夠處於一個較高的態勢,這樣拋售下來的玉米價格可以是最高的,農人們也可以多一些收益,所以新時代的農人不僅僅要會種植,也要學會接收市場信息做出自己對於市場的判斷,這樣農人就可以獲得巨大收入了。
⑥ 種植玉米的時候,最好是選擇哪個時間段
下種後種子發芽的三個條件(空氣、溫度、水分)不具備,所以種子發芽慢或不發芽,長時間留在土裡種子容易爛掉或被鳥、鼠、蟲、葯危害,導致缺苗嚴重,若再補苗,就會出現大小苗在乾旱年景,4月25日農民已經抗旱坐水播種玉米。正常年景遼西在5月初會有一場春雨。降水量在15毫米以上,地犁開土含水量能捏成團,農民便開始搶種。當然種前種籽是經過芽試。
合理確定玉米的播種時期是實現玉米高產的重要環節。有些朋友誤認為玉米播種越早越好,其實不然。玉米種子一般在6℃-7如果出現倒春寒有可能會出現粉籽現象。如果在5月15日以後種植玉米看莊稼長勢也不錯,玉米棒子也不小,但生長期是不足的,積溫是不夠的,是會影響產量的。
⑦ 同一時播種的玉米不同一時長棒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玉米黑粉病症狀特徵及原因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見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 該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莖節、腋芽、雌穗、雄穗、葉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組織,形成形狀、大小不同的瘤狀物.病瘤初為白色,內部亦為白色,肉質多汁,迅速膨大後逐漸變黑,外膜破裂後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則長出囊狀或角狀的小瘤,常數個病瘤擠在一起,穗軸上生病瘤後,引起穗軸屈折,呈各種畸形. 防治依據及方法(1)品種抗病性差異明顯,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玉米收獲後,及時深耕滅茬;播種前,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減少越冬菌源.堆漚有機肥要經過高溫發酵. (3)撟病田實行2~3年輪作,加強肥水管理,特別是抽雄前後不要受旱.去雄前摘除田間病瘤. 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危害玉米穗部的真菌病害.常見的種類有瘤黑粉病和絲黑穗病.其中瘤黑粉病遍布在世界各玉米產區,在我國也有廣泛分布.當黑粉菌侵染玉米植株的腋芽、葉片基部、雌雄穗等具有分生能力的地上部分後,會隨著上述各個結構迅速生長,在侵染部位形成大大小小的病瘤.病瘤初呈銀白色,有光澤,內部白色,肉質多汁.過一段時間後,病瘤表面變暗,略帶淺紫紅色,內部則變灰至黑色,失水後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由於黑粉菌菌絲擴展距離不大,基本上是局部侵染,如果雌穗上半部出現病瘤,其餘部分還能夠結實,這一特徵是黑粉病與絲黑穗病的主要區別.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選育抗病良種;清潔田間和實行輪作,及時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加強田間管理;葯物防治,如用多菌靈、五氯硝基苯等殺菌劑拌種、浸種或葯土蓋種等. 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玉米的氣生根、莖、葉、葉鞘、雌(雄)穗均可受害.感病組織腫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紅色、以後逐漸變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後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葉片和葉鞘上的瘤較小,直徑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產生黑粉.莖節上和穗上病瘤較大,直徑可達15厘米.一株玉米可產生多個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長出囊狀或角狀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僅個別小花產生病瘤,其他仍能結實.全穗受害可成為1個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體上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擔孢子,隨氣流傳播,陸續引起苗期和成株期發病,種子帶菌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發適溫26-30℃,玉米植株密度過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濕度大,發病較重.組織傷口有利於病菌入侵. 防治方法:(1)種植抗病品種:因地制宜地選用當地抗病雜交種. (2)消滅侵染源:及時消除田間內的病殘體,菌源玉米收獲後,秸稈不要在地頭堆放,盡快綜合利用或牲畜過腹還田堆肥腐熟或燒掉,以減少越冬菌源. (3)改進栽培措施:實行輪作換茬,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及時防治玉米螟等蟲害,減少傷口.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時摘除銷毀,減少田間傳播危害. (4)種子處理:用20%適樂時+「天達2116」浸拌種專用型拌種,晾乾後播種,切勿悶種.幼苗3-4葉期噴施3000倍96%天達惡霉靈葯液+600倍「天達2116」壯苗專用型葯液,6-8葉和10-12葉時噴灑6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葯液,以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