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什麼能解釋物質的本質
❶ 時間在物理上怎麼解釋
時間在物理上怎麼解釋
時間是與空間維相同的第四維。在人類的宇宙模型中,必然要牽扯「時間」進行對宇宙的描述。
而我們知道,宇宙模型的基本邏輯是:
如果在時空坐標系的區域A中發生了事件B,那麼在時空坐標系中的區域C內必然發生事件D。很明顯,在用人類邏輯所建立的這樣一個模型中,時間也只是用來描述某向量的位置的一個維而已。用我們平常的理解,也是這樣。但為什麼人類能在其他三個空間維中隨意向四處移動,卻只能在時間維中向前呢?
這只不過是人腦的沖突。
人類邏輯需要四個維度以解釋宇宙,但人類用以獲取信息的途徑卻只能確定三個維度。(人眼就不能看穿時間)在這樣的沖突下,一方面人類在解釋四個維,另一方面人類卻只能確定三個維,這樣,人類便只能感受著第四個維(時間)的流逝與另三個維在第四維中的變化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對時間的感受產生的原因。
然而事實上,我們眼中,思維中所「看」到的時間,並不是一定的。那是因為這個世界是相對的,時間也不例外。自從我們人類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探索出超越時間的規律時,人類就開始了時光探索。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光速時間論」吧——當人運動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周圍的時間就會放慢。甚至出現「山中僅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情況。但是即便是這樣,人類依舊面臨著另一個時間的問題——相對的時間。如上例中,「世上已千年」不過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的時間。而那個正在用光速運動的人,依舊面臨著相對於自己的時間「山中僅一日。」所謂的「山中僅一日,世上已千年」,不過是相對我們這些以正常速度運動的人而言罷了。超越了自己本質的時間,依舊會有相對於自己的另一個本質時間來約束自己,所以說,人類對時間的探索,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因為這個世界永遠存在相對的時間,時間永遠是存在的。超越了本質的時間,我們又會進入一個新的時間規則。
【時間理論、本質、因子}
時間是啥?關於這個問題人們有很多設想.無論如何,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時間.
定義;
1.時空面積相等原理;運動系1或觀測系1'中的長度為固有長度,時間為固有時間.如果把長度和時間相乘,兩個時空坐標系都是相等的.
2.時空偏轉原理;若運動系相對觀測系運動,在某一時刻相對速為u或u',運動系與觀測系沿相對運動產生偏轉,偏轉角θ為時空偏轉角,時空偏轉角的大小與相對速度有關,即sinθ=u/c. 這就是時間因子.
【時間的本質】
時間是宇宙固有物質位移的進程.
時間的本質指的是物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因而是物質的.
時間的長短指的是人為的進程度量,因而是意識的.
【釋義】
①物質存在的可用鍾表來量度的屬性。某一過程的發生、發展、終止,既反映了過程的持續性也反映了順序性。過程的持續性表現為時間間隔,順序性表現為日期和時刻。
②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延續性、間隔性和順序性,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和伸張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空同物質運動不可分離,沒有離開物質和物質運動的時空,也沒有離開時空的物質。物質是永恆的、絕對的,作為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時空也是永恆的、絕對的,但時空的具體表現形態和特性是多樣的、可變的、相對的。
◎註:時間從學術上來說不是一維的,也不是不可逆轉的流逝。時間是二維的,就像復數的平面。時間有實軸、虛軸之分。時間在實軸上時間是有意義的,也就是現實的時間,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時間:過去、現在、將來。而在虛軸上的點,只是時間的一種形式,一種可能發生的形勢,在我們看來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虛時間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影響到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天能夠像霍金所說的進行時間旅行的話,就會經過虛時間軸,到那時虛時間對咱們也就不難理解了,更加對咱們有影響。
❷ 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空間和時間與現實存在的本質關系
一
直覺與錯覺
空間和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類似乎永遠也說不清楚!
千百年來,人類對於空間和時間的理解可謂是眾說紛紜,但卻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根據自己的直觀感覺而做出的種種註解。人們幾乎無不認為 空間以及世界萬物都是抓得著看得見的客觀現實存在;而時間則是抓不著看不見、虛無縹緲,認為所謂的時間 它只不過是物體周期性變化讓人們產生的一種感覺而已。就如晝夜交替;寒暑輪回;月兒圓缺等等這些都讓人們產生了時間的概念。
那麼所謂的抓得著看得見的物質空間就一定是真實存在嗎?而所謂抓不著看不見的時間也一定就只是人們的感覺而已?!人類的直覺真的就如此可靠嗎?!我們又憑什麼要相信它?
事實上如果換一個角度我們同樣也可以把空間與時間的關系理解為 是時間流動的演繹才讓人們產生了世界萬物的幻覺!!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 關於「運動」與「靜止」一段上說道,物體A靜止而物體B以不變的速度相對於物體A運動,或物體B靜止而物體A運動,這兩種講法是等價的。一列火車以每小時90英哩的速度向北前進,也可看做火車是靜止的,而地球以每小時90英哩的速度向南運動。所以沒有理由以為誰的處境比誰更優越!
那麼究竟是世界萬物的變化才讓人們產生了時間的概念,還是時間的流動才演繹出了世界萬物的幻覺?這兩種觀點之間其實也應該是等價的!它們同樣誰的處境也不能比誰更優越!!
然而,人們總是根據直覺判定:是火車以每小時90英哩的速度向北前進,卻很難接受與之等價的「是地球以每小時90英哩的速度向南運動」;人們總是根據直覺判定:是世界萬物的變化而讓人們產生了時間的概念,這好像就是天經地義!而如果要說是因為時間流動的演繹才讓人們產生出了世界萬物的幻覺,這似乎就是天方夜譚! 之所以有如此偏見 是因為人類的直覺已經通過千百年的固定和強化早已形成了極為頑固的思維定勢!
而現在我們就是要腦洞大開、就是要沖破這個頑固的思維定勢!只有這樣我們對於空間和時間認知才能真正打開僵局! 我們必須努力透過直覺這個表象才能逐步地看清空間與時間其本質!
事實上,我們所謂抓得著看得見的物質空間並不一定就真實!而我們所無法抓著和看到的時間也並不一定就是虛幻!試想,如果說 抓得著看得見的「物質空間」她就是真實存在,而抓不著看不見的「時間」她就不存在的話,那麼試問我們是用什麼去抓、又是憑什麼去看!是同樣用抓得著看得見的物質軀體呢?還是恰恰是用抓不著看不見、並不客觀現實存在的靈魂意識?
老子說:「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和合萬物相生」!如果把物質軀體視為陰而將靈魂意識視為陽,顯然,單純的物質軀體或者純粹的靈魂意識都不可能去抓、去看、去感知這所謂的真實存在!而真正能夠去抓、去看、去感知的也就只能是精神靈魂與物質軀體這個「陰陽和合」而成的「生命的統一體」了。 因為純粹的物質軀體這個「陰」,她並不具備生命意識,因而是無法感知物質空間的真實存在的。而恰恰是 只有這同樣無法獨自具備生命意識的、且又抓不著看不見並不現實存在的精神靈魂這個「陽」參與進來,從而陰陽和合 才構成了一個具有生命意識的生命整體,進而才能真正感知空間這個物質世界的所謂客觀存在!。
那麼,也就是說:
空間這個所謂抓得著看得見的物質世界它的客觀存在性,恰恰就是因為並不客觀真實存在的靈魂意識的參與才能被感知為「真實」。其實這本身在邏輯上就是一個錯誤,或者是一個悖論!
如果說只有抓得著看得見的空間這個物質世界才是客觀真實存在,而理應與之對應的抓不著看不見的時間就只能是不存在,那麼這是否就等同於是說生命個體中的物質軀體抓得著看得見是客觀現實存在,而靈魂意識抓不著看不見她就只能是不存在了呢!?如果靈魂意識不存在又何以能令物質軀體去感知所謂的真實存在!?
愛因斯坦說過,空間和時間都是人們認知的錯覺。而我們錯就錯在:我們大都認為所謂抓得著看得見的就是客觀存在,相反就不存在;錯就錯在:我們都是根據自己的「直覺」來判定空間與時間的存在與不存在!
其實就如「靈魂和軀體它們各自都不會單獨存在。它們只能互為依存--只能共同存在於它們和合而成的統一體中」一樣:那麼實際上單純的空間和純粹的時間也都不存在!空間與時間也是互為依存的統一體,它們同樣也只能共同存在於它們和合而成的統一體中,所以說關於空間與時間,我們根據直覺而判定的所謂存在與不存在其實都是謬誤!所謂的直覺其實只是幻覺!
老子說,「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和合萬物相生」!其哲理含義就是:世界上並沒有單獨存在的陰、也沒有獨立存在的陽,然而當這兩個互為對稱的「不存在」和合之後,於是就幻化出了真真切切的現實存在! 具體就如「陰」的物質軀體並不會單獨存在、「陽」的靈魂意識也不會單獨存在,然而當物質軀體這個「陰」賦予了靈魂意識這個「陽」時,於是就幻化出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這個真真切切的現實存在;空間(包括世界萬物)並不真實存在,時間也並不真實存在,然而當空間的幻覺賦予了時間的流動這個概念於是就演繹幻化出了真真切切的現實存在!
兩個「不存在」的「和合」於是就幻化出了真真切切的現實存在!其實這也正符合了數學中的那個「負負得正」的哲學原理!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這貌似虛無的靈魂意識的參與,那麼又何來這所謂抓得著看得見的物質軀體的存在?同樣如果沒有這貌似虛無的時間流動的演繹,那麼這個所謂物質空間也就無從真實存在。其實,空間與時間就如靈魂和軀體一樣它們都是互為依存的嚴密的整體!
所以不要以為你抓得著看得見 它就是真實存在,其實你在抓和看的時候,時間已經參與進來。試想,如果沒有時間的參與,你是不可能抓到和看見的。事實上,我們都是在時間的流動中才會感知到世界萬物的存在!或者說都是因為現在這個時間的「界面」向前的垂直流動,才演繹出了當下一切的真實存在!而這個真實存在實際上就是流動著的時間界面上的這個動態的存在,就如我們身邊的那張桌子、那把椅子或者那片砂礫、那塊石頭等等這些都只能是在時間的流動中才被我們感知為真實,在說話間剛才那桌子、椅子,沙子和石頭等等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現在、現在、現在的現在這桌、椅,沙、石的真實存在!! 其實宇宙空間、世界萬物這一切一切都只能存在於時間的流動這個動態(被稱之為現在)的「界面」之中,撇開了現在這個動態的時間「界面」就不會再有任何存在,哪怕只是一顆石子、一粒沙子!
其實純粹的空間(物質世界)和時間、她們都從來沒有單獨地真實存在過,而我們所感知的現實世界的真實存在,原來都離不開空間與時間的共同參與!其實空間(包括世界萬物)與時間就像平面和厚度、過去與未來、軀體與靈魂一樣,都是只能共同存在於無法分割的整體之中,如果一定要將它們分置兩邊,那麼它們就只能是抽象和虛幻!
二
「空間和時間」與「平面和厚度」
所謂的空間(世界萬物)和時間 它們其實都是虛幻!! 然而我們的宇宙--當下的現實世界--它的奇妙之處其實就在於:縱然空間和時間她們都是虛幻,它們各自都不會真實存在,但是,正如一個可以現實存在的立方實體是由抽象的平面賦予了抽象(不會獨立存在)的厚度而構成的整體一樣!那麼當空間的幻覺 賦予了時間流動的厚度,於是也便演繹出了真真切切的現實世界!!
事實上空間以及世界萬物都是存在於流動著的現在這個動態的時間「界面」上,空間以及世界萬物一切的存在都只能是向前流動的「現在」這個動態的存在,而一旦離開了(現在)這個動態的「界面」,一切都是虛幻!! 身邊的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或者是一顆石子、一粒沙子,等等一切都是在時間的流動時才能被感知。說話間剛才那張桌子、那把椅子以及沙子石頭等等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現在、現在、現在的現在這個時間界面上的桌、椅、沙、石!
有人說我們就生活在鏈接過去與未來的「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而卻無法生活在過去或未來之中,哪怕一秒也不行。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解析了空間和時間的辯證關系。不過把鏈接過去與未來的「現在」說成是時間「節點」不如表述為「時間界面」更為確切。事實上:我們就是生活在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現在這個時間的「界面」上;立體空間以及容納其中的世界萬物、包括我們人類的意識、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固定的存在於這個永向未來「垂直」流動的、被人們習慣的稱之為「現在」的這個 動態的時間「界面」上。事實上宇宙空間、 世間萬物、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存在於現在,都只能與現在(這個時間界面)相對應才具真實性。而現在這個時間「界面」上的空間及容納其中的世界萬物 本身 其實就如幾何中的平面一樣是沒有(時間的流動這個)「厚度」的,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正如平面只能真實的存在於具有厚度的實體之上一樣,現在這個時間「界面」上的空間以及容納其中的世間萬物其實也只能真實的存在於時間的「垂直」流動這個「厚度」之上。 所以, 如果說是世界萬物的變化讓人們產生了時間的概念,倒不如說是立體空間及世間萬物都只不過是因為現在這個時間「界面」在向著未來作「垂直」流動時而演繹出的立體幻像!
那麼,究竟是因為世界萬物的變化才讓 人們 感知到了時間的存在;還是因為現在這個時間(界面)的(垂直)流動的演繹才讓人們感知到的世界萬物的存在? 這其實本就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
其實,當我們強調了世界萬物的變化時,時間就變得虛無縹緲、變得抽象;而當我們強調了時間(界面垂直)的流動時,空間就變得虛無縹緲、變得抽象。 可是人們一般都普遍認為宇宙空間世間萬物是客觀存在,而時間則是虛無縹緲的,認為時間只是世界萬物的變化時在人們的意識之中所產生的感覺而已。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們一定是忽略了宇宙空間世間萬物(包括人類的意識)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存在於現在,都只能與現在這個時間「界面」相對應才具真實性 這樣一個基本現實。 事實上,現在這個「界面」上的立體空間及世間萬物(包括人類的意識),如果沒有時間的流動的「演繹」這個「厚度」,那麼它就如沒有厚度的平面一樣 就只能是抽象和虛幻。
比個例子,一個平面它之所以能把它體現為是真實的木材,那是因為這個平面有了木材的厚度而不是平面本身的體現 ,平面不可能沒有厚度而獨立的體現為木材。同樣,存在於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現在」這個時間「界面」上的立體空間以及容納其中的世間萬物,他之所以是當下的真實存在,也是因為現在這個「界面」有了「流動」的「厚度」(嚴格地說是流動的這個「動態」)而不是現在這個「界面」上的世間萬物本身。也就是說,我們當下的宇宙空間世間萬物如果不是因為時間的流動這個「厚度」的演繹,那麼它就和沒有厚度的平面一樣,就只能是抽象和虛幻。 如果把一方木材的厚度無限削減,直至最後只剩下一個厚度為零的平面,那麼你說這個平面還能真實存在嗎?它還是木材嗎?同樣,如果把動態的現實空間中的時間「界面」從流動的厚度中抽取出現在的這個瞬間(時間長度為零)的空間,那麼你說這個空間(以及容納其中的世界萬物)還能真實存在嗎!?它還有現實空間嗎!?
這就是說: 現實中並不能 獨立存在的平面,與同樣不能獨立存在的厚度,共同構成了可以容納世間萬物的三維空間,它才具備了現實存在的可能性;然而純粹的三維空間以及容納於其中的世間萬物依然還是不能獨立的真實存在,他們依然只是個抽象的東西,而只有現在這個時間「界面」在向未來的「垂直」流動時,這才把這個抽象的「界面」以及「界面」上的三維空間、世間萬物 演繹為真切的現實。
平面與厚度都是純抽象的東西,在現實中都不會獨立的真實存在,而當平面賦予了厚度,於是即成就了可以現實存在的實體空間,同時也成就了平面與厚度本身的存在!那麼同樣,一瞬間(時間長度為零)的空間就如「平面」,流動的時間就如「厚度」,是因為空間的幻覺賦予了時間流動的「厚度」這才成就了我們當下一切的真實存在,當然同時也成就了空間與時間本身的存在。
基於上述推論我們不難發現,空間和時間其實是等價和對稱的,所以我們無法界定究竟是空間的變化才讓人們產生了時間的概念,還是時間流動的演繹才令人們產生了空間及世界萬物的幻覺!
就像「平面」與「厚度」都不會獨立的真實存在一樣;「空間」與「時間」也都不會獨立的真實存在;然而當抽象的平面賦予了抽象的厚度、當現在這個空間幻覺的「界面」賦予了時間流動的這個「厚度」,於是,一個真切的現實世界便展現在我們面前!其實這也正吻合了數學中「負負得正」以及老子的「陰陽和合萬物相生」的哲學原理。
正是因為現在這個時間「界面」的「垂直」流動才把這個世界演繹為 動態的真實存在!而沒有時間參與的靜態的三維空間、世間萬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我們當下一切的真實存在,其實就是現在這個時間「界面」向前「垂直」流動時所演繹出來的 動態的三維立體幻象!
既然純粹或者是靜態的「三維空間」根本就不存在,而只有在流動著的現在這個時間「界面」上所演繹出來的這個動態的「三維空間」才是真實存在的空間,我想,這應該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所謂的「四維空間」的真實含義吧!
基於上述的推導可知:現實空間、世界萬物的真實存在 他只能是跟隨現在這個時間「界面」向前「垂直」流動的這個 動態的存在。 其實時間就是宇宙的靈魂,而空間就是宇宙的軀體,他們就是互為依存的一個嚴密的整體,其間誰也不能離開這個整體而單獨的真實存在! 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本質。
❸ 時間為什麼會有物質特性
根據物質的狹義定義:物質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實物、場等客觀事物;是能量的一種聚集形式。廣義定義為:物質就是存在。時間作為宇宙中的一個維度,雖不可捉摸,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即時間場,自然就會有物質所擁有的特性。
❹ 時間與物質的關系
物質存在背景有自外於物質存在邊界的證明,也即是其存在本質性的證明。這也造成這樣的存在狀態:除電磁輻射外物質與能量總是以相互伴生的面目出現。而且由於物質不能脫離能量存在的規定性使這種依存關系表現得極為明顯,常使人將兩者看作是相互平等且相互作用的物理對象。空間和物質的關系可由空間和能量、能量和物質的邏輯從屬關系獲得解釋,顯然物質不可以獨立於空間存在,空間可以獨立於物質存在。 總而言之,空間、能量、物質的依存關系可以表述為:物質和能量不能脫離空間而獨立存在,空間能夠脫離物質 和能量獨立存在;能量能夠獨立於物質,但不能獨立於空間存在;物質不能脫離空間和能量而獨立存在。所以存在獨立性與本質性在這里是內涵相同的兩個概念,它們均源於創生關系。對自然界三態存在形式的關系進行實際的考察,不難取得三態依存關系理論的有效和直接的事實證據。自然界空間不斷地轉化成能量,進而轉化成物質這種生成秩序維持著宇觀系統、微觀系統的能量支出及其結構的穩定性。光子的運動若沒有這種生成秩序作為其不向空間方向轉化的保證就不會保持穩定,存在著自動消解為空間的可能性;物質如果沒有能量增生維持著電子自旋等結構穩定的需求就會向能量方向轉化而解體。在三態轉化的過程中,空間是最為活潑的存在狀態;而物質是終態存在形式,是空間和能量運動的結果,也就是最為穩定的存在形式。對於存在形式的動態系統而言,質量和能量的守恆都是對各自形態封閉層級上穩定性的一種表述,超出這種封閉的系統,意味著能量和物質都不會守恆——質量有可以觀測到的增加,能量則處於一種動態的轉化過程中。空間和物質相互關系在這里提供了的能量和物質質量的定義,它是以空間為背景或計量起點的空間聚集量的同意語。可以說由此我們得出的能量和質量概 念是絕對能量和絕對質量的概念。 對於三種的存在狀態而言,主要有三個可以描述的特徵:①連續性:指空間域內任選點間均可以找到不超出該域的路徑相連通的特性。②均勻性:指自然存在空間的存在特徵處處相同。③簡潔性:指存在形式具有單一的、有效的和直接的特性。如果定義理想性的含義為:指稱對象的存在和作用具有最高形式的均勻性、連續性、簡潔性特徵。那麼,以存在狀態來說,空間是最理想的形式,能量次之,物質再次之。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從空間到物質的每一次異化所提供的新的存在形式都是在原有存在形式上的疊加,因而也就是存在形式的復雜化,連續性以及均勻性都向遠
❺ 什麼是物質物質的本質是什麼關於物質時間空間的再思考。
一口氣問了太多的問題不知道該具體回答什麼了。首先說,物質的確就是特殊形態的能量。在大爆炸之初,純能量被某種目前人類還尚未了解的機制轉換成成了物質,物質其實就是被某種力封存著的能量。
什麼決定了時間?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你首先需要理解時間是什麼。時間究竟是什麼,目前科學家還尚無權威的定論。只能說我們以往的認知認為,宇宙中存在一個絕對時間,這個時間是全宇宙通用的。就像北京時間是全國通用的一樣。但根據最新的理論證實,每個物質(每個原子等)擁有一個自己「獨立的」時間,A原子的時間發生變化、停滯並不會影響B原子的時間變化。但只要沒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擾,每個物質的時間就都是同步的。
光子是「能量」粒子,它與質子、中子、電子等物質不同,後者是「質量」粒子,「質量」粒子都是由光子轉化而來的,但具體的轉化機制人類還尚未了解。
————————————————分割線——————————————————————
再來就是回答你的1和2問題。
1、了解宇宙大爆炸是物理學的終極目標,我們想知道為什麼發生了大爆炸,是什麼物質發生了大爆炸,以及大爆炸之前有什麼存在。
大爆炸,是目前關於時間之始的最好理論。但它擁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它無法解釋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但從目前的觀測結果來看,大爆炸的理論仍然是正確的。因此現在的物理學家們正在試圖完善大爆炸理論,以便解釋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
目前解釋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最有可能的理論是「膜」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由四維空間構成,這第四維並不是我們以往聽到的「時間」,而是宇宙中兩張相對平行的「膜」。兩張平膜在引力的作用下「緩慢」地被相互拉近,最終平膜發生了碰撞。在碰撞過程中,平膜的動能轉換成了熱能,導致碰撞點發生宇宙大爆炸。爆炸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將兩張平膜相互彈開,平膜被彈開之後,爆炸釋放出的能量轉換成了物質,構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在遙遠的將來,兩張被彈開的平膜會在引力作用下緩慢靠近並再次碰撞,直至發生下一次宇宙大爆炸。
這一理論看上去甚至是有些「奇葩」,但它所有理論與160萬公里外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所觀測到的「所有數據」相吻合。該理論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假設,那就是早在宇宙誕生之前就已有時間存在。它更能解釋傳統大爆炸理論所不能解釋的東西。當它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該理論的締造者目前就在完善這些不足之處。
2、宇宙的誕生時間在137億年前,人類目前的觀測極限是130億光年,所以我們並未觀測到比宇宙誕生「更古老」的恆星和星系。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誕生在宇宙大爆炸的2億年。所以我們是無法觀測到比宇宙誕生更古老的恆星的,我們的觀測的距離極限也不會超過宇宙誕生時的年齡,也就是不會超過137億光年。
❻ 什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哲學解釋:時間是運動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只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其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
科學家解釋:時間有兩重性,1、對稱性2、破缺性。對稱性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的時間觀,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也是無區別的。第二種性質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會不同,這個年代比那個年代先進,那個年代比這個年代落後,像是大爆炸模型,說明了時間反演對稱性的自發破缺。愛因斯坦認為,時間不過是人的主觀幻覺而已。
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由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綿不斷的系統,是物質運動、變化的持續性的表現,也正是這種連續性規定了時間是一種無始無終的永恆。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
世界和萬物是由時間作為內在規定的世界和萬物,沒有時間規定的世界和萬物是不存在的,離開一定的時間,任何物體都不可能存在。
時間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他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延續性、間隔性和順序性,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和伸張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空同物質運動不可分離,沒有離開物質和物質運動的時空,也沒有離開時空的物質。物質是永恆的、絕對的,作為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時空也是永恆的、絕對的,但時空的具體表現形態和特性是多樣的、可變的、相對的。
❼ 時間的物理含義
時間就是某一時刻到另一時刻的中間段。例如我們所講的一節課四十五分鍾!其中的四十五分鍾就是時間了。再例如「我初中讀了三年」其中三年也是時間!而時刻就是個瞬時值了。假如我現在說現在七點四十九分二十三秒!其中七點四十九分二十三秒就是時刻了!
❽ 時間的本質及物質的存在方式是什麼
「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怎樣執著,終是虛妄。」——愛因斯坦
人類為了對記憶中的事物進行先後順序上的排列以防止出現思維混亂而引入時間概念。時間概念的存在可以說對人類早期及中期文明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時間在成為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的工具的同時也成為了我們進一步從深層來解析這個物質世界的枷鎖。
愛因斯坦早年曾經認為時間是位於空間三維度之外的第四個維度,同時以此為基礎創建了當時的時空理論體系並被普遍接受。卻終身無法實現大統一理論(統一場論),最後認定時間和空間都是人們的幻覺,世界僅是由物質構成,或退一步說僅僅是由能量構成的,唯有最終拋棄時間和空間的真實存在性,才可能最終發現大統一理論。
至於物質存在的方式,網路為您推薦的答案很詳細,不妨一看。歸納後簡單來說現在關於物質存在的基本方式尚有許多爭議,有不少理論和猜想都是關於這個問題,但至今沒有任何實驗去證明這些理論,也無法確定它們是否無法被證偽。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超弦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一切由一種無法再細分的弦構成,所以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間運動,各種不同的粒子只不過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結合來解釋。
希望能夠幫到您。
❾ 時間的本質及物質的存在方式是什麼
好深奧,慢慢看:
物質是存在著的。
我們現在知道有四種基本引力場,當物質處在相應的引力場中的時候就會受到相應的引力的作用。物質會在引力的作用下進行運動。物質以空間狀態存在著。物質是在四種基本引力的作用下在自己的空間狀態中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運動著、存在著的。時間只是人為了說明物質的運動著的存在狀態而引入的量。知道了時間的本質我們就可以說明物質的一些存在方式。
四種引力場分別是強引力場、弱引力場、電磁場和萬有引力場。當物質處在相應的引力場中的時候,就會受到相應的引力的作用。
質子和中子具有強引力場和弱引力場。在質子或中子相互接近的時候它們就會進入對方的強引力場,就會受到強引力場的作用,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在它們連接在一起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釋放出能量。在連接在一起的質子或中子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時候或不受到外力的作用而是在弱相互作用力的參與下,它們就有可能會脫離對方的強引力場而分離,在它們分離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釋放出能量。在質子或中子通過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進行相互作用的時候所釋放出的能量又能夠作用於自身或其它物質,使構成這些物質的分子的動能增加,也就是使這些物質的內能增加,使它們的溫度升高,而溫度的升高就有可能使構成這些物質的原子的電子躍遷釋放出電磁波即光能。這些高能分子以及光能又會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
質子和電子具有電場。當電子靠近質子或靠近與中子結合在一起的質子的時候,電子會受到電磁引力的作用,使電子圍繞著質子或結合在一起的質子和中子即原子核旋轉。這樣就構成了原子。當許多相同種類的或不同種類的原子相互接近的時候,它們各自所具有的電磁場就會進行極其復雜的相互作用。各種化學反應、彈跳作用、拉伸作用、流體進行的作用、摩擦作用、光電作用、熱運動的一些方面以及生命活動中的各種作用、人進行各種活動中的大部分作用等等都是這一類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中的有些會在相互作用的時候釋放出能量。這些能量可能會作用於這些物質自身,也可能會作用於其它物質。
物質具有萬有引力場。物質彼此都處在對方的萬有引力場中。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物質會聚集成各種星體。構成星體的物質之間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進行相互作用。各種星體會通過萬有引力進行相互作用,使小一些的星體圍繞著較大的星體旋轉或者兩個差不多大小的星體相互圍繞著對方旋轉而構成基本的星體系統。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許多基本的星體系統圍繞著一個中心旋轉構成大的星體系統;大的星體系統互相圍繞著旋轉構成更大的星體系統;許多更大的星體系統和它們之間的物質一起構成了整個宇宙或整個宇宙的一部分。
物質在各種力的作用下進行相互作用。在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有些物質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比如同一個原子核中的一個質子或中子相對於其它的質子和中子是靜止的。但實際上所有的物質都處於絕對的運動之中,比如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時或分離時質子和中子的運動、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的旋轉運動、流體的運動、各種化學反應中的物質的運動、分子的熱運動、生命活動中的物質的運動、各種星體的運動等等。並且即使不受到各種力的作用,而物質如果真的是從一次大爆炸開始存在的,那麼物質也會從最初的大爆炸中以能量的形式持續地運動下去。
物質都是以一定的空間狀態存在著的。基本粒子都有一定的尺寸,它們的存在都會有一定的空間。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存在著四種基本引力場。這四種引力場的存在會有一定的空間。中子和質子通過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構成的原子核會有一定的空間。電子在電磁場中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並與原子核一起構成的原子會有一定的空間。原子通過電磁場構成的分子會有一定的空間。原子、分子等通過電磁場、萬有引力場等構成的各種物體、再由這些物體構成的各種星體會有一定的空間。各種星體通過萬有引力場構成的各種星體系統會有一定的空間。星體間的原子、分子、其它各種粒子、各種物質等也會有一定的空間。
物質自從產生以來就是這樣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在它的空間狀態中運動著、存在著。物質的現在的存在狀態是在它的以前的存在狀態的基礎上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進行運動的結果。現在的物質還會繼續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運動下去、存在下去。物質的現在的存在狀態和相互間的作用決定著物質的將來的存在狀態。時間則是人為了對物質的運動著的存在狀態進行說明而引入的概念。
為了記錄人自身的各種動作和行為的過程、為了記錄生物包括人自身的存在過程、為了記錄物體的運動過程的起始點與終結點、為了說明物體運動的快慢以及快慢的變化、為了說明進行循環運動的物質完成一個循環運動過程,人引入了時間這一概念。所謂時間就是人為了度量、記錄和說明物質的運動著的存在過程而引入的量。
我們為了度量、記錄和說明物質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在它的空間狀態中運動著的存在狀態而引入了時間這一概念,那麼我們以怎樣的方式來度量物質的運動著的存在過程呢?我們都是以進行循環運動的物質完成一個或若干個循環運動過程的長度為標准來度量其它物質的運動過程的長短的。
我們要對某一個量進行度量就首先要確定基本單位。我們確定的時間單位有年、月、天、秒等。
我們把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一圈這樣長的物質的運動過程叫做一年;把月球圍繞地球旋轉一圈這樣長的運動過程叫做一個月;把地球自傳一圈這樣長的運動過程叫做一天;把一天的二十四分之一叫做一小時;把一小時的六十分之一叫做一分鍾;把一分鍾的六十分之一叫做一秒鍾。而秒作為時間的基本單位還有一個定義是:構成銫133原子的電子在兩個特定的基態能級之間轉換時所釋放的電磁波完成9192631770個循環波動這樣長的過程。
有了年、月、天、秒等時間的基本單位之後,我們就可以用它們來度量其它物體的運動過程的長度。當一個物體的運動過程的長度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一圈這樣的長度的若干倍的時候,我們就說完成這一過程需要若干年的時間。用月、日、秒度量物體的運動過程的長度的方法與用年度量物體的運動過程的長度的方法一樣。
物質都是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各自的空間狀態中運動著、存在著的。在引入了時間這一概念之後,我們就會用這一概念來說明物質的運動著的存在狀態。人需要用時間這一概念來記錄物體運動的起始點與終結點以及運動過程延續的長短;需要用這一概念來說明物體運動的快慢,用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運動過的空間距離的多少即速度來說明物體運動的快慢;需要用這一概念來說明物體的那些快慢有變化的運動過程,用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速度的變化量的多少即加速度來說明物體運動的快慢的變化;需要用這一概念來說明進行循環運動的物體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一個循環過程以及在單位時間內能完成多少個循環過程,即用周期和頻率來說明進行循環運動的物體的運動過程。
我們看見,在我們說明的物質在運動之中的存在過程與時間之間存在著如此緊密的關系,以至於我們以為時間就是物質的存在方式之一。
但是,時間並不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首先,物質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在各自的空間狀態中運動著、存在著,在物質存在的過程中並沒有時間這一狀態。
再就是,時間只是人為了說明物質的存在狀態而引入的一個概念,如果不是我們要說明物質的運動著的存在狀態的話,那麼就不會有時間這一說法。
還有就是,我們度量物質的運動過程的長度的方法只是用一些物質的具有特定長度的運動過程來度量其它物質的運動過程的長度,這也可以證明時間並不是物質的一種存在狀態。而空間就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用具有特定空間的物體去度量其它的空間。
最後是,我們不用時間這一概念也是可以說明物質的存在狀態的。就像在度量其它的空間長度之前要先設定一個標准空間長度一樣,為了不用時間這一概念來說明物質的存在狀態,我們需要先設定物體的運動過程的標准長度,以便用這一標准長度去度量物質的其它的運動過程的長度並且說明物質的運動過程。比如我們還是可以把標准長度設定為:構成銫133原子的電子在兩個特定的基態能級之間轉換時所釋放的電磁波完成9192631770個循環波動這樣長的過程。有了物質運動過程的標准長度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度量和說明物質的運動過程了。我們可以用物質的運動過程的標准長度來記錄物體的運動過程的起始點與終結點,可以用它來度量物質的運動過程的長短,可以用物體在一個標准長度內運動過的空間距離的多少來說明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用在一個標准長度內物體的運動的快慢的增加量的多少來說明物體的運動的快慢的變化,可以用物體在一個標准長度內完成的循環運動過程的個數和完成一個循環運動過程所需要的標准長度的個數來說明進行循環運動的物體的運動過程。
我們現在明白了時間只是人為了度量物質的運動過程而引入的一個概念,並不是物質的存在狀態。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以後就不再使用時間這一概念了。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時間這一概念來說明物體的運動著的存在狀態,並且我們使用時間這一概念來說明物質的運動著的存在狀態也是非常有效、非常成功的。所以我們以後還會繼續使用時間這一概念來說明物質的存在狀態。
既然明確了時間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用新的視角來看待一些問題。
我們先看一下時間可不可以回頭的問題。所謂時間可不可以回頭的問題實際上是物質的運動過程可不可以回頭的問題。物質的運動過程是不會回頭的。物質是現實存在著的,各種引力是現實存在著的。自從物質和各種引力存在以來,各種引力就會作用於各種物質,使物質運動著、存在著。物質的現在的存在狀態是自從物質出現以來運動的結果。現在的物質還會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繼續運動下去、存在下去,一直到最後。物質的存在的這一過程是不可能回頭的,就是因為物質是現實存在著的,各種引力也是現實存在著的。所以時間也是不可能回頭的。
知道了物質的運動過程是不可能回頭的,我們就可以說明與熱力學第二定理相關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當物質由一種存在狀態經過相關引力的作用,通過運動到達另一種存在狀態的時候,那麼這些物質就再也回不到前一種狀態。各種星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由前一種狀態運動到後一種狀態之後就再不會回到前一種狀態;各種星體上的各種物質在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以及弱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由前一種狀態運動到後一種狀態之後再也不會回到前一種狀態;內燃機的活塞不會自己由一種狀態回復到另一種狀態;有兩個瓶子,一個是真空的,另一個里邊裝有氣體,把兩個瓶子口對口接在一起,那麼有氣體的瓶子中的氣體會擴散到另一個中去,這些氣體絕不會自己回到原來的瓶子中去;桌子上的核桃掉下桌子以後不可能自己回到桌子上去;內能只會從具有較高內能的物體即具有較高溫度的物體傳遞到具有較低內能即具有較低溫度的物體那裡去,而不會是相反,因為內能的傳遞是通過電子、原子或分子之間的碰撞實現的,是通過在碰撞的過程中的碰撞力的作用實現能量傳遞的,高內能的物體的原子、分子等在碰撞的過程中具有更大的碰撞力,更大的碰撞力與低內能物體的較小的碰撞力之差會作用於低內能物體從而把內能傳遞給低內能的物體。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如果不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只有系統內的各種引力作用於系統內的各種物質,那麼物質的總量是守恆的、系統內所包含的能量是守恆的、系統內的動量是守恆的。因為在封閉的系統內,物質的總量是不變的,各種引力是不變的,所以其中的物質能夠獲得的能量和動量的總量也是不變的。在封閉的系統內,物質從一種狀態運動到另一種狀態之後就不會回到以前的狀態。
但是,地球表面的物質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地球表面的物質具有兩個特殊的物質系統,即所謂的生物信息系統和神經信息系統。這兩個信息系統能夠發揮其能動性改變物質的存在狀態,能夠作用於封閉的物質系統,打破封閉的物質體系內的守恆狀態。所以生物能夠建造自身即生長、能夠重復建造自身即繁殖;所以人能夠給內燃機輸送能量使它的活塞由一種狀態回復到另一種狀態,能夠把瓶子中的氣體排除使它回復到真空狀態,能夠把掉下桌子的核桃撿起來放回桌子上去,能夠給一個特定的系統輸送能量使它的內能升高或降低。
然而,雖然生物信息系統和神經信息系統能夠發揮其能動性使一些特定的物質系統回復到以前的存在狀態,但是這樣的回復只是有限的回復,而不是完全回復到了以前的存在狀態,比如即使人把掉下桌子的核桃撿起來放回到桌子上去了,但是這時候核桃的存在狀態已經不完全是原來的存在狀態了,構成核桃以及桌子的電子、原子、分子等的存在狀態已經發生了改變,核桃以及桌子等都是處在地球上的,而地球的空間位置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桌子和核桃的空間位置也已經發生了改變。這也就是說,當物質在各種引力的作用下由以前的存在狀態運動到現在的存在狀態以後即使生物信息系統和神經信息系統發揮其能動性也不能使物質的現在的存在狀態完全回復到以前的存在狀態。並且當人作用於掉下桌子的核桃的時候,就已經打破了原來的封閉系統,不再是封閉系統內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了,而是外界物質作用於原來的系統了。這也進一步地說明物質的運動過程是不可能回頭的,時間也是不可能回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