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為什麼可以打發空閑時間
❶ 手機閱讀打發時間的弊端
手機閱讀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可以隨時隨地開始閱讀,這對於都市裡的大忙人來說尤其重要,如果每天都能利用等人或等車的時間閱讀十分鍾,一年下來,就能增加很多知識;
二是可以很方便地下載各種書籍,並且存儲量巨大,尤其是經典之作,隨便哪個網站都可以下載,跟購買紙質書相比,省時省力又省錢;
三是晚上閱讀不用開燈,睡前從手機上看一會兒電子書,困了一鬆手就睡,不用起身關燈;
四是朋友之間交流十分方便,用藍牙傳輸,瞬間就可能把一部書傳遞過來,而且,不影響原來主人的閱讀。
手機閱讀也有弊端:一是不夠環保,雖然手機在不接電話的時候基本上沒有輻射,但畢竟不比紙質書更安全;二是對視力的損傷也要比紙質書更嚴重;三是不容易翻頁回看,尤其是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很不方便;四是有些人還是不習慣這也是一種讀書方式,在心理上難以接受。
❷ 多讀書的好處
1、開拓視野
閱讀可以讓學生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只有博覽群書才能博識。閱讀是一種鞏固學習成果,豐富知識的有效手段。學生閱讀課外書的過程便是鞏固、積累知識的過程。通過課外閱讀,增加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加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
知識儲備,使學生從中汲取了文中的精華,從而掌握了更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傾吐於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寫作能力大大提高。
拓展資料:
讀書的意義
多讀書,增加一點書卷氣,保持心靜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書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妙處無窮,書香重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讀書至少可以滋潤心靈,開啟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雲消霧散。讀書至少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著生命的光輝,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從而使自己靈魂歡暢,精神飽滿而豐盈。
❸ 長期保持閱讀有多重要保持閱讀的習慣會帶來哪些好處
書籍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才能,還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知識和真理。閱讀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比如個性、習慣、思維等等。每天閱讀是一個好習慣,它可以提高我們的耐心,改善我們的氣質,愛上文字,理解文字的魅力。
保持閱讀有什麼好處?
閱讀可以幫助我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事情和選擇,接受各種打擊,最終總結在四個字里,那就是解決問題。然後我們至少應該從什麼角度去思考,結果會是什麼,並從數千種方式來決定如何去做。很難想像從不讀書的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
總之,知識是人類進步的標尺,閱讀是理解生活、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徑。閱讀有用的課外書籍不僅有助於開闊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習如何在世界上做人,還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以便在不出國的情況下了解世界,在不出國的情況下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
❹ 看閑書的作用
所謂的讀閑書,其實就是多讀一些課外讀物。雖佔用了額外的時間,卻可以增加自己的視野和閱歷。想成為一個具有完整思想的人,光靠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因此,多讀課外讀物,多讀「閑書」,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課外學習方法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一古人的學習方法並不適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我們要學習古人專心學習的精神,但要改變封閉的學習方法,不僅在課堂內要專心學習,在課堂外同樣要繼續學習,學習已經是我們生活有機的組成部分。
課外學習有哪些
課外學習相對於課內學習而言,一為了鞏固課堂學習內容,二是為了擴大知識面,培養能力,發展個性。處理好內外的關系就能充分利用學習時間,使自己合格加特長變成現實。
對課外時間的合理安排對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可很多同學認為課外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可以了。事實上,課外學習主要是自我吸引、自我消化、自我提高的過程。因此,在完成作業之後,可以對課堂筆記進行整理,對新課進行復習,有選擇地看一些課外書,電視節目,上網去找一些有用的信息等等,這些都是必要的。而多讀、多聽、多看、多思、多練、多活動仍然是主要的學習方式。
常看課外讀物的好處
(1)加深課內知識的理解。我們要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學習環節才能完成學習知識的一個過程。一般常見的有:預習、上課、課後復習、階段復習,以及考試等等。在各個學習環節中,可以明顯地分為兩部分:一是在老師直接指導下的學習環節,如上課;二是靠學生自己獨立來進行的學習環節,如預習、課後復習、階段復習和考試等。由於學生在自學環節上存在著自學能力的差異,如自學積極性上的差異和學習方式上的差異,這些是造成學生在學習效果上出現明顯差異的重要原因。
(2)培養了自己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指獨立獲取新知識的本領。 我們知道,學生掌握知識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領會、鞏固和應用。下課之後,還會有相當多的學生要通過自己的學習來進一步完成「領會」的任務。至於在知識的鞏固和應用階段,盡管學生從老師那裡收益不少,但更多的要靠自己摸索著來完成。
(3)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一個中學生來講,畢業後,將繼續上學深造或者工作就業。我們說,學生畢業後,不僅上大學深造需要極強的自學能力,就是工作就業了,仍然需要再學習。因此,同樣需要極強的自學能力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社會需要。
如何選擇課外讀物
中學生的求知慾強,對於身邊的事物都非常好奇,在平時閑暇之餘都會去看一些課外書籍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從另一方面來看,現在的社會競爭無處不在,課余時若能「博覽群書」,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增長見識,積累自己的知識「資本」,從而提高自己將來走上社會的競爭力。
只要是健康讀物,各種書籍都有它的價值,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籍不應只是「黑白色」的教學參考書和習題集,更應該有「多姿多彩」的課外書籍。
在閱讀課外讀物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在選擇時遵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同時必須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造條件。辦法有看簡介,看目錄,看前言,看開頭和結尾等等,從而對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博覽的基礎上,才可能選出適合自己精讀的書。精讀課外讀物時,也不見得一氣呵成,可以圍繞課內學習的中心問題,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學,以推動課內的學習。精讀時,要勤思考,善於發現問題,深入鑽研,要及時將閱讀的體會,以閱讀筆記的方式記錄下來。由於精讀沒有離開當時課內學習的中心課題,因此,會大大促進課內學習質量的提高。
教育部推薦的中學生課外30部讀物
1西遊記(中)吳承恩
2水滸(中)施耐庵
3朝花夕拾(中)魯迅
4駱駝祥子(中)老舍
5繁星·春水(中)冰心
6魯濱遜漂流記(英)笛福
7格列佛游記(英)斯威夫特
8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9童年(俄)高爾基
10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奧斯特洛夫斯基
11論語(中)
12三國演義(中)羅貫中
13紅樓夢(中)曹雪芹
14吶喊(中)魯迅
15女神(中)郭沫若
16子夜(中)茅盾
17家(中)巴金
18雷雨(中)曹禺
19圍城(中)錢鍾書
20談美書簡(中)朱光潛
21哈姆萊特(英)莎士比亞
22堂·吉訶德(西)塞萬提斯
23歌德談話錄(德)艾克曼
24巴黎聖母院(法)雨果
25歐也妮·葛朗台(法)巴爾扎克
26匹克威克外傳(英)狄更斯
27復活(俄)列夫·托爾斯泰
28普希金詩選(俄)普希金
29老人與海(美)海明威
30泰戈爾詩選(印)泰戈爾
閱讀所有的好書,的確如同與歷史最高貴的人交談一樣,他們是過去年代那些書的作者;不但如此,這種交談的內容還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的,在其中展現給予我們的不是別的,而是他們最優秀的思想。——笛卡爾
泛讀法
課外書成千上萬,不可本本書進行精讀。首先要採用泛讀的辦法。這主要為了概括地了解課外書的主要觀點而進行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它與略讀法一樣,常常與精讀法相對而言。它只要求先目錄,後前言,再章節,同時留心書中的大小標題,隨著標題,瀏覽內容,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全書的筋骨脈絡。泛讀可以從整體了解某本課外書的主要觀點,為以後精讀時的准確理解奠定基礎。泛讀往往是精讀的先期階段,與精讀有著密切的聯系。運用泛讀法,應注意三點:①泛讀時,注意力也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在書中捕捉到中心論點和主要內容。如果漫不經心,一掃而過,閱讀後茫然一無所知,這不叫泛讀。②泛讀時,要善於抓住要點,視覺范圍要廣,掃視速度要快。根據實驗,一般同學的讀書速度,平均每秒鍾是7個字,20分鍾可讀8400個字,相當於10頁書。③要把泛讀法同其他閱讀方法結合起來,否則會使閱讀局限於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水平上。
❺ 閱讀的好處是什麼
經常閱讀的標准好處是吸收知識(讀書不像買東西,不是花了錢就能有所收獲的。偶爾讀書是看不出多少好處和效果的,要經常讀書、堅持讀書,才能慢慢體會到),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能為我們的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帶來數不清的好處。
喜歡閱讀的人更容易做決定,定計劃,分主次。或許這是因為他們更容易明白人生中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
閱讀有助於更多地尊重和包容他人的看法。盡管人們認為閱讀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但已有調查顯示閱讀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務社會:不僅是創造更多的有教養的人,使人更願意、更有能力與他人進行交流;還可以加強人們的移情心理,更多地尊重和包容他人的看法,帶來更多的社會支持。
讀者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得到了拓展,身處其中才會更覺得安心。閱讀可以減少壓力,使大腦中的神經系統發生變化,讓它認為你正身處另一個世界——或另一種生活。閱讀跟你不同的人,比如來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能幫助你了解他們的看法,重新審視原有的偏見。比起不閱讀者,讀者對社會事件和文化多樣性有更強烈和更飽滿的認知:讀者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得到了拓展,身處其中更覺得安心。
雖然閱讀對心靈、身體、社交有各種好處,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坐下讀書是很難的一件事。我們好像就是沒有時間進行更多的閱讀。我們有工作和家庭義務;我們的手機嗡嗡作響;各種社交媒體上的提醒需要我們回復。但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堅定的讀者,並享受閱讀帶來的各大好處,不妨嘗試以下做法:
1.讀你感興趣的,而不是你認為「應該「讀的
閱讀的好處並不局限在名作之中,所有的閱讀都是有益的,不管你讀的是什麼書,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閱讀雜志、網站文章、烹飪書。或者兒童書籍——只要你享受其中,一切能幫你鍛煉閱讀的內容都可以。太拘泥於閱讀的內容只會阻礙你培養閱讀習慣。
2.每周空出30分鍾進行閱讀
在最近的一份快速閱讀的研究中,2/5的人表示「時間不夠「是阻礙他們閱讀的第一大因素。但同樣是這份研究發現,每周閱讀30分鍾的成年人幸福率要高20%。所以每天花上幾分鍾讀讀書是很值得的,比如:等公車的時候;在校外等孩子放學的時候;或是在火車上的時候,在進行社交通訊前多想上一想,然後選擇讀書替代社交通訊。
至於那些時間有限、閱讀效率低下的人,《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建議你可以學習快速閱讀,掌握專業的快速閱讀技能,你就可以在通勤時閱讀,也可以在簡短休息時閱讀了。
3.給自己設立挑戰
一旦你開始擠時間讀書,下一步就是設立挑戰以保持自己的積極性。比方說,如果你通常讀的是虛構類,那就再試試非虛構類。這樣可以保持事物的新鮮性,你繼續閱讀的可能性提高了,而且還可能找到新喜歡的作者和主題,這會保持你的閱讀熱情。
4.無法享受的書就丟掉它
閱讀的一大好處就是它是私人的,人們讀書得到不同的體會,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對同一本書也有不同的理解。但這也不是說你應該過早地就打算放棄。如果你是隔了很久才重拾閱讀,或是初次閱讀,很難相信你能看透所有,而且有些書需要花上一點時間才會對我們的內在產生影響,如果瀏覽了一些內容還是無法吸引你的話,說明你享受不了這本書,就不必死抓著它不放,你有探索選擇其他讀物的自由。
❻ 閱讀為什麼可以讓人的心靈變得充實
因為你在閱讀的期間,通過閱讀可以看到很多新世界,而且通過閱讀裡面有好多的觀點可以充實你的內心世界,讓你的內心世界變得豐富起來。
❼ 關於閱讀的好處
讀書好處多 縱觀中國古今, 橫看世界各國, 有哪一位名人不酷愛讀書? 又有哪一個不愛讀書的人獲的了成功? 讀書學習, 其好處之多, 是無法用語言所能表達完全的。唯有勤讀多讀, 置身於書中的人, 方能體驗其中的樂趣和奧妙。 一 「最優秀的書籍是一種由高貴的語言和閃光的思想所構成的財富, 為人類所銘記, 所珍惜, 是我們永恆的伴侶和慰藉。……書籍把我們介紹給良師益友, 使我們認識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靈魂。」([英] 塞繆爾.斯邁爾)。「讀一本好書, 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德] 歌德)。因此, 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便會懂得人生的真諦, 充滿對美好生活和光明未來的熱愛和想往; 就會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奮斗目標, 因而就會有終生不衰的前進動力; 就會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從而使我們的一切言行皆能有益於社會, 有益於人類, 我們自己也就成為受人歡迎和尊敬的人, 成為社會有用的一員。 「生活最大的危險是一個空虛的心靈, 正象一所空屋子一樣, 容易被罪惡鑽進來, 好的書, 是最好的保障。」(葛勞德)。在我們的現實社會里, 有沒有心靈空虛的人? 回答是肯定的。這些人自己也明白, 但就是不知道怎樣解脫。那麼, 就讀書吧, 學習吧, 向一切偉大的人學習, 向一切正義的東西學習, 同正直的人們融為一體, 充分估價社會的光明面, 正確對待社會的陰暗面, 將主要精力投入工作中去。這樣, 自然就會充實起來。 二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生活里沒有書籍, 就好象沒有陽光; 智慧里沒有書籍, 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英] 莎士比亞)。「一本新書象一艘船, 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 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瑞士] 凱勒)。「不讀書就沒有真正的學問,沒有也不可能有欣賞能力、文采和廣博的見識。……不讀書的人就不是一個完人。」([俄] 赫爾岑)。多讀書, 可以開闊視野, 增長見識, 啟迪智慧, 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創造, 有所成就; 多讀書, 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 進一步懂得生活, 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可以變「下里巴人」為「陽春白雪」, 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采, 充滿情趣。 三 「讀史使人明智, 讀詩使人靈秀, 數學使人周密, 科學使人深刻, 倫理學使人莊重, 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英] 培根)。也就是說, 喜愛讀書, 廣覽博識的人, 可以使自己變得明智、靈秀、周密、深刻、莊重、善辯, 從而使自己的一生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四 「書是隨時在近旁的顧問, 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 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 重復這顧問的次數。」(凱勃司)。知識就是力量,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要想建設一個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 沒有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是不行的; 科學技術僅為少數人所掌握, 也是不行的, 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 更是如此。而要想讓所有的人都上學學習, 是不可能的。那麼, 就只有在工作中學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條件自學。在自學過程中, 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指導老師, 那麼, 最好的老師就是書籍。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社會在不停地變遷, 科學技術正在飛速發展。誰能說自己不需要學習就可以永遠適應? 誰能擔保自己不需要學習也不會被淘汰? 也就是說, 單單為著自己的生存, 也應努力學習科學技術, 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書籍蜿蜒伸入我們的心靈, 詩人的詩句在我們的血流里舒緩地滑行。我們年輕時誦讀它們, 年老時仍然銘記它們。我們讀到他人的遭遇, 卻感到身歷其境。書籍到處可得, 而且價廉物美。我們就象呼吸空氣中的氧一樣吸收書中的營養。」([英] 哈慈利特)。讀書有這樣多的好處, 而書籍又可隨時隨地買到, 並且花錢不多; 時間, 工作之餘也是足夠的; 精力, 20歲左右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是充沛的。這種年齡, 記憶力旺盛, 分析判斷能力也已達到一定程度, 且無家室之累, 正是集中精力學習知識的黃金時代, 千萬不要白白地浪費掉。中國有句古話: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待到自己在曲折的人生中悟出應該多學本事的道理, 想學的時候, 由於年齡的增長, 記憶力衰退, 由於家庭的重負, 精力集中不起來, 那時想學也學不好了。與其那時悔恨終生, 倒不如現在就努力學習。 「年輕的朋友, 你可知道, 僅有壯實的軀體, 那不是生命; 僅有年輕的容貌,也不是青春。……誰虛度年華, 青春就要褪色, 生活就會拋棄他們。……啊, 人生是這樣短暫, 青春是這樣美好, 人生最寶貴的是青年時代。當你也白發蒼蒼的時候, 你將用什麼樣的心情回顧青春的時光? 你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 在偉大的80年代中, 你並沒有虛度年華, 能嗎?」(《莫讓年華付水流》解說詞集錦)。 「學海無涯勤是岸, 雲程有路志是梯」, 「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苗, 懶惰是埋葬天才的墳墓」。「業精於勤, 荒於嬉; 行成於思, 毀於隨。」([唐] 韓愈)。成功的喜悅, 永遠都是只屬於那些勤奮好學, 勇於攀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