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規劃時間為什麼少了幾年
『壹』 第二個五年計劃於第三個五年計劃為什麼間隔了3年
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貳』 五年計劃中斷過嗎 什麼時候
〔1963-1965不連續的五年計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以來,共執行了十一個五年計劃(「十一五」計劃正在執行)。在新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中,僅有兩個三年是在五年計劃的執行之外,專門用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調整的。一個是1950-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在進行著一場浩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同時,黨和政府採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經過三年艱苦奮斗,迅速治癒了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的戰爭創傷,國民經濟恢復和超過了建國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是1963-1965年,在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頭三年轟轟烈烈搞「大躍進」,後兩年被迫調整之後,不得不中止五年計劃的連續制訂,用三年的時間繼續調整,前後五年(1961-1965年)艱難困苦調整。
「多快好省,跑步進入社會主義」的大躍進
·原因:大躍進造成嚴重的後果,用五年(61-65年)時間 進行整頓。
·1958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討論並批准《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意見》。該意見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目標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提前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技術、文化的高度發展,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到1962年,全國就能建成強大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各協作區就能建成比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有各自特點的工業體系;全國在鋼鐵和其他若乾重要產品的產量方面就能接近美國;在主要科技方面就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很多的具體指標比原「二五」計劃高出1-8倍之多。由於計劃嚴重脫離實際,指標過高,加之自然災害和前蘇聯撕毀合同,使國民經濟嚴重比例失調,陷入困境。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會議期間,根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提出要對經濟進行整頓和調整的問題;8月中下旬,國家計委在討論編制1961年經濟計劃控制數字時,李富春提出,「應以整頓、鞏固、提高為主,增加新的生產能力為輔;著重解決配套、補缺門、前後左右和品種質量問題,以便取得主動。」8月底,國家計委在向國務院匯報1961年經濟計劃時,提出了「調整、鞏固、提高」的問題。周恩來在聽取匯報後,加上了「充實」兩字予以完善,從而形成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9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轉的國家計委《關於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中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大力恢復農業,壓縮基本建設和重工業生產,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到1962年,國民經濟才開始好轉。但是,與1956年提出的《建議》相比,除原煤、石油、發電量達到規定指標外,鋼、水泥、糧食、棉花等許多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遠遠低於規定指標。
·「二五」期間,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0.65%,最高年32.2%,最低年-31%。1962年與1957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僅增長20.7%,平均每年增長3.8%;農業總產值則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國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下降了5.4%。
·1961年8月下旬-9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工作會議,決定為了繼續完成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再用3年時間(1963-1965)繼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作為今後發展的過渡階段,為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創造條件。
『叄』 國家五年計劃算下來怎麼少了兩年
63年65年三年的時間不在規劃時間之內,也就是少了三年。。。
『肆』 一五計劃不是五年一個時間段嗎從1953年開始,應該是1958年結束,為什麼會是1957年結束,這才四年呀
因為在蘇聯的支持下,1957年底,原定的經濟指標大都超額完成了
『伍』 建國70 周年為什麼少了五年計劃
因為中國現在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
『陸』 高中歷史,中國的五年計劃是否有過停止,為什麼要停止
我記得並沒有停止過,就算是文革也沒有,只是在改革開放前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具有突出貢獻和重大歷史意義其他的就沒有第一次那麼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