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時間為什麼不是物自體
Ⅰ 長度、寬度、高度、時間屬於物自體嗎
不屬於。
樓主問的顯然是康德哲學,涉及時間、空間(也就是樓主的長度寬度高度)和物自體三個概念。在康德哲學中,時間和空間是感性認識得以可能的先驗條件,分別是內在的現象形式和外在的現象形式。換句話說,時間和空間屬於現象世界,和現象世界之外的物自體無關。
Ⅱ 誰知道康德的「物自體」的定義
在康德哲學中「物自體」概念是作為其批判哲學基石而存在的,是康德哲學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理論理性的知識論概念,更是實踐理性的本體性概念,二者之間構成了內在張力,貫穿於康德哲學的整個體系之中。康德哲學是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結合,是理性與非理性(或超理性)的矛盾統一,正是這種張力,推動著康德哲學體系的運轉,而「物自體」概念正是康德哲學整個系統賴以運轉的軸心。
在康德之前,傳統的認識論認為,我們的認識或知識必須符合於對象,但是康德顛覆了這一看法,他認為物自體是不可知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只有它向我們顯現出來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感覺經驗的知識。
康德關於現象和本體(也就是物自體)的劃分和其二元的存在,是其整個批判哲學體系的邏輯起點。現象界是包括人的自然存在在內的自然界,它是感性的存在,是可認識的對象,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受嚴格的自然因果律支配,每個事物在因果系列中都以他物為原因、為條件,因而成為有限的事物。康德認為在現象界背後應設想有一作為它的基礎的本體,它是理性所追求的理念,是人的理性只可思之而不可知之的的對象。因為,在現象界中受因果必然性支配的事物,總要以他物為條件、為原因,但自然不能僅停留在無盡的因果鏈條中,它必有一個最終的邏輯根據和本體,本體作為終極因,不以它物為原因和條件。
Ⅲ 為什麼說時間和空間是運動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一、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普遍表現形式
(一)時間和空間的含義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所謂持續性,是指任何一個物體的運動都要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如π介子的「壽命」只有一億億分之一秒,但還是有一個持續的過程.電子計算機每秒可進行上千次、上萬次的運算,但還是有持續的時間,誰也造不出不需要運算時間的電子計算機.所謂順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間運動過程的出現有一個先後順序關系.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這種一維性表現在:任何一個物體運動的持續性都可以用一個數來表示,時間總是朝著過去、現在和將來一個方向發展.時間的這種一去不復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發展過程絕對不會重復的性質決定的.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所謂廣延性或伸張性,是指客觀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長度、寬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質所具有的上下 、前後 、左右伸張的性質.物質的空間特性平常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第一,表現為一定的體積.第二,表現為一定的位置.在數學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維空間」的概念 ,如物理學中「 相對空間 」和色度學上的「 顏色空間 」,都只有比喻或模擬的性質 ,並不表示現實的空間是多於三維的 .在數學上設想沒有寬窄 只有長短的線和只有長寬而沒有高低的面 ,這也僅是一種科學抽象 ,而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線和面是沒有的.
(二)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離
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空間、時間.離開空間、時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基本粒子盡管極其微小,但直徑仍然有十萬億分之一厘米,就是說還有一定的空間.許多基本粒子的壽命極短,如中性π介子的壽命只有一億億分之一秒.但畢竟還是有時間的.微觀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觀粒子大的物質客體當然更是具有空間廣延性和時間持續性了.因此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間、時間以外的物質運動.另一方面,空間、時間離不開物質運動.一說空間和時間,就必然要問什麼東西的空間和時間,離開物質運動的空間、時間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間、時間的度量離不開物質的運動.如測定宇宙間天體相互距離是用「光年」,即光運行一年的行程.對普通長度的精確測量以及對微觀世界內極小長度的測定,都用電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運動來測定.人們度量空間和時間的方法、工具和單位盡管各種各樣,但都離不開物質運動.人們能夠確定量、度、空間和時間的工具和單位,是因為作為工具的物質形態本身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物體之所以能夠被測量,也因為物體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如果測量工具不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或者被測量的物體不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時間和空間則無法測量.由此可見,空間和時間離不開運動著的物質,物質和時間、空間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說,時間和空間「這兩種存在形式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總之,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它們和物質運動密不可分.把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割裂開來的觀點是必然要導致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二、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所謂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是指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存在方式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的時空觀念不過是客觀存在在時間和空間的反映.時空的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
所謂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時間、空間特性是受物質運動的具體特性所制約的,即它們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有條件的,人們關於時間空間的觀念也是可變的、發展的,因而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已由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由非歐幾何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證實.
首先,空間、時間隨著物質形態的不同而不同.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都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存在和發展,因而不同的物質形態各自有特定的空間、時間.幾何學是反映物質空間特性的科學.不同的幾何學反映著不同物質形態的空間特性.歐幾里得幾何學反映的是地面上狹小范圍內物體的空間特性;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反映的是宇宙彎曲空間的特性;黎曼幾何學反映的是微觀空間特性.也就是說,三種幾何學在它們各自適用范圍內都是正確的.廣義相對論認為,重力場的空間時間特性是依賴於物質質量分布的 ,物質的質量愈大 ,分布愈密,重力場愈強,則空間的「曲率」愈大,時間的流逝愈慢.這些都說明空間特性是依賴於物質狀態的,具體的空間特性是可變的,因而是相對的.
其次,空間、時間隨著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證明 ,空間 、時間特性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當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 ,物體內部變化過程的時間就會延長,沿物體運動方向的長度就會縮短,這就是所謂「 尺縮 」、「鍾慢」效應.並且空間長度變短和時間持續變長二者在數值上是相互補償的.
總之,科學發展的事實證明了時空特性和人們關於時空觀念的可變性.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設想的與運動著的物質相脫離的、絕對不變的空間和時間,只是主觀的、空洞的抽象概念.唯心主義妄想利用人們對時空特性認識的可變性否定時間、空間的客觀性,也是完全錯誤的.
Ⅳ 哲學有哪些關於時間的問題
不管現在論正確還是永恆論正確,時間都是世界本身的一個特徵。這就是傳統上對時間的根本看法。但康德在其新穎的認識論中,反對這種關於時間的傳統看法,他認為時間只是人類認識方式的特徵,而不是世界本身(物自體)的特徵。康德斷言時間和空間都是心靈認識世界的框架。這個框架表明了心靈具有什麼樣的特徵,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特徵。
但是不管是康德正確,還是傳統觀點正確,時間仍然留給我們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在康德式時間觀那裡,有責任去刻畫這樣一種作為心靈特徵的時間如何與日常所經驗到的似乎是外在的時間相一致。更加困難的是,它可能還需要給出心靈之具有這種特徵的一些猜測性解釋。倘若世界本身不具有時間這樣的特徵,那麼世界本身是怎樣的?具有這樣的特徵的心靈到底又到底是怎樣的?這些解釋必然與我們的常識相去甚遠,如果沒有很強的論證就難以令人信服。簡單地把這些問題劃為超出人類認識能力的形而上學范疇並不能遏制人們的求知慾。
傳統式時間觀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康德式的更容易。時間到底是什麼樣的實體或性質,以及它與人類認識方式的關系如何,這些都是極其困難的問題。另外也必須解決同時間相關的種種具體問題,例如前面提到的事物的持存性問題。
這里要提醒的一點是,康德完全接受牛頓的物理學,當然也包括牛頓物理學中的時空觀。康德與牛頓的時間觀不同的一點僅僅在於,康德把這種絕對的時間解釋為心靈的先天認識形式,而牛頓當成外在世界的形式
Ⅳ 為什麼康德說時間和空間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
唯心主義否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當然也就不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而把它們看作是觀念的產物。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頭腦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通過
Ⅵ 為什麼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依據是什麼
在19世紀末的時候,邁克爾遜-莫雷兩人用精確的儀器測了光速在不同運動方向上的速度,發現光速是不變的之後,愛因斯坦就進行了合理的假設,假設所有的參考系都滿足光速不變性.
空間相對性:只要是不同的參考系,都滿足空間的相對性;
時間相對性:其實這是為了配合光速不變性和不同參考系運動的研究所作出的必要調整.
假設成功了,就是合理假設,只要它能夠解決後續問題,它就是合理理論,否則,什麼都不是.
再問: 愛因斯坦說過:「接近光速運動時時間停止。」,他的依據是什麼,時間停止是否意味著人會長生不老……
Ⅶ 先天認識形式是什麼,怎樣理解呢
就是人不受後天因素影響的認識
Ⅷ 時間是什麼 時間是物質在空間中的一種存在方式嗎 物質在空間的存在叫時間嗎
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長度m,時間s,質量kg,熱力學溫度K(開),電流單位A(安),光強度cd(坎德拉),物質的量mol(摩爾))之一,符號為t。時間是物質在空間中的一種存在方式,物質在空間的存在不叫時間。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
(8)空間時間為什麼不是物自體擴展閱讀
在國際單位制(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s,在2018年11月16日召開的第26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的定義:未受干擾的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Δvcs)。
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環境是零磁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定義的秒,與天文學上的歷書時所定義的秒是等效的。生活中常用的時間單位還有:毫秒ms、分min、小時h、日(天)d、月m、年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