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農村葬禮為什麼弄一碗小米

農村葬禮為什麼弄一碗小米

發布時間: 2022-06-26 07:00:53

Ⅰ 農村辦喪禮時總愛擺大桌宴,吃了這種飯到底好還是不好

俗話說:“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去參加喪禮的人都是逝者的親朋好友。即使沒有受到邀請,但是在知道某個人去世之後,也會自發的前方,這既是一種禮儀,也是人之常情。而在農村參加喪禮,吃飯也是避免不了的,這沒有好與壞之分。

一般來說,喜事如果沒有受到邀請,是很少有人主動前去的,但是喪事卻不一樣。因為逝者和其他人的關系並不完全被其親人所知曉,所以總有通知不到的人。而當某人知道其逝世之後,如果彼此有著一定的感情,是自然要去弔唁告別的,這是人之常情。至於喪禮的大操大辦其實與外人沒有多大關系,只要去到,盡到自己的一番心意這就足夠了!

Ⅱ 甘肅隴西的殯葬習俗

1、人剛死,鄰家主婦會准備一碗冒的小米干飯,這叫「倒頭飯」。等「倒頭飯」一端上正堂的桌案,便抬屍停靈、燒紙拜香、設置靈堂,喪事就算是開始了。
2、請陰陽先生。禮殯是陰陽先生的執行者,所有人領了任務,便各自恪守。從咽氣到下葬期間叫「停」。隴西有一幅常用的喪聯「不迎不送喪家禮,或往或來吊者情」。在隴西,喪事自願,婚事有請,喬遷、升學又不請,誰請誰不請,請誰不請誰,隴西人各抒已見、各有理路、各照各辦、自有分寸。
3、出殯。正午時分,一聲禮炮,長子長孫,肩扛粗麻纖繩。幾十個壯年鄉親抬懸大紅棺材,曰「起喪」。男孝在前,女孝在後;麻孝在前,白孝在後;親的在前,遠的在後;「燴菜幫」在前,親朋在後;紙活在前,吹響在後;人隊在前,車隊在後;小車在前,大車在後。直到墳上。
4、燒七七紙。規定從死之日,每七天燒一次紙,稱為「一七」、「二七」、「三七」、……最後為「七七紙」,也叫「末七」或「斷七」。到百天要燒「百天紙」。以後每逢節日或亡人生辰忌日都要獻飯燒紙,特別是三年、五年、十年紙節,都得操辦。

Ⅲ 看過雲南阿怒一個小喇嘛葬禮的人進來告知詳細內容。求解釋。

怒江,雲南一個邊遠山區,在怒江的兩岸生活著怒族,傈僳族,獨龍族的人們,他們淳樸善良,他們沒有很多的慾望,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過著簡單的日子。在大山深處,遛索是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 農布,一個生活在怒江地區普通人家的怒族的孩子,14歲時,北父母送往附近的普化寺學習喇嘛教藏經文。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幾年的時間里,小農布就成為了普化寺最優秀的喇嘛。每逢藏歷年或者喜慶的節日,都會請小農布主持法師或慶典。在當地,農布成了很受大家尊重的人 。 在片子的上集,看到的是農布的努力,農布的善良,農布靦腆的笑容。所有人都以為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小農布會更加努力,有朝一日會成為德高望重德主持。可是他卻死了,在一個月色陰晦德夜裡..... 小農布得了感冒,他不想讓父母擔心,沒有告訴他們,也沒有去看醫生,因為沒有錢。他就躺在寺院里,後來他得朋友把他背回了家,在當天夜裡,他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不要以為這是在講故事,不要以為這是誰的安排,農布真的就這么去了,媽媽為他精心煮的一碗小米稀飯還沒喝完。。。。 在農布床頭木板上刻著一首詩,不知是他何時寫下的:思你的心兒醉了,唱你的歌兒笑了,等你的天兒亮了,可是,你卻不知道.... 我看到了村裡人的傷心,看到了吳阿姨的痛哭流涕,看到了農布父母的悲痛欲絕。。。 看著躺在床上農布平靜的臉龐,所有人都以為他睡著了,都想著他還會在某個瞬間忽然間站起來,露出他靦腆的笑容。。。。 可是農布真的就這么去了....... 在農布的第一次葬禮上,無論是信仰喇嘛教,還是天主教,基督教,都來了,帶著自家醉好的東西,一頭小豬,一隻小雞,半袋小米,他們來為農布送行,他們做最好的飯菜給農布「吃」 。他的舅舅對著躺在床上的農布說了好多好多話,他的喇嘛師傅開據經幡,為他指引通往「南木拉」(極樂世界)的路,大家都為他祈禱,說著好多好多我們聽不懂的話。。。 可是,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希望他能到天堂,能開心,法事持續了三天的時間。 一個月之後,農布的第二次葬禮----「篤布」開始進行,又是三天,依然是庄嚴而隆重。。。 在過去的一個月的時間里,村子裡都是一片沉重,如今終於看到村裡人臉上少許的笑容,大家說:農布到天堂了,農布很開心,農布會保佑他的父母,農布會在天堂里為村裡人祈福。 農布的媽媽說:「死了的人死了,活著的還要活下去。」 。。。。。 片子結束了,你會以為我是在講故事嗎?不,這是被我們遺落在另一個世界的真實! 我看到了,看到什麼了? 我看到農布的善良,也看到村裡人的淳樸。。。 我看到面對無情的命運,大山裡人們無力的脆弱。。。。 我看到怒江人對生命的重視,對靈魂的敬畏。。。 我看到吳阿姨的酸甜苦辣。。。 我看到愛。。。 我看到大愛。。。 我看到真愛。。。 我看到。。。。 我看到。。。。。。

Ⅳ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有何講究

閩南地區的喪葬習俗豪華而帶有神秘的色彩。古話有雲,吃要蘇杭二州,死要在泉州。其實就是泉州地區的喪葬規格非常豪華,可以說在古代喪葬是人們非常重視的事情。

1、入殮。人死了要入殮,入殮的衣服非常有講究,都必須是單數的,我們這里通常是上衣7件褲子3件。遇到非常高壽的人,或者是地位非常崇高的人,就必須要上衣9件褲子5件。遇到短命夭折,或者是意外死亡的,就是上衣5件褲子3件。這些都有具體的規格,不可以隨便亂用。而且壽衣的件數不是平常的演算法,而是一層就算一件。有的夾衣是兩層的,那就算兩件。

2、守靈。在泉州,守靈一般都是3天為起點,如果有人沒有停靈三天就出殯,那會被人戳斷脊樑骨。而且三天守靈都要哭喪,早上7點開始女兒就要不斷哭喪,哭足三天。現在哭不動,就都是請人來哭喪,十幾分鍾50塊,有錢的人就是一整天請,沒有錢的就哭一會兒再請一場,不過再便宜一天下來也要大幾百塊。

3、出殯賀儀。今年我隔壁家有兩個老人去世了,一家是19隊的樂隊,一家是27隊。出殯的時候請樂隊來熱鬧一下是我們的習俗,花圈反而還沒有那麼流行。樂隊有很多形式,西樂、腰鼓、惠安女等等,一隊基本是二十個左右的人,價格是3000塊左右。人越多,價格越貴。雖然花費很昂貴,但是場面非常風光熱鬧。

4、送殯。我們這里出殯,要抬著棺材,送殯的人跟著一起繞村裡的路走一圈,然後再繞大概3公里的公路,才會讓棺材上靈車。而且路面上走的時候,所有樂隊不能斷,必須從頭到尾演奏。且每走一段路都要停棺,讓子孫跪下來哭。我去送過我干奶奶,一路上跪的膝蓋都快腫了。

Ⅳ 傳統葬禮上有什麼規矩

埋葬流行於世界各地。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合葬的。

漢族土葬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講究入土為安,因《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才是孝順。新中國建國後則統一改為了火葬。愛斯基摩人居於冰天雪地無法土葬,每築一小型圓頂雪舍安葬死者。

葬死者,最初視為聖地,但後來則視為不潔之地加以迴避,並用石灰塗成白色俾便辨認而免誤入,此即隱喻之語源。但此類洞窟墓地極多民族仍視為聖地並予朝拜,如西印度及斯里蘭卡數以千計之岩窟廟即是。

(5)農村葬禮為什麼弄一碗小米擴展閱讀:

死者一般作卧姿,面對方位每與宗教有關,如穆斯林死者必令右側朝著聖地麥加;佛教徒頭部北指;古埃及人面西,當即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之謂。

非洲達加里族男女有別,據某學者謂:男屍面東,意指日出而作——狩獵耕種;女屍面西,意指日落應炊晚膳。巴比倫及蘇美人卧姿僅限高階層身分,賤役只能作屈身姿,像是在待命侍候。

美洲印第安人死者土葬時踡伏作胎兒狀,似有返本歸源之意。若干民族采立葬,1970年維也納有所謂「立葬愛好者俱樂部」,會員死後置入塑膠筒,掘地為洞直立埋葬。

Ⅵ 農村葬禮忌諱多,這九點禁忌大家要牢記,否

一、身體欠安,久病卧床之人不便參加。如非要參加需要在我們農村一般會在口袋中放塊紅布。

二、新婚燕爾或有孕之人不適合參加。

三、即將參加大考或者准備去外地的人不適合參加。

四,在農村,講究「死者為大」,在參加葬禮時要注意儀態,不可談人是非,要肅穆起敬!

五、在一些地方參加葬禮時,與遺體告別,這時如果膽小的人盡量不要前往。

六、去農村參加葬禮,若不小心打破喪禮用具,應以坦誠之心像其家人道歉,以徵得諒解。

七、在農村,孝子戴孝是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進行分別,在孝布的制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不可錯戴、亂穿。

八、在農村,喪家葬禮上,如果設有外櫃(收禮金的地方),應該在外櫃桌用紅包壓下,方可收取禮金。

九,在農村,「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這句俗語說,喪家報喪方可前去弔孝,否則不可。在弔孝過程中,不燒紙錢,眾孝子是不磕頭還禮謝孝的。因此這些大家要謹記。

Ⅶ 東莞老人去世的風俗做法

1. 老人去世後首先要做的是給親人清洗,臉、身上、腳都做一下簡單的清洗,然後穿上定好的衣服,現在有壽衣,也有的他生前最喜歡的衣服。(當然老人們說衣服要事先穿好,這樣才能帶走。

2. 准備一塊木板,或門板放上一個薄墊子或褥子,將去世的老人放在褥子上,頭下要墊上枕頭。老人的手和腳要用白線系住,白線的根數同老人的壽數相同。身上要蓋上一塊紅布。將頭也蓋上。然後將木板抬到定好的地方放置。

3. 此時要先燒一遍紙,需要兒女們燒,數量可以自己定。在老人頭頂的位置放一個小桌子,上面擺上准備好的水果和糕點,(水果和糕點要不斷的添加,因為老人們說長壽老人靈前的水果和糕點小孩子吃了後會辟邪,所以會有客人拿走。)要放上一 副紅筷子,意思是請去世的老人享用食物。

將煮好的小米飯裝滿滿的一碗放在桌子上,上面要插上三根筷子,筷子要用棉花將頭纏上。

剩下的桌子上還要上香,水碗,糧囤等物品,這些東西壽衣店裡都有的賣。

4. 有女兒的老人,女兒要給准備紙牛,據說是幫老人喝臟水的,買來的紙牛四腳是連著的,要記得用剪刀剪開,牛才可以走路。

5. 如果停靈的話,則需要每天早上開門前燒一遍紙,晚上關門後也要燒一遍。而且晚上要有人守靈。

6. 老人的兒女們需要帶孝,七尺長的白布從中門扯開算一份,女婿則再從中間扯開,意思為半個兒子。孝布可以連起來做帽子帶在頭上,也可以扎在腰間。

孫輩的要袖帶黑布為孝,黑布上縫上一小塊紅布為孫孝,縫上時線不能打結。

重孫輩的黑布上要縫上一小塊藍布為孝。男左女右袖帶。

7. 起靈時要起早,送靈的車,無論是租的還是人情使用的,都需要給車子紮上紅布條。車前孝子摔瓦盆,子孫們車前送別,然後靈車起動。老人出門後家裡要用五穀糧灑上一遍,要用的是五種可以種的種子,以示豐收。

老人喪葬時借用的物品一律要給錢買,一毛錢也可以,意為不白用。

8. 老人火化後要求是女兒手戴紅手套用紅筷子撿骨殖,先頭後腳。紙牛和一些衣服要燒了,兒女身上的孝布也需要在火前燎一下,這些孝布據傳說小孩子使用可以辟邪。尤其是長壽的老人靈前使用的,在農村很受歡迎。

老人平時的衣物和不需要保留的物品一般都散在野外,扔掉就好。

9. 剩下的便是下葬和燒期了,七天為一期,兒女們可以去墳前燒紙,女兒們要准備紙花等。寄存在火葬場的也可以去燒期,不過每次工作人員都會收手續費。

Ⅷ 農村葬禮都有什麼規矩

農村葬禮都有什麼規矩?門口草木灰,在老家農村這一帶,有人去世等報喪後,在憑弔死人前,要在自己的大門口撒上一排的草木灰。 筷子插到飯裡面,在農村喪葬期間,會給過世的人擺上一碗這樣的飯用來緬懷,扎紙在農村有人過世了,後人會扎紙人,扎紙馬,房子,等等各種物品,過年不能貼紅色對聯,在農村按照習俗,有人過世後三年不能貼紅對聯

Ⅸ 在農村葬禮上,這幾點一定要注意,不然會被人笑話的

在農村很忌諱說「死」這個字的,這樣是不吉利的,在農村去世的人,一般都說「走」,親人希望去世的人能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好。所以不知道的外地人來了農村,一定不能亂說話!

農村老人去世以後,兒孫們是要披麻戴孝的,這披麻戴孝也是有講究的,輩分不一樣喪服也是不一樣的,男女也會有所你不同的,到時候專管喪事的先生是會告訴你的,在農村參加葬禮的時候,一定不能不穿喪服或是穿錯,這是對老人的不敬!

農村去世的人在在埋葬,後是要為去世的人守靈的,這也是家人最後送老人一程了,表達了對老人的一種緬懷,如果不起為去世的亡靈守護,那真是太混賬了。就連鄰居都會瞧不起的!

Ⅹ 農村的葬禮習俗到底算不算陋習

以前的葬禮應該算是一種陋俗的,但是如今農村裡面的葬禮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根據一些規定和城市化的發展,已經變得很普通了。

我一直對這方面不太了解的,但是去年的時候,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老師,上課的時候,總是喜歡和我們講述這些知識。他語言特別的有趣,我們都喜歡去聽他講課的。有一次,他就一直在強調農村這個葬禮的問題。

他一開口就是說這個就是陋習,他是很不贊成這個的。我其實也覺得沒有必要的,死者為大,但是我小的時候也參加過幾次葬禮。我們那邊需要三天的時間,然後死者才可以下葬。以前不需要燒了的,可以直接下葬的。

然後第一天,第二天吃的東西這些都不是特別的好,等到第三天的時候,飯菜都是最好的。而且在這三天,需要有人守靈這些的,帶著白布還有見到一些人還需要直接下跪的。這些都是我小的時候,鄰居家看見的一些流程。

老師講的是他自己的經歷,他說他奶奶去世的時候,他們就需要進行守靈,而且必須守靈三天三夜。說那段時間,把你一個人關在哪裡,和一個棺材一起相處,這樣的感覺真的很難受的這些的確就是陋習的,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與其死了這么的隆重,不如在活著的時候,對他們都好一點來的現實的。

這些習俗都在漸漸地拋棄,以前的那些習俗真的不能夠再次延續了。而且那種活動很多的不是讓死者安息的,很多人還有其他目的的,所以我覺得這些都算是陋俗。

熱點內容
優卡丹外包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2024-04-20 23:47:55 瀏覽:52
拔牙後為什麼眼睛模糊 發布:2024-04-20 23:46:01 瀏覽:275
qq傳送文件為什麼文件管理找不到 發布:2024-04-20 22:37:09 瀏覽:157
為什麼眼睛看東西會變成黑色 發布:2024-04-20 22:34:21 瀏覽:508
為什麼淘寶有的燕窩很便宜 發布:2024-04-20 22:32:08 瀏覽:860
為什麼我手機老是有陌生號碼 發布:2024-04-20 22:29:45 瀏覽:80
為什麼會被下載流氓軟體 發布:2024-04-20 22:15:21 瀏覽:550
希臘香煙為什麼這么便宜 發布:2024-04-20 21:51:20 瀏覽:802
到你老了就知道為什麼要生孩子 發布:2024-04-20 21:51:20 瀏覽:151
女生為什麼喜歡被撩 發布:2024-04-20 21:45:32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