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港股為什麼不穩定
Ⅰ 突發!小米遭封殺
人在家中睡,鍋從天上來,哦不對,應該是鍋從西方來。
雷總一覺醒來, 發現自家公司被美國「拉黑」 ,港股股價大跌。一個晚上的時間,天都變了?
事情是這樣的。
就在今天凌晨, 美國政府將9家中國企業列入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的黑名單中,其中包括咱們熟悉的小米 。
雖然懂王下周就要正式卸任了,但僅剩的幾天時間,並沒有阻擋懂王制裁中國的步伐,在最後時刻給中國幾家企業拉進了「黑名單」。
懂王還是那位懂王,盡管面臨二次彈劾,盡管任職即將到期,最後的瘋狂還是得來。
不過, 小米這個「涉軍名單」和之前華為被拉進的「實體清單」還不太一樣 。
華為 被拉進的「實體清單」是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BIS)操作的,被列入這份名單的企業 將禁止美國企業向其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 。
比如谷歌就撤銷了華為的Android許可證,華為手機不能使用goole的服務框架,這對華為的手機業務是「一記暴擊」。
而被美國國防部列為「軍方企業」的, 只意味著禁止美國企業對小米的投資行為,讓美國企業和投資者放棄持有小米股份 。
重點來了,這並沒有禁止美國企業提供貨物或服務給小米。也就是說,高通還是正常供應晶元給小米,谷歌給小米的Android的許可證還是處於正常狀態。
小米11還是能正常買,海外的小米11也能正常用谷歌服務,普通消費者盡管放心好了。
盡管小米這次被拉黑的影響沒有「實體名單」大,小米也發了聲明自證清白,但還是 擋不住資本市場對小米的擔憂 。
今天港股一開盤,小米港股應聲跌了11%,跌去了幾百億港元,雷布斯看了都直撓頭。
小米這次被美國政府「蓋章認證」,影響到的還有小米的 海外市場 。
上面提到了華為被美國制裁,谷歌取消了對華為的Android許可證,華為手機就沒法子用谷歌服務了。
咱們國內的用戶可能感知不強,但對於外國用戶那可是感知超強。
對於外國用戶,沒有谷歌服務架構就用不了谷歌郵箱、谷歌地圖,就連用apk文件來安裝應用軟體都困難。
而華為自家的HMS又剛起步,生態肯定不夠谷歌的GMS打,想要海外用戶當小白鼠搭載HMS的華為手機,顯然不太現實。
李姐萬歲?沒有谷歌服務,那是不可能李姐的。
結果大家也能想像到了,華為在除了中國的最大市場——歐洲,市場份額一跌再跌。
2020年第一季度急跌40%,第二季度跌了17%,第三季度也沒止住跌勢,繼續跌了31%。
於是 小米看中了這個絕好的時機 ,來偷襲,趁機補了個空。
成功佔了一定的華為海外市場份額, 擠掉了華為前三的位置 ,去年第二第三季度上位歐洲手機市場第三。
這下好了,小米這下被美國蓋上「軍方」的標簽後,雖然短期對小米沒啥嚴重的影響。
但長期來說,特別在彼此關系比較復雜的國家,比如印度, 勢必對當地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 。
還有幾天,懂王卸任,拜登政府登場。
外媒猜測,拜登政府可能會在那禁令實施前推翻這一命令。
拜登政府究竟要繼續鐵腕手段,還是做個好好先生,咱們也不清楚。
其實,美國一直以來對中國企業,特別是高新 科技 企業,都是扼制或者扼殺,區別的只是擺在明面或者放在暗面。
所以咱們也 不能幻想 ,寄希望於對方解除禁令,讓自己好舒一口氣。
打造一條去美國化,屬於自己的,實現完全國產化的產業鏈 ,把命運握著自己手上,這是最實際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唯一的出路。
最後,Apple有個大膽的想法, 這次危機對於小米或許不是一件完全的壞事 。
股價還能漲回去,但小米有可能因為美國的「蓋章」因禍得福,意外獲得了入門券,打進了高端機市場。
雷布斯在小米10、小米11系列打磨了這么久都沒入局手機高端市場,或許因為懂王「最後的狂歡」這波神助攻真的成了?
Ⅱ 港股股價為什麼那麼低
港股股價也有高的。
Ⅲ 小米市值一夜蒸發4000億,有哪些原因
就在昨日,1月27日消息,小米集團港股盤大跌超5%報16.5港元/股,總市值4100港元,刷新了一年來最低紀錄,同時再次跌破發行價。
全球資本市場的」一夜驚魂「,讓很多人徹夜難眠,大多數都未能避免大反彈,多家機構認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俄羅斯、烏克蘭的局勢,俄方表示,烏克蘭軍隊在頓巴斯地區大規模集結,准備發動襲擊,受此影響,美東時間周一當天的黃金和原油價格明顯波動,A股市場中的黃金板塊成了當天少數翻紅的板塊,而在全球資本流動加快的背景下,A股和美股存在著一定的共同弱化的風險。
華夏基金認為,從全球范圍看,投資者開始遵循避險原則,地區危機正在影響農產品、工業金屬、股票等資產價格,對A股市場風險造成負面沖擊。
有專家認為,春節還有幾天要到了,情緒因素還會影響市場表現,但未來隨著各種政策、指標等穩定下來,市場也有望修復,會迎來一段時間的穩增長,各位投資者怎麼看?
Ⅳ 小米在港股暫停交易,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020年12月2日,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將會在香港暫停交易,小米屌絲事件就已經引發了廣大關注,現在在香港暫停交易,也是引發了許多人的熱議,人們都很好奇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也有人指出,這次事件是跟小米所發要增發股權的事情相關,小米將增發十億股權,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小米辛辛苦苦走過了十年,成為互聯網中的佼佼者,希望小米在某些方面能夠越做越好,不要傷了老粉絲的心。
Ⅳ 小米今日港股上市,如何評價小米上市後的發展前景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在小米整個的發展過程中上市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個節點,未來如何健康持續的走下去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盈利能力上。總體上來看,小米的硬體業務利潤很低,即使是加上眾多的生態鏈企業,靠硬體業務很難支撐起他現在的市值,投資人也不傻。不過好在小米將自己的定義為互聯網企業,如何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將是未來最重要的事情。
在登錄資本市場,實現證券化之後的小米,如果能夠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取得不錯的結果,畢竟到目前為止,小米的所有產品都帶有很深厚的蘋果色彩。長此以往,必將失去的核心競爭力。我相信小米的管理層必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小米必將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產品。
Ⅵ 小米造車坑三千
「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小米官方人士祭出的金科玉律,突然失效了。
3月30日,有關小米造車的細節信息再度曝光,表現平平的小米股價,尾盤瞬間拉升,漲幅2.2%。港股甫一收盤,小米即掛出公告稱「 智能電動 汽車 業務立項 」,這等於確認了2月底以來「雷軍掛帥,小米造車」的傳聞——真的成了假的,假的成了真的,從爆料到反復辟謠再到官方確認,小米忸怩了一個多月。
那些認為「互聯網終局是夜總會(荷爾蒙社交)與高利貸(P2P或金融借貸)」的人,大概萬萬沒想到,接下來還可以開車。
四個人丨作者
一萌丨編輯
放大燈團隊丨策劃
雷軍掛帥,毫無懸念;王川執行,情理之中;先砸百億灑灑水,人工智慧團隊開路,互聯網造車行業標配;挖角同行,正常操作……造車公司該有的,小米都有。 在3月30日晚上的「小米春季發布會」上,雷軍也特別介紹了小米造車的計劃 。
但是且慢,市場會張開雙臂歡迎這位新朋友嗎?盡管雷軍號稱傾盡全力造車,但在蘋果、網路、阿里、滴滴等同行面前,小米出手的時機、形式、成本、定位占優嗎?
若說新能源車有什麼特點,那當屬這個行業快速成長,預期非常樂觀的市場環境。對小米來說,切入其中也是公司繼AIoT後,為下一階段發展尋找新路徑的合理嘗試。
根據IDC預測,受政策推動,中國新能源 汽車 市場將在未來5年迎來強勁增長,2020~202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36.1%,整體銷量有望在2025年達到542萬輛,市場規模可達數萬億 [1] ,與乘用車整體市場連續萎縮的銷量形成鮮明對比 [2] 。
沒有企業會對這樣一個增量市場無動於衷 ——哪怕能拿下5%的市場份額,也足以支撐一家公司未來數年實現高速增長。
更何況,如今「跨界造車」已是大勢難逆,華為、BAT、蘋果、索尼甚至是富士康,都開始以各種姿勢殺進電動車行業,謀劃自己的造車大計。相比之下,小米甚至有些「反應遲鈍」。
理由也很簡單:如今市場上已有很多聲音,將智能電動車視為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流量入口。
作為將「工業技術」與「數字技術」結合的產物,智能電動車成為了兩個時代之間的橋梁 :傳統工業能夠將自己接入互聯網空間,而互聯網公司也找到了技術落地的載體,甚至是承接未來更加成熟的人工智慧與5G技術的平台。這恰好也是AIoT業務發展良好的小米比較擅長的領域,即對傳統場景進行智能化,也許公司現有業務的經驗會在造車業務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幫助公司少走些彎路。
小米不會想失去這樣一個機會,哪怕這個市場最終被證明不夠好,那也寧可上破船,不可錯過船。
此外,「造車」這個口號本身,也是當下資本市場的熱度最高的概念之一,是上市公司帶給市場積極預期,拉動股價進行市值管理的優秀工具。無論是哪家公司宣布造車,都足以引發市場一陣躁動。
今年2月時,就曾在盤中有小米造車的傳聞流出,隨後帶動股價直線拉升,一度漲超10%。而在30日盤末造車消息終於確定後,公司股價又在幾分鍾內瘋狂拉升。
互聯網介入造車的另一個理由則是技術。
一位互聯網造車公司的員工向放大燈團隊表示,「自動駕駛技術」是互聯網 汽車 的最大賣點之一,但需要車企的硬體配合,這就產生兩個問題:一來傳統車企自己也在嘗試自動駕駛技術,能否認真對待別家技術不好說;二來即便有傳統車企願為互聯網公司開發路試車型,溝通與時間成本也都過於高昂,反而拉低雙方研發效率。
這意味著,互聯網公司要想在傳統車企推行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首先要有自己的車。
再說了,未來前景好,對公司估值又好,既然造車是這么棒的生意,親自下場把錢賺了,豈不妙哉?
接下來,擺在小米麵前的下一個問題是:怎麼造?
目前來看, 科技 公司下場造車的模式,大致有代工、合資、自產三種。
一類是以滴滴、蘋果為代表的代工造車 。但兩者的代工又略有不同,滴滴是純定製,需要車企做更多工作;而蘋果可能要在設計與工程上更加深入,車企只管生產。
與大多數造車新勢力一樣,這種造車模式借用傳統車企的技術和生產線,不僅成本質量有保證,還能快速實現規模化量產。2020年11月16日,程維在「滴滴開放日」活動上發布的新能源車D1,便由比亞迪代工生產。
滴滴的優勢,是龐大的網約車數據。滴滴出行副總裁、D1首席產品官楊峻介紹,D1數據便來自於滴滴用戶的實際體驗。 這是一條高度務實的造車路線,你看不到什麼無人駕駛的花活 ,但它就是可以很快造出來、很快提供切實的價值:讓司機和乘客更舒適、讓網約車效率更高。 [3]
智能手機業界翹楚蘋果,也暗中計劃著造車——和造手機一樣,找人幫忙代工,但設計等工作,估計還是蘋果來。
與滴滴定製 汽車 的模式不同,阿里和網路等公司則選擇與車企共同成立公司造車。
2020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浦東新區共同成立智己 汽車 ;2021年3月2日,網路與吉利 汽車 共同成立集度 汽車 。
雖然還是借用傳統車企的生產線,但共同出資成立 汽車 公司,意味著互聯網公司的參與度更高,也掌握更多的話語權——阿里巴巴在智己 汽車 持股18%,網路則在集度 汽車 持股55%。
但是,這種造車模式對互聯網公司也有很高的要求:車企貢獻了技術、分出了產能,互聯網公司也要能拿出實打實的技術,為車輛提供競爭力。
阿里巴巴的優勢是達摩院和阿里雲。智己 汽車 能利用車主用車時產生的數據,推動 汽車 迭代[5];而網路則擁有完整的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並且已經在長沙、滄州、北京等地進行路測。
最後則是自建工廠、自己造車。 特斯拉和威馬 汽車 就走了這樣的路線——更重資產、更自主。
小米 汽車 大致離不開這些路線,但雷軍聲稱小米 汽車 將是全資子公司、沒有外界融資,小米要怎麼造車就成了一個二選一的懸念:合資沒戲了,那麼代工還是自建工廠?
很多人認為 汽車 會像手機一樣,有些公司將專職代工,目前的消息也指向小米採用代工模式 。外媒信息曾表示小米將把組裝工作外包,就在官宣造車的前幾天,還傳出過小米聯手長城 汽車 的消息,但被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原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徐潔雲駁斥為「完全扯淡的假新聞」。
在官宣造車發布會上,小米並沒有透露合作方。
但代工畢竟沒有利益的捆綁,在其它互聯網公司紛紛選擇與車企合資配對、「新勢力」們也與傳統車企有了相對穩定的利益關系(例如江淮與蔚來成立合資公司),最終為小米代工的車企,可能只能賺一個辛苦錢。
這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小米造車的問題也不止於此——
造車是件要緊的事、緊張的事。也許是為了氣氛,雷軍甚至在發布會上拿出來一輛房車打趣——小米AIoT的本事,跟 汽車 強行結合一下,也可以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但如果實打實造一輛智能電動車,小米需要面對的問題,不是一個玩笑就能化解的了。
首先是時間的問題。 必須承認,小米是造車的後來者,需要特定的方式完成超越。電動時代給了新勢力們超越傳統車企的絕佳時機,但同樣是電動玩家,小米憑什麼超越「電動老勢力」們?
樂觀估計,從零開始造車的小米,推出第一款量產車型需要3年時間——
即使小米內部已經對造車有些研究,時間的問題仍然是小米造車首要的壓力:現在,大眾等傳統車企已經推出純電架構的新車,蔚來等「新勢力」們的產品成熟與產能擴張也是可以預見的。
到時候,小米麵對的是下餃子一般的新能源車市場,這個問題砸錢能解決嗎?
第二個問題就是資金。 即使小米聲稱10年100億美元砸進去,但這個數字,蔚來們在2020年就差不多完成了——根據外媒統計,2014年成立的蔚來至今融資總額超96億美元,其中僅在2020年就融資61.1億美元;小鵬融資總額也達到了77億美元;即使是傳統車企改行造新能源,比亞迪在2020年也融資40億美元,用於電動 汽車 、智能 汽車 的製造。
宣布不融資的小米 汽車 ,錢夠燒嗎?看看這些新能源前輩們,即使這些錢進去,他們依然要靠時代的東風去挑戰傳統車企、立足新能源市場。
三五年過去,同樣的錢,不一定夠。
第三個問題是自動駕駛。 造面向未來的電動 汽車 ,自動駕駛非做不可;但小米在自動駕駛上的積累,同樣面臨趕不上大部隊的情況。
在小米傳出造車新聞後,有人發現小米在 汽車 領域已累計申請約800項專利,而騰訊 科技 翻查這些專利,發現裡面雖然有自動駕駛相關專利,但「不太硬核」 [6] ,例如根據車輛位置確定限速、識別行人或 汽車 自動調整鳴笛音量等;而在用戶體驗、車載智能領域的專利相對有趣。
除了專利,反映自動駕駛水平的還有測試數據積累。 日經中文網統計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路試里程,其中僅有小馬智行一家企業進入前10。
加州公布的路試距離和介入頻率,是判斷全球自動駕駛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在此前的榜單中,也曾出現過網路等中國公司,但2020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公司中止了美國的路試。
而在中國的馬路上,根據《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2020)》,北京為14家企業的87輛車發布了無人駕駛測試牌照,它們共計行駛220萬公里,其中網路獨佔200萬公里。這份名單里還有蔚來、騰訊、滴滴、美團,但沒有小米這家北京公司的名字。
這些數據對於小米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造車需要時間,自動駕駛的技術和數據積累也需要時間。但小米也許還有另一條路: 小米「生態鏈」的優良傳統,投資 。
如果看看小米及順為資本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投資,其中當然能找到自動駕駛概念公司: Momenta、智行者 兩家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商,其中Momenta還在今年3月拿到上汽、豐田、博世等傳統 汽車 領域投來的5億美金; 蔚來、小鵬 也是「小米系」的新能源車企。
小米造車,也許不會在自動駕駛上「重復造輪子」——造手機也是買,造 汽車 也是買,小米可能要重走小米手機的路。但未來的 汽車 市場,自動駕駛能力當然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你能買,別的車企們就買不得?自己研發的,可能才能帶來更強的競爭力。
最後,則是小米IoT能力到底對 汽車 有沒有用 ——大概率這是一個偽命題。
盡管 汽車 廠商們並不願意放棄車上這塊屏幕,希望它承載更多內容。某些分析認為,蘋果Carplay生態必然是一個過渡形態,在 汽車 系統不夠智能化的時候,讓手機成為 汽車 的大腦,但車企們終將拿出一套自己的智能系統佔領這個入口。
但車載大屏有必要成為家庭所有智能設備的中控嗎?這很多餘。某種程度上說,你在車內呼叫「Siri」或者「小愛同學」讓手機幫你做的事情,完全不必放在 汽車 的大屏幕上,畢竟手機就躺在 汽車 的某個位置上。如果小米的車載系統以此作為核心競爭力,小米 汽車 大概就真的完了。
小米AIoT很強,但它絕不是造車路上超車的捷徑。
當然,把IoT設備直接搬到車里的房車,可能還真是只有小米能搞出來的玩具。但嚴肅點,我們在說小米造車的宏大未來,這個房車哪有一點主流市場的樣子?
References:
[1] IDC:中國新能源 汽車 市場未來5年將迎來強勁增長
[2] 中國產業信息網:2020年中國 汽車 銷量連續十二年全球第一
[3] 首款定製網約車D1發布 2030年共享 汽車 將去掉駕駛艙
[4] 蘋果造車困局啟示錄
[5] 澎湃新聞:上汽浦東阿里三巨頭聯手,創始輪投資百億成立智己 汽車
[6] 孫實:翻看完小米的 汽車 專利,我們發現了這些有意思的結論.騰訊 科技 .2021.2.25
[7] 日經中文網:比一比中美企業的自動駕駛測試里程
[8] 中關村智通智能交通產業聯盟,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
Ⅶ 小米公司2021年所得稅為何徒增
原因是小米投資的企業,大多數為港股和中概股。「近年來市值大幅回調,嚴重影響了公允價值,進而降低小米的利潤。」截至2021年底,小米共投資超過39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人民幣高達603億元,同比增長25.7%。同時,投資稅後凈收益達到人民幣33億元。3月22日晚間,小米集團公布了2021年財報。財報顯示,小米總收入達到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年度利潤同比下滑5.1%,為192.8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達到220億元,同比增長69.5%。在投資方面,截至2021年底,小米共投資超過39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人民幣高達603億元,同比增長25.7%。同時,投資稅後凈收益達到人民幣33億元。2021年對外投資企業增80家,公允價值仍下滑,盡管小米2021年經調整的凈利潤達到220億元,同比增長69.5%,但《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報告期內,小米集團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之投資公允價值變動為81.32億元人民幣,相比2020年的132億元減少了38.3%,即50億元。財經博主、金融領域教師羅攀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減少的50億元公允價值變動,其實影響了小米的利潤。「這反映在財報上,經調整的凈利潤,代表的是主營業務,為增長狀態;但包含公允價值變動的年度利潤,則被拖累,進而下滑。」在羅攀看來,所得稅費用的上升,也影響了小米的利潤。數據顯示,2020年小米所得稅費用為13億元,而2021年這一數據上升為51.3億元。此外,從小米對外投資家數上看,近三年小米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小米對外投資390家,而2020年和2019年分別是310家和290家。2021年,同比增長了80家。
Ⅷ 小米港股和美股區別
1、時間不同:港股交易時間和a股類似,美股在中國國內的晚上交易。
2、幣種不同:港股使用港幣結算,美股使用美元結算。
3、在交易所和美國幾大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也不同,比如阿里巴巴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騰訊在港交所上市。以上就是小米港股和美股區別。
Ⅸ 香港股票的持續低估,對香港經濟有什麼影響
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港股持續低估,持續不漲,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可能是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比較特殊,港股市場的投資者主要由中國內地、香港本地和歐美西方三方構成。
Ⅹ 小米發布第二季度財報,對股價是否有影響
小米發布第二季度財報後,股份上漲了。
8月27日開盤,小米集團港股股票一度大漲超過7%,達到20.85港元的一年最高價。截至8月27日10時24分,小米股價報20.4港元,總市值5077億港元,突破5000億港元大關。
8月26日晚盤後,小米集團發布了今年上半年及二季度財報。今年上半年,小米集團總收入達到人民幣1032億元,同比增長7.9%,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57億元,同比略降0.7%。其中,第二季度收入為人民幣535億元,同比增長3.1%,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34億元。
(10)小米港股為什麼不穩定擴展閱讀
小米的境外市場收入占總收入的44.9%:
小米在財報中指出,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小米的境外市場收入還是實現了10%的增長,達到人民幣240億元,占總收入的44.9%。
小米還援引Canalys的數據指出,按智能手機出貨量計,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已在全球總共50個國家和地區市佔率排名前五,在25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三。
財報分析會上,小米總裁王翔也透露,小米手機業務已經在印度、西班牙、烏克蘭、波蘭、希臘、白俄羅斯、緬甸7個市場取得市佔率第一,另外在法國、俄羅斯等6個市場取得份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