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不用紫光晶元
1. 做晶元九死一生,為什麼小米還要做晶元呢
小米正在繼續做晶元!今日這條新聞報道大概已經遍及各大網站,讓很多人都看到了。這時距離小米首次產品研發出晶元已經過去五年半,我們在使用驍龍810,我們在使用驍龍處理器888,旗艦晶元還是一樣的火爆,小米也還在堅持不懈造晶元。但是如今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初小米的晶元發展戰略呢?何不借著這個機會,簡單回顧一下,再預測分析一下將來。
那如果不做手機SoC晶元,小米會生產製造哪些晶元呢?實際上手機重要的並不止有SoC,也有其他很多關鍵晶元,例如電路操縱,例如射頻,例如四合一晶元。而假如拋開手機行業,在更廣泛的銷售市場上,還有更多關鍵晶元。例如如今車輛行業就集體遭遇了缺少晶元、因無米入鍋而降低生產能力、減少配備的狀況,對於小米而言全是能夠 涉足的。總而言之,晶元行業始終都缺少新的競爭者,由於門坎太高了。小米想要跨過這個門坎,終歸是一件好事。
2. 雷軍可能也沒料到,小米12被截胡,國產手機的尷尬也隨之凸顯
一直以來,缺芯少魂都被不少人掛在嘴邊。所謂缺芯就是缺少晶元,比如電腦晶元、手機晶元、 汽車 晶元等。而少魂,少的則是操作系統這個魂,比如手機系統、電腦系統等等。不管是晶元的話語權還是系統的話語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別人手中,這種情況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從電腦發展的那一刻起,英特爾、AMD、英偉達就成了重要人物,但這些企業都是美企。而智能手機發展的時候,高通又成長為了巨頭企業,甚至一度壟斷市場,造成市場發展的不利,比如去年的高通驍龍888發熱情況。而近幾年唯一有高光時刻的,恐怕只有華為了。
自從華為麒麟970時代開始,華為自研晶元的速度就獲得了飛速成長,後續的麒麟980、麒麟990和麒麟9000,每一代都像擠爆了「牙膏管」一樣,相較於上代都有巨大提升。本以為國產晶元就此崛起,但是因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剛剛起飛的國產晶元又一次隕落。
眾所周知,自從高通發布了驍龍8Gen1之後,國產手機廠商們就搶首發忙。
最開始是雷軍,表示小米12將全球首發驍龍8Gen1。不過馬上聯想旗下摩托羅拉不服,表示摩托羅拉Moto edge X30才是真首發,因為這款手機將在12月9日發布。
果然,昨天摩托羅拉如期發布了這款手機,真的採用的是驍龍8Gen1晶元,並且12月15日就開售,可以說這次真的是搶走了小米12的首發,雷軍在搶首發這事上,真輸了。
當然從配置來看,摩托的這款手機也非常不錯,驍龍8Gen1晶元,基於安卓12系統的MyUI。
採用6.7英寸AMOLED屏幕,支持HDR10+,144Hz高刷+576Hz高觸控,在存儲晶元上,採用Turbo LPDDR5+Turbo UFS3.1。
而在攝像系統上,這次採用的三主攝,5000w 超廣角微距主攝+5000w 廣角主攝+6000w 前主攝,同時5000mAh超大電池+68W極速充,這樣的組合,還是比較均衡的。
而價格方面,也還不錯,只要3199元起,且首發再減200元,只要2999元起了,這樣的價格,這樣的配置,在國產機不斷漲價的今天,也可以說是誠意不錯的了。
行業內關於缺芯的聲音一直很大,iPhone 13 Pro/Pro Max交貨期延長,缺芯對蘋果造成60億損失。同時,供應短缺給小米帶來減產,出貨量減少1000萬-2000萬部,短缺主要影響小米的海外市場,也最終影響了小米的市場份額。
全球晶元短缺問題不會很快結束,手機新一代旗艦SoC的成本價格上漲是必然,之前有消息稱,天璣9000系列的套片價格大約是聯發科上一代旗艦產品的兩倍。
目前晶元市場格局是什麼樣的呢?高通一直備受追捧,蘋果在高端領域一家獨大,不過目前蘋果為了減少對高通的依賴,計劃從2023年起讓台積電生產iPhone5G基帶。按照iPhone系列的命名規律,2023年的iPhone系列有望命名為iPhone 15。
聯發科近日也是動作頻頻,聯發科發布了天璣9000晶元,天璣9000是全球首款採用ARM v9架構的手機晶元,安兔兔跑分超過百萬,而且,天璣9000還用上台積電4nm工藝,這意味著天璣9000晶元功耗將獲得最大保障。
紫光展銳一直被視為國產晶元的希望,可喜的是,紫光展銳在第三季度殺進了全球手機晶元領域前五名,僅次於聯發科、高通、蘋果、華為海思,超過了三星。近日,三星發布的A03 Core,搭載的便是紫光展銳SC9863A,此外,紫光展銳還發布了為手錶打造W117晶元。
短芯一時難以解決,各大晶元廠商都在爭相奮力奔跑,在這條充滿競爭與挑戰的前行路上,我們看到國產晶元正在大步向前。筆者相信,國產晶元會在不久的將來贏得一席之地。
3. 小米研發下「真狠」手,在華為、OPPO旁擴招晶元專家
小米研發下真「狠」手
手機行業可以說是競爭最慘烈的一個行業,同行之間的之間既不少真到明搶的白刃戰;更不少背後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所以為了證明自己,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都會刻意強調將一個「真」字;如「真」旗艦、「真」5G、「真」全面屏......
小米雖然憑借互聯網模式異軍突起,三年成為中國第一全球前三後又迅速折戟,後再次逆勢增長,在最近的一個季度成為超越蘋果的全球第二。
小米盡管業績「突出」,但這些年,組裝廠、沒有核心技術、不重視研發是標簽沒有少貼;更有甚者惡意攻擊小米是偽(劣)國貨、買辦,漢奸......
其中吐槽最多的就是小米研發投入太少,手機中的核心——操作系統是美國谷歌的,晶元是美國高通的,屏幕、影像是韓國三星的......而常被用來當做參照的華為,不僅僅有海思麒麟晶元、現在還有鴻蒙操作系統,更有能在高端用戶市場將蘋果拉下馬的號召力。
不過,在商言商,給對手定義「莫須有」的標簽,讓對手疲於在「莫須有」輿論旋渦中倍受指責,本來就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明策略,雖然粗暴,但成本不高,簡單有效。
何況,相比友商,一直自詡互聯網企業的小米,在互聯網陣營中動輒兩位數以上的研發投入來說,小米一直以3個點的研發投入,確實算是比較低的,盡管這比硬體、傳統家電行業的投入強度要大,但小米如果真要有黑 科技 ,不是要不要提高研發投入,而是必須提高研發投入,
所以,我們看到小米在今年上半年財報數據, 小米2021年Q2研發投入人民幣31億元,同比增長56.5%, 小米在第二季度凈利潤63億,相當於小米用了近一半的利潤去做研發,從2021年上半年來看,凈利潤123.91億,研發投入61億,也即投入了近50%的利潤做研發,
這還不算雷軍引起 科技 圈震動的股權激勵計劃,如這類文章標題:《 五天斥43億,連發三次員工「紅包」,雷軍:人才是小米新十年騰飛的基石 》
再擴招手機晶元專家
雷軍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致股東信中表示:明確了小米在2021年將繼續執行「手機X AIoT」的核心戰略,並加大投入研發力度。(2021年)預計將再增長30%以上,預計超過130億元 。我們將進一步擴大的我們的研發團隊規模,今年我們將招募超過5000名工程師。
分別投入到十個重點攻關領域。但十大重點領域里,有5G、6G通信標准技術,但並沒有操作系統技術,手機SOC晶元技術也不在其中,特別是負責小米晶元的松果電子創始合夥人宓曉瓏離職擔任紫光展銳泛連接業務管理部負責人,還有小米晶元和前瞻研究部門總經理白劍也於11月離職加盟了蔚來 汽車 ,小米晶元的兩位核心大將相繼離職,更讓很多人都認為小米澎湃晶元涼了,於是小米不會再投入晶元研發了的輿論又沸騰起來,盡管小米個別渠道或是雷軍本人都說,小米的澎湃晶元仍在繼續,都消失在相比聲勢浩大的小米沒有核心技術的組裝廠輿情中,
不過,小米澎湃晶元在繼續,根據小米官網招聘需求,暨今年3月8日招「 手機部-硬體研發-SoC技術規劃專家 」崗位後,在9月 又發布了「SOC軟體解決方案工程師」、「SOC設計工程師」、「SOC methodology工程師」、「SOC系統工程師(SE)」等手機晶元崗位,
晶元研發是個高投入,慢回報、高風險的項目,而特別是手機晶元,更是晶元研發中的技術制高點,
SoC 是集成了多種處理器的 「系統級晶元」,如 高通 給手機廠商提供的就是 SoC。如果說 CPU (中央處理器)是大腦,那麼 SoC 就是包括大腦、心臟、眼睛和手的系統,它集成了 AP(應用晶元,包含 CPU 和 GPU)、BP(基帶晶元)、ISP 等多種晶元。
目前世界上僅有 高通 、聯發科、紫光展銳等少數企業有設計手機 SoC 的能力。
手機廠商中全球也只有三星、蘋果、華為有成功量產、千萬級規模商用的晶元研發設計能力,小米此前雖然也成功量產了一款「澎湃S1」,但因為本身的技術限制,比於只支持移動網路,並且發熱控制不好,導致市場反應平淡,
而後來的「澎湃S2」晶元,一直都是只聽媒體報道,而不見真品,
不過從最新小米的招聘信息來看,手機SOC晶元的研發招聘地是在上海浦東新區,而友商不僅僅有華為,還有晶元研發新貴OPPO研究院,據報道,OPPO 旗下晶元子公司 ZEKU,已經從2020年年底人數一千人左右,擴張到今天已接近 2000 人,其中員工部分來自華為海思、紫光展銳和一些台灣半導體企業。五年以上的晶元工程師年薪在 50 萬左右,也即OPPO的ZEKU主力晶元工程師一年的基本研發薪酬支出約8億左右。
而在目前華米OV國產手機四強中,只有小米一家是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公布財報,而其它三強無論是虧本投入研發,還是悶聲發大財,都只需要自己心理有數,
相比於華為直接壓強式的投入晶元研發,OPPO採用的是類似小米的經驗,想從ISP晶元(影像)開始,如小米將自研的「澎湃C1」晶元 首發於小米的MIX FOLD折疊屏手機,這個是小米當下最貴的高端量產 折疊屏手機,
而最近傳言OPPO的ISP 晶元也流片成功,可能搭載在 2022 年上半年發布的 Find X5 手機上。因為當下就有很多這樣互懟PK的文章標題《 OPPO首款自研晶元發布,性能吊打小米澎湃C1? 》
其實相比於SOC晶元,ISP晶元可以說只是系統晶元的一個組件,所以造了七年晶元的小米在發布時候說做了一個小晶元,因為無論是小米,還是OPPO,要成功設計SOC晶元,前面還有很多坑要邁過去,也要准備砸很多錢投進去。
手機銷量超蘋果全球第二、消費物聯網生態全球第一,最年輕的世界500強的小米,要想三年內挑戰三星,成為全球第一,也必須拿出自己的真「黑 科技 」。
可喜的是,從華為、到小米、再到VIVO、OPPO,都確實感受到了研發核心技術的迫在眉睫,都投入開始了造芯之旅,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你更期待誰能成為中國手機晶元的「國產之光」?
4. 同樣是打造晶元,華為和小米有什麼不一樣
華為是國內自研高端晶元的先鋒,中低端有像紫光等企業。為什麼紫光只願意做低端晶元?因為國內有像中芯國際等廠商可以代工,高端的晶元只能找三星、台積電了,華為此前長期就找的台積電代工。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積電沒有辦法再給華為代工了,所以就造成了麒麟晶元的缺貨,華為Mate 40的規格一一直在反向升級:麒麟9000E 麒麟990E 5G 麒麟990 4G,非常被動。
小米是國內的IoT行業的領軍角色,國內覺得部分的晶元廠商幾乎都有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旗下資本的身影。從產業鏈來看,雷軍不急著做大晶元,而是主要投資在IoT領域。因為與稱霸手機領域的高通搶市場的話,後果不難想像,還不如投資IoT晶元,悶聲發大財,積累實力,扶持國內的晶元加工企業——只有當我們掌握了高端晶元加工的能力,才有足夠的底氣去搞完全的自主自研。同樣是打造晶元,雷軍的目光顯然更著眼於未來。
科技 雙雄
其實雷軍一直想得很遠很周全
咱們一定要掌握晶元!
只要你努力造晶元,就是咱們的好企業
很多人看不懂,華為太急了
5. 小米重組手機晶元團隊,「二次造芯」的小米能否再次「澎湃」
小米重組手機晶元團隊,「二次造芯」的小米能否再次「澎湃」?
2017年2月28日,對小米來說是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小米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晶元-澎湃s1。在發布會上雷軍激動地說:做晶元真的很難!小米想要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就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而晶元是手機 科技 的制高點。
可能是雷軍從格力的廣告詞中獲得了什麼啟發,總之,小米的造芯計劃從2017年正式啟航。
時隔四年時間,我們也只看到小米澎湃s1這一款手機晶元產品。
為什麼四年來小米晶元裹足不前?其實從2017年的發布會我們已經初見端倪。
第一個原因,是研發晶元太費錢
發布會現場雷軍就坦言,預計造晶元所需要的投入是10億美元,而且需要長達十年研發周期。
小米並不是一家很賺錢的企業,長期以來小米都依靠性價比來取得市場,小米手機的利潤不超過5%,開個專賣店還需要其他產品來分攤成本。
早在2019年4月份,小米就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小米晶元部門被分拆成兩部分,新公司南京大魚 科技 將專注於LOT晶元與解決方案的研發,原有的小米松果繼續研發手機晶元。
小米拆分晶元部門,就是為了將企業重心轉向LOT領域,當時雷軍還宣布,未來五年會在AI和LOT領域投資100億。而在2019年,小米的總利潤也有115億,說白了,就是把錢都花在別的地方了,晶元的事情就往後拖一拖。
第二個原因,是小米內部對造芯計劃的意見並不統一
雷軍在發布會當場這樣說「我心裡稍微平靜一點,因為我做好了干十年時間的准備,但我們大部分人心裡都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沖出去是死是活」。
在2020年2月份,小米副總裁盧偉冰曾用「自研豬肉」的段子來諷刺華為,足以見出盧偉冰對自研晶元的態度。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澎湃s1晶元的市場表現並不好,搭載這款晶元的小米5C性能一般、卡頓嚴重、待機時間短而且還燙手。畢竟是第一次做晶元,華為當年的k3v1也不怎麼樣,但華為堅持過來了。
2021年6月,時隔四年之久,小米又要重新啟航了。根據多家媒體消息,小米正在與相關ip供應商進行授權談判,並開始招募團隊,准備重新回到手機晶元賽道。
重回手機晶元賽道,小米的底氣在哪裡?其中小米手中的籌碼並不多,2021年華為發展遇到阻力,小米趁機吃下了不少原本屬於華為的市場份額。據財報顯示,小米集團今年第一季度營收768.8億元,同比增長54.7%。
同時,這幾年國內的半導體發展受到重視,資金、人才大量湧入,還有龍芯、華為、紫光已經培養成熟的人才在市場流動,這是小米的天賜良機。
出色的財務數據,加上市場上出現的契機,小米決定要把握住這次機會。
雷軍說,小米想要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就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可現在的小米有什麼核心技術呢?
2020年小米總營收為2459億元,其中銷售和推廣支出為104億元,研發費用93億元,小米用於研發的費用還沒有打廣告用的多。創建十一年來,小米的年研發投入從來沒超過100億。
對比華為你能明顯地看出兩家企業的差距,2020年華為總營收為8914億元,研發支出1418億元。也就是說,華為一年的研發費用是小米的15倍。現在你明白小米為什麼沒有核心技術了嗎?
對小米來說,現在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時刻
盡管手機銷量大增,但拿下的都是中低端市場,根本不掙錢。本該屬於華為的高端市場,基本都被蘋果拿走。
在手機領域,雷軍心心念念要將小米推上高端,這幾年小米手機的價格不斷上漲,但始終無法取得用戶認可。為什麼華為可以,小米卻做不到,說來說去,還是因為沒有核心技術。小米手機上用的是高通晶元、三星的屏幕、索尼的鏡頭、谷歌的系統,利潤幾乎都被這些企業拿走了,而且還要看他們的臉色。
盧偉冰曾用「自研豬肉」諷刺華為手機,為什麼大家願意支持華為?自研晶元真的那麼重要嗎?你聽過管仲買鹿的故事嗎?有些選擇或許不是最好的,但,是你一定要選的。
小米吸引用戶的只有一個性價比,而在意性價比的用戶對小米這個品牌,就沒有那麼高的忠誠度了。一旦有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出現,他們會馬上轉身離開。問你一個問題,買高通晶元的小米,性價比能超過自研晶元的華為嗎?
藍綠大廠已經出手了,realme、iqoo兩大性價比品牌用戶數量不斷上升,小米可以依靠一時的性價比拿下市場份額,但想要保住市場份額,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如果小米用的是自研手機晶元,走向高端、保住市場,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在智能家居領域,小米已經重金投入,布局多年,但直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看到勝利的曙光。智能家居、物聯網的基礎在於通訊,而5G技術牢牢掌握在華為手裡,如今華為又搞出一個鴻蒙物聯網系統,小米更沒有勝出的把握了。
小米的出路在哪裡?
小米是一個藉助電商,依靠產品性價比崛起的黑馬,不到十年成為世界500強中的一員。小米要趕快積累起自己的核心技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價值。在未來的 科技 賽道上,我們希望能夠見到小米的身影,就像雷軍說的那樣,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6. 小米15億元低調「造芯」設立玄戒技術 欲擺脫高通、聯發科
《科創板日報》(北京,記者 郭輝)訊, 小米造芯計劃日前又有了最新進展。
天眼查信息顯示,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玄戒技術」)近日成立,注冊資本為15億元人民幣,由X-Ring Limited全資控股。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晶元設計及服務,電子 科技 、通信 科技 、信息 科技 、半導體 科技 領域內的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
此番大手筆投資之所以被視為小米造芯計劃的重要一步,首先源自伴隨著玄戒技術工商主體設立,最先浮現出來的兩位公司關鍵人物,分別為執行董事、總經理、法定代表人曾學忠以及監事劉德,他們亦在小米集團擔任核心高管。
玄戒技術監事劉德現任小米 科技 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此外還擔任包括小米 汽車 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小米集團旗下企業的監事或法定代表人。
而曾學忠目前擔任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在小米集團內部最新的人事變動是接替雷軍成為小米 科技 (武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在2020年7月底,雷軍正式宣布曾學忠加入小米並負責手機業務,彼時小米集團還曾因召集到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而引發公眾熱議。從過往履歷來看,中興時期的曾學忠負責過手機終端業務,且幫助中興手機一度取得國內市場份額前五、全球出貨量4800萬台的成績。
在2017年的特殊時間節點上,曾學忠加入紫光集團,歷任紫光股份總裁、展訊CEO。有不少分析認為,曾學忠當初加盟紫光的主要想法正是在半導體晶元領域大展中興期間的未盡宏圖。
如今曾學忠加入小米後即掌舵手機業務,並成為小米注資15億新成立公司玄戒技術的核心,有市場傳言稱小米此前的晶元業務團隊松果電子還將一並與玄戒技術做進一步整合。有半導體領域投資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長遠看小米晶元業務整合或協同是肯定會的,不過現在來看,玄戒技術的成立是有些過於低調了。
小米過去自研晶元業務的主體是松果電子,成立初期系小米全資子公司。在2017年2月,松果團隊發布了澎湃S1晶元,小米也被視為全球第四傢具備手機SoC晶元研發能力的手機品牌。
最終在2019年4月,松果電子分拆出南京大魚半導體,用於AI和IoT晶元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並獨立融資,而其餘松果團隊將繼續專注手機SoC晶元和AI晶元領域。在分散投入的風險和成本的同時,也變相降低了目標研發難度。
今年4月份,小米松果電子發布首款ISP晶元澎湃C1,這是一顆小米自研的圖像信號處理晶元。區別於SoC晶元,ISP可獨立設置於主板,專用於手機影像處理。
前述電子行業分析師表示, 小米晶元團隊調整完成後重新選擇ISP晶元作為造芯切入點,原因首先在於做小規模晶元難度更低,這主要體現在對晶元製程先進性要求不高;其次,安卓生態晶元市場目前幾乎由高通驍龍、聯發科兩家獨霸,而國產手機廠商亟需藉助自研,在圖像和影像等方面打出差異化,進而打動消費者。
不過多位分析或投資人士均表示,當前市場對手機廠商紛紛入場造芯的態度和預期都過於樂觀 。「做晶元風險大、投入高。如果是要做7nm以下的晶元,十幾億可能還不夠,」該電子行業分析師表示,「目前來看想要取代高通,國內除了華為,其他手機廠商的技術儲備還有所欠缺」。
另外在技術人才方面,「海思晶元團隊7000人規模,而小米在今年6月份才被爆出打算重新招募團隊,與IP供應商進行授權談判。小米目前可能會繼續開發澎湃S2,但只是用在低端一點的手機上。」
7. 沒有放棄!小米在晶元上又有大動作
小米又要做晶元了?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小米正在與相關IP供應商進行授權談判,但公司已經開始在外面招募團隊,重新殺入手機晶元賽道。「小米的最終目的肯定是做手機晶元,但他們第一顆晶元也許不會是手機晶元,而是先從周邊晶元入手。」知情人士表示。
這意味著,接下來小米將可能在晶元設計方面有比較大的動作。
2017年2月,小米在北京正式發布了自主獨立晶元「澎湃S1」,這是一顆八核64位處理器,主頻2.2GHz,四核Mali T860圖形處理器,32位高性能語音DSP,支持VoLTE。而小米5C也成為首款搭載自研晶元的設備。
在推出了澎湃S1之後,小米並沒有推出後續的繼任產品。雖然一直都有關於澎湃S2的傳聞,但最終都無疾而終。
雷軍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強調過對晶元的重視:「因為晶元是手機 科技 的制高點,小米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
2019年4月,小米集團組織部發布組織架構調整郵件,披露小米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其中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並開始獨立融資。南京大魚半導體將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AI和IoT晶元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而松果將繼續專注手機SoC晶元和AI晶元研發。
和之前的澎湃S1不同的是,澎湃C1是一款專業影像晶元,具有高性能、低CPU和內存佔用特性,在3A演算法、暗光對焦能力和畫質上進行提升,帶來更准確的自動白平衡、自動對焦、自動曝光和成像質量。這款晶元由小米折疊屏MIX FOLD首發。
從傳聞來看,小米很有可能還是會從周邊晶元開始入手。
手機處理器這樣的晶元需要需要在前期進行大量的技術和資金投入,研發難度大,回報周期長。並且目前手機晶元領域已經有了高通、聯發科、三星這樣的國際巨頭,也有包括紫光展銳在內的國產品牌,市場競爭比較激烈,並不適宜新手生存。
但如果是周邊晶元,尤其是IoT、物聯網相關領域的晶元,小米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了。一方面,這類晶元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場景相對簡單,在設計、工藝方面的難度較小。
另一方面,小米坐擁米家生態鏈,每年有數千萬的設備出貨量和數億的設備保有量,並且從長遠來看,AIoT生態在未來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小米如果能夠在晶元方案上做到自主,不僅能夠降低這類設備的成本,而且還能依據自研晶元的能力做出獨占的差異化功能特性。
除了IoT領域,可以肯定的是小米也會在圖像處理器這類的手機周邊晶元上繼續發力。在這些方面小米的拓展空間也比較大。此前Redmi總經理盧偉冰曾經公開表示,一款5G手機中包含了100多種晶元。當前整個行業都對晶元有比較大的需求,缺芯問題幾乎就是整個2021年的行業主旋律。
作為頭部的手機品牌,小米手機每年在相關晶元上的成本其實也不小。如果能夠大規模應用自研晶元,對於小米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另外,根據最新的爆料信息,小米下半年的旗艦產品將會搭載UWB方案。
UWB又叫做超寬頻技術,是一種無線載波通訊技術,它所所佔的頻譜范圍很廣(利用納秒級的非正弦窄脈沖傳輸速率的方式),最大的優勢是對信道衰落不敏感,截獲能力低,使得擁有更高定位精確度等優點。
此前蘋果的iPhone12支持的室內精準定位,以及和AirTag等產品功能聯動,其實就是基於UWB技術。而要實現UWB技術,本身也需要專門的處理晶元。
小米的自研晶元會不會從這些方面入手呢?很值得期待。
8. 「我心澎湃」——小米的晶元路
近日,雷軍發布了一條微博:「創業,是不是都是一勝九敗」,熱評第一是「晶元也是九死一生」。出乎意料的是,雷軍並沒有像此前一樣刪除這類評論。
換言之,對於小米而言,大家對其印象標簽是:性價比、互聯網營銷、小米生態。而這些核心競爭力里並沒有「技術」。
邁不出晶元這一步,小米似乎很難翻越手機產業的屏障。
事實上,作為局中人,小米早已在晶元領域「熬」了許久。
距小米自研的松果晶元發布——「我心澎湃」發布會已時隔三年有餘。在這三年中,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晶元產業環境都波詭雲涌,而影響最為廣泛且最深的莫過於中美貿易戰。
在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政府掀起的新一輪貿易戰中,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核心技術上存在很多短板,尤其是晶元領域。為了盡快扭轉核心技術卡脖子的被動局面,近年來我國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鼓勵相關技術產業發展。
在此環境下,小米的澎湃晶元卻格外的低調,有人說失敗了,也有人站出來辟謠說小米的晶元仍然在研發中,長期以來變成了網友調侃雷軍的一個梗。那麼真實情況到底如何?
小米松果成立於2014年10月,成立以來首次成為媒體的聚焦點是在2017年2月澎湃S1晶元(松果晶元)的發布。
小米澎湃S1晶元的出現,可以說是小米 歷史 上的一個里程碑——繼三星、蘋果、華為之後全球第四家可同時研發設計晶元和手機的企業。
小米的的澎湃S1處理器並不是從零開始。
2014年11月,松果 科技 成立的一個月之後,與大唐電信旗下聯芯 科技 簽署《SDR1860平台技術轉讓合同》,以1.03億元的價格得到了聯芯 科技 開發和持有的SDR1860平台技術。再加上小米內部的高度支持,才有了澎湃S1在短短28個月內就完成了立項到量產。
盡管首次量產後就在小米5c上進行了搭載,但由於澎湃S1實際表現很一般,根據用戶反應來看,還存在耗電速度太快、手機發熱嚴重、卡頓等問題,因此在上市不久便被下架。
而小米是一家極重視用戶體驗的公司,因此在未來的澎湃S2晶元的發布,自然是慎之又慎,這也可能是小米在之後的時間在晶元領域的格外低調的原因之一。
據網友透露的內部消息,在澎湃S1發布後一個月,小米實際上就已經委託台積電開始了澎湃S2的流片(即小批量試產,上樣機測試)。這意味著小米在兩年內不僅完成了澎湃S1的立項到量產,同時也完成了澎湃S2的模擬優化測試。
億歐對此信息求證了小米相關負責人,對網傳澎湃S2流片結果相關信息並未反饋。
單從網傳澎湃S2的流片結果來看,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從近期動態表現看來,「生」應該不遠了。
據公開資料查詢,每次流片費用在300~5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100~3400萬人民幣,高昂的費用成本可能並沒有換來澎湃S2的成功。
2018年9月,沉寂許久的松果電子宣布與阿里旗下的中天微達成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並進行聯合開發。消息公布後,市場一度猜測小米已經放棄了自研晶元之路。
但在2019年1月,時任小米產品總監王騰(現小米Redmi產品總監)在與網友的一次微博互動上,在一眾米粉的追問下,王騰回應澎湃S2仍然在做,但和手機不是一個部門。
隨著2019年小米「手機+AloT」雙引擎戰略的啟動,帶來的影響也輻射到了小米的晶元研發部門。
2019年4月,一則雷軍發送的內部郵件被曝光,小米的澎湃晶元時隔兩年再次成為了焦點。郵件里稱, 小米的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將進行拆組,成立南京大魚 科技 ,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IoT晶元及解決方案的研發,而松果將繼續專注於手機SoC晶元的研發。
有人認為小米已經放棄了松果,選擇物聯網晶元領域作為戰略重點,但也有人說是為了緩解晶元的資金需求,通過lot賺來的錢繼續熬晶元。雖然爭論不斷,但市場對小米此次變動頗為認可,隔日小米股價漲幅達6.05%。
晶元行業的專利交叉授權極其復雜,且一個專利的出現往往在權利要求書上覆蓋的毫無死角,因此各家晶元公司互相制約的同時又互相利用,最後形成了晶元領域門檻很高的局面,沒有幾年的專利沉澱就沒有資格和別人做專利互授,而不做互授會付出高額的專利使用成本。
當前,全球5G基帶的晶元廠商中蘋果、華為、三星主要是自用,獨立的5G基帶晶元供應商只有中國的紫光展銳、高通和聯發科三家。而在當前的手機市場,5G技術還處於初始積累階段,此時授權其他企業無異於將發展機會拱手讓人。
因此不僅僅是對小米,對任何業內有競爭的企業來說,都會對5G技術嚴防死守。小米要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很難。這應該也是雷軍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了。
既然無法和現有5G基帶廠商完成合理的專利互授,那隻能靠自己了。但僅靠小米一家企業來研發5G基帶相關技術,顯然不現實。
小米自然意識到問題嚴峻。2019年年底至今,小米通過旗下長江小米基金投資了一批搞射頻的公司,應該就是為了解決5G基帶專利問題,投資的這些企業無不是以專利產權為行業壁壘。
據公開資料顯示,從2019年6月開始,短短十一個月長江小米基金就在晶元領域完成14家企業的投資入股。
正當小米在投資領域奮起直追時,卻損失晶元領域的一員大將。
2020年4月,松果電子創始合夥人、大魚半導體創始合夥人宓曉瓏離職,加盟了國內晶元巨頭紫光展銳,擔任泛連接業務管理部負責人。
緊接著在當月30日,松果電子被小米重新全資買了回去,更名為北京小米松果電子有限公司, 由小米通訊有限公司100%持股,法定代表人變為了林斌。
時間線拉到6月初,也就是2020年6月4日,林斌卸任了北京小米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由王川接任。在此之前,林斌已相繼卸任北京小米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小米關聯公司有品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小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後兩家公司均由王川接任。
現在小米創始人團隊相繼謝幕,10年前與雷軍共飲一碗小米粥的6人,如今僅剩林斌、洪峰與劉德傍其左右。
2010年4月4日,小米開工第一天,初創團隊喝了一碗小米粥正式開工,雷軍、林斌分別為左七、左六
而林斌作為小米一路走來的靈魂人物,在卸任的同時開始擔任松果電子的法人,此中蘊含的信息耐人尋味,澎湃S2是否真的即將出世?小米是否能迎來繼澎湃S1發布後的第二個高光時刻?腳步已經很近了。
雷軍在發了文章開頭「一勝九敗」微博後的半小時,又發了一條微博,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或許澎湃S2也正處於第二境,又或者是第三境。
恰逢中美貿易戰在晶元領域的逆勢競爭,華為在受到美國無底線制裁的同時,無論是小米還是國內的手機廠商們,只要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都會給企業、行業甚至國家層面增加話語權。
或許有一天,作為全球最大手機市場,中國手機廠商不需要再受制於高通、蘋果、三星等掌握手機硬體核心技術的廠家,那個時候也是中國不再受制於人的時候,國內廠商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友商,也才能實現雷軍所信奉的 「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弄的多多的」 美好願景。
9. 小米為何深陷晶元泥潭
作者 | 牧之
編輯 | 小沐
出品 | 智哪兒 naer.cn
SoC,即SystemonChip,是移動端設備晶元的一種封裝形式,是集成了CPU、GPU、NPU、內存等一系列晶元元器件的計算單元。在移動端,CPU、GPU兩大核心晶元各大廠商採用的主要是ARM公司的產品,下游廠商需要在ARM的指令集和晶元架構的基礎上做二次開發,已適配自家的軟體系統,並做出差異化功能,同時集成更多自研或第三方晶元。
全世界范圍內,能自研 SoC 晶元的手機廠商寥寥無幾。蘋果、華為、三星、小米,是屈指可數的推出自研晶元的四家手機廠商。
而其中,小米在自研 SoC 的道路上,可以說是磕磕絆絆、步履蹣跚。在初期,雷軍與相應的晶元業務負責人,可能嚴重低估了自研 SoC 的難度。
2017 年的澎湃 S1 給國人帶來了驚喜,率先搭載於小米 5C 機型。但其性能與高通、聯發科等大廠的產品差距太大,無法進軍高端機型。而澎湃 S1 據說先後投入了 80 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投入與產出的嚴重不匹配,導致小米自研 SoC 之路一度中斷。
後來,萬眾矚目的澎湃 S2 五次流片均告失敗,小米自研 SoC 暫時畫上了句號。而在幾年後,小米重整旗鼓,主要精力放在了 ISP 晶元和電源管理晶元上,至少取得了不錯的宣傳效果。其實,不光是小米,包括 OV 在內的很多手機廠商,在自研 SoC 道路上都面臨很大阻礙,後來無奈都轉向了 ISP 、 NPU 等門檻相對較低的晶元上的。
而對於 SoC 晶元,國內手機廠商中,除了華為,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家拿得出手像樣的產品。知難而退,也是一種智慧。當年華為的 K3 問世時,與澎湃 S1 一樣出師不利,但後來華為並非放棄,而是加大了產研力度,最終拿出了麒麟系列處理器這樣的作品。
對於蘋果、三星、華為三個品牌,自研 SoC 的主要價值是為了不讓核心部件掌握在第三方手中。在手機 SoC 領域,高通、聯發科、紫光展銳等上游廠商占據了絕對的主導權。為了提高毛利,同時讓底層硬體與上層軟體更加匹配、改善用戶體驗,各大廠商均開始 探索 自研 SoC 。
蘋果擁有 A 系列處理器,已經發展到 A15 。 A 系列不僅鞏奠定了 iPhone 的市場地位,也為後來的桌面端 M 系列處理器打下了基礎。而三星本身就是半導體廠商,其在晶元領域的技術儲備是所有手機廠商中最豐富的。
包括蘋果在內,以及國內的 OPPO 、 VIVO 等多家手機廠商,最早自研 SoC 也都是與三星建立了研發合作。
對於小米來說,自研 SoC 的意義更加深刻。曾經的小米手機以性價比橫掃市場,但隨著銷量攀升,小米發現其毛利空間被極度壓縮。在銷量突破 5000 萬台時,小米手機毛利僅為 1.8% ,而同時期靠廣告打天下的 OV ,可以做到 10% 甚至更高。
研發 SoC 就如同建一座摩天大樓。有的人在一個 10 層的地基上要蓋 33 層大樓,結果就是搖搖欲墜;有的人打好了 33 層的地基,但中間爛尾了,因為確實低估了難度之大。而那些真正能建起 33 層大樓的,除了有必要的資金注入,本身在蓋樓方面的經驗和資源整合,已經磨合了很長時間。
澎湃 S1 雖然喚起了米粉的驕傲,但其性能表現的平淡與存在的諸多問題,讓其折戟沙場。而後來的澎湃 S2 多次流片失敗,燒掉了巨額資金,也讓小米無奈放棄。痛定思痛,小米終於認識到 SoC 的挑戰性,轉而開始研發 ISP 晶元,即圖像信號處理晶元。
澎湃 C1 問世。 ISP 可以理解為是手機攝像頭模組的大腦,對於 CMOS 捕獲的畫面進行數字處理,以改善對焦性能、畫質表現等。小米出此下策的原因,一方面是 SoC 之路暫時不通;另一方面是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拍攝性能依然是核心賣點,所以小米乾脆做了一個獨立於 SoC 之外的 ISP 晶元,來最大程度優化拍照體驗。
其後,小米又發布了澎湃 P1 ,一款充電晶元,可以加快充電速度,改善充電體驗。這也是針對目前手機領域的快充革命提出了產品改進思路。近期,媒體又曝出小米將發布新的電池管理晶元,以進一步優化續航表現。
其實,小米繞開 SoC 主攻這些獨立晶元的大背景是,小米近年來在瘋狂布局半導體產業。僅在 2021 年,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就投資了 12 家以上的半導體企業,涉及 AI 晶元、通信晶元、車規晶元、手機 SoC 、 FPGA 、 MEMS 、 MLCC 、數模轉換晶元、功率器件、分立器件等多個領域。
澎湃 C1 、 P1 等晶元,跟小米在半導體領域所做的布局不無關系。比如有媒體透露,澎湃 P1 是小米與南芯共同研發的成果。
而如今,原來松果電子,也分拆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團隊繼續開發澎湃系列晶元的研發,其中也包括 SoC ;而另一部分則獨立成為大魚半導體,主要研發 AIoT 晶元。這與雷軍的手機 +AIoT 雙線戰略相呼應。
這一布局釋放的信號是,在手機業務中,小米可能戰略性放棄了 SoC 的研發,而是從獨立晶元入手,強化個別用戶體驗;待時機成熟後再次進軍 SoC 。另一方面,以智能家居為代表的 AIoT 板塊已經成為小米的另一個現金奶牛,布局物聯網底層技術也是小米的必修課。
為什麼小米如此痴迷晶元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根源在於小米的品牌定位問題。長期起來,小米手機一直未能突破高端產品的結界,產品毛利一直處於較低水平。雖然小米手機銷量巨大,但毛利遲遲未能改善,以及高端市場的空白,讓資本市場對小米模式逐步提出質疑。
這導致小米的中高端機型與競品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定價策略被束手束腳,無法破局。而國內的手機市場,也已經從原來大談特談手機操作系統的差異化,轉向了軟硬融合的競爭階段。
因此,小米必須突破晶元這一關。只有底層晶元掌握在自己手裡,小米手機才能更進一步打出差異化的賣點,與友商拉開明顯的差距。這一點, OV 同樣也在 探索 。有消息稱, OPPO 最快將在 2024 年左右推出自研的 SoC 。
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小米是所有手機品牌中, AIoT 布局最廣、群眾基礎最大的一個品牌。換句話說,智能家居,是小米手中除了手機以外之外的另一張王牌。相比手機,智能家居對於晶元的需求量是在另一個量級。
2022 年 Q1 財報顯示,小米 AIoT 平台設備數達 4.78 億台,同時擁有 5 件及以上設備的用戶數達 950 萬人。而隨著小米 AIoT 生態的持續建設,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擺在了面前:面對智能家居等物聯網場景,小米還未 探索 出一條可行的、更具差異化的商業模式。
而賺取硬體毛利,依然是小米 AIoT 的不二法門。至此,小米為何加大半導體布局就顯而易見了。如果小米能掌握 AIoT 晶元的產研,那麼智能家居等以億計算出貨量的板塊將成為巨大的利潤來源。在當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下,晶元的制約不僅影響了一眾智能家電品牌,對於小米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換句話說,多重事件的影響下,更加堅定了小米布局半導體的決心。半導體產業對於小米來說,不僅是自身筋骨的修煉,同時也是長遠的戰略投資。一系列事件說明,掌握半導體技術,對於一個消費電子品牌來說至關重要。
最後,聯想到雷軍宣稱對標蘋果這件事,也能看出一點:只有掌握硬 科技 ,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
10. 小米高端手機大眾化,為何不發力在澎湃晶元上
3月30日,小米發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Xiaomi MIX FOLD折疊屏手機;這款手機就搭載小米首發的澎湃C1晶元,不過這顆晶元是ISP晶元!但是小米11Ultra以及後來的小米11mix4手機都沒有搭載自家的獨立ISP晶元,不知道為什麼!
可能是技術相對應還沒有那麼的成熟吧!所以也就不敢大膽地嘗試!而小米現在用的高通晶元,這個是屬於SOC處理器級別的晶元!現在很多手機廠商都無法解決,別說華為了,畢竟晶元還是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即使華為有可以研發設計SOC晶元的能力,但是當美國制裁的時候,華為的麒麟晶元也受到了影響!
如今華為的手機都只能用高通的SOC晶元,還是4G的,所以不是那麼簡單的,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會太久,只要攻克了生產技術,在以後生產問題就好解決了!我相信華為還是能夠回到原來的巔峰時刻的!
不過目前國產手機基本上都使用了第三方晶元,當然這兩年國產的另外一個晶元廠商紫光展銳開始在手機行業開始活躍了,這也是一個機會,如果手機廠商想要獲得好的認知度,那和紫光展銳合作就是好的契機,例如樂視手機重返手機市場,打造的S1手機就號稱的是全國產手機,晶元就是紫光展銳,而在一些底層支持方面是華為!
所以目前對於小米而言重點是形成自己的獨立體系,不斷地在全球市場上取得好的成績,這個是當下比較看重的事情,所以更加重視的是貿易路線的發展,當然在中國的科研技術從手機影像方面、手機快充方面、組裝生產的工廠方面是可以看到有很多創新的!
在MIUI方面也有很多創新是引領行業的,所以要相信中國企業的實力和能力,但是想要期待更加完美的成果,想要讓小米實現完全自主化自研自產的晶元,而且還是SOC晶元,這個就需要等等了,畢竟研發SOC晶元還是需要一個周期的,特別是現在的5G SOC;那麼小米接下來會不會 探索 SOC晶元,我不知道,但是我期望是可以 探索 !
能力問題,它有百分之一的機會都會吹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