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吃的小米飯為什麼有石子
Ⅰ 農村老家打的米里有小石子,而外面買的米基本看不到小石子,這是為何
農村老家打的米里有小石子,而外面買的米基本看不到小石子,這是為何?收獲過程不同。在收獲過程中,城市中的人們,特別是超市裡出售的大米,基本上都是用收割機收割的,土和石頭是不可能進入的。當他們收割時,他過濾掉所有這些雜物,所以不可能把這些東西混合在裡面。從收獲到過濾,這些雜物基本上都被過濾掉了。正如我們在農村所說的那樣,有時我們用手收割,不可避免地會沾上泥土和小石塊。
那麼在農村裡面怎麼會刻意挑選呢?我們打米的時候放入打米機出來的,無非就是米糠和大米。所以他們在農村沒有太多選擇。大多數是在做飯的時候。他們會選擇這些獅子和那些在洗米過程中沒有脫殼的穀物。因此,如果我們真的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後果將不一致。
Ⅱ 求一則延安紅色故事.....拜託各位大神
子深情 在延安王家坪毛澤東舊居前的那棵柳樹旁,陳列著這樣一張歷史照片。照片中既沒有鮮花河流的背景,也沒有藍天白雲的襯托,只有幾孔舊窯洞依稀可見。照片的中央,站著衣著簡朴的毛澤東和剛從蘇聯留學歸來的毛岸英。身為父親的毛澤東,面帶欣慰的笑容,慈祥的臉上流露出深情的目光。依偎在父親身邊的毛岸英,他那張過早經歷了生活磨難的年輕面孔,顯得興奮、激動又略帶拘謹和靦腆。每當觀眾朋友們參觀到這里時,都會停住腳步久久地凝視這張照片,似乎想從這張普通的照片中,探尋當年一代偉人對兒子的那份深深的父愛和希望。 那是1946年1月8日的下午,當分別了近20年的毛岸英突然出現在父親面前時,主席仔細地打量著兒子:個頭比自己還要高,英俊的眉宇間,既透出媽媽的秀氣,又繼承了父親的氣質。主席慈祥的笑了。 談話間,師哲提出給毛澤東父子照張相,主席點頭同意,於是歷史的瞬間凝聚在鏡頭里,為我們後人留下一張珍貴的照片。 當主席望著兒子白白凈凈的書生面孔時,語重心長地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這很好。但學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這只是知識的一半,你還需要上一個大學,這個大學中國過去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在這所大學里你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於是毛岸英遵照父親的教導,自己背著行李,帶著小米和勞動工具,徒步去了10多公里外的吳家棗園上「勞動大學」。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毛岸英背著自己生產的金黃金黃的小米,也是一張實實在在的「畢業證書」回到延安,交了一份令父親十分滿意的「答卷」。主席望著兒子黑里透紅的臉和布滿厚繭的雙手,臉上露出了贊許的微笑。 愛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主席對子女的愛是深沉、細膩而嚴格的。當童年的岸英跟著母親楊開慧坐牢時,他焦急牽掛;少年的岸英領著弟弟流浪於上海街頭時,他委託組織四處尋找;岸英留學時,他寫信寄書,勉勵教育;在延安時,他嚴格要求岸英,不能吃小灶和中灶飯,只能拿著碗筷到大灶就餐;教育岸英不能有任何的優越感,主席的兒子和農民的兒子是一樣的。新中國成立後,他又讓兒子回湖南老家,看望鄰里鄉親,看一看開慧媽媽;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又送子出征,投入到解救朝鮮人民的火熱戰斗中;當岸英血灑異國疆場的噩耗傳入國內時,這位父親忍受著失去愛子的巨大悲痛,說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話語:「岸英是我的兒子,可他首先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他死得其所,死得值得!」多麼博大的胸懷,多麼高尚的情感啊! 幾十年過去了,偉人們相繼離開了我們,可王家坪毛澤東舊居前的那棵老柳樹卻依然默默地守護著這張照片,訴說著凝結於這張照片中的父子深情。 信念的力量 在民族空前危機的中國,是中國共產黨人來自延安的政治主張,喚醒了敵後的千千萬萬進步青年。 「到延安去!」成了當時中國最時髦的口號和最能體現自己政治覺悟的見證……這樣,跨越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奔赴延安,就成了抗戰時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時有詩人是這樣形容奔赴延安的決心和陣容:「萬重山,險又難,仰望聖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濤濤。」那些在長途跋涉、穿越封鎖線的青年,用更激昂的詩句相互鼓勵著前進:「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去……」 31歲的陳學照,留學法國,博士學位。她後來回憶說:「我對國民黨沒有一絲一毫的幻想,在他們那裡,看到的只是貪污腐化。」苦悶和仿惶中,她來到延安。但延安的艱苦生活和文化差異,使這位身穿法式大衣,頭戴貝雷帽的女記者,不久離開延安去了重慶。但在那裡,腐敗的社會,艱難的生計又使她第二次重返延安,這一次,她再也沒有想到離開延安……後來,她成為中國共產黨內第一位有博士學位的女黨員。頗有名氣的上海青年攝影家吳印咸,應邀參加《延安與八路軍》紀錄片的攝影,來延安前他明確表示拍完片子就回上海。等片子拍完後,不想赤化的吳印咸竟向黨組織遞上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 據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統計,通過他們這里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就超過1萬人,僅1935年3個月,就有2300多進步青年從這里奔向光明……這份保存在七賢庄八路軍辦事處的投奔者名單,不少是著名的愛國人士和愛國青年,他們中有:茅盾、艾青、高士其、蕭三、劉白羽、華君武、賀敬之……這些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到延安,就如魚得水展示出旺盛的生命之花…… 那時的延安,物質生活並不富有,延安,你是怎樣讓他們義無反顧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柯仲平在1939年寫的《延安與青年》一詩給予了明確的回答。詩中寫道:「青年,中國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飯,延安穿的麻草鞋,為什麼你要愛延安?青年回答:我們不怕走爛腳底,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怕就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飯,不能到前方抗戰,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經典,不能變成最革命的青年!」這首詩生動地說明,這種力量不是別的,就是共同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正是靠著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路線,靠著廣大共產黨員無私無畏、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才成為理想的化身,中國的希望,舉世聞名的革命聖地。 歷史的瞬間 這幅照片,拍於1939年的聯防司令部,照片上的毛澤東穿著打了補丁的褲子,神情自若地給八路軍120師團以上的幹部作報告。毛澤東很善於演講,當他正扳著手指一、二、三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延安電影團的攝影師吳印咸同志按下了快門,為人們留下了這幅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是他將這歷史的瞬間留傳至今,一代偉人樸素的精神風貌由此在全世界人民的腦海中定格。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進攻和殘酷「掃盪」,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使陝甘寧邊區及各個抗日根據地都處於嚴重的經濟困難之中。重重困難,考驗著每一個共產黨人,怎麼辦?毛澤東問大家:「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這就是共產黨人響亮的回答。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生產自救運動在邊區展開了。在那自力更生、共渡難關的日子裡,毛澤東以身作則,他不僅親自下地種田,而且還帶頭勤儉節約,每月只有5元津貼費和3元菜金,住窯洞,吃小米,穿粗布衣。 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來臨了,戰士們都穿上了又暖和又整齊的新棉衣,可主席穿的依然是那件已經穿了4個年頭的舊棉襖,兩個胳膊肘上也不知打了多少次補丁,袖口都露出了棉花。當毛主席穿著補有大塊補丁的衣服到中央各部門和馬列學院、抗大等單位開會、講課時,同志們都很有意見。紛紛批評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不負責任,警衛員滿肚子委屈。同志們的意見反映到中直管理局,管理局領導認真研究後,到溝萍布店扯了幾尺藍絲布,給主席做了一件新棉衣。 棉衣做好後,主席說什麼也不肯穿,警衛員賀清華靈機一動,乾脆趁主席休息的時候,把新的送進去,舊的拿出來。主席起床後,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棉衣,床邊卻放了一件新棉衣,便在窯洞里呼喚警衛員,幾個警衛員緊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進去。主席喚起名字來:「賀清華!」沒有辦法,賀清華只得硬著頭皮進去。「這是哪兒來的?」主席指著棉衣問。賀清華低著頭說:「是,是管理局給主席做的。」主席生氣地說:「為什麼?我有棉衣穿,為什麼要縫新的?」賀清華連忙解釋:「主席,我想把你那件拆洗一下,結果拆下來洗時,一搓爛一塊,一搓爛一塊,等洗干凈再去補的時候,那布真的是縫不起來了,實在是糟得連針線也掛不住了。」主席看著賀清華無奈的神情,說:「那你說怎麼辦?」賀清華趕緊說:「主席,已經做好了,你就穿上吧。」「那不行!」主席嚴厲的說,「這樣吧,你去把這件退回去,給我領一件和戰士們穿的一樣的粗布棉衣。」 一代偉人,樸素渾如田舍翁,才使攝影大師為我們後人留下了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吳印咸老人為這幅照片取了一個普通而又寓意深刻的名字———那就是艱苦創業! 毛澤東和小青馬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展覽大廳里,陳列著一匹昂首挺立、雄姿勃發的白色駿馬。這匹馬滿身白毛中雜有少許斑點,首尾長187厘米,高132厘米,它四蹄直立,馬頭高昂,那栩栩如生的神態好似正在等待出征的主人,一旦抖動韁繩,便揚蹄而去。這就是毛澤東主席在轉戰陝北時騎過的小青馬。 當時,中央機關還沒有汽車,中央首長外出時,總是要騎馬或步行,為了給主席物色一匹好馬,中共西北局派人到三邊草地去選購,馬由幾位回民兄弟送到延安後,中央辦公廳派毛主席的警衛員賀清華去驗收。一匹是小青馬,另一匹是白嘴頭的小紅馬,據送馬的老鄉介紹,這兩匹馬屬川馬品種,個頭雖小,但力氣大,走起路來平穩,速度快,性情也溫順老實。賀清華分別騎上跑了幾圈,果然不錯,於是將小青馬留給了毛澤東主席,小紅馬留給了周恩來副主席。從此,小青馬成了主席工作上的好幫手。 每當我們看到這匹馬,就彷彿看到了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1947年。這一年3月,蔣介石調集胡宗南部23萬兵力向我陝甘寧邊區發起了重點進攻,當時我駐守邊區的部隊只有2萬多人,而蔣軍則十倍於我,在這緊急關頭,黨中央、毛主席於3月18日主動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陝北。這時候,小青馬成了主席唯一的交通工具。一次馬掌掉了,主席硬是堅持徒步行軍,生怕把馬蹄磨壞了;小青馬也似乎明白自己的責任重大,每次都要等主人坐穩當以後才邁動四蹄,既靈敏又穩當。說停就停,說走就走。 主席騎上這匹駿馬,越過座座高山峻嶺,跨過條條大河深谷,穿越高原戰火的煙塵,揮鞭指點萬里江山!40天內取得了三戰三捷的勝利,打得胡宗南部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轉戰陝北期間,主席行程1000公里,12座縣城,上千個村鎮,在毛主席乘坐的這匹小青馬身後,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 時光似流水,歲月如穿梭!轉眼間五星紅旗高高地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小青馬同它的主人一起來到了中南海,小青馬的歷史使命完成了。然而,主人並沒有忘記它的功勞,將其以軍功馬的身份送往北京動物園由老紅軍周根山飼養。隨著歲月的流逝,馬的歲口漸漸增大,小青馬的毛色由青變白,成了一匹小白馬。後來,據動物園的檔案記載,1962年小青馬臨終時,向著主席居住的中南海方向長嘶三聲,伏地而亡。似乎最後向主人告別說:「我去了,多保重!」皮被製成標本,1964年運回延安革命紀念館對外展出。 幾十年過去了,今天,小青馬仍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光榮的歷史,向每一位觀眾講述著當年毛澤東揚鞭定乾坤的崢嶸歲月。
Ⅲ 陝西必買的特產有哪些
陝西的特產很多,那麼去陝西旅遊的人,買什麼特產回來比較好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輦止坡老童家臘牛羊肉
輦止坡老童家臘牛羊肉以肉質松酥,色澤紅潤,咸爛可口,氣味香醇而久負盛名。清末慈禧太後因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逃往西安,一天當行到北廣濟街時聞到一陣濃香,立即停輦,派太監探問,方知是老童家烹制臘羊肉而飄出來的香味,品嘗之後,贊不絕口,以「輦止坡」為文賜匾,遂由邢維庭題書「輦止坡」金字牌匾,懸掛該店門首,老童家臘羊肉即變成貢品,風靡京華。今輦止坡老童家的臘牛羊肉已擁有現代化的真空包裝,方便攜帶,使這一宮廷貢品變成廣大群眾的美食。
二,德懋恭水晶餅
水晶餅是一種酥皮點心,因其餡晶瑩透亮,猶如水晶而得其名。成品皮酥餡足,滋潤適口,層次分明,油多不膩,糖重口滲甜,而且具有濃郁的玫瑰和橘餅清香。水晶餅面色金黃,四周雪白,素有「金底銀幫鼓鼓腔,紅色印章蓋中央」的贊譽,被稱為「秦點之首」。水晶餅以西安德懋恭生產的最為有名,清末被慈禧太後定為「貢品」,作為陝西的名特食品著稱全國。每逢喜慶佳節,當地群眾都會大量購買水晶餅,不僅自己吃,而且走親訪友都會送上幾盒。
三,陝西板粟
陝西板粟是一種大眾喜食的果品,主要產於秦嶺的山區,尤以長安、鎮安板粟產量大、質量好。炒好的板栗價格通常為6—10/斤。
四,黃桂稠酒
黃桂稠酒選用優質的糯米和小曲為原料,釀造工藝講究。在整個釀制過程中,從糯米淘洗到拌曲、裝壇、壓酒等十多道工序,都有明確的規程。成品酒液中配有中葯黃桂,狀如牛奶,汁稠醇香,綿甜適口,酒精含量在15%左右。飲用時根椐需要可放在水鍋中加熱燒開熱飲,還可根據口味加入白糖。相傳「李白斗酒詩百篇」所飲即為稠酒。貼士:黃桂稠酒並不是酒越稠越好,要看口感是否上佳;一些老字型大小生產的稠酒比較正宗,如長樂坊徐氏、西安飯庄、老孫家、曲江春等。
五,皮影
皮影俗稱「燈影戲」,有「電影始祖」之美稱,是中華民族傳統戲劇之一。陝西是皮影發源地,尤其在關中一帶十分廣泛,僅傳統戲劇目就有數百本,唱腔就有幾十種之多。皮影工藝品在旅遊商店、各個旅遊點外的紀念品銷售處幾乎都有出售。
六,剪紙
剪紙在陝西農村極為普及,是傳統的民間藝術。通常為大紅色,有各種各樣的吉祥字樣和圖案,也有表現民間故事情節的剪紙圖。每逢節日、婚娶等喜慶日子,人們總要在門、窗上貼滿剪紙,表示慶祝。
七,兵馬俑復製品
秦兵馬俑的發掘和展出轟動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陝西文物和工藝美術部門設計和復仿製出了各種造型和規格不同的陶兵俑和馬俑。其品種有博物館、美術館和涉外旅遊飯店、商店陳列的與原兵馬俑規格相同的大型俑;有可供會客場所和辦公室、家庭擺設裝飾的.1:2、1:4規格的陶俑;有便於攜帶、適宜於饋贈親友的袖珍禮品俑等,可供遊客選購。
八,椒鹽核桃
回民街的椒鹽核桃選自海拔2000米~2500米的野生山核桃樹,蛋白質含量高達21%,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佔7種以上且含量高達25%以上,並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又被稱為長壽果。椒鹽核桃是將新鮮的核桃放在炒鍋內,在炒制過程中我們會加入花椒、茴香、辣椒、桂皮、丁香等佐料,都是嚴格按照炒制要求一個小時炒制的,個個酥脆!咸香可口!這樣炒出的核桃酥香美味。回民街核桃炒過以後,用篩子過了一遍,在篩的過程中將不好的挑選出來。椒鹽核桃在西安本地非常受歡迎,不僅僅陝西人本地人喜歡,幾乎所有來西安旅遊、學生返鄉的朋友在品嘗過後,都會帶幾份捎回家鄉、送禮或自己享用。
九,老農石磨辣椒
老農石磨辣椒系列主要選用興平原產線椒,皮薄肉厚、粒小,色澤鮮亮,味道香辣。延用原始工藝,用青石板碾磨,利用青石冰涼的特性,碾磨時散熱效果好,使辣椒的香味有效的保留下來。農石磨辣椒面具有綿辣而醇香,辣不過喉的特點。
十,紅棗
陝北的紅棗聞盛名己久,尤其延安延川縣的紅棗更負盛名。延川縣是大棗的理想適生區,這里產的團棗、條棗、狗頭棗果實個大、肉厚味甜。另產脆棗,又名吊牙棗,果實大、皮薄味甜,肉白細脆。當地還加工出產「寶塔牌」紅棗醬、金絲蜜棗、醉棗等風味產品。
十一,黃小米
延安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盛產穀子,這里出產的小米養分積累多,色澤金黃、顆粒飽滿、粘糯芳香,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食用時可蒸、可煮,熬成粥則黃香柔滑、粘性強,民間素有小米「養人」之說。延安小米曾對中國革命作出過特殊的貢獻,當年長徵到達陝北,小米養育了千萬的革命戰士,「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敵人的飛機和大炮,從此延安小米聞名全國。袋裝延安香小米在各旅遊景區購物點、市區各大超市、旅遊紀念品商店有售。
十二,西鄉牛肉乾
漢中市西鄉縣特產的西鄉牛肉乾,是陝南西鄉縣傳統名貴的清真風味食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早在140多年前,就由西鄉回民寺院阿訇自製自食,後屢經改進加工,成為地方名產。特點是:顏色紅潤鮮嫩,呈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味濃郁,味道鮮美,鹹淡適中,表面塗上香油,油潤光亮,冬季可存放二三十天,貯存、攜帶、食用方便,為佐餐下酒美食。
十三,酸梅粉
酸梅粉保持烏梅原有的天然成份原汁原味,並加以科學的配方,口味純正、生津止渴、酸甜可口、防暑降溫、清涼可口、富含維生素、養顏排毒、開胃楗脾、助消化、增食慾。被成為「清宮異寶」「陝西人的可口可樂」。
十四,陝北老閆家南瓜子
陝北南瓜子——這種瓜子來自小米飯南瓜湯的那種可食用的綿甜圓盤大黃南瓜,秋天南瓜成熟後的瓜子特別飽滿,這種瓜子生長期長,營養價值高,越吃越香,缺點是產量小,這種瓜子外觀最大的特點是邊緣不光滑,瓜子表面微黃。老閆家南瓜子選用陝北無污染、無公害南瓜子為原料,採用傳統手工藝製作而成,沒有添加任何香精,但吃起來咸香味美,口感獨特,是您居家休閑,招待賓客、饋贈親友的放心食品。
十五,石頭饃
石頭饃又叫石子饃,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是說早有準備,一旦被投入牢獄時,因帶有石子饃,不至於挨餓。清代袁牧在《隋園食單》里,稱石子饃為「天然餅」並對它的製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石子饃,作為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方便麵同領風騷。成為抗飢餓的又一種給力的食物。
十六,軍軍綠豆糕
軍軍綠豆糕採用優質綠豆為原料,配以精製餡料,用傳統做法加工而成。軍軍綠豆糕的主要特點是:綠豆味突出,質地綿軟,油而不膩,色澤黃綠,入口易化,後味余香,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是走親訪友、外出旅遊之消暑佳品。軍軍綠豆糕的口味葡萄、花生、核桃、棗泥、豆沙芝麻6種口味。
十七,西府臘驢肉
西府臘驢肉選用驢的腿肉精製而成。它色澤紅潤,質地細密,酥香可口,五味俱佳,百食不厭。自清代咸豐年間起,一直受到各地歡迎。陝西鳳翔華宇食品有限公司本著"保留傳統特色,強化保健"的原則,大力挖掘發展西府臘驢肉這一鳳翔特產。研製開發的《西府》牌臘驢肉,色澤紅潤,質密酥嫩,肉味香酥,深受消費者歡迎。特別是《西府》牌金錢肉是臘驢肉系列產品中的精品,其補腎壯陽,保健防病效果甚佳,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Ⅳ 黃色小顆粒狀的米叫什麼米最好發個百度百科的資料,就是可以喂鸚鵡吃的
粟米原意泛指糧食,也指小米、稞子、黏米。"粟米煮飯,《食醫心鏡》中說:"治消渴口乾,粟米炊飯,食之良。[附方]1,粟米丸:粟米適量,研磨成細粉,水泛為丸,大如梧桐子。2,粟米飯:陳粟米或粟米適量,煮熟作飯,常食之。3,粟米粥:粟米適量,煮成稀粥食。《本草綱目》說:"按羅天益《寶鑒》雲:粳粟米粥,氣薄味淡......所以淡滲下行,利小便。"說明粟米粥是有作用的。
Ⅳ 《延安,我把你追尋》中「溫熱的土炕」指的是什麼
這里「溫熱的土炕」是指革命戰爭年代那種親密的軍民關系、黨群關系,那種火熱的斗爭生活。
「土炕」是窯洞里用土坯或磚頭砌成的長方台,下面有孔道同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土炕可以用來睡覺,也可以坐在上面吃飯、聊天。當年的共產黨人、革命戰士常同老百姓睡在一個炕上,跟老百姓聊家常。
《延安,我把你追尋》是祁念曾創作的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現代詩歌。
(5)延安吃的小米飯為什麼有石子擴展閱讀
《延安,我把你追尋》中詩人追尋的是延安精神,所謂的延安精神是指堅貞不屈、積極向上、不怕困難、團結、自力更生。
作者以充滿深情的筆觸,生動形象地謳歌了延安精神,熱情的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強調了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創作背景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盪」,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託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
粉碎「四人幫」以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延安的面貌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1年,作者隨中央電視台《黃河》創作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訪,參觀了棗園、楊家嶺、寶塔山、南泥灣等地,追尋當年革命前輩的足跡,感慨萬千,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創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
Ⅵ 延安與中國青年 柯仲平
延安與中國青年
柯仲平
一 問延安
青年!中國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飯,
延安穿的麻草鞋,
為什麼你愛延安?
二 青年答
我們不怕走爛腳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戰,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經典,
不能變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們的課堂在露天,
我們的凳子——一塊磚,
我們的桌子——兩腿上面搭著一塊小木板;
我們學的多麼樂,多麼歡:
我們的教員是英雄,
曾畢業在草地雪山。
我們也學種菜,學背柴,
還到鄉村裡宣傳:
多流一滴汗,
多學得一點馬列,
多到群眾里工作,
多學得一些群眾觀點。
深更半夜,工作歸來,
頭頂明月,腳踩沙灘,
哼著歌子,繞過延水邊——
呵!唱不盡的是革命,
看不厭的是明月,
我們年青人的熱情,
好比流不盡的水,
留連,留連,
夜深了,還在延水邊留連。
忽見中央機關那一面,
還有星星大的燈光三五點,
那分明是老幹部還在窯洞里埋頭苦幹,
又才警覺到戰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樣是戰斗的學習,戰斗的工作,
戰斗的生產;
戰斗的青年,
要帶著毛主席給的戰鬥法寶,
到前線,
到廣大的民間。
三 延安做總結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國青年!
多情的中國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經典,
你吃飽了延安的小米飯,
你有了一個能思想的腦袋。
你呀你,你前進!
你將開花在華北華南,
結買在鴨綠江邊,
青年!你可愛的中國青年!
1939年秋在延安
(選自《延安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0年版)
讀這首詩,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它不像是詩人「做」來的,而是從延安的戰斗生活中「流」出來的。它用的是民歌體,語言也全是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猶如一股歡騰的活水流向你的心田。詩的結構也新穎別致:一問一答,再加「總結」。這樣的結構本身就讓人感到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
Ⅶ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中他們做的小米飯的小米是有功的什麼給我們啊
小米是有功的,小米滋養了我們。
影片中,周恩來總理捧起金黃的小米飯,想起當年初進延安時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頓小米飯,「延安的小米養育了中國革命」;登上寶塔山遠望清涼山,想起為掩護自己而犧牲的陳友才和小曹,託付延安幹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飽,與延安幹部舉杯為誓,要讓糧食產量翻一番,讓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
見到朝氣蓬勃的知青們,鼓勵大家紮根延安、建設好延安……飽滿的情感始終貫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動著劇情發展,影片淚點接二連三,深情畫面接踵不斷,以情感人成為本片最大的亮點,陝西本土實力演員演技爆發,與劉勁飆戲拋出顆顆「催淚彈」。
(7)延安吃的小米飯為什麼有石子擴展閱讀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以周恩來總理的獨有視角為主線,用小角度展現了中國革命在延安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採用歷史閃回、時空交叉的表現手法,透過周恩來總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觀眾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帶病陪同外賓到革命聖地延安參觀訪問。臨行前,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紛紛請周恩來總理轉達對延安人民的問候。
飛機穿越雲層,周恩來總理透過舷窗望著陝北大地,1935年10月紅軍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等畫面浮現在眼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飛機,時隔二十六年之後重回這片熱土,周恩來總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Ⅷ 小米可以蒸米飯吃嗎
可以和大米一起蒸,我們這兒叫二米飯!比光蒸小米要好吃些!
小米最好煮粥喝,比蒸成飯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