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造車遲遲不動
⑴ 小米集團回應造車傳聞: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小米到底有沒有造車的實力
事實上,小米造車的傳聞由來已久。早在2014年,就有消息稱小米要造車,此後這類消息每隔幾年就會曝出,而小米都斬釘截鐵地回應稱造車消息是假的。但從小米此次的正式聲明來看,小米只說沒有立項,並沒有否認造車,口風似乎有所松動。其實,在小米的這份正式聲明中,傳遞出了兩個信息:1、小米一直在關注電動汽車生態,並對行業進行了持續的關注和研究;2、小米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研究還未到正式立項階段,即在短期內不會涉足汽車實際的生產製造層面。
2020年底,當華為、阿里、網路、蘋果等科技巨頭扎堆進軍整車製造,將互聯網造車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時,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小米有“造車”想法不足為奇,只不過這一想法尚未到正式立項階段。如公告所言,小米將對電動汽車生態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說不定哪天小米造車就“正式立項”了。
⑵ 王化表示雷軍所說「小米汽車全球前五」是遠期判斷,小米造車還需要多久
還需要一些時日。因為小米投身汽車行業的時間比較短,目前還處於前期的開發階段,我們都知道,製造汽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於非汽車行業出身的企業來說。盡管小米轉型的決心和力度都很大,但是製造出一輛汽車,也並非易事。
但是結果究竟如何,現在還未見分曉。我們就拭目以待吧,期待他們可以盡早研發成功,並且成功的通過各類測試。盡快投入市場。希望他們可以給我們帶來驚喜,也期待它佔領電動車市場的那一天。希望它能像其他小家電產品一樣,給我們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⑶ 小米涉足汽車行業一直沒有大的進展,小米的野心為何如此之大
其實不難理解,做晶元門檻高(需要技術,需要人才),風險大(可能投了錢最後啥也沒研究出來),容易被制裁(研究出先進的東西會被美國和他的一眾小弟針對),參考華為。電車主要難點就是電池續航,一千億不一定能做出晶元,一千億搞個新能源汽車太容易了,反正和手機一樣都是拼湊,而且還有補貼拿。就是拿十萬塊錢我也可以拼一輛電動汽車,何況一千億了。
正如雷軍所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一樣,一千億投進去造晶元有可能沒有響,但不過一千億造車就不一樣了。現在互聯網科技企業紛紛入局「造車」行業,手機業務也已經接近天花板,小米說白了就是一家企業,企業自然要以營利為目的。1千億研發手機晶元不是不能,而是值不值。固然,它有能力和資金去做這樣一件事,但卻很難有足夠是時間給它去突破,而這種突破是方方面面。
⑷ 網傳小米造車被叫停小米表示項目正穩步推進
易車App提供銷量、熱度、點評、降價、新能源、實測、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單數據。如需更多數據,請到易車App查看。
⑸ 小米回應造車被叫停:項目正在順利推進,為何會出現這些傳聞
自從小米宣布強勢入局造車行業以後,很多人對它都不看好,理由很簡單,造車是一門技術活,並非什麼人都能攬得下來。小米嚴格意義上並不算一家高科技公司,更像是家手機組裝廠,早年靠著高性價比,在中國市場打開銷路,將智能機價格打下來,這是他最大的功勞。雖然我們很感激雷軍,也知道他是一個有雄心壯志和非凡才能的狠人,但造車和造手機完全是兩件事,你不能用組裝手機的經驗來組裝一台汽車。
未來10年小米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大量資金來研發晶元,自動駕駛,人工智慧,以及車載電池等方面的技術。這註定是一個無底洞,而且能否獲得回報也不好說,大家只能拭目以待了。不過雷軍作為一個深受年輕人歡迎的科技牛人,個人在這里還是希望他能夠成功,到時候給大家推出一款高性價比的電車,這怕也是件喜聞樂見的事情。
⑹ 小米為什麼不造車
《財富》年度中國商人已發布
在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領域,他如何一路向上,帶領公司進入《財富》世界500強? 點擊閱讀
圖片: QILAI SHEN
幾天前,多家媒體報道稱,小米集團已確定造車。並稱「造車項目將由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親自帶隊。」
2月21日晚間,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本集團注意到近日若干媒體有關集團擬進入電動 汽車 製造行業的報道。「集團一直關注電動 汽車 生態的發展,並就相關行業態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集團就電動 汽車 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
盡管小米否認了「造車」傳聞,但這個傳聞表明了一種現象:公眾願意相信小米的造車計劃。
公眾內心的邏輯自洽來自於雷軍對於製造業的改造。大家樸素地認為,小米能夠製造手機,那麼也可以製造 汽車 。
但請注意,製造手機和製造 汽車 並不在一個可以比較的維度。
用一個反向的例子或許可以證明這一點。1994年,時任三星電子集團社長李健熙創辦了三星 汽車 ,三星公司計劃每年要生產150萬輛 汽車 ,躋身世界 汽車 生產的十強之列。當時這是一場130億美元的豪賭。
有趣的是,當時三星造車和現在中國互聯網公司造車的邏輯幾乎相同——他們尤其對該公司在電子方面的優勢寄予厚望。三星認為,電子技術已成為 汽車 工業日益重要的一個要素。
三星公司的經理們對該公司在飛機以及輪船零部件等復雜製造項目上擁有的經驗頗為自許。當時,該公司計劃在近幾年引進一些電子技術方面的設計,比如使 汽車 保持一定安全距離的控制系統、衛星導航、聲控轉向和其他一些指令的控制系統。
這聽上去像不像如今「自動駕駛」 汽車 的前身?
當時的說法是,三星公司的財力足以支撐這個項目實施下去,直到能夠獲得利潤,即使項目要過十年或者十年以上才能賺錢也不在話下。
但最終三星以慘敗告終。從第一輛新車下線開始,三星 汽車 就處在危險的漩渦之中,最終作為三星電子的部門,三星 汽車 消耗了三星電子大量的營收和利潤。為了及時止損,三星 汽車 作為不良資產被剝離。
另外,在資本市場電動車又有一套邏輯。特斯拉股價在去年一路狂飆,増幅高達490%,加之近期終於在眾望所歸下被納入標普500指數,不少分析師認為,之後的特斯拉必將吸引大量的機構投資者。「市場對於電動車的需求正在逐年增長,尤其是在中國。」有分析師向《財富》強調。目前電動車只佔全球 汽車 銷量中的3%,但到2025年,該數字可能會翻為10%。
特斯拉之外,中國電動車小鵬、蔚來 汽車 股票都在不斷攀高。恰巧,雷軍正是小鵬和蔚來的投資人。
不過,花旗銀行依舊不看好小米造車。花旗在一份研報中表示小米造車的可能性不大。花旗認為,一家 科技 公司若決定造車,必然伴隨著大量的 汽車 基礎 科技 技術的投資和 汽車 人才招募。但花旗沒有觀察到小米集團的行動,這表明該公司的任何戰略部署都處於早期考慮階段。
從雷軍投資蔚來和小鵬看來,他真的對電動車充滿期待;但從小米的公告來看,雷軍或許也真的在認真思考,何時進入 汽車 這個超級復雜的領域。(財富中文網)
在財富Plus,網友們對這篇文章發表了許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觀點。一起來看看吧。也歡迎你加入我們,談談你的想法(掃碼下方二維碼即可下載財富Plus)。
⑺ 這三個難題讓小米無法實現造車夢!
智能機淘汰掉了功能機,後起之秀蘋果幹掉了諾基亞,這種迭代和變化也正發生在 汽車 行業。有無數消費者期待著,有一兩個中國 汽車 品牌涌現出來,像曾經挑戰蘋果一樣,去挑戰特斯拉。眾多消費者屬意小米,這家手機製造商,在傳出「確定造車,並由創始人雷軍親自帶隊」的消息後,股價瞬時拉升12%。
雖然兩天後發了一則模稜兩可的公告,稱「電動 汽車 製造業務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但 小米顯然不是不願意造車,而是時機尚未成熟,待到問題解決。 要復制其在智能手機行業的輝煌,小米起碼有三個問題需要明確。
回到造車上,小米可預期的也是「極致性價比」,小米第一台手機定價在年輕人一個月工資,而一台堪比特斯拉的小米 汽車 很可能只要年輕人一年的工資,從而延續手機成功的經驗,繼續和用戶交朋友,做年輕人的第一台車。而 10萬塊 ,在傳統燃油車市場,恰好是主流合資品牌如豐田、大眾、通用、福特的重要陣地,也是吉利、長城、長安、奇瑞等沖擊高端所需要跨過的重要分界線。
反觀小米如定價 5萬元以下 ,與五菱宏光Mini EV直接硬拼,小志與諸多網友並不看好。這些和老年代步車相差無幾的代步新能源車,無法承載小米一向標榜的「智能」。且 汽車 與手機不同,無法單純依靠堆硬體和高迭代解決掉大多數問題,一味追求便宜,會敗壞了了品牌形象和口碑,適得其反。即使小米夠狠,拼著不賺錢要「交個朋友」也要迅速打開市場,建立起護城河,還有更狠的競爭對手,特斯拉。
特斯拉目前在新能源 汽車 領域是當之無愧的全能戰士,上至百萬的Model X, 下至網傳僅售16萬人民幣的Model 2,中間還有25萬元左右的model 3,以及蓄勢待發的Cybertruck等,橫跨了整個新能源車細分市場。如不介意,雷軍不妨在火箭領域也和馬斯克來一個煮酒論英雄。小米打算在哪個領域和特斯拉交鋒,讓人拭目以待。比較起 汽車 ,小志更希望小米進軍房地產,早日造出年輕人的第一套高性價比公寓,北上廣深中環以內99萬一套,雷總加油。
問題2:小米的車怎麼造? 進入造車行業,小米首先要面對行業邏輯的轉換問題。與網路、阿里巴巴類似,小米最可能跨界合作,與造車企業,尤其是傳統造車企業結盟。
「華為+長安、網路+吉利,阿里+上汽、富士康+拜騰、蘋果+起亞」是目前最活躍的幾對造車搭檔,均為 科技 企業+傳統企業模式。今年1月11日,網路和吉利宣布以51:49的股比組建一家智能電動車企業,面向成員車市場。近期公司還確立了品牌,並邀請了摩拜創始人夏一平擔任CEO,幾乎三年內推出一款全新智能電動車。財大氣粗但在造車領域低調潛行了數年的蘋果,要向韓國起亞 汽車 投資36億美元,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工廠合作生產電動 汽車 。華為和長安等多家車企都簽訂了合作關系。阿里巴巴、上汽和張江高科聯合打造了智己 汽車 。
小米並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發整車的每個部分,而只需要通過打造小米手機一樣的策略,通過外部采購成熟的硬體,配套自己的軟體層,繼續原本的藍圖。創新和知識產權SAAS服務商智慧芽數據顯示,目前小米集團與 汽車 有關的專利已達834件,小米 汽車 相關專利中發明專利超過96%,領域集中在無線通信網路、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 汽車 的零配件專利佔比較低。按照專利價值來計算, 小米 汽車 相關專利的價值超過1億美元,超過蔚來 汽車 專利價值的1864萬美元。 蘋果、網路、小鵬、蔚來造得,難道小米造不得?
問題3:不是不造,時機未到 雷軍曾有句名言,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而現在小米正在等待這樣一個足夠大且強勁的風口。
小米手機誕生之初,蘋果的代工廠富士康已在中國落地,催生出完整的手機產業鏈。現如今,特斯拉國產,以及造車新勢力的快速發展,也迅速壯大了整個新能源產業鏈。據悉,特斯拉Model 3零配件的國產化率已非常接近100%。小米如今與高通的良好合作關系,也可讓其更為輕松的獲得晶元。有報告稱,全球有累計超過1億輛 汽車 採用高通的 汽車 產品及解決方案。其在遠程信息處理和C-V2X、智能座艙數字平台、自動駕駛和運設備管理領域的布局,號准了智能電動 汽車 的需求。這次小米造車,即使它在 汽車 智能化領域還看不到什麼具體的內容,自身無法解決自動駕駛這個新能源 汽車 繞不過的終極命題;但與高通的親密合作,大抵可以有效抵消這一短板,為其提供有力支撐。
至於資金,從去年開始,新能源 汽車 融資變得前所未有的輕松、愉快,沒有售出一輛車的恆大一度成為估值最高車企,後起之秀蔚來、小鵬、理想股價屢創新高。即使小米現如今賬面上只有559億元人民幣,但融資難度應該不大。 「小米確定造車」的傳聞,也不排除是試探一下3億多米粉的反應。 「雷總,錢和鍵盤都准備好了,就等您起飛呢。」 寫在最後: 「 汽車 行業變革開啟了 汽車 產業鏈調整、生態圈擴大的時間窗口,新的賽道已經開始搭建,一場新的馬拉松賽跑已經出發。」2月20日,李書福在吉利集團內部講話中表示。「傳統 汽車 產業鏈是以機電一體化為核心的產業鏈,新 汽車 產業鏈是信息、通訊技術加機電一體化形成了生態圈產業鏈,從這個意義上講, 汽車 公司正朝著軟體公司方向轉型。」李書福這席話,既是舊時代的結束,也是新時代的宣言,借來形容小米入局也未嘗不可。
⑻ 小米否認造車被叫停:項目正在順利推進,小米汽車的前景如何
小米汽車有著不錯的發展前景,很多人也非常看好小米汽車。
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小米公司本身有著不錯的研發實力,同時也非常看重電動汽車的研發與量產。在此之前,小米公司已經在小米汽車上投入到了50億人民幣以上的資金,同時也全力建設小米汽車的生產鏈。對於小米公司來說,產品公司所涉及到的所有業務基本上都大獲成功,除了手機業務和智能家居之外,產品公司也會把業務進一步拓展到電動汽車領域,人們自然對此也非常期待。
與此同時,小米汽車對於小米集團本身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當手機業務逐漸沒落的時候,小米集團需要把小米汽車發展成主流業務,這意味著小米集團本身就會在小米汽車的業務上投入到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也會非常看重小米汽車的各種發展問題。
⑼ 雷軍稱小米成電車前五才能成功,小米電車現進展如何
從目前已知的小米造車消息來看,小米的新能源汽車應該是已經設計完成,但是還沒有生產,因為現在是要等待生產許可證。
總的來說,小米汽車現在應該是卡在生產階段,不過應該很快也要開始生產了,因為雷軍在某國外社交平台透露了關於小米汽車的信息。
⑽ 小米回應汽車項目被叫停:項目正在順利推進,為何這么多公司跨界造車
這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是整個行業的風口,很多企業也會通過跨界造車的方式來實現轉型。
不管是對於小米汽車來說,還是對於別的互聯網公司或者科技公司來講,如果一家公司本身有著相應的技術實力的話,很多公司會選擇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因為新能源汽車全面替代燃油汽車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必然趨勢,今後的新能源汽車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很多公司想從中分一杯羹。除了傳統的汽車企業之外,很多本身沒有涉及到任何汽車業務的公司也會選擇跨界造車。
最後,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夠造車成功,為了當一家公司本身並沒有相應的技術優勢的情況下,很多公司只不過是為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陪跑而已,所以廣大車主需要盡可能的選擇那些大品牌的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