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終會成為什麼企業
❶ 如果小米做大了,會不會變成壟斷集團
我認為不會變成壟斷企業。因為現在國家已經出台了反壟斷法,就是防止企業一旦做大做強以後變成壟斷集團。這樣對於市場以後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而且會嚴重影響到市場的經濟平衡。
所以小米集團做大以後根本不會變成壟斷性企業,因為國家會對小米集團進行監控,所以從這一個層面上來講,市場上永遠不會有壟斷性企業存在。
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來看,為了能夠平衡各方的發展情況,肯定是要避免出現壟斷性企業。因為壟斷性企業會嚴重阻礙市場發展,就算市場發展在前進,但是速度也依然很慢。因此壟斷性企業肯定是不會存在的。
❷ 10年之內小米會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嗎
萬丈高樓平地起,不倒全部憑根基。靠貼牌及性價比、想佔領傳統家電市場是完成不可能的,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任何電子產品只能紅極一時,品牌加技術的產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夠嗆,如果還這么張揚的話。
三年之內,小米會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的最大對手,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生態鏈戰略優勢
很多人說小米才幹了幾年?格力,美的,海爾可是老牌玩家?成為勁敵?做夢吧。對不起, 科技 這個行當,真不是這么排資論輩的,鰱魚效應,破壞式顛覆常常更具殺傷力。
「小米沒有核心技術,還太年輕」,當年小米做手機的時候,很多人也是這么說的,後來小米做電視,很多人還是這么說,結果,啪啪啪被打臉。
小米電視,小米水壺,小米電飯煲,小米空調……,這一系列的生態鏈產品,有一些雖然並不是小米親自操刀,但是反而成為了小米最大的優勢,通過收購也好,戰略投資也好,小米通過資本運作整合了全球最優質的優勢資源,包括團隊、資本、核心關鍵技術、供應鏈。 這樣保證可以做好每一個產品,從而形成更強的競爭力。
大家可以去深挖一下每一個生態鏈產品企業的 歷史 背景,個個都是在這個領域里,非常出色且領先的,通過生態鏈戰略,發展速度之快,讓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二、AIOT戰略
物聯網智能化,毫無疑問是當下傳統大家電的發展方向,而手機是整個物聯網設備的控制中心。格力、美的、海爾雖然在傳統製造方面占據一些優勢,但是在設備智能化,物聯網雲平台服務上,完全不是小米對手。
小米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智能家居設備廠商,在大家電方面,電視,空調,冰箱,電熱壺……只要小米涉足的領域,幾乎都讓競爭對手難過。
隨著5rG時代的加速到來,小米AIOT戰略的加速布局和推進,全面進入家電市場,已是必然趨勢,小米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的勁敵已是板上釘釘,當然以小米的調性,也不排除強強聯手,達成合作可能。
小米的情況:短板是沒有研發、沒有自己的製造。產品競爭力比美的還差,賣產品就全靠「忽悠」,也只有低端產品。小米的長處是「營銷」、產品「噱頭」;蒙了一些人,什麼「互聯網產品」,就是最簡單又不實用的語音控制「開關機」;真正互聯網家電是指產品自身與生態產品、生態方的互通互連;比如卡薩帝冰箱不僅具有全空間保鮮技術、細胞級養鮮功能,更高端的冰箱具有鑒別食材的新鮮度、指導做菜、知道做哪道菜缺的食材、會自動與最近的合作超市聯系,送來所需食材......這些未來非常實用的功能,小米沒有研發,短時間內做不出來的。
當然,不是說小米就一定不會成為海爾、格力、美的的對手。小米如果 健康 發展下去,真會成為格力、美的的對手,原因是:都知道格力董小姐有點「偏航」,且偏航的活沒有一件是成功的;董小姐甚至上一些「綜藝節目」,企業靠炒作吸引眼球,近幾年業績徘徊不前,已經頹勢明顯,能夠維持十年時間都需要「保佑」。美的最大缺陷一直是產品沒有競爭力,也就空調產品可以與海爾、格力相差不多;其他產品不要說與海爾品牌比,就是與一般小品牌比都沒有優勢;美的同樣是營銷高手,與小米有的一博。海爾產品競爭力是家電品牌中最強大的,只要穩步發展,10年內小米難以成為對手。
你好,我是阿輝,我想告訴大家,海爾、海信、TCL和創維等傳統家電企業的電視很棒,它們不可能在電視的「品質」上輸給小米。小米取得的銷量優勢,靠的不是電視的品質。相反,小米正是利用了電視這種老化產品的同質化、成熟度和穩定性,用降維打擊的方法,通過維度變化而取得競爭優勢。
我們經常看美國科幻大片,地面最強的美國軍隊,常常被外星人打得落花流水,因為對手跟我們不在一個維度上,我們的重型武器打到他們身上就像是撓癢癢。小米電視,正是用的這種降維打擊的思維,取得對傳統電視優勢的。小米電視在品質和性能上跟傳統電視沒太大區別。但是小米品牌,通過多年努力,建立了互聯網思維、新鮮 時尚 、性價比等品牌特質,同時開辟與傳統家電不同的零售渠道,配合內容和智能服務體系,這樣就避開了與傳統家電同台競爭的市場平台,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實現了對傳統電視的降維打擊。
我覺得要不了10年,估計最多3年,傳統家電企業再不做創新,即使小米沒成功,也會有大米出現的。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小米未來會成為所有家電行業一個繞不過去的強勁對手。
一、小米的家電現狀2019年全年,小米電視的銷售量突破千萬,成為國內首個年銷售破千萬的電視品牌。雖然後來有競爭對手來撬小米電視的老底,說配件怎麼怎麼差,但是後續的銷量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除了電視以外,小米的電飯煲、掃地機器人、電扇、冰箱、電燈、空氣凈化器都賣的非常不錯。但是空調還沒有達到挑戰格力和美的的地步。這是因為空調是一個比較依賴渠道的行業,空調的安裝比較復雜,小米沒有這樣一個團隊,只能依賴終端的賣場。
但是目前傳統空調企業基本把持著終端渠道,所以小米想要把空調賣好的話,還得要點時間。
二、為什麼小米能顛覆這主要有兩點,一是性價比高,其次是智能化和互聯網化。這兩者又是有關聯的,為什麼小米敢把產品賣的這么便宜,因為小米就沒有打算從硬體賺多少錢。從小米的財報可以看出來,小米的利潤有一大半來自於互聯網服務,也就是附加在這些硬體上的互聯網屬性。比如電視的開機廣告,APP廣告,給其他app引流費用,購買會員,購買電影等。
再就是智能化,這是將來裡面最大的趨勢,所以硬體產品都會被智能化改造,目前小米的家電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通訊連接,你可以用小米音響控制所有小米家電,可以用手機當遙控器,可以給電燈設置智能化的亮燈和顏色,可以設置每個小米家電的功能。
這是傳統企業不願意,也沒有辦法做的。因為沒有人願意買個電視下個APP,買個空調下個APP,你買上小米的家電,一個app就可以全部控制了,甚至用音響都可以控制他們的開關,這就是小米所具備的優勢。
你好,很高興可以被邀請來回答問題。
那麼10年之內,小米會不會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呢?
我感覺需要從兩個維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維度一:銷量方面在近幾年,像小米電視,小米空調等家電銷量迅速增長。憑借著小米最擅長的營銷手段,再加上小米構建的小米生態家體系,讓小米家電的銷量日益暴增。
而傳統家電製造銷量則比較慘淡一些,他們並沒有打造什麼生態家系統,也不會利用網路進行刻意的營銷,就算營銷的話,也並沒有小米營銷的好。頂多算是在618等電商節日,打打廣告,降降價什麼的。
所以在這個銷量維度來看,不用過多長時間,小米就肯定會霸佔家電行業成為銷量的一個。
在這個時代誰會營銷,誰的銷量就會多,誰的效益就會高,所以小米很成功。並且在銷量方面也引起了傳統家電行業的注意,也可以說現在小米就是他們的勁敵。
維度二:核心技術像格力,美的,海爾這些傳統家電企業成立的時間也不算短了,他們或多或少在家電領域都有自己的造詣。
他們也都積累了一些自己的核心技術,例如格力的話在空調晶元等方面都是使用自己研發的技術,還有前一段時間格力研發的病毒凈化器,引起了廣泛的熱議,這個凈化器就是格力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
在一些用戶體驗方面,產品優化方面,相信這些傳統的家電企業比小米做的要好的多。
因為這些企業已經是很長時間了,他們已經了解了這個行業發展的狀況,用戶的體驗和需求等。
相比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從最初的手機才慢慢發展的其他家電製造,所以在核心技術並不一定有多少和對行業的了解並不一定很透徹。
所以說在這一方面小米是完敗於傳統的家電製造業,並且像核心技術這東西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追上的。
所以如果在10年內的話,小米加大研發,而其他的傳統家電企業也會加大研發,所以10年能否成為他們的勁敵,誰也說不定。
總結一下:在營銷和銷量方面,小米確實已經是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而在核心技術方面,小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會成為勁敵,但他們不是同一緯度的競爭者。
海爾、格力、美的是傳統家電製造企業,而小米是互聯網企業。可以這么理解,海爾、格力、美的等企業的核心是製造是工廠,而小米企業的核心是用戶。互聯網企業看重的是如何與用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並在此關繫上進行交互,從而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並實現自己企業的價值。而海爾、格力、美的等企業則看重的是我的產品能力,我的產品有多優秀。所以,他們從根本上來講不是同一緯度的競爭者。
但是,我們也欣喜的看到一些傳統企業,如何海爾集團,一直沿著時代的脈搏在改革。他們也越來越願意靠近用戶,並與用戶交互。如果他們一旦覺醒,一旦認識到用戶交互的重要性,那麼他們可能分分鍾就可以把小米幹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會是小米的勁敵。
對於消費品企業,特別是對於家電企業而言,未來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的競爭,而是對用戶的競爭,誰願意與用戶交互,誰能夠佔有用戶的時間,誰離用戶越近誰就會越來越有競爭力。
小米這種互聯網公司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全靠貼牌,壓縮成本打價格戰。最大的本事就是營銷能力,全靠一張嘴去忽悠人。短期內能夠取得好成績,但是後勁不足,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部分份額,但是最終不可能成為市場的領導者。不看好成為傳統家電企業的勁敵。
老張來回答這個問題啊,雖然老張不是專業的 財經 科班出身的,但是個人感覺小米的發展速度的確非常的快,而且小米的是雷軍掌舵,雷軍本人,在很早也就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從事這個互聯網的這種領域啊!
雷軍本人就非常的有個人魅力,再加上自己作為天使投資人啊,他投資的基金包括投資的公司都還是非常有成就的
同時,小米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記得幾年前他和董明珠的十億對賭,其實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小米的發展時間比較短,雖然外界呢,有傳言說小米沒有自己的核心創新能力,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沒有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技術專利,但是小米的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能看得到
所以嗯相信小米在未來幾年一定會成為非常有競爭實力的公司品牌,當然,美的也好,格力也好,都是非常有實力,同時擁有整個的生產產業鏈都是非常齊全的,小米要超過格力,美的還是需要很大的嗯,努力啊!
老張希望全部的中國品牌公司都能發展的越來越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帶來一點點的幫助啊!
❸ 雷軍把小米最終會打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在世人眼中,小米是一個手機公司。說破了天去,也就是家IT硬體企業。
論理,其他的手機製造企業,連IT廠商的邊都不算,給小米一個IT企業的定性,主要還是看著雷軍出身金山和投資了多個IT企業的面子。
一切因為22日,小米宣布獲得新的融資而讓世人逐步看清小米的正面目。
之前,據媒體報道,小米已經進行了幾輪融資。2011年底,小米公司完成A輪融資,金額4100萬美元,投資方為Morningside、啟明和IDG,估值2.5億美元;2011年12月,小米公司完成新一輪9000萬美元融資,估值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啟明、IDG、順為基金、淡馬錫、高通、Morningside;2012年6月底,小米公司宣布,成功融資2.16億美元,估值4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俄羅斯DST。
而此次融資,據相關投行人士稱,由DST獨家投資,投資過程中小米沒有與任何其他投資方接觸。相關負責人說,如果經過其他投資競價,此輪投資的估值會更高。
不僅僅此輪投資體現出了再次加碼的DST對小米的信心,更為關鍵的是小米有了中國互聯網百億俱樂部的門票。
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億俱樂部老三家TAB(騰訊、阿里巴巴、網路)壟斷中國互聯網多年以後,在8月底,奇虎360和網易的股價逼近80美元,總市值都接近百億美元,加上小米,則百億俱樂部一下子就多了3個准會員。所不同的是,大多數人都一直沒把小米當做過互聯網公司。
其實,小米潛伏的很深。短短3年時間,它已經完成了互聯網的基本布局。
明面上,小米以手機成名。據Flurry統計,2013年前6個月,小米市場份額躍居第三,位於兩大巨頭蘋果和三星之後。8月份,小米發布了799元的紅米手機,首輪10萬部一搶而空後,第二輪10萬部再度發布。
但僅僅靠賣手機,小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年時間里就發展成百億企業。
暗面上,小米通過短短3年的時間里,構築了手機、MIUI、米聊的移動「三駕馬車」。這是一個圍繞著小米手機的小米生態系統。雷軍此前多次強調,小米不只是一家智能手機廠商,也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他說,移動手機只是一個載體,就像「微軟曾經在把Windows操作系統刻在CD上、放在盒子里賣」,但並不是說「微軟是一家做紙盒子的公司」。言下之意,雷軍說的正是小米的生態系統。小米基於安卓深度定製了自己的MIUI系統,生態系統就是指圍繞它而打造的一個龐大移動互聯網平台。
而恰恰是其悄然布局成型的生態系統,才使得小米的百億估值不至於變成互聯網泡沫。
中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高端市場被三星、蘋果所把持,中低端市場被華為、中興、聯想、酷派等幾大國內廠商所佔據。作為後來者的小米,靠的其實就是用高端機的品質賣白菜價的價格戰。
這個策略,中國企業在多年來一直在運用。彩電企業用過,當年長虹、TCL就是靠價格戰戰勝了國外品牌;空調企業用過,當年的格力、海爾等就是靠「便宜」2字拿下了國內空調市場的半壁江山;手機企業也用過,眾多國產手機用各種山寨機、千元機和諾基亞、三星血拚。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結果,即在價格戰抵抗了外敵之後,立刻和自己人玩上了價格戰,表面上消費者收益良多,但實際上,沒有核心技術的國內廠商在價格戰中虛耗了實力,很快就在之後的顛覆式產品變革中敗下陣來。
小米如果不布局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它就會重蹈前輩的覆轍。
「移動手機只是一個載體,小米公司的具體業務是附著於這個硬體,而凌駕於互聯網這個平台。換言之,小米所做的事是基於互聯網這個平台的。」雷軍的前不久對媒體的表態,也就有了切切實實現實的渴求。
為了實現這個,靠的不是小米這三年的發展,而是雷軍自身的資源,一個「舊金山」為其締造的資源優勢。
所謂「舊金山」,指的是從金山公司出來闖世界的一群人。有媒體如此描述雷軍和他的小米的資源布局:「它的產品,硬體團隊來自摩托羅拉的班底,軟體研發則有金山谷歌騰訊的老兵,都是雷軍多年積累的人脈;它的價格,在跑分軟體安兔兔的數字襯托下,是極具性價比;它的渠道,有通信運營商,有雷軍投資的凡客等電商,也有與金山關系密切的巨頭騰訊;它的推銷,不乏限量發貨等手法,不愁凡客、YY、UCWeb等雷軍系公司老闆站台,也少不了驅動之家等專業IT媒體的宣傳造勢。」
再大的布局優勢,也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方向。估值百億的小米接下來該如何擴大優勢而不是擴大泡沫。
雨果·巴拉加盟小米,絕不僅僅是時間上碰巧撞上了小米成功融資,更不是因為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與同為谷歌員工的巴拉前女友的新關系這樣的娛樂新聞導致巴拉的出走。
據媒體報道,前谷歌安卓產品開發副總裁雨果?巴拉將負責管理小米的國際業務拓展部門。
而從巴拉的履歷上看,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小米的下一步戰略。他在巴西長大,並在那裡接受了教育,隨後來到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碩士學位。他2008年加盟谷歌,擔任移動團隊產品經理,之前還曾在語音識別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擔任類似的職位。巴拉在谷歌任職的前三年在倫敦工作,後來調到加州山景城。
移動產品開發和針對安卓系統的全面優化將是巴拉在小米的初始任務,之後將是其全面推動小米國際化,以避免小米和國內同行們在一個鍋里撈食,最終在價格戰中逐步退下神壇。正如咨詢公司BDA中國區董事長鄧肯?克拉克所言,小米的問題在於:把小米當作小公司,但卻又過大;當作大公司,但卻又過小。克拉克認為,如果小米想要成為三星那樣的大企業,那麼就需要把眼光投向更多市場。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中國研究總監尼可?彭就表示,巴拉作為前谷歌Android高管,將能利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小米拓展海外市場業務。他表示:「如果小米能做好這一點,那麼該公司將會實現跨越性發展。」
然而,在全球化的初始階段,小米依然還是靠價格優勢進軍,其所謂的互聯網特徵並不會在其全球化步伐的起步階段有多大作為。根據IDC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內,價格低於250美元的智能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佔比達到49%,高於去年年初的31%。很顯然,這一發展趨勢的最大受益者將會是中國和印度的低價智能手機製造商。
問題在於,這一步從本質上和雷軍的三駕馬車目標是有階段性沖突的。
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降低,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向其他第三世界移動,而小米的價格優勢之中,有太多的核心硬體來自日韓廠商,其價格的脖子必然被他人所遏制,而在互聯網平台上,小米的軟體和服務並不見得比聯想、360更高明,更不能和騰訊、網路的移動互聯網戰略比拼。更遑論和國外廠商決戰於自己不熟悉的市場了。
正在逐步失去價格優勢,又在軟硬體和服務上沒有核心優勢的小米,光靠百億的估值和一個外國人,其中國第四互聯網公司的招牌,還只能是紙面上的畫餅,當不得真。
❹ 小米為什麼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你不知道它到底做出了多少貢獻
十年,人生能有多少十年;熱愛,喜愛多久才算熱愛。
十年能改變很多東西,小米也由一個初出茅廬的創業公司變成了如今枝繁葉茂的世界五百強。十年成長,拾級而上。
縱觀中國手機發展的 歷史 ,無論你承不承認,小米永遠是手機行業繞不開的一座豐碑。小米成立前的中國手機市場被國外品牌如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蘋果所霸佔,中國手機廠商只能偏安一隅,華為中興只能做和運營商合作的定製機,還有一部分小眾品牌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小米成立後,改變了傳統模式,利用互聯網迅速發展,並且掀起了性價比大戰,小米一代發布大獲成功,又接年發布了紅米系列,最後成功的成為了國產第一。
小米成功之後,很多人都認為小米的成功模式可以復制,華為,魅族,小辣椒,錘子,IUNI,聯想,TCL,樂視等一眾品牌揭竿而起,都發布了旗下性價比手機,手機行業的競爭趨於白熱化,摩托羅拉,諾基亞,HTC等傳統手品牌開始倒下。
中國手機市場翻開了新的一頁!
2010年,上海成功舉辦了世博會,廣州舉辦了亞運會, 4月6號,普通的一天,一群工科男在中關村喝了一碗小米粥,開始了他們偉大的征程。誰也沒想到這么一群人會創造一個偉大的 科技 公司,一個偉大的商業奇跡。
這是酷安上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這一年安卓剛起步,10幾個人的團隊用了兩個月做了第一版MIUI,2個星期召集了100個勇士來體驗MIUI,這100位勇士就成為了MIUI背後的男人,他們的意見讓MIUI不斷的改進,中國手機最好的操作系統MIUI由此誕生。MIUI論壇當時也成為極客的聚集地,在發展的過程中極客屬性不斷的褪去,但是不變的依然是對待用戶的態度,每周一更的內測MIUI,適配機型最多的MIUI,不斷改進的MIUI,不會才過一年就將老用戶放在一邊就置之不理。
你真正使用過MIUI嗎?你知道MIUI的無障礙做的有多好嗎?你知道小米可以不通過主題商店直接導入主題嗎?你見過免費的主題商店嗎?當很多人說小米的廣告多的時候,你試過關閉廣告的推送嗎?很多人都因為人雲亦雲才產生判斷,把別人的想法當成實際的答案,當你真正了解之後你才會發現MIUI真的很好用。
小米是一個商業公司,怎麼可能不賺錢;雷布斯的話你也信,你可真是個nt;小米不掙錢,雷軍天天虧錢,虧成了百億身家。
圍繞著小米做是否掙錢這一問題有很多爭論,答案是肯定能的。作為一個商業公司沒有利潤怎麼發展?但是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答案,小米手機的利潤是很低的,一談到性價比,你不一定會想到魅族、樂視,但是你一定會想到小米,小米似乎一直是性價比的代名詞,你會說華為的手機比小米好,但你一定不會認為華為的性價比比小米高。
小米並不靠手機來賺錢,手機但卻是它產業鏈的最重要的一環,當你進入有品商場的時候你才知道小米的野心,手機不賺錢,就想交個朋友,我就是賣雜貨的。
科技 是什麼? 科技 不是有錢人的玩物,不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的 科技 發展帶來的福利。 科技 的發展是為了造福全人類的,是為全人類服務的。
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 科技 帶來的樂趣,這句話真的很感動人心。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一句slogan,但我認為這是小米這么多年真實的寫照。
你真的了解過小米剛成立的時候中國的手機行業嗎?好用的手機普通家庭根本捨不得買,你以為每個人都捨得花4、5千去買一部最新的蘋果摩托羅拉還有三星?更多的人使用的是華為中興運行商定製機,還有波導等山寨機,當尼採的手機都深受追捧的時候你才明白這個時候中國人民的需求。在這種環境下小米應運而生,短短幾年就做到了全國第一,時勢造英雄,加上自身的努力小米的成功變的理所當然。
你知道嗎,2020年中國還有551萬年收入在4000以下的貧困人口,2020年5.28號李克強總理在提問時講到我們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當現在手機的售價水漲船高。每一家廠商都想做高端,不斷的提高手機的售價,攫取更多的利潤,人心變得浮躁,雙眼看向更高的方向。但是還有人願意往下看,老老實實的做一款百元機,紅米9A,可能是你眼中的電子垃圾,淘汰的落伍產品,可是這一切都在它的售價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
並不是每個人都年薪百萬,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車有房,並不是每個人都捨得花幾千塊買一部手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上網,和我們一起討論那座大山外面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僅有我們看到的盛世繁華,也有我們看不到的人間疾苦,我們生活的網路有一道牆,我們只看到了我們喜歡看到的,還有很多人在牆外邊,他們的聲音我們聽不到,他們的生活我們看不到,還有許許多多渺小的後浪在期盼著看到這個美麗繁華的世界,萬幸有人看到了,聽到了。
便宜的手機並不代表一家廠商的實力,並不代表它的水平,它做是因為有人需要,高端代表實力,中端獲取口碑,低端贏得人心!
讓每個人都能享受 科技 帶來的美好生活,小米一直在做!
❺ 小米成功的原因
小米從11年成立起,到如今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名列前茅,成長之迅速令人咂舌。小米手機能夠成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小米成功的原因,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米成功的原因1: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標的——蘋果
國內的眾多公司特別是互聯網公司都有一個美國的標的。比如攜程對標Priceline,Youku對標YouTube,網路對標Google,58對標Craigslist......小米也選擇了一個巨無霸的對標,那就是蘋果。對標模式的採用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沿用國外模式,從戰術到戰略,什麼都抄,也不升級,比如愛日租,另一種則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有選擇的借鑒,小米無疑是後一種。
小米學習蘋果,不僅雷軍被稱為雷布斯(盡管該稱號來自於米黑,但雷軍的服裝,演講風格,PPT風格無一不是翻版的喬布斯),產品沿用期貨模式,學習蘋果的生態系統建設,學習蘋果的廣告模式,小米是一個十足的蘋果學徒,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學徒不僅改善化的學習,還創造性的學習。小米結合中國國情摒棄高端用戶和藝術性轉而採用發燒和性價比,同時借鑒魅族的粉絲社區,從而形成了一個中國特色的蘋果。蘋果一直如日中天,又為小米提供了更多的借鑒(選擇了錯誤的標的,凡客就被PPG坑掉了,無秘對標Secret前景黯淡)。
小米對蘋果的借鑒不僅僅是產品線的借鑒,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和生態的借鑒。小米對蘋果商業模式的對比如下,你會發現小米幾乎就是一個中國的蘋果。
當然,小米成功最主要的因子MIUI就是標的蘋果系統軟體iOS的良性發展結果,要知道MIUI之前的那些系統真是反人性到底了,而且UI難看得要死,即使有小型好用的系統也源於個人的喜好很難持續的修復bug,增加功能。MIUI為小米積累了第一批的原始粉絲,然後粉絲延展到小米手機和其他產品線,進而帶來口碑和品牌的發散影響,現在小米的生活方式解決方案和智能家居連接解決方案就是借用了MIUI的整體系統。
小米成功的原因2:雷軍其人的影響力
雷軍是小米的靈魂人物,可以說雷軍從團隊和融資的方面締造了小米的成功,沒有雷軍就沒有小米。
雷軍深厚的行業積累。雷軍從92年加盟金山,98年成為CEO,後創辦卓越,成為天使投資人,雷軍對行業有非常深的積累,其一舉奠定了小米的業務模式和發展方向。
雷軍的人脈圈。不得不說,雷軍這一代的企業家大多是毛氏管理的擁躉,也踐行著毛主席的理論,比如奉行“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的雷軍就是一例。雷軍在金山和卓越以及之後的天使投資上都一步步的擴大了自己的人脈圈,這些人脈大多都成為了小米的助力。比如小米成立之初的5個創始人就是其人脈的絕佳體現,其中黎萬強還是雷軍在金山的老下屬,隨著小米爆發式的發展,原谷歌副總裁Hugo Barra、原新浪總編輯陳彤、原高通副總裁王翔等都加盟小米,成為了創業者中最豪華的高管團隊。而朋友對雷軍及小米的支持也是非常大的,比如2011年包括凡客誠品CEO 陳年、UCWEB首席執行官俞永福、多玩游戲總裁李學凌、尚品網創始人趙世誠、拉卡拉CEO 孫陶然、樂淘網創始人畢勝等為小米新品發布而怒摔iPhone來造勢。
雷軍的人脈圈還體現在央視多次報道,將小米作為禮物贈送給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等方面,當然雷軍在媒體的影響力體現更不用說了。
雷軍對小米投資人引進的助力。雷軍擁有巨大的行業人脈,其中也包括投資人,所以小米是含著金鑰匙完全不需要考慮資本的情況下成立的,比如雷軍的朋友晨興創投合夥人劉芹在獲得小米准備成立時即決定投資,後面也跟透了B輪,雷軍的順為基金也投資了小米A+B輪。甚至有投資者表示,因為信任雷軍從金山創立小米的野心(雷軍原因離職創業對企業的夢想和信心肯定很高,企業市值肯定不低),所以只要100億美金以下直接跟投。可以說,雷軍的地位直接決定了小米發展過程中完全不愁資金。
小米成功的原因3:低價價格戰
可能有的人會用性價比來形容小米,當然小米也是一直宣稱自己有性價比的優勢,我之所以提小米是低價的價格戰而不是性價比,是因為性價比太過寬泛了,性價比有2個因子,性能和價格,而性能的衡量方面太多了,比如蘋果手機整體系統特別完善,操作簡捷,使用方便,性能和用戶滿足感遠遠高於其他手機,理論上蘋果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手機。但是實際上國內手機行業我們說的性價比都是指硬體配置和價格,將性價比直接赤裸裸的演變成硬體和價格。在同樣配置的硬體上來比價格,在同樣價格上來比配置的高低。
價格戰是無往而不利的利器,再強大的商業模式和護城河也抵擋不住,所以有很多觀察者認為中國電商只有一個利器,那就是價格戰。去哪兒靠價格戰咬住了攜程,滴滴靠價格戰乾死了快的,360靠價格戰屠掉了瑞星,淘寶用價格戰顛覆了ebay.......
小米也是一樣,憑借因砍掉渠道和品牌廣告節省下來的成本控制產品售價,最終以遠低於市場價的方式攻佔市場,打得傳統手機品牌找不著北,這也是小米迅速發展獲得用戶認可的最大因素之一,而隨著其他品牌的跟進,小米手機的增長也進一步放緩了,價格戰為小米帶來的優勢被削弱甚至被取代了,所以小米已經多久沒有用屌爆了,性價比這樣的詞彙了?
當然,價格戰本身不是什麼本事,誰都能做。但持續不斷的持之以恆的價格戰就是本事了,而這個本事是不容易學得來的,小米期貨類的價格戰又秒殺了對手一條街了,借用雷軍的話,小米價格戰就是《三體》里的降維攻擊了,完全讓對手不適應。
小米成功的原因4:極致單品帶來的口碑
在小米橫空出世前,手機要麼是價格便宜毫無品牌的山寨機,要麼是價格高品牌好的三星之流。小米填補了又便宜又有品牌的“高性價比”手機的定位空缺。小米口碑做的好完全是源於極致的單品,這個極致單品有兩點定位優勢:
被定位於最好用最牛逼的國產手機,佔領了消費者心智。小米的價格和性能服務於“發燒友”,且不斷夯實其“高性價比”的定位,加之小米巧妙的和友商做對比,所以在用戶心中小米已經成為了最好的國產手機品牌。
小米滿足了用戶能消費得起還有面子的心理滿足感。手機是最接近人體的連接設備,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電子設備,這就決定了手機和服裝配飾一樣,不僅僅有使用價值,更是一個人品味和偏好的體現,所以手機更重要的是滿足用戶的心理預期,那就是體現用戶逼格的工具,什麼人用什麼手機,我牛逼所以我用的手機也牛逼,我文藝所以我用文藝手機,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以我也用能體現我格調的手機。
小米之前的手機除了蘋果、三星、初期的HTC能滿足用戶超期的心理預期外,其他中華酷聯或者步步高都只停留在一個好用的手機,但都未達到用戶愛炫耀的心理預期,而小米最初則滿足了用戶的心理需求——“我用的是最牛逼的國產手機而你沒有或者沒買到,所以我心理滿足感比你更高,我拿出手機能得到你羨慕的贊嘆”。特別是小米的期貨模式更加劇了這一心理滿足感,我秒到了而你沒有,要不要問問我是怎麼秒到的?
當然隨著小米結束期貨模式、小米發貨量增大帶來的爛大街街機和“性價比”被友商超過,小米用戶的心理滿足感已逐漸回落了。但即使如此,在滿足用戶“我用最好國產手機”的心理預期仍然秒殺中華酷聯一條街,特別是小米品牌自上(一二線城市)而下(三四五六七線城市)的延伸,當然更多諸如錘子、一加品牌在核心目標用戶心中也達到了用戶心理滿足感,但還有一定的路需要走。
小米成功的原因5:有邏輯地“黑”友商
周鴻禕有句調侃是“湖北人陳一舟最聰明雷軍第二我第三”充分說明了雷軍的聰明,雷軍的聰明體現在非常有邏輯的“黑”友商,達成在用戶心中小米最具性價比,是屌爆了的手機品牌的定位。
將手機性能等比為手機硬體高低。小米成功的教育了用戶手機硬體配置越高手機性能越好,一系列成功的對比讓用戶深刻的認識到了小米與友商的距離,期貨模式、無線下成本的小米完全在硬體上秒殺對手,同時這也為眾多媒體提供了小米領先友商的最直接證據,用戶從媒體報道上更加深了小米比友商的領先的認知。
盡管我們知道單獨硬體配置並不一定帶來好的使用體驗和功能體驗,但這種體驗只能是邏輯性的表述,和配置的直觀對比相比說服人是多麼的蒼白,這也是為什麼老羅要在錘子T1發布時用一句話來帶過每個主要硬體(如SmartisanT1採用高通驍龍801四核處理器,主頻2.5GHz,老羅歸結來說這是一顆“目前量產的全球最快移動CPU”)。
首創性的使用跑分工具對比友商。小米是首創性使用跑分工具來對比友商產品的功能,這種方式會因使用的跑分工具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果,但對消費者來說是最直觀的,因為它將枯燥的無法直接明確的性能對比演化成一個個數字,用戶也更易記憶。不服跑個分,所以直接導致了部分廠商不得不針對跑分工具來優化跑分數據,遇到跑分軟體自動超頻。
小米是否有超頻我不知道,但是小米的跑分主要工具安兔兔就是雷軍投資的。
御用媒體捧小米黑友商。雷軍的順為基金不僅僅投資有前景的項目,更傾向於投資可以服務小米生態的有前景的項目,而這些被投資媒體或企業就自然而然會站隊,進而不得不或者有預謀的捧小米黑友商。比如雷軍就投資了手機測評機構Zealer,後期有了Zealer和錘子的罵戰(當然可能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順為基金投資雷鋒網後雷鋒網捧小米的文章多了,黑友商的文章層出不窮是事實。當然順為基金還投資了Techweb、知乎、樂訊社區等眾多互聯網媒體或社區,具備高度公信力的媒體我不知道有多少,反正這些媒體上友商的負面可是不少。
定位精準,找准了新興市場。小米成立之初的國產手機要麼定位高端3000元以上價位,要麼定位低端1000元以下價位,但1000~2000的價位是個藍海。小米定位的屌絲群體同樣也是個藍海,他們不願意將就又希望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有逼格的產品。而小米的一些策略也緊緊服務於屌絲群體,比如講究性價比,因為只有屌絲才注重性價比,高富帥要麼看性、要麼看價,絕對不看比,矮窮矬則只能什麼都不看。
英文博客HungerMarketinginChina對米粉群體做了一個典型用戶畫像:年輕男性,受教育較差,中小城市居多,收入在同齡中較低,難受同齡女青年青睞,愛宅在家裡上網打游戲,容易對偶像盲目崇拜等..……
社會化媒體應用(全員皆客服)。小米真正用社會化媒體對品牌成功有促進的不是社會化媒體營銷,不是有獎轉發,而是真正的全員皆客服和傾聽用戶反饋。筆者曾在微博反饋小米路由器信號弱,最後得到小米新媒體工程師鄒龍俊的解決,全員利用社會化媒體帶來的結果是用戶的投訴或使用問題可以得到迅速的解決,這比客服乾巴巴的耗時長的投訴機制更迅速有效,更能獲得用戶好感。全員客服目前除了小米,恐怕其他公司都沒法跟進,只能反饋,因為在大多數公司沒有任何人能代表公司發言。
當然,小米恐怕也要注意的是全員客服也帶來了風險,比如今年7月,劉作虎就喊話雷軍:管好小米員工不要無端攻擊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