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2020年毛利率下降
A. 雷軍終於要賣萬元機,能否治好小米的陳年「心病」
「以前是沒錢買小米,現在是沒錢買小米」。
繼去年發布售價高達6999元的小米手機10至尊紀念版之後,網上傳言雷軍做「高端手機」的想法愈發執著。3月25日,雷軍在一場公開訪談中表示,小米要做高端產品,手機售價要上萬。
「 科技 含量遠不止1萬,進軍製造業的初心是改變國貨被人看不起的刻板印象,結果小米還是被打上中低端標簽,很郁悶!」關於小米手機定價的問題,雷軍表示。
3月26日,小米手機官方微博預告這次春季新品發布會將公布自研的晶元。海報顯示了關鍵詞「我心澎湃」,而這是之前小米推出自研晶元澎湃S1時使用的slogan。
有部分網友表示,小米手機已經憑借性價比制霸中低端市場,而按照雷軍「 科技 含量遠不止1萬」的言下之意,售價上萬的小米手機一定要有讓大家信服的核心技術。
長期以來,外界對「小米手機沒有自主技術」的質疑,稱得上雷軍的一塊心病。而面對外界對研發投入方面的質疑,早在2018年4月,雷軍在接受采訪時便表示,「研發費用的本質不是越多越好」,並指出友商華為研發費用高是低效行為。
言論發酵之後,被問及此事的時任華為榮耀手機總裁趙明則回應道:「可能他是在開玩笑吧,這個觀點已經顛覆了我們的基本認知和常理。」
嚴格意義上,研發投入高與研發效率低並沒有直接的聯系。
過去兩年的情況也證實,基於在5G等核心領域的持續投入,華為在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得以穩步擴張。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廠商中,華為占據了40.2%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小米則以10.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五。
結合已公開的數據,與國內手機廠商同行進行比較,小米的研發投入似乎一般。
2019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僅為75億元,不僅無法與華為1317億元的研發投入無法進行比較,甚至落後於OPPO當年的百億研發投入。
在去年的8月的小米十周年演講會上,雷軍再次重申,2020年小米的研發預算在100億元以上。
而港股3月24日盤後,小米公布2020年年報,去年全年小米研發支出為92.56億元,不僅未兌現百億投入的承諾,並且在研發投入增速下,同比增長23.5%,不及2019年29.7%的增速。
在這樣的情況下,雷軍又作出了最新的表態:2021年,小米的研發投入預計超過130億元,同時擴大研發團隊規模,今年將招募超過5000名工程師。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這段時間,有關小米電動 汽車 的傳聞甚囂塵上。3月26日,路透社最新報道,小米正在和長城 汽車 談判使用其工廠生產電動 汽車 。早前已有媒體報道稱,小米將造車視為「戰略級決策」,並由雷軍親自領頭。
眾所周知,電動 汽車 是一個十分燒錢的行業,小米此前已發布預告,今年將發布小米11升級款、小米MIX新機、折疊屏新機等多款硬體新品。
那麼問題來了,小米130億元的研發投入預算如何支撐起龐大的新品版圖?
很多人表示,小米公司是否被低估。
2018年7月,小米公司行將上市前夕,其估值一度超千億美元,但最終上市的發行價僅為17元港幣,估值543億美元呈現大幅縮水。此後的兩年,歷經多次回購,小米的股價依舊疲軟,長期低於最初每股17港元的發行價。
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價值有自己一套判斷標准。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單純把小米按照硬體公司來估值,一般不超過20倍PE,這是小米公司股價長期低迷的根源因素。
出於對估值的擔憂,在上市前夕,雷軍就在內部信中闡明:「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不過,一切用數據說話,很難說小米「硬體公司」的標簽完全是市場的偏見。按照小米發布的財報,營收主要分為三部分: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
其中,「硬體」部分包含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
2015年,小米實現總營收668億,智能手機銷售收入537億,佔比達80.4%,加上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87億銷售收入,「硬體」業務占總收入的93.4%。
2020年,小米實現總營收2459億,智能手機銷售收入至1522億,佔比為61.9%;加上674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硬體」業務占總收入的89.3%。
基於小米公司歷年年報數據,可以得到以下三點事實:
1、硬體產品營收佔比長期占據九成左右;
2、整體上,智能手機產品營收佔比呈現下降趨勢;
3、其它硬體產品營收佔比呈上升趨勢。
顯而易見,硬體產品市場是小米公司不能夠放棄的基本盤。小米手機已經下決心走高價路線,結合高端市場激烈的競爭壓力與手機硬體產品的毛利率來看,對公司營收與盈利層面上的貢獻依舊有限。
財報顯示,手機硬體產品的毛利率長期維持在10%以下,2020年Q4,小米一部手機的毛利潤為107元。按照薄利多銷原則,要實現一百億元毛利則需要賣出1億部手機,這在當下的手機市場競爭環境下,如何實現似乎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談及小米品牌十年的發展歷程,雷軍曾透露,小米第一代手機原計劃只賣1499元,而不是最終定價的1999元。原因在於打算嚴控成本,做一部低售價性能又好的產品,但是由於追求極致,選用的都是頂級供應商,再加上各方面的支出,最後成本沒有控制住,才不得以將計劃中1499元售價提升到1999元。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性價比的極致,為早期的小米積累起一批最忠實的擁躉。正因如此,每年小米新機發布會,雷軍公布新款手機價格的那一刻,總能贏得滿場歡呼,夾雜著驚喜與驚訝。
2019年,小米發布小米9,試探性地將價格提高到了3000元檔,這被外界視為小米的最後一款「性價比」手機。
「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時任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言論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小米就此公開道歉信,稱其高管言論完全不代表公司態度,王嵋本人也因此主動請辭。
從這個角度來看,早期的小米或許還認為「中低端」標簽對於自身賣手機產品無甚大礙,而在發力智能家電甚至電動 汽車 之後,「中低端」似乎是一顆阻礙發展壯大的毒瘤。
而小米能否在3月29日即將舉行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真正擺脫「中低端」標簽,我們也拭目以待。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參考鏈接:
https://www.sohu.com/a/230537298_100141081
B. 2020年為什麼小米的銷量從國內22%掉到今天的9%了
小米銷售額不容樂觀 從22%直掉到9% 未來該何去何從
魚侃侃聊科技
科技領域創作者05-06 11:25
訂閱
在四年前,小米一直是國內的手機業的一哥,在最高峰時,小米全年的手機出貨量超過7000萬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進入2016年之後,小米手機卻迎來一個轉折點,不僅是銷售量下降,而且在國內排名也從原來的老大,現在退居第四,而排在小米之前的是華為,OPPO和VIVO。
進入2019年之後,小米在國內的銷量仍然沒有止住頹勢,當年小米在國內的手機銷量只有3880萬台,只及高峰時的55%,但手機市場份額仍然能達到10.5%。而根據最新公布的2020第一季度中國手機銷量排行榜,小米在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的銷量只有780萬台,市場份額是10.7%。從最近幾年小米在國內的手機銷量看,自2015年達至巔峰之後,小米的國內手機銷量一直處於下降趨勢。
產品同質化,很多手機都是千篇一律的,同樣的配置加上同樣的外觀設計,缺乏新意,讓人審美疲勞。小米能拿出手的也就剩下MIUI了,現今很多原生系統流暢度甚至超過了MIUI。小米的對手華為開始忙著研發自己的處理器和系統,大家肯定會噴,麒麟跑得過高通嗎?當然。做了比沒做強,不像小米,不務正業。隨著小米在國內銷量進一步下滑,其實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自己核心技術的話,是很難在這個時代立足的,小米只是第1個,如果後續廠商不注重這方面的問題,摔得只會比小米更慘。近幾年小米也嘗試著在技術研發方面進行投入,相對於之前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畢竟手機賺不了多少錢,小米的研發成本依舊是杯水車薪。
不過我們看到,在小米國內市場下滑的同時,小米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轉戰海外,目前在海外市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目前小米手機的銷量有70%多在海外,國內不到30%了,可以說是國內前四大品牌中,海外銷量佔比最高的品牌了,對於這一點,我相信,大家還是要佩服的。此外,我們看到在國內手機不給力之後,小米努力的發展其它業務,AlOT等等產品,並且都取得了成功。隨著小米最新推出的MIUI12能否扳回在國內的銷售量一些份額,這些就得看MIUI12穩定版什麼時候出了。
小米銷量手機小米手機份額
平台聲明
推
C. 為什麼小米虧損這么多
為什麼財報看起來虧損?
小米的盈利增長也頗具戲劇性,2015 年是小米業務發展較好的一年,但當年小米並未實現盈利,而是虧損約 3.03 億元。
到了被稱作小米「問題之年」的2016年,反而實現了凈利潤 18.9 億元。到了 2017 年,小米的凈利潤達到 53.6 億元,綜合利潤率 4.7%,毛利率為 13.2%。
從 2013 年的 1.31% 到 2017 年的 13.2%,小米的毛利率幾乎翻了 13 倍。但為什麼還會出現巨額虧損呢?小米財報看起來虧損主要原因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
1、優先股導致虧損的原因:
由於小米在香港上市,採用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不同於美國會計准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是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
小米的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入負債,且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當小米估值提高,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越大,會計上的負債越來越大,資不抵債,自然導致累計虧損1290億。不過這種「虧損額」越大,說明公司被大家認可的價值越高。
2、虧損額並不影響上市經營: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88億元、25億元及541億元。
在IPO成功後,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優先股的賬面價值轉換為股本金和股本溢價,賬面虧損額「消失」,所以這個並不影響企業上市經營。
2015年,小米找投資人借了1個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的是 1個億的現金資產,和價值1個億的優先股負債。
2017年時,1個億的現金資產還是1個億,但由於小米估值提升,1個億的優先股負債就變成3個億了。此時就多產生了2億負債,體現到損益表上就是2億虧損。
但是,如果2018年投資人把優先股轉成普通股,3個億的負債,就都變成3個億的所有者權益,變成凈資產了,此時就會盈利。
所以,如果不計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話,其實小米是盈利53.6億,看起來的虧損只是一次性並表造成的,可參考港股上市的美圖。
D. 小米的利潤率這么低,是怎麼在2020年存下1080億人民幣的呢
你是小米手機利潤低吧,人家做的是生態是平台,這些都是一本萬利的,就像你要推廣你的APP,你上架小米應用商店都要交錢的,可能用戶充值一百元三十元都是小米的,這些才是大頭,平台用戶才是王道,你看看玩 游戲 的充錢多嗎,這些與平台是五五分成的
小米的手機業務利潤是非常低的,是所有手機行業里最低的,其他互聯網業務和ilot業務小米的利潤要比手機業務多,所以導致很多米黑就抓住這個點進行抹黑小米,說小米手機利潤超過了5%,小米的手機利潤常年保持在1~3%的利潤率,其他業務在5~15%左右。。小米目前有1080億現金,首先,並不是它的利潤有1080億,這是整個小米可以支配的金額,你們家有100萬可以支配的人民幣,請問,你是因為賺了100萬嗎?可以肯定,當然不是,因為只有傻逼會這樣認為。。。。我個人目前欠款很多,一屁股債,很多都沒辦法還,扛不住了,但是,我也可以很自信的說,雖然我欠款多,但是我目前可以供我支配的現金總額,可以達到5萬,為什麼?因為我借了很多錢,還沒用完,我可以馬上花5萬買一個LV包。。。。但是米黑就看到了,說「老三微微」去年賺了5萬,可笑至極,綜上所述,小米的1080億是指小米11年來所有剩下的錢的總額,包括了利潤,包括了投資人的錢,其他第三方投資的錢,以及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部分營業額
上市公司別說產品利潤低,即使不賺錢虧損,一樣會有很多現金,這就是股票。
公司上市的就是融資,募集資金,虧損的企業一樣可以上市,只要市場認可,公司就很值錢。
你不會真以為小米只會靠賣硬體賺錢吧
首先小米公司成立於2010年4月。
小米發展的10年來(2021年4月小米成立11周年),在創始人雷軍的帶領下,逐步發展為世界500強(2018年成為世界企業最年輕500強)。
然而,雷軍稱小米公司目前累計了1080億人民幣現金,平均每年100多億的入賬,小米公司總被人認為「 不掙錢 」「 利潤率太低 」,就很好奇是怎麼做到的。其實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打實的積累,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
發布會上雷軍「炫富」
手機作為小米公司的主業,更是小米公司的發家基石,小米手機2021年Q1全球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三,手機雖然利潤率非常低,但是經過十年來累計,加上雷軍向來比較重視現金流的積累(雷軍曾經接受采訪說過),因此,手機定會占據很大一部分的現金流來源。
2021年Q1全球市佔率小米位列第三
小米最新旗艦小米11Ultra
包括小米手環,小米電視,小米智能家居等在內的大量ALOT智能設備。
自從2015年來,小米開始大量布局生態鏈產品,扶持生態鏈企業,幾年的時間里小米公司在智能設備領域已經佔有了很大的市場。
小米最新發布的幾款生態鏈產品
互聯網收入包括廣告, 游戲 ,電商等互聯網領域的收入。
比如小米電視大部分都自帶30秒左右的開機廣告、小米手機上預裝的軟體等等都是小米公司收入來源之一。
特別提出的是根據小米3.24號發布的2020財報來看,互聯網收入佔比不高,但是也是一部分收入來源。
近年來,小米公司包括其子公司連續多年投資各類公司包括生態鏈企業,比如前一陣的怪獸充電(即將在美國IPO)。
2020年小米公司就投資了40餘家公司。
小米公司在雷軍的帶領下經過十年的發展,業務不斷擴大,資金源源不斷的積累,有了如今1080億的現金流。
可以說這是小米,是創始人雷軍一點一點的攢起來的,可謂來之不易。
作為普通人,不得不佩服雷軍的能力,堪稱創業者的典範。
雷軍宣布「為小米 汽車 而戰」
現金流,現金流不等於利潤,現金流是賬上可以用的錢。這些錢也肯能有很多是別人的。就和銀行里的款子一樣,你存進來,我我可以貸給別人。只要現金流不斷裂就行。
利潤雖然低,但周轉快。一台手機,從生產返銷售,利潤5%,但小米一年能賣12輪,利潤不算復利都是60%。華為這類企業,單台手機利潤按30%,但一年只賣2輪,利潤也是60%。所以耍猴還真是核心 科技 ,沒這核心 科技 ,就只能通過提升品牌溢價來獲取更高利潤,這也是華為越來越貴的原因,榮耀也沒這核心 科技 ,所以榮耀也越賣越貴。同華為相反的就是,沒耍猴的核心 科技 ,還打價格戰,然後就像樂視360酷派一樣了。
靠買產品掙利潤一分也攢不下,資本運作 資本 賺錢的結果。
反問:從哪裡得來的小米利潤率低?小米難道只有手機,優品估計快超宜家了吧?一個logo從方的變成不怎麼方的就花了幾百萬,你以為品牌溢價是說的玩嗎?訂單式的銷售,營銷耍這么溜還零庫存,利潤率低在哪裡?
補充說一下:小米進軍 汽車 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企業是逐利的,不掙錢的買賣不幹,之前標榜的口號聽聽就好了,別當真!二是晶元為代表的黑 科技 搞一半不搞了,典型的投機資本家行為,它有能力卻不擔當,不是道德綁架,而是真的格局不高!從包裝夢想淪落到天天宣傳產品部件性能的組裝廠,不是他或它不行了,恰恰是錢多了!
小米凈利潤並不低,雷大哥說我們利潤永遠不會超過5%,實際上國產品牌基本都達不到[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E. 小米新財報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隱憂
5月26日小米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發布之後小米最近幾日都是在走強的,看來市場基本還是認可小米的成績。
小米第一季度總收入769億元,同比增長54.7%,調整後凈利潤為77.9億元,市場機構預期為49.2億元,其中智能手機收入達到515億元,同比增長69.8%,手機毛利率從8.1%增至12.9%。第一季度境外收入374億元,同比增長50.6%,占集團總收入的48.7%。
這是「升的部分」,確實不錯值得表揚,但是對於專業的投資人來說,需要看的指標遠遠不止這些。
圖片來自小米第一季度財報
我們再來看「降的部分」,小米第一季度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為182億元,相比2020年第四季度210.5億元,環比減少13.4%,小米的解釋是收入減少是因為2021年第一季度促銷活動較少。小米的增值服務收入達到16億元,同比下降8.6%,小米說是金融 科技 業務影響。
因為促銷活動較少而導致的下滑。是因為小米歷年在Q4季度會在雙十一雙十二等。進行大促所以會有一定的業績波動。根據近四年財報的Q1季度去往年第四季度的增速比對,環比下滑13.4%為 歷史 第三高水平,尚在正常范圍內不算誇張。但是否只是促銷活動季節性暫時影響,還是系統性問題後續仍有待觀察。
至於金融 科技 業務的調整,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自去年螞蟻上市暫緩之後,監管發起的對金融 科技 業務和經營合規方面的指導。京東的京東數科也在調整之列,涉及小貸業務的小米金融當然也免不了整改,業務收縮在所難免。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小米金融涉及小額貸款、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保險、供應鏈金融、金融 科技 等,可謂是牌照齊全。
圖片來自小米
根據Canalys統計,按智能手機出貨量計,本季度小米在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市佔率排名前五,在全球12個國家和地區排名第一。,在歐洲地區排名首次達到第二,在拉美地區市場份額上升至第三。
市場份額看著喜人尤其是海外,但是要注意的是目前海外業務近九成都是紅米等中低端品牌,「加量不加價」還是挺讓人擔憂的。
圖片來自雷軍微博
2018年小米赴港上市的時候,雷軍說小米的估值要應該是蘋果乘與騰訊,但是機構分析師還是按照製造業企業給的估值,這讓雷軍很苦惱覺得他們看不懂小米看錯了小米。
該怎麼看市場還是有一些原則要求的,不是公司帶 科技 兩個字就能「上火星」,市場可能會暫時性判斷錯誤但長期看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雷布斯不是喬布斯」小米也不是蘋果。
從營收類型來看,第一季度小米手機業務佔比67%,IOT與生活消費品佔比約24%,兩者相加就佔到了91%,剩下的 游戲 業務和廣告收入業務等佔比只剩下9%左右。
而 游戲 和廣告收入在互聯網公司中歷來都是大頭,即便是在小米這部分毛利率也達到了60%以上。 這部分佔比份額如此之少也難怪會被分析師看低,認為不是互聯網公司。
或許有人會覺得IOT業務是有想像空間的,智能互聯的新設備不能按照舊的辦法去估值。
簡單說就是客單價還是增長不足,增速不足利潤自然也不太好。
再看跟友商比利潤,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從2018年Q1以來至2019年Q3小米手機利潤率遠在oppovivo之後排在末位,尤其是小米一直標榜手機薄利潤,在今天這個紅海競爭下顯得尤為殘忍。
圖片來自counterpoint Research
那有朋友可能會問,小米不是也能做廣告嗎?未來前景應該還是有的吧。不能完全否認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米廣告市場佔有率從2019年Q1季度至2021年Q1季度佔比始終穩定在4%左右, 不是小米不想而是巨頭發展太猛實在沒機會,小米在互聯網企業中只能排到第八。
圖片來自 科技 說
曾幾何時,小米的生態鏈旗下的紫米充電寶、華米智能手環、智米的空氣凈化器、九號機器人的平衡車,都是市場上的熱門爆款但如今鮮有新品爆款。關於這點2020年年底小米生態鏈總經理屈恆在內部會議上坦言,這兩年來小米生態鏈爆品變少了。
再來看看在小米的營收結構對比圖,小米生態鏈收入增速一直是在下滑的,到了今年一季度IOT與生活消費品總收入只有182億元,環比減少13.4%,小米生態鏈的部分包含在IOT總收入中自然也是會受影響的。小米電視筆記本等方面收入並沒有外界傳言很高,佔比始終只有20%收入穩定在50億上下。
圖片來自 界面新聞
總的來說小米生態鏈是在承壓下行的,營收和增速目前看不到拐點希望,這也是小米生態鏈爆品變少的結果。
在雷軍的眼中IOT始終是小米的大方向,2019年小米年度報告指出,明確了5G+AI+IOT下一代超級互聯網的戰略方向。但在2020年年度報告中「5G+AI」被刪除了,改成了確立了未來新十年的和新戰略 —— 手機 xAIoT。小米為什麼不做5G了,這里不做猜測但是IOT是戰略重心是毋庸置疑的。
雖是重心但是位置也會變化的。石頭 科技 CEO昌敬在去年接受采訪中指出,與小米的關系主要是看訂單能不能滿足達成共贏,潛台詞就是說單量在兩家的關系中比較重要。
圖片來自億歐網
要知道之前在蜜月期的時候,2014年至2016年小米會給與生態鏈企業兩年獨家賽道,之後才會有適度競爭。而現在的狀況是在小米有品商城,石頭 科技 掃地機器人面臨包含小米十家左右的品牌競爭。
前幾年有媒體報道傳出「逃離」小米生態鏈的聲音,雖被多家生態鏈企業辟謠。但華米 科技 、石頭 科技 、萬魔聲學等都推出了獨立自有品牌,石頭 科技 在2018年時,自有品牌收入14.8億元,米家品牌收入14.4億元,自有品牌營收超過50%。
尤其在營收增速下行和價格成本雙降的背景下,小米還是不是最好的合作夥伴可能要重新考慮,或者加一個限定詞「共贏」。
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國內市場份額從10.7%增至14.1%,但仍在處於國內第四的位置,在國際市場也排到第三。不少人因此驚呼小米站起來了屬於小米的時代來臨了。稍微關注點新聞的都應該知道,這裡面有很大原因是華為被打壓失去部分市場份額。
根據IDC的報告顯示,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下降了21.6%,由2019年的2.4億部下跌至1.88億部,canalys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第一季度市場只有16%位居國內第三名。華為中低端晶元被限購榮耀拆分,的確會造成一段時間市場真空期,但不意味著華為不會回來了。小米應該很清楚曾經榮耀是自己首當其沖的對手。
在IOT領域,華為在IOT上面制定了1+8+N戰略,並推出了自己的HiLink標准,要在三年內做到中國三分之一IOT設備支持HiLink標准,還有獨立出來的榮耀更是先行者。6月2日晚華為發布鴻蒙操作系統,國內家電巨頭美的方太九陽,都已經宣布接入華為鴻蒙系統。
圖片來自華為商城
未來估計會有更多企業接入,比起重復造輪子還是直接借用更加經濟。所以正在研發澎湃系列晶元的小米,是打算自研操作系統還是如何呢?我們拭目以待。
我看到很多媒體的文章總是喜歡神化雷軍,覺得他做的一定大有深意是對的,小米這樣接近萬億市值的企業應該很少犯錯。這樣想其實更多像是在抹黑,英雄無論你贊美與否他都是英雄。
企業經營是長期的動態的復雜博弈,真實的商業要考慮的變數比教科書上復雜的多,所以是可能存在在某些方面錯失機會實力不足,甚至戰略戰術失誤的情況。小米的戰略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但結合我上面說的現實情況分析,戰術上的問題應該被重視。
F. 毛利下降的原因
毛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上升,在買賣經營過程中成本價遠遠低於銷售價,所產生的毛利率也就會比較高。可是如果成本上升賣價不變的話不但會降低了利潤空間還會減低毛利率。
所以在日常經營過程中一旦產生成本上浮的情況,賣價也就會相應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保證毛利率的穩定性,但是有時候成本雖然有一定幅度的上浮成交價卻一直不變,這種情況多考慮是市場競爭力加大,從而不得不壓縮毛利率的收入,一旦成本繼續上漲就會影響整體的經濟發展,嚴重的還會產生金融危機。
毛利的特點:
若毛利不足以補償流通費用和稅金,企業就會發生虧損。毛利占商品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稱毛利率。毛利率一般分為綜合毛利率、分類毛利率和單項商品毛利率。商品銷售毛利率直接反映企業經營的全部、大類、某種商品的差價水平,是核算企業經營成果和價格制訂是否合理的依據。
在中國,工業品進銷差價系指同種產品的出廠價與批發價之間的差額 (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差額稱批零差價),農副產品進銷差價是指同種農副產品的產地收購價格與產地批發或零售價格之間的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