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為什麼魅族小米ov不研發晶元

為什麼魅族小米ov不研發晶元

發布時間: 2023-02-06 23:49:53

A. 小米為什麼不自研晶元

小米是有自研晶元的就在小米5時用過自家的澎湃s1,之後就沒出了,但也不意味著放棄研發,我個人覺得只是小米的研發晶元工程師少,人手不夠。

B. 華為「芯」病帶來的疑問,國產手機廠商為何不研發晶元

文丨辣說 科技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但又充滿疑惑的問題,眾所周知的是,國產手機廠商不研發晶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除了技術門檻以及相關技術人才兩大難之外,還與各大品牌的長久運營路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總之,若是問國產手機廠商為何不研發晶元,他們有很多的理由,而且這些理由是我們大眾甚至包括專業人士都無法反駁的!雖然研發晶元的困難程度在互聯網資訊的科普下,大家也是略有耳聞,但是在社交平台上我仍然看到很多人為此感到疑惑,一個小小的晶元,怎麼就成為了各大廠商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究竟要滿足什麼條件,各大廠商才心甘情願的著手研發晶元?

這樣的疑惑的出現其實並非一朝一夕,在蘋果A系列晶元開始發光發熱,開始讓高通心驚膽戰的時候,國內就有相關人士做出預測,「A系列仿生晶元將成為蘋果的得力武器!」「蘋果自研晶元的成功將形成一條天淵,而這條天淵將會把其他競爭者隔離開來,從而創造一個屬於蘋果自己的帝國!」因為年代久遠詳細信息就不上傳了,總而言之大致就是在這個階段,就有「杞人憂天」的人做出分析, 蘋果A系列仿生晶元就像一道堡壘,牢牢地把蘋果保護起來,在未來的競爭道路上蘋果將具有獨到的優勢,所以國產手機應該積極效仿,構建自己的堡壘以及生態圈! 不過這樣的言論在當時完全被歸屬於唱衰一列,很快便淹沒在口水的旋渦當中!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當時的分析是否正確相信在今日應該有了驗證,不過往事畢竟是往事,此時再提儼然為時晚矣!不過蘋果的成功足以證明自研晶元這條道路是正確的,那麼在 科技 水平今非昔比的今天,除了華為之外,其他手機廠商怎麼就沒有自家的晶元被研發出來呢?他們有沒有著手研發晶元呢?其實,研發晶元這件事不是沒有人動過心思,比如小米,OPPO,根據資訊顯示,他們都有過相同的想法。其中小米自家研發過並搭載過,但是澎湃 2直至現在依然沒有消息,再加上時間間隔太長,雖然雷軍一直強調在研發,但網友在失去耐心的情況下儼然把它當成了笑話。

小米自研澎湃晶元這件事,在雷軍心中似乎是個結,雖然其公開表述過難處,但仍然被網友看做笑話,不過我相信在業內人士的眼中絕對不是笑話,大多數應該是眼淚以及心酸。作為對比這里引用蘋果舉個例子,蘋果打算自研基帶晶元的事相信大家也略有耳聞,而蘋果作為基帶領域中的小白,他不像華為在相關領域有著優勢,所以蘋果想研發自己的基帶晶元是需要從0開始,但是真正從0開始的話,勢必錯失時機以及競爭優勢,所以我們在各種爆料以及資訊中找到兩個可以肯定的以及兩個我不太確定的資訊,而這幾個資訊中涉及到了4個數字,一個是10億歐元(約合70億元),一個是10億美元(約合65億元),一個是160億美元,一個是4300億美元!

10億歐元的投入, 蘋果打算在德國慕尼黑投資10億歐元,建設歐洲晶元設計中心,而這個新的研發中心,將專注於5G和未來無線技術的開發。10億美元,蘋果 收購了英特爾的智能手機5G基帶業務,並且獲得了大約2200名英特爾員工、知識產權和設備。160億美元, 是蘋果在2019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而這個數字與同期華為的千億計劃研發投入接近。4300億美元,是蘋果打算5年內用於研發並促進5G半導體行業(基帶,傳聞)的研發費用,從這幾組數字中關於基帶的不管真假,加在一起,有懂數學的可以算算摺合多少個小米。總而言之,一個基帶,蘋果為之付出這么多,這還是要在其他相關領域中已經建立優勢的企業的同意,比如高通,高通在相關領域擁有很多頗為關鍵的專利,那麼若是觸犯高通的專利的話,蘋果可能又要多花一筆。

俗話說,談錢傷感情,所以先不說有小米有沒有錢,敢如此豪橫地估計除了蘋果之外,屈指可數!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栽了樹未必能結果!這也是各大國產手機廠商打算研發晶元卻又猶豫不決的一個因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很關鍵,那就是本土企業之前的關系,雖然這么說可能會觸動某些人的玻璃心,但我也相信對於某些事大家也應該是心知肚明的!為什麼華為在被制裁的時候沒有人站出來替他說話?本土企業近乎全部選擇沉默,反倒是國外企業因為利益關系替華為「說話」,這是為什麼?

記得有個名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善於算計的人,任何人在他的眼中都是小人! 我想這應該是本土各大企業之間關系的最真實寫照!他們都很聰明,都很會算計,而聰明又很會算計的他們都找到了通往「成功 」的捷徑,那就是踩著別人的屍體去登高!雖然華為被制裁這件事著實膈應人,但你們知道嗎?當德州儀器、聯發科廣發邀請函邀請各大手機廠商選擇取長補短聯合研發晶元的時候,他們都選擇了視而不見,從而導致了可以俯視高通的德州儀器退出了舞台,而聯發科也被迫無奈選擇了國外。而一眾國產手機的置若罔聞也直接導致了高通做強做大,甚至封堵了後來者的出路!

研發晶元是一個持續投入且短時間不會有所回報的行業,除了資金持續的投入,你還需要大量的人才,就拿被業界稱為「硅仙人」的Jim Keller(是蘋果A系列的,AMD Zen系列以及特斯拉 FSD晶元的的奠基人),他的年薪雖然一直是個迷,但是根據民間傳聞來看,起碼也是千萬美元年薪的級別!這樣的人若是選擇培養的話,對於企業而言也是沉重的負擔,重點是他還有被挖走的可能!當然這里的可能還是出於委婉並沒有給出肯定的結果,因為這在大家的心中也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結果,若是本土企業中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我估計都不用等他成材,半路可能就會殺出一個程咬金!

挖人現象雖然很常見,就連蘋果也經常出現員工被挖走的情況,但蘋果畢竟根基龐大,若是換做其他中小型企業,人才的流失無疑是致命的打擊。而在我方 科技 的發展過程中,很多頗具潛力的企業都因此而消亡在 歷史 的長河之中!惋惜、同情,對於「友商」來說,根本就是個笑話!所以國產手機廠商對於研發晶元這件事,是能不碰就不碰,能避免就避免,萬一避免不了的,我覺得大部分人會選擇轉型也不會碰這個東西!那麼是否可以學蘋果一樣,融資,用其他投資者的錢來做這個事呢?呵呵,有這個想法的人估計都是太年輕了!馬雲創辦的阿里巴巴一個市場部的小領導從事工作還需要女員工懂人事,那要換做投資者豈不當成老祖宗供起來?最後我想說,國產手機廠商不碰晶元研發的本質原因,是本土企業太懂 人情世故 了!

C. 雷軍那麼懂研發,為什麼沒有研發出小米手機的晶元

定位決定發展思路,小米路線的設定是性價比路線,而公司的模式和發展是互聯網思維,也就意味著性價比很高,那麼利潤就相當的少,所以對於小米來說研發晶元確實是很難,畢竟研發晶元確實是很燒錢,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的話,這件事情絕對是無稽之談的。

其實最大困擾就是路線的問題和成本的問題,小米本身性價比已經決定了小米的路線,自研發投入雖然可以,但是如果是過高的話和小米的性價比形成了沖突,這就比較尷尬了,畢竟雖然說研發晶元是很光榮的一件事情,但是入不敷出確實肯定是不長久的,再者晶元方面的元器件等等材料都有 一定的浮動,所以手機的價格也不能很穩定,所以我們看到看到小米研發晶元,距離上一代已經過去了很長的時間,其中的難點還是很多的

D. 手機系統和晶元一樣重要,為什麼國產手機不研發

E. 為什麼華為不給小米、魅族等廠商用麒麟晶元呢,是自私嗎

最近有小夥伴問我為什麼之前華為海思並沒有受到限制的時候,晶元也是一樣不會賣給像小米、OPPO還有VIVO這些廠商呢?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幾個階段去說,首先是第一階段,海思曾經賣過,但是沒有成功。

如果翻看海思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海思是從2006年開始的智能手機晶元研發的,2009年第一款晶元面世。最初的面向市場的產品是K3V1,這個晶元不管是放在現在還是當時綜合來說只能算是低端晶元。K3V1主要是針對的是Windows Mobile系統,由於當時華為還沒有自己的品牌手機業務,當時只是為運營商生產定製手機,又叫白牌機。當時海思還需要尋求生存,於是海思就和聯發科一樣把K3打包成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大量的向山寨廠商供貨,例如HKC就有一款HKC QQ的手機就是用的海思晶元,搭載了Windows Mobile 6.1系統。

因為是第一代晶元,不管是性能還是功耗發熱這些都做的不是很好,可以說是第一代晶元是毫無疑問的失敗了,當然這個也是第一次的對外發售手機晶元。

到了後面就是完全自用了,雖然說後面2012年的K3V2還不能算成功,但是經過三年的打磨,這款晶元已經算是還算不錯了,除了GPU兼容性差發熱大還有外掛基帶這些問題以外,也沒有明顯的缺點。

在這里說個題外話,之前圈子裡有句話是說魅族打磨P10處理器,不過魅族還是用在魅藍這種手機上,但是華為的海思K3V2是連續用在了四台三代旗艦手機上。

第一台上K3V2的就是華為Ascend D1 Quad,到了第二年的D2還是這款處理器,具體的提升就是換了1080P的屏幕,這個也直接導致華為的D系列的消失。

後面又給次旗艦Mate系列的第一款機器Mate 1用的K3V2(當時D系列是旗艦),當時我還記得一個朋友用的這款手機,玩 游戲 那個發熱。後來又做了一款馬甲款的K3V2e,用在了P6上,可以說P6這款手機就毀在了這個處理器上。

也是到了2016年,海思經過十年的打磨和研發,最終推出了麒麟960這款晶元,這款晶元的意義就是算是跟上了主流,雖然有人說是跑分跟上了,但是好歹不和之前一樣拉胯了。再之後的970和980也憑借時間差,和同代的高通845以及855互有優劣,這個也是銷量大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這十年裡面,只要提起麒麟處理器,不管是用戶還是其他友商粉絲,都是一篇差評。曾經坊間傳出,魅族也和海思有過接洽,最後不了了之。對於其他廠商來說,有高通更好的處理器,自然不會選擇麒麟處理器。

對於華為手機來說,通過麒麟晶元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關於麒麟晶元的內部定位,任正非曾經表示就是不能讓人斷了自己的糧食。雖然說華為還是依舊在用高通、聯發科之類的晶元,在這次限制之下麒麟晶元遭到重大打擊,但是對於華為來說沒有海思麒麟那麼就是完全的受制於人。

在以前華為的數據通信基帶,例如3G上網卡這些,用的都是高通的晶元。但是後來華為發展壯大之後,與高通的合作經常出現問題。例如高通優先選擇供貨中興,對華為是常常延遲發貨或者直接斷貨。最後華為在2007年,決心自研成立巴龍項目組,最終實現了通信基帶的自主可控。放到現在來看,在5G基帶方面,華為的這個決策真的是太過於遠見。

華為的麒麟晶元對於友商來說,那就是可以更好的能夠制定 游戲 規則和構建品牌優勢。

雖然說我不太喜歡華為的過分宣傳,但是不得不說華為就是能夠做到,國內其他手機品牌都依靠國外晶元供應時,華為能夠做到自足自給,不依附於別人,在關鍵時候能夠搶奪時間窗口。例如在5G手機剛出現的時候,高通還是只支持NSA,華為能夠實現NSA和SA網路支持。後面華為也憑借這個輿論讓很多當時選擇購買高通5G手機的人猶豫。

另外一個就是很多人說的民族自豪感的加持,麒麟晶元是華為高端品牌形象的有力支撐,這個也是在品牌方面要比OVM的一個優勢。

如果華為向友商出售麒麟晶元的話,那麼對於華為來說就很難和OVM做出差異化。另外一個就是華為如果向友商出售的話,還會面臨一個問題,那麼就會加劇和高通等企業的關系,畢竟華為在很多方面還是有繞不開高通和聯發科的地方,這個未必是一件好事。

華為雖然說不出售手機晶元看似損失了很多的渠道利潤,但是從另一方面是明智的。比如高通為所有的終端廠商提供晶元,承受巨大的風險和責任,一旦競爭對手調整打發,高通自然會為了兼容變化,策略上勢必大受掣肘。華為的話,因為是麒麟晶元相對較為封閉的發展策略,所以要比高通靈活很多。

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如果華為用在高端機型上的麒麟9系,友商用在了中端機型上,然後把高通晶元用在高端機型上面,那麼對於華為多年營造的麒麟晶元高端形象自然是毀滅性的打擊。

當然以上分析也是基於目前的狀況進行的一個分析。

F. 從ISP到NPU,為何小米、OV們造芯,都不是華為麒麟這樣的Soc

昨天,OPPO發布了旗下首款自研晶元「馬里亞納 MariSilicon X」,這是一款影像專用的NPU晶元,也就是影像AI晶元。

而在OPPO之前,VIVO也發布了一款自研晶元V1,是一款影像ISP晶元,而小米在澎湃S1之後,也發布了一款澎湃C1,也是一款影像ISP晶元。

這意味著國產四大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VIVO都有了自己的自研晶元了。

當然這4大廠商造芯有不同,也有相同之處。華為是Soc,而小米最開始用力過猛搞了一顆澎湃S1這樣的Soc後,這樣的大晶元就沒有了下文。

而現在小米、OV這三大手機巨頭們,在造芯的路上,都不約而同的先從ISP、NPU這樣的小晶元開始。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這三大廠商,不再像華為一樣,先造Soc這樣的大晶元,而是選擇了ISP、NPU這樣的小晶元?

一方面是Soc這樣的大晶元太難了。我們知道SoC是集成CPU、GPU、ISP、DSP、NPU、基帶晶元這樣的一顆復雜的晶元。對於OV、小米們而言,確實比較難,不管是技術,還是人才要求、資金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大家先從容易的開始,積累經驗,以後再做Soc。

第二是避免現在就和高通、聯發科等直接PK,還不到時機。目前國產手機廠商們,都是使用高通、聯發科的晶元,一旦自己造芯,要放棄高通、聯發科的晶元,那麼這些廠商就沒有退路了,感覺現在時機還沒到,因為大家的水平還不夠。

第三是從小晶元做起,利用自己的小晶元,把某項優勢先發揮出來,讓手機先有賣點,而這幾年手機上最火的就是拍照,所以小米、OV們都是先從拍照晶元開始。

當然,這三大廠商的目標肯定不是只搞ISP、NPU這樣的小晶元,接下來會有更多的小晶元出現,比如小米不是已經曝光了電源控制晶元了么。

而推出各種各樣的小晶元之後,這些最終會殊途同歸,向Soc進軍,像蘋果、華為、三星樣,擁有自己的Soc,只是路要一步一步走,別一下子用力過猛。

G. 魅族宣布接入鴻蒙,小米OV卻斷然拒絕官方:純屬造謠

最近,網上關於華為鴻蒙操作系統的討論非常多,特別是對於6月2日即將舉行的鴻蒙操作系統及華為全場景新品發布會,網友們的期待都非常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魅族之外,目前小米、OPPO、vivo和中興等手機廠商,並未對「是否接入鴻蒙系統」進行表態。但是,目前已經有多家媒體或自媒體開始造謠,表示小米、OPPO和中興等廠商不會接入HarmonyOS。甚至用「道德綁架」的方式進行惡意解讀,引起花粉、米粉、O粉等用戶群體之間的相互攻擊,用心極其歹毒。

所以,大家對於華為的鴻蒙OS和其他廠商的做法,需要更加理性一些,不要被人惡意帶節奏。畢竟,作為一個消費者或者粉絲,更應該關心產品是否好用,是否符合預期,是否滿足了自身需求等問題。而不是淪為廠商的水軍,心懷偏見,對其他廠商進行辱罵和攻擊。

當然,希望未來華為的HarmonyOS鋪開的速度越來越快,聯合更多智能家居的合作夥伴,打造更加完善、豐富和多樣的生態,為用戶帶來更加全面、舒適和貼心的體驗。

以上內容,就是關於魅族接入鴻蒙系統的消息,以及個人的一些看法和觀點。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中聊聊。

H. 小米的一千億為什麼不拿來研發手機做晶元而是拿來造汽車

其實不難理解,做晶元門檻高(需要技術,需要人才),風險大(可能投了錢最後啥也沒研究出來),容易被制裁(研究出先進的東西會被美國和他的一眾小弟針對),參考華為。電車主要難點就是電池續航,但是電池廠家很多,電池最近幾年突破很大,研發不了可以買,就像小米手機剛出來的套路,自己研發不了就合作研發,合作不了直接買,組裝好一套電車,憑借小米的品牌效應,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買單的,所以這樣看來雷軍選擇研發電車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千億不一定能做出晶元,一千億搞個新能源 汽車 太容易了,反正和手機一樣都是拼湊,而且還有補貼拿。就是拿十萬塊錢我也可以拼一輛電動 汽車 ,何況一千億了。

兩方面原因

1.研究晶元不僅僅是有錢就可以,還需要技術,目前小米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技術研發晶元的。而且研發投入大,收益小,誰願意干?

2.造車賺錢快,相對晶元造車基本不需要技術,小米貼牌就可以,可以迅速變現。畢竟他們是以賺錢為目的。

小米的1000億為什麼不用來研發晶元?原因很簡單,就是想要做晶元,1000億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

手機的晶元不僅僅是研發出來就可以用的,它需要具備較高的性能,且成本不能太高。其實小米幾年前就自研了澎湃晶元,但是後來就沒有再繼續了,只是在前不久的小米MIX FOLD上使用了一個澎湃E1 ISP晶元,只用於拍照。就是因為晶元研發實在太難了,小米就算勉強搞出來晶元,也很難與蘋果、高通的高性能晶元競爭。

目前所有手機廠商當中,能夠和蘋果、高通相比的只有華為的海思晶元。而華為海思從2004年立項,最初幾年的研發投入就高達每年30億元,到後來逐年增加。有業內人士分析,華為近10年的總研發投入為4000億人民幣,其中晶元大約佔40%左右,也就是1600億左右。再加上最開始的幾年,晶元的總研發成本接近2000億人民幣。這樣一比,小米的1000億是不是不夠看了?

最重要的是,華為從2004年開始研發開始,一直到2016年麒麟960發布之後,才真正具備與蘋果、高通扳手腕的資格。也就是說之前的12年都是純投入,幾乎沒有產出,這么高的研發成本,沒幾家公司承受的了。

即使如此,華為也僅僅只是攻破了晶元的設計,而沒有兼顧到晶元的製造。導致這兩年被卡了脖子,海思晶元設計得再好,別人不給代工也是白搭。而想要搞晶元製造,需要的研發投入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以小米的1000億用來搞晶元是遠遠不夠的。而用來造車就不一樣了,小米要造的是新能源 汽車 ,也就是俗稱的電動 汽車 。由於電動 汽車 是這兩年才興起的新事物,所以技術門檻較低。尤其是電動車使用的是純電發動機,製造難度遠低於傳統的燃油發動機,也沒什麼專利壁壘。同時電動 汽車 也不需要復雜的變速箱,製造難度比燃油車小很多。

而且現在新能源 汽車 的供應鏈已經非常成熟了,小米與供應鏈合作也好,自行研發造車也好,相對來說都比晶元要簡單許多。前不久就傳聞比亞迪老闆王傳福到訪小米,雙方可能將迎來一輪合作。當然新能源 汽車 也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續航,因為現階段主流的鋰電池很容易受到溫度等環境的影響,而且充電速度較慢。但是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所有的廠商,所以並不存在哪個廠商掌握著別人追趕不上的核心技術,大家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至於小米在造車方面的主要優勢就是它的互聯網屬性,畢竟隨著5G的普及,電動 汽車 上網已經是必備功能了,小米在這方面要比傳統車企更有經驗。再加上小米還擁有比較完善的智能硬體生態鏈,可以給電動 汽車 提供豐富的配件,比如車載導航、行車記錄儀等,再配合MIUI系統與小米手機連通,駕駛體驗應該會超過傳統的電動 汽車 。

總的來說,小米造車主要是因為新能源 汽車 正好在 科技 行業的風口上,1000億的投入基本夠用,搞成功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

3月30號,在小米的春季產品發布會上,雷布斯宣布小米開始造車。至此,電動車真的又開始變成一個風口。前有造車的恆大,中有造車的華為,今有造車的小米。

雷軍同志曾提出著名的風口論,意思是只要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而雷軍正是看到智能手機是一個風口後,創建了小米手機公司,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把小米手機做到世界前三的地步,非常不容易也非常成功。

雷軍既然又開始投資造車,肯定是看到了電動車是一個風口。非常擅長順勢而為的雷軍自然不會放過。當年在決定做手機的時候,雷軍甚至稱自己為「雷布斯」,從而致敬喬布斯。但可惜的是,喬布斯去世這么多年,不管雷布斯也好,還是蘋果自己也好,都沒有出現怎麼顛覆性的創新,倒是天才狂人馬斯克搗鼓出來的特斯拉電動車,顛覆了 汽車 界,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新世界。

眼看特斯拉要征服世界,電動車已成風口,雷布斯敏銳的洞察力有一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動車行業才是未來的風口,也只有站在電動車這個風口上,小米未來才會有更大的發展。但小米是一個造手機的,造車可能成功嗎,為什麼雷布斯敢跨界打劫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特斯拉是電動車,有別於傳統 汽車 。電動車用的是電,對我們生活的環境保護作用很大。這是馬斯克造特斯拉的主要原因嗎?

當然不是,在新能源車一直有很多方向。各種各樣的新能源層出不窮。但為什麼特斯拉橫空出世就可以碾壓別的車型,很快就是主流了呢?


其實特斯拉主要的目的並不是 汽車 本身,而是中間十英寸的中控屏。自喬布斯造出了蘋果手機,把互聯網從電腦上移植到手機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這樣的說,手機在手,天下我有!就業,購物,學習, 娛樂 , 游戲 等,人們再也離不開手機。

而人在開車的時候是無法玩手機的。如果有一款 汽車 ,是一個電動車,又能自動駕駛,有一個十英寸的大屏幕,還可以連接快速的5G無線網路,是不是開車就可以變成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在 汽車 自動駕駛的時候,你可以在車上玩 游戲 ,工作,學習等,完全不浪費你的時間,是不是你會呆在車上的時間更長,而開車也變成一種樂趣。

而這款車就是特斯拉,所以電池的續航里程和自動駕駛一直是特斯拉努力的方向。現在特斯拉的電池蓄能能力不斷提高,充電時間卻慢慢縮短,自動駕駛系統進步越來越快。操作系統越來越牛。

另外還有一點,特斯拉為什麼一定能取代燃油車和其他新能源車。就是特斯拉用造手機的方式在造車。特斯拉一旦採用電力驅動,那麼需要的完全是電力原件和晶元,而晶元的製造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規律,就是「摩爾定律」,這個定律就是晶元的製造每18個月就會更新換代。

這也是特斯拉電動車為什麼越來越便宜,性能越來越高級。因為特斯拉這款電動車是符合「摩爾定律」的電動車。這樣的電動車,是傳統 汽車 所不具備的。更新換代的速度根本不可能趕上特斯拉。

這才是電動車是一個風口的原因。

如果從特斯拉的角度來理解小米造車,小米比傳統的 汽車 廠商有非常大的優勢。

首先小米是造手機的。造手機的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對電池的優化。隨著手機屏幕最大,操作系統耗電越來越厲害。就要求手機的電池容量也要容電量越來越多。充電速度越要加快。

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增加,就代表電池的蓄能厲害。其實電動車就是一個大電池,續航里程才是電動車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標。小米的電池容量做好了,電池系統管理做好了,直接復制到車上就可以了,所以在做電動車方面,手機廠商有先天優勢。


其次就是操作系統,未來的電動車十英寸的屏幕就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終端。手機現在是安卓和ISO,但以後的 汽車 中控屏的操作系統呢,這無疑又是一個互聯網的入口。特斯拉現在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統。

看看目前安卓和ISO的市場能力就可以想像出來,如果未來都開著特斯拉的 汽車 ,用著自動駕駛,肯定都會用車上的十英寸的大屏幕。這樣特斯拉就會圈住更多的用戶。

而小米現在做手機,對操作系統的優化已經駕輕就熟,難保不會弄出來一個自己的操作系統。如果真的把操作系統弄出來了,小米就會成為第四個操作系統。這樣的話就可以真正掌握話語權了。

還有,網友在問:小米為什麼不拿這1000億造晶元?其實這是沒有搞明白什麼是電動 汽車 ,什麼是特斯拉?小米造的電動 汽車 跟現在的智能手機一樣,就是靠晶元控制和驅動的。就是一個帶著大電池的可以移動的移動終端。你在這樣的電動車里可以盡情的上網,還不用擔心屏幕會沒有電。這樣的車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所以說從電動車的這些重要原件來看,小米造車就是造大一號的手機。成功的幾率非常大。而我們傳統的造車企業造電動車反而成功的幾率不是很大。因為他們造車的方向有誤。如果沒有「摩爾定律」的支持,在更新換代上會落後於特斯拉。而如果沒有自動駕駛的升級換代,就會被市場淘汰。

因為自動駕駛才是未來的方向。

當然小米造車也會有巨大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當你以為諾基亞的智能手機就能滿足你的生活的時候,而蘋果手機卻在顛覆你的生活。這也是諾基亞快速失敗的原因。


在喬布斯造IPOD的時候,市場上的MP3到處都是,但喬布斯造出來IPOD後,其他的MP3漸漸銷聲匿跡。不是他們造的不好,而是喬布斯的產品完全顛覆你的認知。

並且在蘋果手機出現之前,晶元公英特爾公司也曾經花幾十億美元建立手機晶元公司,企圖率先佔領手機晶元市場。但浪費了人力物力後不得不放棄,因為找不到方向。從而成就了高通公司。

微軟也想佔領手機的操作系統,但浪費了巨額的金錢後,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業務。

這些例子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都在努力的創新,想佔領未來的市場,但誰會成為未來的喬布斯呢?

如果沒有創新能力,那麼就是像英特爾和微軟那樣,浪費幾十億美元的資金,也沒有弄出一個讓大眾接受的東西。所以創新的風險巨大。

所以現在小米造車也是具有巨大的風險,因為特斯拉沒有完全把電動車的東西造出來。未來的電動車除了移動互聯網,自動駕駛,還要具有什麼功能。這才是最要命的問題。

就像喬布斯說的那樣:其實消費者並不知道他需要什麼,當你造出來時,他一看非常高興,這就是我想要的。

而真正的造出消費者想要的東西,這就需要有非常強的創新能力。如果沒有這種創新能力,就像諾基亞一樣,比喬布斯走的越快,就垮的越快。反而後來的跟隨者像谷歌弄出來安卓,三星等造出來安卓智能手機,反而一下子成為最好的跟隨者。也發了大財。

因為跟隨者畢竟可以模仿先行者成功的產品。





1.小米是當今 社會 移動通訊設備全球第一名 佔全球百分之九十九份額

2.世界上最牛的手機處理器公司高通公司 是小米公司的附庸公司 極度恐懼小米公司不用其產品造成其破產倒閉

3.小米公司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者 每年生產的糧食供應整個銀河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4.關於為什麼拿一千億造車 一千億也就是幾部小米手機的成本而已 小米公司以動力為生 准備研發生產使用純凈水就能行駛的永動機 造福人類 這是繼小米和火星人研發小米手機後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

小米一小步 人類一跨越

了解過小米嗎?小米每年投入芯萊 科技 100個億,直接丟進去研發製造設備,晶元製造和晶元設計是分開的,晶元這玩意研發設計不難,難的是5納米製造工藝,美國卡的也只是製造工藝,直接讓華為手機腳踝斬了[摳鼻][摳鼻][摳鼻]

先說結論,因為能掙錢[大笑][大笑][大笑]。

小米說白了就是一家企業,企業自然要以營利為目的。1千億研發手機晶元不是不能,而是值不值。固然,它有能力和資金去做這樣一件事,但卻很難有足夠是時間給它去突破,而這種突破是方方面面,比如先進的晶元研發出來,又找誰去代工,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國大陸還沒有能力實現手機這個納米層級的晶元代工。

這方面,國家和國內的廠商都努力,但需要時間,而對於小米這樣企業,時間恰恰是最寶貴的。實際小米也在做自己的晶元,投入也不小。但單純集成電路的研發不夠造出一枚晶元罷了。而這可能也是華為逐漸轉向其他領域原因吧。但相信有朝一日,高端晶元的研發會再一次在華為、小米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

而相對手機晶元, 汽車 乃至 汽車 晶元實現完全的知識產權就要容易得多, 汽車 晶元所需的工藝,國內完全可以保證,不用受制於人。小米的1000億投在裡面,成效將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大家網購就會發現,小米生態可以說是在遍地開花,從行李箱書包,剃須刀,沖牙器,耳挖勺,到電飯煲電動車,列印機智能家居。小米在逐漸涵蓋我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既然是衣食住行,車作為其中的行,自然要涵蓋在小米生態之內。這也是打通衣食住行非常重要的一環。也許未來提到小米,可能就是生活品質象徵。至少我能感受到這樣的趨勢。

只有小米造了自己的車,小米才能實現衣食住行萬物互聯。

小米是一家手機公司,更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它與傳統的車企不同,小米更懂得年輕人。未來年輕人或者說是90後00後是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間車消費的主力,我們這群人處在信息 科技 爆發的時代。講 科技 感,講 時尚 ,講智能,將新奇。小米這樣的企業恰恰一直在引領年輕人,至少在某一方面。它知道年輕人想要什麼,小米用它的理念去造車可能更對年輕人的胃口。

相比於傳統車企,小米在淡化車是車概念,以信息為載體,實現車的功能是未來趨勢。這可能是特斯拉,小鵬 汽車 大賣的一點原因。

傳統車企沒有太多的途徑去實現車與人、車與人的物實現互聯。而小米卻能在他的整個體系能重新定義這些連接的借口,而由於是自己體系,它不太需要擔心連接安全問題。在信息方面可能真的是對傳統車企的降維打擊。

電車,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電池是電車的心臟,復雜的電控系統是電車神經。

以前的車,難做的不是電控系統,而是發動機。讓小米研發發動機,可能要了小米的命。但給了小米電池,讓他做個電控可能就很簡單,反正都是讓車跑起來。又不用跑多快。

車的電控系統怎麼著也要比做手機簡單。基本不受空間限制,普通的工藝就能做 汽車 晶元。當然,也沒我說的那麼簡單,比較而言。在這樣技術條件下,1000億去做一件簡單的事很OK。

造晶元,說簡單了就是把沙子變成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你覺得這是人能乾的嗎?當然到你嘴裡也就是上嘴唇碰下嘴唇的事情,蹦出三個字,多多少少了解點科學知識吧。

正如雷軍所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一樣,一千億投進去造晶元有可能沒有響,但不過一千億造車就不一樣了 。現在互聯網 科技 企業紛紛入局「造車」行業,手機業務也已經接近天花板,手握一千億的現金流碰上造車的機遇,小米這波創業問題不大


小米為什麼不研發手機做晶元?

小米一直以來都在做研發,只不過大家都冠以小米預裝機的稱號,並沒注意小米的什麼各項全球首發,全項變散熱技術、硅氧負極電池、小愛同學,就近喚醒,近千人團隊的相機部門等等。

另外還有小米自研澎湃晶元,在雷軍解釋為什麼要造晶元的問題時說到, 晶元是手機的制高點,必須要掌握自身核心技術 ,小米才能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小米造芯一事從澎湃S1到今天的澎湃C1小米總共走了七年 ,澎湃S1推出的時候小米是繼華為、蘋果、三星之後第四個擁有自研晶元的廠商,雖然當時主流製程在14-16nm,澎湃S1是28nm,但也體現了晶元研發並非容易,以及前不久澎湃C1短短兩年時間里就花了1.4億。


雖然澎湃C1並非是一枚Soc晶元,而是一枚圖像信號處理晶元,但不過它自研演算法、自研ISP加上先進的3A處理,都顯示出了小米在自身的技術能力!

小米為什麼一定要造車?

「順勢而為」,小米造車真的是順勢而為,就國家來說一直都是鼓勵新能源 汽車 行業的蓬勃發展,這時候順應政策的指引加上自身資金雄厚以及機遇吻合,造車就是一件容易做成的事。


並且雷軍在造車前就已經投資了蔚來和小鵬,那麼自然對造車的利潤了如指掌,而目前小米公開和車有關的專利已經多達一百多項,小米造車抓住了風口,一輛車的賣價都是以萬來售出,而雷軍表示小米 汽車 上可以將loT產品應用進去,比如小米加濕器、小米無線充、小米冰箱、小米記錄儀等等,這一連串的消費賣點不比賣手機香?還有別忘了小米的消費群體大多為年輕一族,這一類年輕人對新產品的期望很高,而小米本身對追求性價比就很有自己的方案,都說小米 汽車 是「」年輕人的第一台車」。這真不是蓋的

小米為什麼要造車的原因,我認為還是現在小米手頭有充裕的資金以及成熟的技術,加上造車的風口很大,小米投資人也希望多布局其他領域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以及拓寬小米行業競爭力。

I. 為何oppo、vivo不像華為一樣選擇自己製造手機晶元呢

因為研製手機晶元是一個極其燒錢的事情,不是一般的燒錢。

舉個例子,小米也曾研製自己的澎湃晶元,但僅僅一次流片,就燒光了紅米手機一年的利潤。

別忘了那是在幾年前,紅米手機幾乎是千元手機市場唯一的選擇,如此巨大的利潤也就只夠一次流片的成本,研製手機晶元的高昂成本可見一斑。

流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失敗。即使是全球最頂尖的晶元製造商英特爾,流片也不是什麼稀罕事,而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研發成本的一部分。

小米在澎湃項目上的耗資已經到達了幾十億,但直到現在都沒有拿出可以應用到市場的晶元。

熱點內容
為什麼我一到晚上臉上就發熱 發布:2025-07-05 16:59:05 瀏覽:658
為什麼做軟體交付 發布:2025-07-05 16:27:42 瀏覽:330
買顯卡為什麼京東比淘寶貴 發布:2025-07-05 16:22:04 瀏覽:740
孩子為什麼會吃還這么瘦 發布:2025-07-05 15:17:54 瀏覽:527
為什麼電腦下載火狐用不了 發布:2025-07-05 15:17:47 瀏覽:41
為什麼海底會有奇怪的東西 發布:2025-07-05 15:14:59 瀏覽:548
為什麼到晚上就會興奮 發布:2025-07-05 14:08:39 瀏覽:928
新眼鏡為什麼看東西變小了 發布:2025-07-05 13:05:34 瀏覽:949
打發泥為什麼頭發會有白東西 發布:2025-07-05 13:04:03 瀏覽:307
蘋果手機為什麼打不開了 發布:2025-07-05 12:56:02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