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營收高卻虧損
❶ 第二季度營收利潤雙下滑,小米手機庫存積壓受關注,為何會出現這一狀況
這個情況其實跟整個手機行業的發展問題有關,同時也跟市場對於手機產品的需求有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僅小米手機在整個市場上的手機庫存比較多,幾乎所有的手機品牌都出現了市場銷量明顯下滑的跡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全球范圍內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情況普遍不太好,整個設備行業也沒有什麼大的技術創新,所以很多用戶根本就不願意主動購買新機。在這種情況之下,類似小米和其他的手機品牌也在考慮進一步降低自己的產能。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想要解決庫存積壓的問題,小米手機可能會進一步推出促銷補貼活動,同時也會大大降低自己在手機業務上的研發和投入。對於小米公司來說,小米公司已經把主營業務從手機業務逐漸轉移到了新能源汽車業務上。
❷ 小米為什麼虧損那麼大
5月2日,小米提交招股書,正式申請在香港上市,中信里昂證券、高盛、摩根士丹利擔任聯席保薦人。
根據招股書草擬本數據,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經營利潤122.16億元;2016年收入684億元,經營利潤為37.85億元;2015年收入668億元,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
但有一項數據值得注意,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由於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小米集團有凈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原來,這其中牽涉到優先股公允減值變虧損的概念,也就是說小米招股書中的累計虧損,包括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而優先股是相對於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餘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於普通股。
據了解,優先股對應的公允價值在公司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會產生了大量價值的增值,因為股東沒有退出,這部分對股東而言是賬面「浮盈」的價值增長部分,在IPO之前就被計為公司對股東的負債,IPO之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消失不再計入報表。
對此,見智研究所的數據分析師就對全天候科技解釋稱,「很多公司在上市前都會發行可轉化優先股進行境外融資。這些可轉換優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其約定價格往往大幅低於上市後的每股發行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會計計量上,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這也是很多公司賬面出現由可轉換優先股造成巨額虧損的原因。
如果對此你還不理解,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如一開始公司制定的上市轉股價是10港元,後來因為公司股價漲到了20港元,報表上就會計提每股10港元的虧損,不過實際這一部分虧損對於公司經營是沒有影響的。
而實際上,這種虧損一般只會出現在以國際會計准則(IFRS)匯報的公司, 美國會計准則(US GAAP)對可轉換優先股處理跟IFRS不同,小米的招股書中的財務報表,採用的恰恰就是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
總而言之,小米上市後可轉換優先股將全部轉換為普通股,這一「虧損」不會再出現在當期的利潤表上,不過資產負債表上權益部分的累計虧損將會保留,影響後續分紅的能力。
再回到小米的招股書上,我們可以看到,截止到2017年12月份期間,小米的累計累計虧損約為1290億,但如果扣除優先股公允價值和股權激勵,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的增益,及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小米於2016年及2017年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利潤分別為人民幣18.969億人民幣及人民幣53.6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小米這種可轉換優先股的設置,被很多的上市公司所採用,也被業內人士解讀是一種股權保護方法,即先是以公允價值當作負債的形式,一旦遇到有人惡意收購,馬上可以轉化為股權。
在此之前美圖赴港交所上市的時候也曾遭遇類似的質疑,當時美圖招股書上顯示其截止2016年6月30日累計虧損為63.6億元,但是這其中同樣牽涉到了優先股公允減值變虧損的概念。
此前根據媒體的報道,保薦機構給小米IPO定價基本確定在1000億美元以上,爭1200億美元,基石投資者定價在800億美元以上。
而據專業人士表示,通常公司上市之前估值漲的越多,公允價值帶來的虧損就會越大,根據保薦而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並非真的虧損,是把投資人的增值算進去了。所以,和通常意義實際的虧損不同,這類 「虧損」越大,說明公司的發展越好,價值提升越大。全天候科技
❸ 小米股票下跌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資本市場對其股價並不看好;
另一方面,從小米的財報來看,其營收主要靠手機和硬體,如果按硬體公司來計算市值,小米難以支撐其2183億的市值。
1、為此,小米需要不停地拓展和互聯網相關的業務,擺脫「硬體公司」的帽子,以期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進而扭轉股票一路下滑的頹勢。 為此, 雷軍說:「過去小米的核心戰略是以手機為中心,今後是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
2、無論是從財報、從股價還是公司披露的業績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小米正處於「柳暗花未明」的關鍵時刻:手機業務需要通過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貢獻更多利潤;IoT業務需要在還未興起的智能家居市場,不斷嘗試並提供全新和具有說服力的方案;互聯網服務業務,需要找到准確的切入點和清晰的方向,靠P2P推薦絕非長久之計。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於2010年3月3日 ,是一家專注於智能硬體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同時也是一家專注於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以及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企業。 小米公司創造了用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的模式。小米還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晶元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
1、為發燒而生」是小米的產品概念。小米還是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手機晶元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是小米公司的願景。都能享用來自中國的優質科技產品。小米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費類IoT物聯網平台,連接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MIUI月活躍戶達到1.9億。
2、小米沒有森嚴的等級,每一位員工都是平等的,每一位同事都是自己的夥伴。小米崇尚創新、快速的互聯網文化,討厭冗長的會議和流程,讓每位員工在輕松的夥伴式工作氛圍中發揮自己的創意。小米相信用戶就是驅動力,並堅持「為發燒而生 」的產品理念。
❹ 小米一年賣出1億部手機,董事長獲得近百億獎金,為何公司卻虧損76億元
說起手機市場,這些年大熱的品牌賺得盆滿缽余。手機品牌也非常喜歡找代言人,比如說藍綠大軍都會找當紅的一些明星來代言,但是具體手機好不好用也只有用過的人才最有發言權。這些年國產機中的佼佼者少不了華為、小米的身影,他們似乎已經成為了國產手機的代表,越老越多的人放棄了蘋果,選擇使用國產機。
❺ 2017年,小米營收1146.25億元,經營利潤122.15億元,凈利潤為虧損438.89億元。
......凈利潤-438.89億元,經營利潤122.15億元,似乎相反的兩種表述,沒有金融專業背景知識,是不是已經蒙圈了?
......凈利潤和經營利潤,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回事兒啊!不是嗎?其中的奧妙在於過往融資發給股東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根據企業會計准則被計入金融負債核算,優先股在公司上市後,一般會自動被轉換成普通股,在上市後的下一個財年會自動消失,所謂「非經營性虧損」。
......換句話說,在國際會計准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簡單說,經營利潤122.15億元減去「對股東的負債」就會出現虧損。實際上,公司上市融資之後,所謂「對股東的負債」並不需要由公司的經營利潤來承擔。因此,所謂虧損僅僅是會計准則中針對性的一種表述方法。
......業內有一種說法:這種虧損的數字越大,越說明這家公司的被大家認可的價值高。
❻ 為什麼小米集團市值這么低
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市場對於這家公司的預期。就在2020年,小米的市值正式沖擊6000億大關,這也正值小米十周年之際,可以算的上是雙喜臨門。但是有誰還記得當初小米集團上市,甚至一度破發的景象,紛紛被他人一度看衰。
當然了,生意場上不就是這樣你死我活的。畢竟人人都相當龍頭,來制定行業規則。
❼ 小米股票為什麼跌得這么厲害
一、因為小米上市後的首份業績答卷,盡管乍看上去十分優秀,但細究之餘,底子成色難以服眾。之所以這么說,不僅因為小米財報摘除各項調整之後,真實的經營業績差強人意,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在主要收入來源智能手機市場,還是以業務快速增長來支撐想像力空間的IoT業務,都無法為高估值提供直接而強有力的支持。
二、無論是從財報、從股價還是公司披露的業績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小米正處於「柳暗花未明」的關鍵時刻:手機業務需要通過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貢獻更多利潤;IoT業務需要在還未興起的智能家居市場,不斷嘗試並提供全新和具有說服力的方案;互聯網服務業務,需要找到准確的切入點和清晰的方向,靠P2P推薦絕非長久之計。
小米上市後首份財報公布後,市場從一開始的驚喜迅速轉為冷靜,從上市到現在,公司股價在財報公布後大幅沖高回落,持續走低。
【拓展資料】
股價漲跌的原理就是:一般情況下,影響股票價格變動的最主要因素是股票的供求關系。在股票市場上,當股票供不應求時,其股票價格就可能上漲到價值以上;而當股票供過於求時,其股票價格就會下降到價值以下。同時,價格的變化會反過來調整和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使得價格不斷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一個股票的上漲,是需要資金來進行推動的,當很多資金都去買一隻股票,就會造成股票供不應求,跟商品一樣,一旦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就會有所上漲,股票也是這樣,很多人買就會推動股價的上漲,買的力度越大,股價上漲的也就越厲害,股票漲停就是由於買盤力量過於強大所導致的。
一個股票的下跌,也是由資金推動的,當購買這只股票的機構和散戶覺得買這只股票已經賺了不少,想要落袋為安,就會賣出股票,而賣出股票多了就會造成股票供大於求,買的人少賣的人多,股價就會下跌,以達到買家的心理價位最終實現成交。股票跌停的原因就是賣盤太多而買盤太少的緣故。
影響股價漲跌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資金,大量資金主動性買入會造成股價上漲,大量股票主動性賣出會造成股價下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放量上漲和縮量下跌是正常情況,因為上漲的時候大家都在買,成交量勢必會放大,而下跌的時候很少人買,成交量勢必會萎縮。
❽ 小米為什麼跌得那麼厲害
小米股票跌的原因是因為自身研發費用比較低,可持續性的增長潛力不足,簡而言之就是公司估值太貴,需要用下跌來使其公司估值合理。小米公司所構築的小米生態鏈技術含量比較低,在面對華為、蘋果等一些大廠商的時候產品除了價格外並無新的競爭力,這就導致了銷售利潤不高,自然利潤受限,增長潛力不足。
【拓展資料】
作為一家國內頂尖的科技公司,和華為相比,小米在研發費用上差了一大截。並且尤為關鍵的是,小米的忠實顧客都是一批追求性價比的人,小米一漲價那麼就意味著這批客戶會轉投別的廠商,不漲價那麼利潤率不高。若是消費升級的浪潮一出現,那麼小米公司因為其研發力的薄弱而核心競爭力不強,所以產品賣不出去導致銷量減少,利潤減少。
在當前的國內市場,整個智能手機廠商形成了華為,OPPO,VIVO,小米的穩定格局,但是華為的優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從原來的四強爭霸變成了如今的一超三強,華為有自主研發的晶元以及長期在通信領域紮根所積累的技術壁壘,這種領先優勢是其他三家短時間難以趕上的,並且尤為關鍵的是小米線下渠道非常薄弱。小米的手機一直追求極致性價比,因此沒有多餘的利潤能分給中間商,這樣就沒辦法在銷量上形成突破。
在國外市場,雖然小米連續8個季度是在印度的手機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但是它的市佔率是在下滑的。這主要是因為小米在印度市場是以中低端手機為主力機型,而印度市場在用戶規模大幅度提升之後同樣進入了消費升級階段,中高端機型的份額比重在快速的提升。而這部分高端市場是由蘋果,三星,以及國內的oneplus所牢牢把持。從市場端來說,小米當前的現狀是不太理想的,傳統的手機業務前景堪憂,所以當前它更加像一個手機製造廠而不是一個手機研發大廠。這樣的定位,導致小米公司的估值只能適用於製造行業(5-15)附近的估值而不是科技行業數百的估值,所以當前小米的下跌過程就是其殺估值的過程。
總而言之,小米公司還是一個發展的非常快的公司的,前不久還是能和格力電器這一製造業龍頭公司打個賭,但是一個科技公司和一個製造業公司相對比而不是和行業內其他手機商做對比,這是有點讓人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