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什麼要去港ipo
『壹』 小米正式赴港IPO,為何小米如此著急上市
一個公司登陸資本市場有諸多好處,首先,公司通過上市,搭建起融資平台,不僅能夠成功融到發展所需的資金,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接觸到更多優質資金持有者、甚至是戰略投資者,對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公司通過上市,可以有效地實現市值流通和變現,這對於公司創始人、投資人、員工甚至是合作夥伴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心來源。第三,公司通過上市,也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樹立良好的資本市場形象,對於公司的品牌形象、產品宣傳、消費者信任度和粘著度等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許多公司都會竭盡所能爭取上市,小米也不例外,需要通過上市來實現價值、實現更多的可能。
3、著急上市,說到底還是資金需求
小米的上市之路由來已久,一方面是源於公司發展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是由於早期的投資人向之施加的壓力等等。
『貳』 中移動為何將成為小米IPO的基石投資者
從中國移動方面獲悉,中國移動將成為小米IPO的基石投資者。不過中國移動表示暫時不便公開具體的投資金額。
在沖刺港股上市的同時,小米已經宣布將暫緩發行CDR(中國存托憑證)。6月19日,小米官方微博稱,公司經過反復慎重研究,決定分步實施在香港和內地的上市計劃。小米集團將先在香港上市之後,再擇機通過發行CDR的方式在內地上市。為此,公司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起申請,推遲召開發審委會議審核本公司的CDR發行申請。
有分析認為,由於市場對於小米的估值判斷分歧較大,讓小米現在香港上市,取得相對穩定的估值後,再以CDR的方式回歸A股,是更為穩妥的選擇。
這些大佬錢只是數字啊。
『叄』 小米在哪上市
小米在2018年7月9號港交所上市,代碼HK1810,截止今日,股價28.800,市值7241.5億,股本為251.4億。aqui te amo。
『肆』 雷軍猛推120億港元回購,上市14個月市值蒸發3300億小米,到底是怎麼回事
雷軍這回可能是真的急了!9月3日,小米集團(01810)發布自願公告稱,小米董事會將行使此前股東大會授予的股份回購權利,在權利有效時間段內,將按照不超過120億港元總價,不定期從公開市場回購股份。
小米集團表示,在互聯網商業模式及「智能手機+AIoT雙引擎」策略的推動下,小米集團以股份購回表達對現時及長期業務前景充滿信心。本公司將繼續提供「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相信該價值定位在現時市場狀況下會更具競爭力。
除了林斌出售股票,根據港交所最新權益披露資料顯示,小米主要股東晨興資本也於7月4日向基金各GP及LP配發小米集團合計約1.11億股B類股份,此次配股可視為各GP及LP將其在基金權益兌換為小米集團的股票。有專業人士認為,晨興資本在此次交易中獲得基金權益,此舉是股票轉讓的行為。也許正是出於對股價前景的擔心,雷軍才會在此刻推出重磅回購計劃。
『伍』 小米今日港股上市,如何評價小米上市後的發展前景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在小米整個的發展過程中上市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個節點,未來如何健康持續的走下去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盈利能力上。總體上來看,小米的硬體業務利潤很低,即使是加上眾多的生態鏈企業,靠硬體業務很難支撐起他現在的市值,投資人也不傻。不過好在小米將自己的定義為互聯網企業,如何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將是未來最重要的事情。
在登錄資本市場,實現證券化之後的小米,如果能夠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取得不錯的結果,畢竟到目前為止,小米的所有產品都帶有很深厚的蘋果色彩。長此以往,必將失去的核心競爭力。我相信小米的管理層必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小米必將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產品。
『陸』 小米已經進行過融資在香港為什麼還要進行IPO
小米這樣增長型的公司來說,資金永遠是不夠用。在新的市場上融資能夠更好的做大。
『柒』 小米一直虧損為什麼能上市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懂的人看錶面,以為是虧損,實則不然。下面是網上找來的資料,看不懂不要緊,可以了解一下真實情況
直接上業績:2015年至2017年,收入為668.11億元、684.84億元、1146.25億元,凈利潤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26.01億元、45.31億元、-9.96億元,毛利率為4.0%,10.6%、13.2%。
看到這個數據,估計你有點懵:作為一家真正的獨角獸企業,成立7年營收破千億,但是怎麼2017年還巨虧438億?
由於小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採用國際會計准則,利潤表中有一個特殊的科目,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上市前,小米通過發行可轉換優先股的方式進行了多輪融資,這部分融資,會在報表中形成金融負債,計入非流動負債中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
按照國際會計准則,這部分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需要計入當期損益,最終影響利潤。
如果企業的估值上升,那麼,賬面金融負債會上升,由於此處處於負債項,負債增多,在利潤表中,就會體現為利潤降低;反之,如果企業估值下降,負債中的金融負債減少,那麼,利潤就會增加。
此處,需要等到上市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才不會再影響公司利潤。這筆實際並不存在的「賬面虧損」就會消失。
其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末,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87.59億元、-25.23億元、-540.71億元。
所以,如果你只從財務角度來看:小米的估值越高,這個數值負數越低,賬面上看小米虧的也越多。
但是,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以國內的會計准則來看,優先股具有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雙重性質,在實操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劃分為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核算。
如果劃分為金融負債,採用實際利率按照攤余成本核算;如果劃分為權益工具,作為報表中的權益類科目核算。但不管怎麼分,都不需要隨公允價值的變動重新計量,不會影響利潤。
注意,以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量下,小米調整後的凈利潤為-3.04億元、18.96億元、53.61億元,凈利率為-0.5%、2.8%、4.7%。
也就是說,事實上小米2017年的盈利為53.61億元。不過,實際上,如果看小米的業務運轉情況,另一個指標「經營利潤」其實更有參考性。招股書顯示,小米2017年經營利潤122億元,同比大增223%。